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一首荡漾千年的华章

惠州西湖苏东坡石雕像
作者:钟思伟

11月12日,中午,从罗浮山下来,在景区附近用过午餐,我们便往惠州方向进发。

经过一个半小时车程,下午三点多,抵达惠城,入住宾馆。

晚上,团友们自由活动。各取所需,各投所好:或逛商场、购物,或漫步江畔,或聊天、拉扯家长里短,或打牌、搓麻将,或探亲访友……我爱热闹,更喜欢清静,老子不是说“静为躁君”嘛。清静,自然也有其妙处。

沐浴更衣后,白天里,奔走于罗湖山通幽曲径的腰膝酸软,疲累倦怠,似乎来个彻底涤除,全身上下,由里到外,我顿觉轻松、舒服了许多。

于是,烧一壶热水,泡一杯清茶,在柔和的灯光下,靠着舒适的沙发,我边喝茶,边平心静气地翻阅起《抱朴子》(内篇)来。

通过汉字媒介与1650多年前的道家仙人穿越时空隧道交流思想,接受他逍遥世外、超脱物累的教诲,我倍觉神爽而惬意。

“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葛洪(公元284年-364年)在《畅玄》里开门见山如此写道。联想到《道德经》首章也说:“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让我隐约体会到,2000多年来,华夏民族悟“道”参“玄”乃是传承有序,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乃上承先秦道家,下启隋唐儒释道三家鼎立,波及宋、明两季理学、心学双峰对峙,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有些扯远了。差点忘了自己身在惠州,是来参观游览而非在象牙塔里谈经论道的。

茶几上,摆放着几本《惠州旅游》杂志,让我能较全面、深入了解惠州概貌、西湖的前世今生和自然、人文知识。

其中,一本是介绍惠州西湖风景的,引起我的关注。

杂志将西湖中的五湖(平湖、丰湖、南湖、鳄湖、菱湖)、六桥(西新桥、拱北桥、烟霞桥、迎仙桥、明圣桥、圆通桥)、十四景(留丹点翠、芳华秋艳、花洲话雨、红棉春醉、孤山苏迹、玉塔微澜、苏堤玩月、象岭飞云、西新避暑、荔浦风清、南苑绿絮、飞鹅揽胜、丰山浩气、水帘飞瀑)等经典景色、景点逐一描述完备,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图文并茂,且配有景点分布图和导游路线图。

我如获至宝,立即用手机逐页拍下,以备明天游览之需。

初冬惠城,一轮红彤彤的朝阳,正从东边冉冉升起,照在江面,拉成长长的光带。习习晨风扑面而来,凉意浓浓,让人感到冬天的脚步已悄然来临。

再看看马路(街道)上,到处是鱼贯而行的车辆。两边人行道、电动自行车道,也是行色匆匆赶着上班的人群。

好一派热闹、繁忙、喧嚣和拥堵的景象。

因交通不很通畅,途中耗费了一些时间。我们抵达西湖小北门入口时,已九点半多。

大概带多了中老年旅游团,导游姑娘非常了解他(她)们的游览喜好、熟悉他(她)们的审美诉求。一下车,她立即召集大家在牌坊前合照。然后,叮嘱团友们要结伴而行,以防迷路、走失,最好是跟着她,看着三角导游旗,原路去,原路回。并强调11点准时集合上车,回酒店用午餐。下午要继续下一个旅程。她话说得干脆利索,没有商量余地。

我暗自叨咕,偌大一个西湖景区,不足90分钟的游玩时间,够吗?

