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tcode】1021. 删除最外层的括号 (简单)
有效括号字符串为空 “”、“(” + A + “)” 或 A + B ,其中 A 和 B 都是有效的括号字符串,+ 代表字符串的连接。
例如,"","()","(())()" 和 "(()(()))" 都是有效的括号字符串。
如果有效字符串 s 非空,且不存在将其拆分为 s = A + B 的方法,我们称其为原语(primitive),其中 A 和 B 都是非空有效括号字符串。
给出一个非空有效字符串 s,考虑将其进行原语化分解,使得:s = P_1 + P_2 + … + P_k,其中 P_i 是有效括号字符串原语。
对 s 进行原语化分解,删除分解中每个原语字符串的最外层括号,返回 s 。
示例1:
输入:s = "(()())(())"
输出:"()()()"
解释:
输入字符串为 "(()())(())",原语化分解得到 "(()())" + "(())",
删除每个部分中的最外层括号后得到 "()()" + "()" = "()()()"。
示例2:
输入:s = "(()())(())(()(()))"
输出:"()()()()(())"
解释:
输入字符串为 "(()())(())(()(()))",原语化分解得到 "(()())" + "(())" + "(()(()))",
删除每个部分中的最外层括号后得到 "()()" + "()" + "()(())" = "()()()()(())"。
示例3:
输入:s = "()()"
输出:""
解释:
输入字符串为 "()()",原语化分解得到 "()" + "()",
删除每个部分中的最外层括号后得到 "" + "" = ""。
解题思路1:
计数器的思想
先初始化一个计数器,在初始化res用来存最终结果,然后遍历字符串s。
当遍历到的字符是 ‘(’ ,那么,计数器+1,当计数器值count为1,说明该 ‘(’ 为最外层 ‘()’ 的 ‘(’ ,此时,不做任何操作;当计数器值count不等于1,表示当前的字符处于最外层的 ‘()’ 内,需要将该字符 ‘(’ 存入res。
当遍历到的字符是 ‘)’ ,那么,计数器-1,当计数器值count为0,说明该 ‘)’ 为最外层 ‘()’ 的 ‘)’ ,此时,不做任何操作;当计数器值count不等于0,表示当前的字符 ‘)’ 处于最外层的 ‘()’ 内,需要将该字符 ‘)’ 存入res。
代码:
python3:
class Solution:
def removeOuterParentheses(self, s: str) -> str:
res = ""
count = 0
j = 0
for c in s:
if ('(' == c):
count += 1
if (1 != count):
res += c
elif (')' == c):
count -= 1
if (0 != count):
res += c
return res
解题思路2:
栈的思想
先初始化一个栈stack,再初始化一个字符串res,用来存最终结果。
遍历整个字符串s,当遍历到的字符是 ‘)’ ,则栈顶元素弹出;当栈为空,即栈内没有任何元素,则说明该字符为最外面 ‘()’ 内的字符,那么将该字符存入最终结果res;当遍历到的字符为 ‘(’ ,则将该字符 ‘(’ 压栈。
遍历完整个字符串后,所得到的res就是最终结果。直接返回res即可。
代码2:
python3:
class Solution:
def removeOuterParentheses(self, s: str) -> str:
stack = []
res = ""
for c in s:
if c == ')':
stack.pop()
if stack:
res += c
if '(' == c:
stack.append(c)
return 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