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考试+课本内容整理-西农水保所

只整理了两本书的部分内容,剩下的没有整理完的还包括土壤保持原理那本书的后面几章,水土保持学概论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林草措施三章。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西农水保所申博考博过程中,整理了课本的内容。

感觉还是要有关系,硕士导师托关系找老师或者是有好成果才行。我是得知和本校的竞争一个老师后几乎就想直接放弃了,也就没考上。

也欢迎联系我有偿分享经验,趁着我还有点印象,过几天考了啥我估计就都忘记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后面还有可能的真题

1、土壤侵蚀的类型与基本形式:

土壤侵蚀的类型划分可以依据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发生的时间或者土壤侵蚀的速率进行划分。
按照外营力的种类,我国土壤侵蚀外营力种类包括风力、水力、风力和水力混合、重力、温度(冻融)作用力、冰川作用力、化学作用力和人类活动等,可以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混合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化学侵蚀和人为侵蚀、生物侵蚀等。
水力侵蚀的基本形式细分为:雨滴击溅侵蚀(溅蚀,Splash Erosion)、面蚀(surface erosion,包括层状面蚀layer erosion,砂砾化面蚀gravel erosion,鳞片状面蚀 sheet erosion,细沟状面蚀 rill erosion)、沟蚀(gully erosion)、山洪侵蚀(torrential flood erosion)、洞穴侵蚀(tunnel erosion)、海岸浪蚀和库岸浪蚀。
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 erosion)可以细分为蠕动、崩塌(collapse)、撒落(泻溜,debris slide)、滑坡(slope slide)。
混合侵蚀包括泥石流和崩岗。
风力侵蚀wind erosion包括风蚀和风积两种主要形式。
冻融侵蚀(freeze-thaw erosion)
冰川侵蚀(glacier erosion)
化学侵蚀(chemical erosion)包括岩溶侵蚀、淋溶侵蚀和土壤盐渍化。
植物侵蚀(plant erosion)
人类侵蚀(erosion by human activities)
此外,按照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分为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以人类出现前后进行划分;按照发生的速度分为加速侵蚀和正常侵蚀,一般情况下研究的土壤侵蚀就是在现代的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加速土壤侵蚀。

2、溅蚀过程及影响因素

雨滴特征:雨滴的形状、大小和雨滴分布,降落速度和接地时冲击力等
溅蚀过程:干土溅蚀、湿土溅蚀、泥浆溅蚀、地表结皮(板结)
溅蚀影响因素:(1)气候:雨型包括短阵型雨型和大面积普通降雨雨型;降雨强度影响雨强和溅蚀量等;风力改变溅蚀角度,增加打击的能量。(2)地形尤其是斜坡坡度和坡向,改变溅蚀不同方向上溅蚀量。(3)土壤因素:土壤种类不同,土壤的黏粒和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的黏结和胶结作用不同。(4)植被覆盖因素主要表现在:地表的植被枯落物消减雨滴降落到地面时的冲击力,阻止土粒分离;植被冠层阻止雨滴直接撞击土壤,减小雨滴侵蚀能力;增加下渗,防止板结,减小地表径流。

3、面蚀过程及影响因素

水流(径流)特征:流速、流量和挟沙能力等。
面蚀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从层状侵蚀到细沟侵蚀。坡面水流形成初期,水层很薄,由于地表起伏的影响,水层处于分散的状态,无固定流路,呈层流,速度缓慢。在缓坡地上,薄层水流流域不超过0.5m/s,最快1-2m/s。因此此时水流冲击力微弱,只较均匀带走表层土壤种细小的悬浮状态的物质和松散物质,即以形成层状侵蚀。但党地表径流不断汇聚,流量和流速增加后,就会增大冲刷能力,产生较强的坡面冲刷,引起地面的凹陷,之后径流不断沿着凹陷运动,侵蚀力增强,在地表逐渐形成细小而密集的沟,形成细沟侵蚀。这个过程中,最初出现的是鳞片状侵蚀或者不连续的侵蚀点,之后贯通为连续细沟。细沟的出现标志面蚀结束和沟蚀的开始。
坡面侵蚀影响因素包括降雨因素、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和人为因素。
(1)降雨因素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空分布和降雨能量等。将产生地表径流并引起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t/km2的降雨量确定为最小降雨量即可蚀性降雨量;降雨强度主要影响表现在土壤侵蚀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次暴雨中;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进行不同的组合,再与侵蚀强度进行分析;侵蚀的形成往往与可蚀性降雨集中程度一致,降雨的年际变化也会对侵蚀产生影响;前期降雨是本次降雨之前的降雨,前期降雨使土壤水分饱和,再次降雨就会更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此外,雨滴的打击会提高地表薄层径流的侵蚀和挟沙输沙能力。
(2)地形因子包括坡度、坡长、坡度和坡长的组合、坡向和坡形等。坡度影响侵蚀方式的变化,使侵蚀强度大小产生差异;坡长对径流和冲刷产生影响;坡形包括直线形坡、凹形坡、凸性坡和复形坡,不同坡形的坡度和坡长不同,影响径流量和流速,使径流冲刷能力不同,侵蚀形式不同。坡向会导致土壤湿度、温度和植被等差异,造成侵蚀过程差异。
(3)土壤因素: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其水稳性、土壤孔隙、剖面构造、土层厚度、土壤湿度和土壤结皮等因素影响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
(4)植被因素:植被抑制侵蚀,其原因主要是覆盖地表的植被能够截留降雨,调节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时间,消减径流动能,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
(5)人为因素即加速侵蚀又抑制侵蚀。