进入写有“惠州西湖”仿古建筑的牌坊,大妈们紧跟着导游姑娘走,沿着烟霞堤,迎面而来的是号称西湖著名六桥中的第三桥——烟霞桥。上得桥来,右手边是鳄湖,远望,湖中有个小岛,叫鳄鱼岛;左手前边,是宽阔的平湖。见此美景,大妈们不忘拍照留存或发微信。摆出娴熟招式:一会儿手托下巴,眉蹙含笑,来个“头痛”式;一会儿,叉腰提臀,扭摆腰肢,来个“腰痛”款……还有张臂空抱、腾空跃起、金鸡独立等各种动作造型,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说明爱美,追求美,无论年少,还是年老,其心无异。再往左边绿道前行,湖中有形如鸟蛋的洲岛,标识牌写道:鸟岛。说:“西湖是惠州城市的生态绿洲、小鸟天堂。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鸟类天然回归,筑巢栖息……”鸟岛有白鹭、夜鹭、鸬鹚等多种鸟类在此生活,每当日出日落,百鸟和鸣,漫天飞舞,绘成一幅祥和百鸟图,故有“鹤鹭祥舞”之景说。

接下去,看到的是比鸟岛面积要大好多的绿岛,名曰“点翠洲”或曰“留丹点翠”。近边由九曲桥连接,远边由偃龙桥远接对岸的芳华洲。点翠洲旁边还有人工填造的枇杷洲。如此,两桥和两岛便把宽阔的平湖一分为二,更加方便游人观山赏湖了。激动的大妈们,当然不会放过此美景。自拍的,早已悄悄取景拍了。请人帮拍、合照的,则要摆PS,统一伸出开叉的食指和中指,齐声张嘴说“嘢”。

看着她们兴奋的劲儿和略带滑稽的模样,忽然,让我想起《儒林外史》里描写吝啬鬼严监生临终之际,“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芯,不放心,恐费了油”而伸出开叉两指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小妾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才点点头,咽了气”的情境。我心里老大不舒服:老祖宗教我们竖大拇指夸人“顶呱呱”,那才有文化呢!为何弃而不用,偏学洋人话、学洋人动作呢?

烟霞桥上,别的团队有位穿着大红色连衣裙、围着紫色围巾的大妈以平湖和芳华洲为背景,依着桥栏柱子自拍。看她那得意的表情,就知道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旁人问她,这叫什么湖呀?她快语答曰:管它呢!东湖、西湖,漂亮就行。

我曾多次游览过杭州西湖,春夏秋冬,也曾领略过。不同时节,西湖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独具特色的迷人景致。所以,对孩童时代就能耳熟能详的苏东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诗句,成年后,通过实地游览、观赏,方才体会真切。感叹大诗人的妙想奇思!大概也只有对山水观察、体悟深邃的智者,才能吟诵出这样的千古名句吧!咋听大妈所答,我有些诧异,细思,又恍然有所悟:寻常如红裙大妈之辈,游山玩水,不就图个“乐”字,又何必深究阳春白雪般的高邈意境?

爷们呢,也有他们的玩法。

他们不太情愿跟着年轻导游后面转悠,而是不紧不慢,边抽烟,边溜达,边指点江山。

甲说,几十年前,我来过这里,那时,还没怎么开发,仅是一滩水,几间破瓦房,凋敝、破败得很。倒是某某招待周到,山珍野味,海产鱼鲜,味道不错,好酒任喝,那才叫享受人生呢!

乙道,我来惠州时,“地主们”已经时兴喝3公斤装的“人头马”了,喝得迷迷糊糊的来逛西湖,满眼迷离,满口酒气,哪有心思看风景?

丙接着话头:现在,可好了,赋闲在家,无官一身松。可是,想尽情游山玩水嘛,腿脚又不太听使唤啰!

听着他们唠嗑,看着他们当中的老者,走不了多少步,气喘吁吁,就得停歇休整,喝水润喉,咳吐抹涎,真不容易。毕竟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在想,凡事想做就要抓紧去做。“花须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赶年轻,走得动,就要多走走。像桥上自拍的大妈,感觉好看就行。快乐、简单地过日子,不也挺好吗?

