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笔记太多了,被迫用上了PARA

01-遇到问题

一直有着记笔记的习惯,主要是通过obsidian写和组织笔记,但是obsidian不像notion有着丰富可视化的纵向结构,和方便的database功能,如果只是默认使用的话那么obsidian就是传统的文件夹以及标签的组织形式~

虽然呢obsidian有一个很强大的插件dataview,可以以各种我们想要的形式去检索组织笔记,但是这玩意是有学习成本的,只是想着方便的组织笔记,却要学习一些SQL相关的语法,容易记笔记记得分不清主次了。

Obsidian笔记的数量较少的时侯,当时我使用起来没什么负担,但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笔记是越记越多。一旦笔记的数量起来,分类和标签数量也会随之增长,这时候我就遇到了两个很烦人的问题:

  1. 文件夹的子分类,以及层级过多,不容易找到具体的笔记
  2. 开始写笔记时的会头疼该为这篇笔记或者文章打什么标签

我的obsidian仓库中有着300+的笔记,其实当笔记数量大于100时就有点难受了,之前我发了一个帖子询问如何管理杂乱的文件夹,得到了挺多有用的建议

image.png

有挺多的铁子建议双链或者Tag进行组织笔记,对于双链这个功能,其实我个人用的还是比较少的,基本都是独立存在,虽然说双链是现代笔记软件必备的功能之一,我也一直在尝试,但是其实除了做导航页之外,在其他的地方我也没get到那种特别方便的点,反而一直在考虑我要链接到具体的位置。

下图是我的obsidian的关系图谱,其实可以看到,我根本没有复杂的链接关系,甚至链接都少的可怜~

image.png

02-PARA尝试

PARA

思来想去还是打算试一下比较成熟的方案:PARA的知识管理。P.A.R.A. 知识管理是一个叫Tiago Forte的人提出的方法,用来组织和管理个人信息和知识。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四个主要类别对所有的数字和物理信息进行分类:Projects(项目)、Areas(领域)、Resources(资源)和Archives(档案)。其实这边的说法还是比较抽象,猛的一看也包懵逼的,在后边我会一点点的说这个是什么东西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image.png

  1. Projects(项目)

    • 项目就是有明确目标和截止日期的任务或活动。比如完成一个工作报告、写一篇博客文章或者准备一个答辩。
  2. Areas(领域)

    • 领域是需要长期关注和维护的生活或工作方面。比如职业发展或者个人理财。根本不会有明确的结束时间,而是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管理。
  3. Resources(资源)

    • 资源是项目和维护领域的参考资料。像是书籍、文章、教程、工具和各种信息。资源是你在需要时可以查阅和使用的内容,但不需要经常维护。
  4. Archives(档案)

    • 档案是已经完成的项目和不再活跃的领域。过去的工作项目、旧的参考资料和已经完成的任务,不大重要的直接扔进去。

其实猛的一看也没觉的有啥好处,貌似也是用文件夹组织,但是这个PARA有一个非常好的核心,就是我们关注和聚焦的只有Project。

比如我想要写一个博客:PARA管理。我只需要在项目文件夹下建立这个笔记,我并不会先去找很多文件夹的的杂七杂八的层级和标签给它定位,写完感觉不重要直接归档,如果感觉后续在领域中精进,就放到Areas,心理负担小了不少。

下边是看的网上实施P.A.R.A.方法的步骤:

  1. 整理和分类

    • 将所有的数字和物理信息整理出来,根据P.A.R.A.的四个类别进行分类。确保每一项信息都能找到合适的归属。
  2. 定期审查

    • 定期(例如每周或每月)审查和更新分类。项目完成后要移入档案,新的领域或资源要及时添加。
  3. 保持简洁

    • 避免过于复杂的分类系统,尽量保持P.A.R.A.方法的简洁性。每个类别的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方便查找和管理。

领域和资源

其实我刚开始做PARA的时候,像是项目、归档,我都挺理解,但是资源和领域,这两个类别感觉也挺烦人。

一般来说,领域的划分可以根据个人或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方面来进行,比如下边:

  1. 个人生活

    • 健康与健身(包括锻炼计划、饮食、年度体检)
    • 个人理财(包括预算管理、投资、税务)
    • 家庭与关系(包括家庭活动、假期计划、重要的家庭事件)
  2. 职业发展

    • 职业发展与学习(包括技能提升、学习计划、职业规划)
    • 工作职责(包括日常工作任务、长期项目、职业目标)
    • 网络与联系(包括建立和维护职业关系)
  3. 兴趣爱好

