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常见算法题

前言

随着行业的发展,编程能力逐渐成为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在笔试和面试中常常会有一定量的编码题,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 基本编码能力及思维逻辑

  • 基本数据结构(顺序表、链表、队列、栈、二叉树)

  • 基本算法(排序、查找、递归)及时间复杂度

除基本算法之外,笔试面试中经常会考察以下三种思想:

  • 哈希

  • 递归

  • 分治

哈希

哈希即Python中的映射类型,字典和集合,键值唯一,查找效率高,序列(列表、元祖、字符串)的元素查找时间复杂度是O(n),而字典和集合的查找只需要O(1)。
因此哈希在列表问题中主要有两种作用:

  1. 去重

  2. 优化查找效率

列表去重

列表去重在不考虑顺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set()转换(转换后会自动排序),需要保持顺序可以使用字典构建的fromkeys()方法,利用字典键值的唯一性去重。
不考虑顺序:

l = [2,1,2,3,4,5,6,6,5,4,3,2,1]
result = list(set(l))
print(result)

运行结果:

[1, 2, 3, 4, 5, 6]

考虑顺序:

l = [2,1,2,3,4,5,6,6,5,4,3,2,1]
result = list({}.fromkeys(l).keys())
print(result)

运行结果:

[2, 1, 3, 4, 5, 6]

 

 

列表分组

一串字母数字组合的字符串,找出相同的字母或数字,并按照个数排序。

l = [1,2,3,'a','b','c',1,2,'a','b',3,'c','d','a','b',1]
set1 = set(l)
result = [(item, l.count(item)) for item in set1]
result.sort(key=lambda x:x[1], reverse=True)
print(result)

  • 不限内存可以直接使用set()去重+排序

start = time.time()
l = list(set(l))
result = l[-k:]
result.reverse()
print(time.time()-start)

1000w个数据会全部读入内存,set后列表自动为递增顺序,使用切片取-1000到最后的即为top 1000的数

两数之和

l=[1,2,3,4,5,6,7,8] 数据不重复,target=6,快速找出数组中两个元素之和等于target 的数组下标。
注意,不要使用双重循环,暴力加和来和target对比,正确的做法是单层循环,然后查找target与当前值的差,是否存在于列表中。
但是由于列表的in查询时间复杂度是O(n),即隐含了一层循环,这样效率其实和双重循环是一样的,都是O(n^2)。
这里就可以使用哈希来优化查询差值是否在列表中操作,将O(n)降为O(1),因此总体的效率就会变成O(n^2)->O(n)。

l = [1,2,3,4,5,6,7,8]
set1 = set(list1)   # 使用集合已方便查找
target = 6

result = []
for a in list1:
    b = target - a
    if a < b < target and b in set1:   # 在集合中查找,为避免重复,判断a为较小的那个值
        result.append((list1.index(a), list1.index(b)))   # 列表index取下标的操作为O(1)

print(result)

 

递归问题

递归是一种循环调用自身的函数。可以用于解决以下高频问题:

  • 阶乘

  • 斐波那切数列

  • 跳台阶、变态跳台阶

  • 快速排序

  • 二分查找

  • 二叉树深度遍历(前序、中序、后序)

  • 求二叉树深度

  • 平衡二叉树判断

  • 判断两颗树是否相同

递归是一种分层推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想。递归可快速将问题层级化,简单化,只需要考虑出口和每层的推导即可。
如阶乘,要想求n!,只需要知道前一个数的阶乘(n-1)!,然后乘以n即可,因此问题可以转为求上一个数的阶乘,依次向前,直到第一个数。
举个通俗的例子:
A欠你10万,但是他没那么多钱,B欠A 8万,C欠B 7万 C现在有钱。因此你要逐层找到C,一层一层还钱,最后你才能拿到属于你的10万。

编写递归函数有两个要点:

  1. 出口条件,可以不止一个

  2. 推导方法(已知上一个结果怎么推导当前结果)

阶乘

求n的阶乘

  • 出口:n = 1 时,返回1

  • 推导:(n-1)层的结果 * n

代码如下:

def factorial(n):
    if n == 1:  # 出口
        return 1
    return factorial(n-1) * n   # 自我调用求上一个结果,然后推导本层结果

也可以简写为 factorial = lambda n: 1 if n==1 else factorial(n-1) * n

斐波那切数列

斐波那切数列是 1 1 2 3 5 8 ...这样的序列。前两个数为1,后面的数为前两个数之和。

  • 出口:n <= 2,返回1

  • 推导:(n-1)层的结果 + (n-2)层的结果

代码如下:

def fib(n):
    if n<=2:
        return 1
    return fib(n-2) + fib(n-1) 

递归是一种分层简化问题的解法,但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解法,比如斐波那切数列中,在求fib(n-2) 和 fib(n-1)时实际上反复求解了两次fib(n-2)。
可以通过缓存来优化效率,代码如下。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
def fib(n):
    if n<=2:
        return 1

return fib(n-2) + fib(n-1)

 

跳台阶、变态跳台阶

  • 跳台阶:一只青蛙,一次可以跳上1阶,也可以跳上2阶,问跳上n阶有多少种跳法。

  • 变态跳台阶:一只青蛙,一次可以跳上1阶,可以一次跳上n阶,为跳上n阶有多少种跳法。

这个问题关键是逻辑分析每层的推导过程。
跳台阶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第二位开始的斐波那切数列:1 2 3 5 8 13 ...