一边漫步,一边游览,一边拍照,一边聊天。不觉间,到了孤山景区。孤山是西山湖东之小山,因四面环水,俨然杭州西湖之孤山而得名。建于1983年的苏东坡石雕像,就位于孤山半山上,面朝平湖,背枕孤山,在石雕像周围建有东坡纪念馆,朝云(苏轼侍妾)墓、六如亭、碑廊等,收集了一批与苏东坡有关的历史文物供游人赏鉴,被称作“孤山苏迹”。

团友们跟着导游逛“孤山苏迹”,在准提寺旁,灰色砖瓦的门楼,有副木质阴刻涂金对联,是行草书体。大姐们拍照前,都在猜字,各有各的“猜”法和“想”法,看她们认字识句,颇费周折,我直接念给她们听:“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大姐们才恍然大悟。帮她们拍完照后,我则悄悄折下九曲桥,往点翠洲、芳华洲方向,一探究竟去。想抓紧时间,转个大圈,最后,才游览此景点。

有大姐不解问:干嘛,脱离革命队伍,不怕迷路吗?我小声笑答,卫星定位,迷不了路。

离开团队,我更可以自由自在观赏。九曲桥和桥上的鸳鸯亭都有不少游客徘徊、流连、拍照、录像。我东闪西让、快步走过桥、亭,直抵点翠洲。

点翠洲,从宋代开始已是湖上有名的洲岛。据载,宋治平三年,惠州太守陈称在此筑有孤山屿亭,后废。明嘉靖17年(1358年)改建为点翠洲亭。1913年,为纪念辛亥革命“马鞍之役”牺牲的烈士改建为留丹亭。明代才女孔少娥赞曰“西湖西子两相俦,湖面便宜点翠洲。一段芳华描不就,月湾宛转似眉头。”我猜想,孔才女名之曰“点翠”洲,是否受洞庭湖中的君山被诗人赞叹为“白云盘里一青螺”启发呢?故有“留丹点翠”景称。

上了点翠洲,只见古树苍翠,亭馆红墙绿瓦,朱红圆柱,挺拔屹立。向外望湖,波光粼粼,阵阵清风吹拂,神清气爽,如入仙境。近处是咢生书屋,门外有一木制蓝字阴刻对联:“一角芳洲明点翠,半橼书屋挹留丹。”上下两联后面两字,点出“留丹点翠”景点,对仗工整,平仄有致,意境和合,不愧为好联。书屋里边收藏、展览的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秦咢生书法作品。

来不及细览,匆匆步出,沿着石阶,顺着指引,经微波榭,有一群大叔、大妈在拉二胡、吹笛子、唱粤曲,摇头摆脑,兴趣正浓。我踮起脚跟,轻轻离开,过枇杷桥,入枇杷洲。在枇杷亭稍事休息,环亭四望,远山、近湖,日光、倒影,尽收眼底,取景留照后,越过偃龙桥,便到了芳华洲。

芳华洲是平湖北面,元妙观前的湖中一小岛,面积约2万平方米。北宋时洲上建有逍遥堂,南宋改建亭,均久废。1919年,洲上建芳华亭,抗日战争后期荒废。1958年人民政府在此栽树造园。1989年政府重建东坡遗迹“逍遥堂”于此。

沿着竹树掩映的小径,疾步前走,耳畔传来女人们爽朗的欢笑声,
抬头一看,只见几个穿着统一工作服的清洁工坐在一条青石板上,聊天、说话,哈哈大笑!我的视线,从她们的头上抬升,透过稀疏的竹树,看到一处正在围闭施工的建筑,上有“逍遥堂”黑底金字牌匾,才晓得此处即是芳华洲主要景点。

紧邻逍遥堂,还有芳华亭,都有临时围栏围住,未对游客开放。

指示牌写道,北宋就有逍遥堂,苏东坡常在此寻幽访友、饮酒垂钓,曾写下:“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的诗句。从历史上看,苏东坡大半辈子真没什么“逍遥”过,尤其从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以后,他差点掉了脑袋、丢了性命。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期间,他写了大量优秀诗词文赋,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来抒发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自此,厄运连连,一贬再贬,越贬越远……