4、沟蚀和山洪侵蚀,影响因素

沟蚀:在面蚀基础上尤其是细沟状面蚀进一步发展形成较为集中的地表径流,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并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和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叫做沟蚀。
沟蚀影响因素包括降雨因素、地质因素、地形因素,人类活动和植被也会产生影响。降雨因素:降雨侵蚀力、径流侵蚀力、降雨动能和径流位能的综合影响;地质因素:地面组成物质、新构造运动和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地形因素:汇水面积、坡度和坡长、古代侵蚀地形等。
山洪侵蚀是发生于山区流域面积较小的溪沟或者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历时较短,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其含沙量较高,容重可达1.3t/m3,但小于泥石流。包括暴雨山洪、冰雪山洪和溃水山洪。

5、蠕动、崩塌、撒落、滑坡的特征、形成、分类及影响因素

(1)蠕动
特征:蠕动移动非常缓慢,每年仅几毫米或几十厘米,难以被人察觉。
分类:根据蠕动的性质,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
松散层蠕动又分为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是松散层颗粒本身由于干湿、冷热引起的体积膨胀、收缩,并受到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其受到温度和湿度变化、坡度(主要发生在25-30°斜坡)、动物踩踏和植物根系生长等的影响。
岩体蠕动是边坡上岩体在本身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塑性变形或者弹塑性变形。造成的原因:一是岩体在自身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应力超过了岩体本身的弹性限度,发生破碎变形,或者由于长期受力发生弹性变形,二是由于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冻融作用引起。
(2)崩塌
特征:速度很快,5-200m/s,体积从小于1立方米到若干亿立方米。
分类:根据发生的位置分为山崩(发生于山坡上的规模巨大的崩塌)、塌岸(河岸、海岸等的崩塌)、坠石或落石(发生在悬崖陡坡的石块坠落)、坍陷(地下溶洞、煤炭采空区等);根据组成坡地物质结构分为崩积物崩塌、表层风化物崩塌、沉积物崩塌、基岩崩塌;按照崩塌体的移动方式和速度分为散落型崩塌、滑动型崩塌、流动型崩塌。
形成条件:a)地形条件:一般发生于大于45°陡峭的斜坡;b)地质条件:岩石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c)气候条件: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物理风化推动,一些地区冻融作用强烈,或者暴雨增加岩体负荷,导致崩塌;d)地震或者人工开挖边坡等也会触发崩塌。
(3)撒落
特征:形成于30-70°斜坡,在沿坡地带,风化碎屑以较缓慢的速度逐渐均匀撒落到坡下。
我国主要是红土泻溜和溜砂坡两种情况,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发生在30-70度斜坡的物质均匀缓慢下落,不同的是发生的地点、移动的物质等。红土泻溜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红色黏土上,溜砂坡是指发生在高寒山区雪线以上山脊两侧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两岸的陡坡上,风化产生的碎屑砂石溜动,并在坡脚形成的锥状斜坡。
红土泻溜形成过程概括为裂隙形成、疏松层形成和泻溜三个阶段,影响因素包括岩性、干湿和温差、植被、地形(坡度45-70最严重)、沟谷发育(切沟和冲沟泻溜活跃)等。
溜砂坡分类,按照组成物质分为沙粒、碎屑溜砂坡、片状碎屑溜砂坡、块状碎石溜砂坡;按照溜砂坡活动部分的平面形态,分为面状、沟槽状、斑状溜砂坡;按照单个溜砂坡面积分为小型溜砂坡<5000平方米,中型5000-1000,大型10000-50000,特大型>50000;按照溜砂坡活动性分为强活动溜砂坡、中强活动溜砂坡、弱活动溜砂坡、稳定溜砂坡。
溜砂坡形成需要砂源条件、溜动条件和堆积条件,砂粒移动过程就是下滑力和抗滑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砂粒的运动和溜砂坡形成可以简化为:砂源区——溜动区——堆积区——砂坡形成。
(4)滑坡
特征:速度一般很缓慢,但是在暴雨或地震影响下,速度很快;是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形成后,出现许多形态特征,包括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和滑动阶地、滑坡舌和滑坡鼓丘、滑坡洼地和滑坡湖、滑坡裂隙(环状张拉裂隙、剪切裂隙、鼓张裂隙、扇状张裂隙)。
影响滑坡的因素包括a)岩性和构造(松散堆积层的黏土等亲水矿物,基岩包括页岩等片岩地区遇水易软化,构造主要是断层面、节理面、岩层不整合面以及松散沉积物与基岩的接触面存在合适的倾角);b)地形,主要是表现在临空面、坡度和坡地地基受掏冲程度;c)气候:降水和冻融;d)地下水:减低土体细颗粒之间的吸附力;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质;饱和土壤中的水使得土地密度增大、总重力增大;地下水运动时产生压力;地下水沿着滑动面运动,减小摩擦系数。e)人为因素,包括人工开挖边角、坡顶堆积建筑垃圾等、不适宜的爆破施工;f)地震。
滑动的过程包括:蠕动变形阶段、剧烈滑动阶段、渐趋稳定阶段。
分类根据单因素和综合因素进行分类,单因素分类可以按照滑动面与层面关系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按照滑动力学性质分为推落式滑坡、平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和混合式滑坡,按照滑坡时代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始滑坡,按照斜坡岩土类型分为黏土性滑坡、黄土滑坡、岩石滑坡、堆填土滑坡、堆积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

