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urrentHashMap 2020最新解析

以前写过介绍HashMap的文章,文中提到过HashMap在put的时候,插入的元素超过了容量(由负载因子决定)的范围就会触发扩容操作,就是rehash,这个会重新将原数组的内容重新hash到新的扩容数组中,在多线程的环境下,存在同时其他的元素也在进行put操作,如果hash值相同,可能出现同时在同一数组下用链表表示,造成闭环,导致在get时会出现死循环,所以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

我们来了解另一个键值存储集合HashTable,它是线程安全的,它在所有涉及到多线程操作的都加上了synchronized关键字来锁住整个table,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线程都在竞争一把锁,在多线程的环境下,它是安全的,但是无疑是效率低下的。

其实HashTable有很多的优化空间,锁住整个table这么粗暴的方法可以变相的柔和点,比如在多线程的环境下,对不同的数据集进行操作时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去竞争一个锁,因为他们不同hash值,不会因为rehash造成线程不安全,所以互不影响,这就是锁分离技术,将锁的粒度降低,利用多个锁来控制多个小的table,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ConcurrentHashMap JDK1.7版本的核心思想

ConcurrentHashMap

在JDK1.7版本中,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结构是由一个Segment数组和多个HashEntry组成,如下图所示:

 

Segment数组的意义就是将一个大的table分割成多个小的table来进行加锁,也就是上面的提到的锁分离技术,而每一个Segment元素存储的是HashEntry数组+链表,这个和HashMap的数据存储结构一样

初始化

ConcurrentHashMap的初始化是会通过位与运算来初始化Segment的大小,用ssize来表示,源码如下所示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 16;private void writeObject(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s)

        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

        // For serialization compatibility

        // Emulate segment calculation from previous version of this class

        int sshift = 0;

        int ssize = 1;

        while (ssize <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

            ++sshift;

            ssize <<= 1;

        }

        int segmentShift = 32 - sshift;

        int segmentMask = ssize - 1;

 

由此可以看出:因为ssize用位于运算来计算(ssize <<=1),所以Segment的大小取值都是以2的N次方,无关concurrencyLevel的取值,当然concurrencyLevel最大只能用16位的二进制来表示,即65536,换句话说,Segment的大小最多65536个,没有指定concurrencyLevel元素初始化,Segment的大小ssize默认为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16(阿里面试官曾问过 

每一个Segment元素下的HashEntry的初始化也是按照位于运算来计算,用cap来表示,如下:

int cap = 1;while (cap < c)

    cap <<= 1

如上所示,HashEntry大小的计算也是2的N次方(cap <<=1), cap的初始值为1,所以HashEntry最小的容量为2

put操作

对于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插入,这里要进行两次Hash去定位数据的存储位置

   static class Segment<K,V>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2249069246763182397L;

        final float loadFactor;

        Segment(float lf) { this.loadFactor = lf; }

    }

 

从上Segment的继承体系可以看出,Segment实现了ReentrantLock,也就带有锁的功能,当执行put操作时,会进行第一次key的hash来定位Segment的位置,如果该Segment还没有初始化,即通过CAS操作进行赋值,然后进行第二次hash操作,找到相应的HashEntry的位置,这里会利用继承过来的锁的特性,在将数据插入指定的HashEntry位置时(链表的尾端),会通过继承ReentrantLock的tryLock()方法尝试去获取锁,如果获取成功就直接插入相应的位置,如果已经有线程获取该Segment的锁,那当前线程会以自旋的方式(如果不了解自旋锁,请参考:自旋锁原理及java自旋锁)去继续的调用tryLock()方法去获取锁,超过指定次数就挂起,等待唤醒(美团面试官问,多个线程一起put时候,currentHashMap如何操作)

get操作

ConcurrentHashMap的get操作跟HashMap类似,只是ConcurrentHashMap第一次需要经过一次hash定位到Segment的位置,然后再hash定位到指定的HashEntry,遍历该HashEntry下的链表进行对比,成功就返回,不成功就返回null

size操作

计算ConcurrentHashMap的元素大小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他是并发操作的,就是在你计算size的时候,他还在并发的插入数据,可能会导致你计算出来的size和你实际的size有相差(在你return size的时候,插入了多个数据),要解决这个问题,JDK1.7版本用两种方案

 

try {

    for (;;) {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ensureSegment(j).lock(); // force creation        }

        sum = 0L;

        size = 0;

        overflow = false;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

            Segment<K,V> seg = segmentAt(segments, j);

            if (seg != null) { sum += seg.modCount; int c = seg.count; if (c < 0 || (size += c) < 0)

               overflow = true;