    • 阅读(包括阅读清单、书评、书单)
    • 旅行(包括旅行计划、旅行日志、目的地研究)
    • 创意项目(包括绘画、写作、音乐创作)

而资源是支持完成项目和维护领域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是供在需要时查阅和使用,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参考信息。

资源的划分可以根据项目和领域来进行,举几个例子:

  1. 文档和文件

    • 书籍和文章(包括电子书、期刊、博客文章)
    • 研究资料(包括调研报告、统计数据、文献综述)
    • 教程和指南(包括在线课程、操作手册、指南文件)
  2. 工具和应用

    • 软件工具(包括生产力工具、设计软件、编程工具)
    • 应用程序(包括任务管理应用、健康追踪应用、财务管理应用)
    • 在线资源(包括有用的网站、在线工具、资源库)
  3. 笔记和摘录

    • 会议笔记(包括会议记录、讨论要点、行动项)
    • 学习笔记(包括课程笔记、阅读笔记、技能笔记)
    • 头脑风暴记录(包括创意想法、草稿、备忘录)

管理

到目前为止,我主要分了5个文件夹,其中02、03、04、05是PARA,01呢主要是配合Calendar做日记的(当然现在我也不做了)。其实我并没有太按照资源与领域明确划分,在我领域中的文件,也包含了资源的文件,现在对我来说领域和资源分的太细,反而会有些累。

image.png

当然,如果想分开的话,也是可以的,参考下述步骤。

  1. 列出所有领域

    • 首先列出生活和工作中所有需要长期关注的领域。确保这些领域涵盖所有主要活动和职责。
  2. 确定资源类别

    • 根据每个领域中所需的支持资料,划分资源类别。确保每个类别都清晰明确,便于查找。
  3. 归档和更新

    • 定期检查和更新领域和资源。将不再活跃的领域内容移入档案,更新资源库中的信息。

例如,如果有一个“健康与健身”的领域,资源就可以按照下边的分类:

  • 健身计划和教程(包括健身视频、训练计划)
  • 饮食和营养信息(包括食谱、营养指南)
  • 健康研究(包括健康文章、医学研究)

03-总结

P.A.R.A.方法的优势在于简洁和实用性,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各种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提高工作效率。

曾经看过一段话:你做的大部分笔记是没有用的,90%以上的笔记可能几个月都不会打开一次,真的有笔记有用的话,通过检索也够了,所以对很多笔记该进行收纳就进行收纳。

PARA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在开始记笔记的时候聚焦内容而不是分类~。其实在obsidian中做笔记或者知识管理也会出现很多分散精力的问题。超级多的插件和主题,灵活的布局和丰富的配置这都是obsidian的大优点,但是在某一方面上来看可能就成了一个缺点,在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某个功能,或者根本不重要的东西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插入图片可能都要配置图床)。

其实如果想要纯粹的markdown笔记,可以试试typora,简单、纯粹颜值高、编辑体验好,当然要是愿意折腾的话,还是obsidian.

image.png

### 应对大量LLM相关工作或学习压力 面对大量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相关工作任务或学术研究带来的压力,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有效管理时间和精力。 #### 时间管理和规划 合理安排时间对于处理繁重的任务至关重要。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可以帮助更好地分配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时段。优先级排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保最重要的任务得到及时关注[^1]。 #### 技术工具辅助 利用技术手段简化流程能够显著提高效率。例如,在开发基于 LLM 的应用程序时,采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减少重复劳动;借助版本控制系统跟踪项目进展并协同合作。此外,熟悉特定领域内的高效编程实践同样重要,比如使用 PyTorch 或 TensorFlow 这样的深度学习库加速实验迭代过程。 ```python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CausalLM, AutoTokenizer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gpt2")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gpt2") input_text = "Once upon a time" inputs = tokenizer(input_text, return_tensors="pt") outputs = model.generate(**inputs) print(tokenizer.decode(outputs[0], skip_special_tokens=True)) ``` #### 社区交流和支持网络构建 加入专业的在线社区和技术论坛不仅有助于获取最新资讯,还能与其他从业者分享经验心得。遇到难题时不必独自解决,积极寻求外部帮助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定期参加行业会议或研讨会也有利于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 健康生活方式维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长期应对高强度脑力活动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适量运动均有利于提升专注度与创造力。适当休息也不可忽视,短暂离开屏幕放松心情有时反而能让思路更加清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芝士就是菜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