  • 出口:n <= 2,返回n(即1时返回1,2时返回2)

  • 推导:(n-1)层的结果 + (n-2)层的结果

代码如下:

jump1 = lambda n: n if n<=2 else jump1(n-2) + jump1(n-1)

变态跳台阶只是推导方式不同,每一层的结果是上一层跳法的2倍。

  • 出口:n <= 2,返回n

  • 推导:(n-1)层的结果 * 2

代码如下:

jump2 = lambda n: n if n<=2 else jump2(n-1) * 2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是想是选一个基准数(如第一个数),将大于该数和小于该数的分成两块,然后在每一块中重复执行此操作,直到该块中只有一个数,即为有序。

  • 出口:列表长度为1(<2)时,返回列表

  • 选择一个数,(将小于该数的序列)排序结果  +  基准数 + (大于该数的序列)排序结果

def quick_sort(l): 
    length = len(l)
    if  len(l) <=1:
         return l
    mid = 0
    low_part = [i for i in l[1:] if i < l[mid]]
    eq_part = [i for i in l[1:] if i == l[mid]]
    high_part = [i for i in l[1:] if i > l[mid]]

return quick_sort(low_part) + eq_part + quick_sort(high_part)

 

二分查找

二分查找需要序列首先有序。思想是先用序列中间数和目标值对比,如果目标值小,则从前半部分(小于中间数)重复此查找,否则从后半部分重复此查找。

  • 出口1:中间数和目标数相同,返回中间数下标

  • 出口2:列表为空,返回未找到

  • 推导:

def bin_search(l, n): 
    if not l:
        return None
    mid = len(l) // 2
    if l[mid] == n:
        return mid
    if l[mid] > n:
       return bin_search(l[:mid])

return bin_search(l[mid+1:])

 

二叉树遍历

二叉树是非常常考的一种数据结构。其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包含数据和左右节点的一种结构,使用Python类描述如下:

class 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data, left=None, right=None):
        self.data = data
        self.left = left
        self.right = right

二叉树的遍历分为分层遍历(广度优先)和深度遍历(深度优先)两种,其中深度遍历又分为前序、中序、后序三种。

分层遍历由于每次处理多个节点,使用循环解决更加方便一点(也可以是使用递归解决)。
分层遍历代码如下:

def lookup(root):
    row = [root]
    while(row):
        print(row)
        row = [kid for item in row for kid in (item.left, item.right) if kid]

深度遍历

  • 出口:节点为None

  • 推导:

    • 前序:打印当前节点-》遍历左子树 -》遍历右子树

    • 中序:遍历左子树 -》打印当前节点-》遍历右子树

    • 后序:遍历左子树 -》遍历右子树-》打印当前节点

以前序为例:

def deep(root):
    if root is none:
        return

[print(root.data), deep(root.left), deep(root.right)]

 

二叉树最大深度

二叉树最大深度即其左子树深度和右子树深度中最大的一个加上1(当前节点)。由于二叉树的每一个左右节点都是一个二叉树,这种层层嵌套的结构非常适合使用递归求解。

  • 出口:节点为空,深度返回0

  • 推导:左子树深度和右子树深度中最大的一个 + 1

def max_depth(root):
    if not root:
        return 0

return max([max_depth(root.left), max_depth(root.right)]) + 1

 

相等二叉树判断

相等二叉树是只,一个二叉树,节点数据相同,左右子树也完全相同。由于左右子树也是一个二叉树,因此也可以使用递归求解。

  • 出口:最后的节点都为None时,两个相等,返回True

  • 推导:判断两个节点数据是否相等,左子树是否相等(递归),右子树是否相等(递归)

def is_same_tree(p, q):
    if p is None and q is None:
        return True
    elif p and q:
        return p.data == q.data and is_same_tree(p.left, q.left) and is_same_tree(p.right, q.right)

平衡二叉树判断

平衡二叉树是指,一个二叉树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平衡二叉树的左右子树也应该是平衡二叉树,因此这也是一个递归问题。

  • 出口:两个节点都为None时,返回True(平衡)