6、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特点、分类

泥石流的形成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基本条件按和促发条件。
基本条件包括物源、水源和地形。物源条件是指物源区固态碎屑物的分布、类型、存储量和补给的距离;水源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介质,包括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地形条件是泥石流沟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包括坡面纵坡降、破面地形、集水区面积和坡向等。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分为清水汇集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促发条件是包括激发、触发和诱发条件。激发条件是指泥石流发生基本条件中的某一条件超过一定的强度限度持续作用;触发条件时指泥石流发生基本条件之外的一其他动力作用;诱发条件是影响泥石流基本条件的间接因素。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灾变性、活动性和周期性、群发性和强烈性、季节性和夜发性。
按照固体物质的组成,泥石流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按照性质分为稀性、黏性和过渡性;按照发生原因分为冰川泥石流、降雨泥石流和共生泥石流;按照运动流型分连续型和阵流型;按照流态包括蠕流型、层流型、紊流型,导致流态包括蠕动流、层动流、紊动流、滑动流和波动流。

7、我国泥石流分布及特征

按照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西侧高山、高原地区泥石流多发,东侧除台湾中部高山地区、辽宁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和吉林东南部中低山区有泥石流密集分布,其他地区均零星分布。
我国泥石流分布特点:①沿断裂带密集分布;②在地震活动带成群分布;③在软弱岩石和软硬相间岩石区成片集中分布;④沿深切割的高山峡谷区带状分布;⑤与暴雨和长历时降雨分布区域一致;⑥随海拔升高,泥石流类型出现变化,从暴雨型-冰雪融水和暴雨型-冰川型-冰湖溃决型。

8、泥石流沟判别

目的:找到发生过或者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为泥石流防治提供具体对象。
泥石流判别有基本条件和充分条件。基本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充分条件是泥石流运动遗迹和堆积物特征。
泥石流沟判别条件分析和活动遗迹分析:
条件分析:(1)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储存条件:地质构造、岩性、重力等造成的侵蚀、积存的松散固体物质;(2)地形地貌条件:流域特征,多为漏斗形或者条形流域,沟密且多;沟道特征:河床平均比降为10%以上;坡度一般大于25°。(3)水分供给条件:降雨,出现大于临界降雨量的降水;冰雪消融,堤坝溃决,地下水活动等。
活动遗迹分析:(1)堆积物特征,泥石流堆积扇在断面上呈锥形,在平面上呈扇形。堆积剖面上,一般可以分为若干层,每一层是一次泥石流活动;颗粒特征:泥石流中的砾石往往存在碰撞擦痕。(2)活动痕迹,包括泥石流残积物,抛高和超高堆积物、擦痕、具有特殊的形态和颜色的其他痕迹等。