这样想着,我来到了好几棵高大、茂盛的紫荆树下,迎面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紫荆花随风而飘落,有些从我头上飘下,满地是淡紫、紫红的花瓣,真如“花”地毯,煞是好看。

此时,树梢上,正有几只小麻雀在追逐嬉闹,忽上、忽下,忽东、忽西,活泼自由,可爱之至。在它们的摇晃下,随即又是一阵落英纷飞。

即时诗兴上头,我自吟道:

逍遥堂前逍遥游,斯人远去阁楼空。
紫荆犹识黄雀面,花飞叶摇逐戏同。
更有朝阳碧波荡,光影旖旎沐清风。
千年西湖千年月,一岁草木一世雄。

并快速存入手机,名之曰:惠州西湖芳华洲偶感。

湖边石栏坐着一大一小母子二人,面向湖面,男孩只有二、三岁,母亲翻开一本儿童读本,正在教他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童谣诗句。

我不忍心去惊扰“湖边教子”的宁静心境,即刻转头朝迎仙桥方向游观。

迎仙桥是连接芳华洲与元妙观的通道,始建于宋代,清代废,是西湖著名六桥中的第四桥。1996年重建。相传由此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遂愿成,故得名迎仙桥。

正欲上桥,对面已有一群大妈抢先占据了拱桥上边,摆姿势拍照。其中一位,用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竖起手掌面,示意我“暂停”,她们要拍照!虽说,我也是兼程赶时游览,遇此“狭路相逢”情境,还是“好男不与女斗”为妙!更何况此桥竟叫“迎仙桥”——我总得有点儿“仙”态才对。

那就等呗!大妈们拍照套路也多,“妖”气十足:合拍、单照,正摄、侧影,靠栏、蹲阶、飘围巾、伸大臂……磨蹭了好半天,才罢休。好在,孔桥边有一簇水浮莲正开着灿烂的花儿,日光下,湖面上,有一位中年男人在独木舟上整理渔网,半身倒影在水面,别有韵致。我手机一举,咔嚓一声,“渔翁浮莲图”就悄悄存进手机里,妙哉!

待心满意足拍好美照后,大妈们颇有礼貌地说,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我也用官方语言,笑答:没关系,必须的!

来到元妙观门口,游客、香客不算多。大门口左侧,提供免费的供香,善男信女拿着香,进内点香、跪拜,少不了往捐赠箱里放入香油钱。因是新建筑,说不上有多少文化内涵,我便略略观瞻一番,拍下挂有篆书“许愿树”的堂前大树,出门来。

往左手边,朝拱北桥(西湖第二桥)方向前行,看到斜对面芳华洲西北角是西湖宾馆——想来,就是当年曾风光无限的接待外国和香港游客的地方吧!

抵达拱北桥,右转,顺着湖边环城西路,至花洲桥,入百花洲。内有毛泽东系列藏品展览馆。可惜在维护中,没法进去参观,我只好匆匆返回。

再前行,达红棉水榭。沿景区逆时针转悠,至湖边,西北眺望,远山隐隐,山上云气迷蒙,山和云气倒影湖中,仿佛如一头大象奔走状。原来,这是西湖十四景中的“象岭飞云”景观。此景巧夺天工,有“飞到岭边云不去,湖光添得数峰秋”的诗情画意。

过红棉鸟市,有老人们提笼逗鸟、玩鸟,鸟声悦耳动听,相互应和,老人与丽鸟都很悠闲、自得。

再前行,有几位油画写生画家,正竖起画架,对着西山、泗洲塔(玉塔微澜)湖水、近处树木、栏杆作画。等不及他添画人物,我先给他拍个侧影定格吧!心想,如果把刚才的“教子图”添进去,也许,画境更胜一筹。

一会儿,到了东大门,进入牌楼,就是著名的苏堤了。迎面是西新亭,道旁有“苏堤玩月”圆形石刻。跨西新桥(又称苏堤桥,是西湖著名六桥的第一桥,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苏东坡资助所筑,原为木桥,曾多次重修。现为解放后重修的石桥),直奔孤山苏迹,瞻仰东坡居士石雕像。

