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人的根

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好奇,在商南这块土地上,虽然两个地方离的很近,但讲出来的方言腔调都会有差别 ,比如 县城 、 赵川、十里坪 方言 腔 调都 各具特色。

商南虽然与河南接壤,但跟河南话腔调完全搭不上,为了跟河南人对话,你得切换成普通话或是应着河南腔调讲话。

商南县所属省会城市是西安,但跟西安人讲话腔调也完全搭不上,但是商南很多人讲的方言却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安庆十分接近,他们可以用方言毫无障碍的和安庆人交流。

蛮子呔子

中国古代有“南蛮(man)北侉(kua)”之说,“南蛮北侉”的分界线在接近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即对淮河以南的南方民族语言贬称为“蛮音”;南方则贬称北方语言为“侉音”,“侉”即“呔(tai)子”。

过去,商南城里人将居住在乡下说江南话口音的人叫作蛮子腔,而乡下说蛮子话的人则称城里人为“呔子”。蛮子腔为江南后裔,呔子腔为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陕移民后裔。

商南虽属陕西,然则,其语言和民俗风情皆大异于关中与商州,也不同于周邻的河南与湖北,而十分接近江南文化。这里特殊的民俗和方言,是由于历史的沿革变迁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其人口源流的多样性,再加上长期尘封的族群生活文化,构成了这一特殊多样格局的“方言岛”。

富水语言

“富水语言”,是商南比较纯正的江南蛮子语音区。富水人,绝大多数系来自安徽安庆地区移民的江南人后裔,因居住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分布面广,人口众多,因而,长期以来,基本保存延续着安徽安庆老家蛮音方言。主要分布在富水、龙窝、青山、和县河流域的十里铺、五里铺、三角池、索峪河、曹营以及捉马沟、水沟等广大乡村。

地域文化

商南的历史文化,可分为前后两段:

明代之前,属于古道文化,无论是古代诗文作品或是历史文化遗存,都和商於古道有密切关系;

明代之后,南方大量移民涌入,人口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形成了以移民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现象。

移民来源

商南是个移民地区,大部分家族为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和清代乾隆年间从安庆、江西、湖北、河南等地迁来,这些移民中以安庆移民最多。以富水、城关和试马为例,人口众多的家族都是安庆太湖、潜山、怀宁、宿松等地的清代移民后裔。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俗还始终保持着原来的特点,口耳相承,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以移民文化为主要特点的商南地域文化。

其中,安庆移民65个姓氏,109个家族,湖北移民31个家族,江西移民11个家族,山西移民19个家族。安庆移民姓氏占全县姓氏的57%,家族占全县家族的60%。在安庆移民中,太湖移民52个家族,潜山移民20个家族(潜山1936年分出岳西县,潜山移民中包括岳西移民),宿松移民14个家族,怀宁移民11个家族,桐城移民9个家族,望江移民2个家族,庐江移民1个家族,还有个别家族是六安移民,太湖移民占整个安庆移民家族48%。

言语相通

虽然明清移民始祖们带来的安庆方言同商南县当地方言发生融合之后,产生了一些变异,略别于传统的安庆方言,但其基本词汇和语音系统没有根本变化。如称谓方言,第三人称“他”,蛮子话中称为“渠(读kie)”;普通话中的“吃饭”蛮子话读为“吃(读qi)饭”;在普通话中“家”读为jia,蛮子话读“ga”;普通话的“睡觉”,蛮子话读为“困醒”或“困”。对某些物体的称谓也非常一致,如“膝盖”,蛮子话叫“梭罗膊”;普通话中的“脚裸骨”,蛮子话叫做“螺丝骨”;普通话说“河滩”,蛮子话说“河爬”;普通话中的“喊叫”,在商南方言中称“邪乎”等方言词汇,都和安庆方言词汇相同。语言的传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只要属于同一种方言,无论相距多远,相隔多少年,都会表现出出奇的一致性。