            } }

        if (sum == last) break;

        last = sum; } }finally {

    if (retries > RETRIES_BEFORE_LOCK) {

        for (int j = 0; j < segments.length; ++j)

            segmentAt(segments, j).unlock();

    }

}

 

 

1、第一种方案他会使用不加锁的模式去尝试多次计算ConcurrentHashMap的size,最多三次,比较前后两次计算的结果,结果一致就认为当前没有元素加入,计算的结果是准确的

2、第二种方案是如果第一种方案不符合,他就会给每个Segment加上锁,然后计算ConcurrentHashMap的size返回(美团面试官的问题,多个线程下如何确定size)

JDK1.8的实现

改进一:取消segments字段,直接采用transient volatile HashEntry<K,V>[] table保存数据,采用table数组元素作为锁,从而实现了对每一行数据进行加锁,进一步减少并发冲突的概率。

改进二:将原先table数组+单向链表的数据结构,变更为table数组+单向链表+红黑树的结构。对于hash表来说,最核心的能力在于将key hash之后能均匀的分布在数组中。如果hash之后散列的很均匀,那么table数组中的每个队列长度主要为0或者1。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理想,虽然ConcurrentHashMap类默认的加载因子为0.75,但是在数据量过大或者运气不佳的情况下,还是会存在一些队列长度过长的情况,如果还是采用单向列表方式,那么查询某个节点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此,对于个数超过8(默认值)的列表(阿里面试问题),jdk1.8中采用了红黑树的结构,那么查询的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低到O(logN),可以改进性能。

JDK1.8的实现已经摒弃了Segment的概念,而是直接用Node数组+链表+红黑树的数据结构来实现,并发控制使用Synchronized和CAS来操作,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优化过且线程安全的HashMap,虽然在JDK1.8中还能看到Segment的数据结构,但是已经简化了属性,只是为了兼容旧版本

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1.7与1.8)-put和 get 需要执行两次Hash 多线程一起put的自旋锁问题还有 计算size 先不加锁计算3次,如果不对再给每个segment加锁计算一次,在JDK1.8版本中,对于size的计算,在put的扩容和addCount()方法就已经计算好了,直接给你(阿里)

ConcurrentHashMap 与HashMap和Hashtable 最大的不同在于:put和 get 两次Hash到达指定的HashEntry,第一次hash到达Segment,第二次到达Segment里面的Entry,然后在遍历entry链表

(1) 从1.7到1.8版本,由于HashEntry从链表 变成了红黑树所以 concurrentHashMap的时间复杂度从O(n)到O(log(n))

(2)  HashEntry最小的容量为2

(3) concurrentHashMap 的1.7版本的 Segment ,它的初始化容量是16;

(4)HashEntry在1.8中称为Node,链表转红黑树的值是8 ,当Node链表的节点数大于8时Node会自动转化为TreeNode,会转换成红黑树的结构(阿里面试问的问题

总结与思考

其实可以看出JDK1.8版本的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结构已经接近HashMap,相对而言,ConcurrentHashMap只是增加了同步的操作来控制并发,从JDK1.7版本的ReentrantLock+Segment+HashEntry,到JDK1.8版本中synchronized+CAS+HashEntry+红黑树,相对而言,总结如下思考

1. JDK1.8的实现降低锁的粒度,JDK1.7版本锁的粒度是基于Segment的,包含多个HashEntry,而JDK1.8锁的粒度就是HashEntry(首节点)

2. JDK1.8版本的数据结构变得更加简单,使得操作也更加清晰流畅,因为已经使用synchronized来进行同步,所以不需要分段锁的概念,也就不需要Segment这种数据结构了,由于粒度的降低,实现的复杂度也增加了

3. JDK1.8使用红黑树来优化链表,基于长度很长的链表的遍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红黑树的遍历效率是很快的,代替一定阈值的链表,这样形成一个最佳拍档

4. JDK1.8为什么使用内置锁synchronized来代替重入锁ReentrantLock,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 因为粒度降低了,在相对而言的低粒度加锁方式,synchronized并不比ReentrantLock差,在粗粒度加锁中ReentrantLock可能通过Condition来控制各个低粒度的边界,更加的灵活,而在低粒度中,Condition的优势就没有了

2. JVM的开发团队从来都没有放弃synchronized,而且基于JVM的synchronized优化空间更大,使用内嵌的关键字比使用API更加自然

3. 在大量的数据操作下,对于JVM的内存压力,基于API的ReentrantLock会开销更多的内存,虽然不是瓶颈,但是也是一个选择依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