左侧绿树掩映下有新雕王朝云石像,旁有拱形砖砌王朝云墓,中刻有“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右上刻“宋绍圣三年丙子岁”,左下刻“清嘉庆六年伊秉绶重修”,看“王朝云墓”景点牌介绍:该墓始建宋绍圣三年(1096),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侍妾王朝云墓,原墓为三合土结构,1984年仿宋墓式重修,刻有“王朝云墓志铭”等。孤山栖禅寺和尚在墓前筑纪念亭,取名“六如亭”,2015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朝云(1062-1096),字子霞,浙江杭州人,宋绍圣元年(1094)随苏东坡谪居惠州,绍圣三年(1096)病逝,苏东波按她遗愿将其藏于西湖孤山。

睹物遥思,内心恻恻。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不为名,不为利,只愿为心上人随风漂泊,客死他乡,魂归异域,葬之孤山……
为之默哀,为之祷祝:天堂胜苏杭,孤山魂不寂,南国有相思,粒粒含情深。

左侧立有灰砖镶嵌四块石刻,分别是王朝云墓志铭、惠州府重修朝云墓碑、刻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阴刻王朝云像和舟过六如亭阴刻孤山图和相关文字,都是现代工艺了。

继续前行是与苏轼有关的诗文碑刻,折右入景贤祠,通思贤门,出门外有巨型方柱石,四面阴刻《赤壁赋》全文,左有“醉归亭”有游客数人正侃侃而谈,笑声阵阵,宛如高士论道的味儿。

再折右往下,出东坡纪念馆,往左看,即是准提寺牌坊,右下则是九曲桥去处。才晓得,我已回到“脱离”队伍的原处,果真“秋鸿有信,春梦无痕”么?

兜转了大半圈后,我满脑子都充斥着众多苏轼的诗词文赋,如同鼓足气的皮球,膨胀得很。

举目望天,太阳正透过薄如轻纱的云彩投射着光芒。这光芒,饱含着干热的温度,照在我大汗淋漓的身上,如千万只蚂蚁在爬行,让我里外都觉得煎熬。

此时,手机响了。是导游姑娘打来的,她着急地说:快点!就差你了。看看离集合上车的地方,还有好些路程,而今,我又因赶路看景点,弄得有些精疲力竭了。为了不耽误大家行程和中午用餐,我只好临时决定,让她不必等我,我打车回宾馆,自己解决午餐。

沟通好后,我如释重负,心情放松了许多。我便沿着来时的路线,漫步往回走。

正午时分,游客渐次稀少,倒是树上、花丛中,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儿们,因人少而更加放肆的欢叫起来,此呼而彼应,东唱而西随,好不热闹。那一浪接一浪的叫声,从树林里传出,又在波光闪闪的湖面上飘过,一直往四周扩散,颇有王维那“鸟鸣山更幽”的禅境。

脑子里依然情不自禁地蹦出“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等苏轼的诗篇赋句来,这些诗赋亦如洪流猛兽般直奔脑海翻腾、激荡,让全身血液复又涌动、沸腾起来。灵魂深处直与900多年前的苏轼产生同频共震: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诘问自己:千百年来的古人,观此山水,见此情景,闻此鸟鸣,是否也和我此时此际的感触一样呢?后之来者,是否也会像今日之我,因流连湖光山色而感慨万千呢?

因时间紧迫,留下丰湖、南湖及陈公堤、丰湖书院、湖心亭、学子洲等众多景点,没能仔细观赏游玩,我只好带着无奈和惋惜的心情,依依不舍地走出北门。

回望阳光下的惠州西湖,她依旧不停地跳荡着、闪耀着无数的光点,如黑夜里的满天繁星,眨巴眨巴眼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她早见惯了日出月落,阴晴圆缺;也看多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她就是如此之从容、淡定和超然。

惠州西湖,那是一首荡漾千年的曼妙华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述思堂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