  • 判断左子树和右子树深度的差<=1,并且左右子树都是平衡二叉树(递归)

注:这里需要使用以上求二叉树深度的方法

def max_depth(root):
    if not root:
        return 0
    return max([max_depth(root.left), max_depth(root.right)]) + 1

def is_balance_tree(root):
    if root is None:
        return True
    return abs(max_depth(root.left)-max_depth(root.right))<=1 and is_balance_tree(root.left) and is_balance_tree(root.right)

附加其他

排序

方法一:冒泡排序

list003 = [1,5,2,8,6,3,7,4,10]

for i in range(len(list003)):

    for j in range(0,len(list003)-i-1):

        if list003[j]>list003[j+1]:

            list003[j],list003[j+1] = list003[j+1],list003[j]

print(list003)

方法二:内置函数排序

list003.sort()

print(list003)

执行结果:

[1, 2, 3, 4, 5, 6, 7, 8, 10]

输出乘法表

方法一:

for i in range(1,10):

    list2 = []

    for j in range (i,10):

        list2.append('%d*%d=%d'%(i,j,i*j))

    print(list2)

执行结果:

['1*1=1', '1*2=2', '1*3=3', '1*4=4', '1*5=5', '1*6=6', '1*7=7', '1*8=8', '1*9=9'] 

['2*2=4', '2*3=6', '2*4=8', '2*5=10', '2*6=12', '2*7=14', '2*8=16', '2*9=18']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4*4=16', '4*5=20', '4*6=24', '4*7=28', '4*8=32', '4*9=36']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6*6=36', '6*7=42', '6*8=48', '6*9=54']

['7*7=49', '7*8=56', '7*9=63']

['8*8=64', '8*9=72']

  ['9*9=81']



作者:双_双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b67f85aadb0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

 

字符串统计

str1 = 'abcdaacddceea'
set1 = set(str1)
result = [(char, str1.count(char)) for char in set1]

print(result)

 

统计重复最多的n个字符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c = Counter('abcdaacddceea')
print(c.items())

print(c.most_common(3))

 

字符串反转

  • 简单字符串反转
    Python中字符串反转方式非常多,而且比较高效,可以使用反向切片或者reverse实现。

'abcefg'[::-1]

''.join(reversed('abcdefg'))

  • 包含数字字母的字符串,仅反转字母
    可以通过遍历判断,如果是字母则取其对应反转索引位置的字母,如果是数字则取当前数字。

a = 'abc123efg'
l = len(a)
r = []
for i,c in enumerate(a):
    r.append(c) if c.isdigit() else r.append(a[l-i-1])    

print(''.join(r))

 enumerate()函数的用法

判断括号是否闭合

这是栈使用的一个经典示例,思路为,遇到正括号则入栈,遇到反括号则和栈顶判断,如果匹配则匹配的正括号出栈(完成一对匹配),否则打印不匹配,break退出。

text = "({[({{abc}})][{1}]})2([]){({[]})}[]"

def is_closed(text)
    stack = []  # 使用list模拟栈, stack.append()入栈, stack.pop()出栈并获取栈顶元素
    brackets = {')':'(',']':'[','}':'{'}  # 使用字典存储括号的对应关系, 使用反括号作key方便查询对应的括号
    for char in text:
        if char in brackets.values():   # 如果是正括号,入栈
            stack.append(char)
        elif char in brackets.keys():  # 如果是反括号
            if brackets[char] != stack.pop():  # 如果不匹配弹出的栈顶元素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print(is_closed(text))

 

合并两个有序列表,并保持有序

常见的解法有两种:

  • 连接 + 排序,时间复杂度度为O((m+n)log2(m+n))

  • 两个队列根据大小依次弹出,时间复杂度度约为O(m+n)

依次出队列的逻辑为:

  • 队列1为空,队列2不为空,从队列2弹出一个数据

  • 队列2为空,队列1不为空,从队列1弹出一个数据

  • 两个都不为空,判断两个对队列顶端哪个小,从哪个列表弹出一个数据

以下为使用Python列表模拟两个队列依次弹出的示例。
由于Python列表尾部弹出list.pop()的的操作效率O(1),比首部弹出list.pop(0)的操作效率O(n)更高,因此我们先按从大到小排序,最后在执行一次反转。

list1 = [1,5,7,9]
list2 = [2,3,4,5, 6,8,10,12,14]
result = []
for i in range(len(list1) + len(list2)):
    if list1 and not list2:
        result.append(list1.pop())
    elif list2 and not list1:
        result.append(list2.pop())
    else:
        result.append(list1.pop()) if list1[-1] > list2[-1] else result.append(list2.pop())  # 弹出顶端大的数
result.reverse()  # 执行反转
print(result)
  • 1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