民间曲调

商南人喜欢演唱和观赏的戏剧,黄梅戏、花鼓、曲剧和二黄戏,清末、民初由商南曹营艺人吕庆华,创建与带领的“二黄戏班子”,红遍了商洛各县。 身为秦人却不喜欢陕西的秦腔,尤其是蛮子非常喜欢看黄梅戏,当看到戏里面说的话与自己的话相同时,更是觉得亲切,会心地一笑。 在商南乡民的生活中呈现出秦风、豫情、楚俗,而犹显江南风采。

记者经历

1984年从军时,记者在陕西省商洛地区以及鄂、豫交界区域参加过一次战备执勤,曾在丹凤县住过两个多月,时常遇到一些口音与记者的安庆口音大致相同的老乡。有一天,记者开车到湖北省郧西县香口公社,当晚在供销社借宿。供销社的负责人是一位老者。他的一句“谬(音,意:没有)么好东西给你们七(音,意:吃)的了”的客气话,使记者心头陡热:安庆人?老者回答,不是!查看地图,此地距安庆约1000公里之遥。此后,此事一直深印在记者的脑海里。

几年后,《安庆日报》记者徐吉祥讲述了一个传闻:安庆一司机开车在陕西某处抛了锚,黑灯瞎火的去敲门,求人帮忙。没想到开门人都讲安庆话,司机吓了一跳:汽车跑了好几天,怎么还没出安庆?

商南县志

民国《商南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而起,接踵者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

清嘉庆《山阳县志》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侵,山民络绎前来”。

以上记载提出了安庆人远迁陕西南部地区这一历史事实。

陈氏家谱

2004年3月,在怀宁县黄墩镇,一位陈姓女副镇长领着记者来到该镇黄墩村,找到了回乡探亲的78岁台湾老人陈世英。他说,1988年首次回乡探亲,即主倡修家谱,但当时族人中已经没有人保存完整的老家谱,因而无法进行。

后来从残谱中了解到陈姓有族人于乾隆年间迁居陕西,而且直至二十世纪初,两地族人还曾合修家谱。于是陈世英老人安排族人奔赴陕西,终于在商洛地区镇安县找到族人,寻获一部完整的老家谱。

黄氏送祖

居住陕西的黄姓人在腊月二十四有“送祖”的习惯,这与安庆民间过小年“接祖”的习惯相反,他们是“送”祖宗回老家安庆过年,除夕夜再将祖宗从老家“接”回。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是安庆地区独特的风俗(其他地区多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所以可以作为“文化基因”来鉴定族群民俗归属问题。

除夕晚上,他们还将孩子们召集在一起,用地道的安庆方言告诉孩子:“伢几个欸,我们老家在江南呐。”

刘氏家谱

记者先后又在怀宁、桐城、潜山、宿松等地的陈氏、黄氏、石氏、汪氏、刘氏、梅氏以及何氏等家谱记载、族人描述中掌握了翔实的资料,证实了250年前左右确实发生过规模空前的安庆迁陕移民潮的历史,也看到了陕西安庆两地直至抗战爆发一直合修家谱的记载。

《刘氏家谱(福六堂)》卷首部分中编写了族人迁徙表,标明迁居陕西后与老家保持有很好联系的族人有六支。家谱中总谱及老世系之后的卷五即为迁陕族人的谱系。他们迁居陕西地点分别为陕西商南、商州、洛州等地。卷五的首页还撰有一文,迁居陕西的刘姓后人与老家共同续谱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续谱时因兵荒战乱而未合修,要求族人他年有机遇一定要与陕西族人联系。

地图印记

山阳县位于商洛市西南,县城距商洛市60多公里。在山阳县委宣传部办公室里,记者意外地发现:墙壁上挂着的中国地图上,安庆的潜山县和商洛的山阳县被人刻意地画上了红色圆圈。这张地图的主人、山阳县委宣传部前副部长王荣金说:“听祖辈们说,我们是当年从安庆府潜山那里移民过来的,移过来到我们这代已经有第九代了。多年来一直想回老家潜山去看一看,只是一直未能成行。”

有一次填表要写籍贯,想到了祖籍,王荣金就在地图上找到潜山并画了个圈。他用方言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舀饭叫盛饭,吃饭叫七饭,睡觉叫困醒。我们把爷爷辈叫爹,父辈叫大、伯”。