9、崩岗的类型、形成过程、影响因素

崩岗是土体或者岩石在重力和水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突然崩落的现象。
类型:条形崩岗,主要是陡峭的直形坡;瓢型崩岗主要是花岗岩风化物的凹形坡;弧形崩岗主要是河流或者沟渠的一侧。
过程:深切期、崩塌期和平衡期。
深切期:以水蚀为主。浅沟发育成切沟后,水流汇集,河床下切,沟头后退,发生溯源侵蚀。阶段特征是具有一个活跃的沟头,形成高度大于2m的顶部跌水或者陡壁。为重力侵蚀创造了条件,但未发生大规模重力侵蚀。
崩塌期:随着径流不断冲刷加深,陡壁增高,产生垂直性拉张裂隙,随着雨水的下渗,产生了大型土体崩塌,沟壁不稳定,在重力的作用下造成崩塌。
平衡期:随着崩岗的发展,接近分水岭地带,集水面积不断减小,径流量减小,径流对河底的冲刷和溯源侵蚀减弱,不断增加的崩岗堆积物质对于陡壁也起到了支撑作用,最后逐步稳定下来,不再发生崩塌。
影响因素包括构造和岩性、水力和重力侵蚀的相互作用、人为因素等。
构造对于崩岗侵蚀的影响表现在岩体的节理和裂隙对于风化壳发育程度和组成物质的稳定性等;节理和裂隙也会对崩岗产生影响。构造还会对崩岗的分布产生影响。花岗岩风化壳更容易产生崩岗。
人为因素主要是采矿、修路、砍伐等。

10、风沙流结构

风沙流是指沙粒被风扬起并随风沿着地面及近地空间搬运前进形成的挟沙气流,是气流和沙粒的混合流,它的形成依赖于沙质地表和空气两种不同密度的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风沙流是风对于沙粒输移的外在表现形式,风沙流中沙粒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1)沙粒粒径随着高度的分布特征:风沙流中不同高度分布的粒径不同。近地表粗粒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离地表越高,粒径越小,悬移为主。
(2)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含沙量随高度升高迅速递减,所以风沙运动是近地面的沙粒搬运现象。
(3)输沙量随风速变化:当风俗显著超过起动风速后,风沙流中含沙量急剧增加,呈指数关系。
(4)风沙结构数和特征值:定义了风沙结构数S和特征值,反映气流对于沙粒的搬运能力。

11、风力作用过程和影响因素、危害

风力作用过程包括风对于土壤物质的侵蚀分离、输移搬运和沉降堆积。
(1)风力侵蚀作用:吹蚀和磨蚀,粒径0.05-0.5mm的颗粒被风分离;
(2)风力输移: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方式,取决于风力强弱和搬运颗粒的粒径大小。
(3)风力沉积:沉降堆积、遇阻堆积、停滞堆积
沙丘移动方式: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风蚀影响因素:最主要的风力,还包括(1)土壤抗蚀性,与土壤质量、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有关;(2)地表土垄(3)降雨,使表层土壤诗云,促进植物生长,但是也可能降雨破坏地表结构而促进风蚀,(4)土丘坡度(5)裸田地块长度(6)植被覆盖。
危害:(1)土壤流失;(2)土壤质地变化(3)养分流失(4)生产力降低(5)磨蚀

12、沙尘暴、扬尘等及影响因素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尘、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简单的区别是:浮尘能见度小于10km,扬尘1-10km,沙尘暴能见度小于1km,强沙尘暴能见度小于500m。
沙尘暴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风、裸露的沙尘物质、不稳定的空气
沙尘暴的影响因素:(1)天气因素:干旱少雨,大风频繁,不稳定空气是沙尘暴产生的热力条件。(2)地形因素,表现在全国范围上是山脉阻挡北方沙尘暴南下(3)物质因素,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自然的第四纪沉积物,另一类是人工堆积物,包括采矿废物等。(4)人为因素,垦荒、放牧、废弃物堆积等,加强和诱发沙尘暴;人工造林防风固沙。

其他内容

真题私聊 有偿分享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