张氏字辈

商南县松树桠村张氏有祖传字辈“知议多少,学富才舵,行仁讲让,礼中道和”与安庆桐城云天张字辈“型仁讲让 履中蹈和 德成名立 学富才多”出现惊人的相似性,调查发现此处张氏果然是安庆桐城张氏后裔,查询桐城张氏同族族谱发现松树桠张氏已经发展到了张氏第166代人。经过250多年的世代流传,这16个汉字的字辈虽然在文字方面发生了简化,部分读音发生了改变,但在众多词句海洋中还是能实现精准匹配,汉字的美妙在这里体现的真真切切。

丹凤何氏

丹凤县委宣传部的何衍贵与记者一对话就认定与记者是老乡,激动得四处给亲友打电话。第二天一早,他领着记者前往他老家,约50公里外的丹凤县蔡川镇。据介绍,这里是丹凤县何姓居民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同属一个家族,有近三千人。

在太子庙村,记者用安庆话与村民们闲聊起来,他们竟然以为记者是县里来人,而没有发现记者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异乡客。

《何温氏宗谱》载有始祖是从山东的东昌博平县移居到苏州,后来第三代嫡传受封为望江县医署官,后定居在今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其十三世和十四世中各有一个老祖先在清乾隆期间移居到了陕西。

父子合葬

在商南县富水镇王家楼村的一座山上,刘作鹏领着记者来到一座古墓前:“这是我们迁陕始祖尊导公的墓,是一个父子合葬的墓。老祖宗在乾隆十九年前后带着儿子来到商南,死后父子俩又合葬在一起。”

擦拭墓碑,所见字迹清晰可辨。碑文有“祖考刘公尊导老大人、显考刘千年老大人之墓”,立于道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并且碑文开头就赫然刻有“公江南潜山人也”。在黑漆河村刘家庄后山上,记者看到了刘千年两房夫人的墓,其中继配“刘母郝老孺人”墓碑有“江南潜山人也”。

安庆后裔

部分姓氏的移民后代与记者在商南县委宣传部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据介绍,商南县刘、殷、张、汤、石、叶、汪、贺、胡、陈、仰、洪、桂、田、王、周、何、章、吕、余、李、操等姓都是来自安庆。

胡中华退休前是商南县委办主任,现受聘于县史志办任副主编。他说先祖是来自桐城的胡氏兄弟三人,大约在乾隆四十二年迁陕。胡中华告诉记者,商南全县人口约25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安庆移民后代。

汪老追寻

汪先生借阅了韩、胡、程、徐、陈、葛、储、钱、周、张、朱、江、王等姓的“抗日”前的老谱,发现均有“迁陕、往陕、和居陕”的记载。而且时间基本集中在清·乾隆一朝。故猜测是政府行为。然而史书没有记载,说明是禁止往来,所以就尘封了。

北京物资学院离休教授汪中一先生,只身自费八千元前往陕南收族。秦岭山区交通不便,便由当地本族青年用摩托车带或步行爬山,历时48天深入调查了商州、汉阴、洛川地区的十六个县,记录了大量资料和联系方式,查得安庆迁陕有许多姓氏都有,少数已立祠分修,大多数还在等待老家去人回修。

追本溯源

两百年前,不知何因,我们的祖先自远方组成队伍,妻儿老小,浩浩荡荡踏上了迁徙之路。一路风雨,不知经历了多长时间徒步到达这里,然后各自寻找地方安家。多少人日夜思念着远方的家乡,直至生命的尽头都没能再回到那个从小长大的地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姓氏,源于上古,传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人世翻覆,甚是繁杂。寻亲认祖,见证家族繁衍迁徙,意义深远。

本文将为许多商南人寻根续谱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远方的江南人寻找同根后裔,建立同族情谊提供了线索,欢迎评论,敬请转发。

参考文献:

1. 网络文章《商南安庆移民来的别样风情》

2. 《皖江晚报》

3. 《商洛日报》

4. 网络文章《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方言》

5. 商南方言歌曲《中国话·蛮子腔》

6. 任祥斌《操安庆口音的陕西人》

7. 汪启贵《根在安庆的陕西人·你们好吗?》

8.《揭开250年安庆迁陕移民潮之迷》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