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

linux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

(1)一切从“/”开始

llinux中颇具特色的文件存储结构常常搞得新手头晕脑胀,本章将从Linux系统中的文件存储结构开始,讲述文件系统层次化标准(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udev硬件命名规则以及硬盘分区的规划方法

第6章 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第6章 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

文件系统层次化标准(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

目录内容
/boot开机所需文件内核,配置文件
/dev以文件形式存放任何设备与接口
/etc系统配置文件
/bin存放经常使用的命令
/home用户目录
/libLibrary(系统的基本动态连接库)
/lost+found系统异常关机的记录文件
/media用于挂载设备文件的目录
/sbin开机过程需要的命令
/opt第三方软件
/srv一些网络服务的数据文件目录
/root系统管理员目录
/tmp存放临时文件
/procprocess 进程,存放内核状态
/usr/local用户自行安装的软件
/usr/share帮助与说明文件,也可存放共享文件
/var存放经常变化的文件,如日志

(2)物理设备的命名规则

在Linux系统中,一切皆文件,硬件设备也不例外。既然是文件,就必须有文件名称。系统内核中的udev设备管理器会自动把硬件名称规范起来,目的是让用户通过设备文件的名字可以猜出设备大致的属性以及分区信息等。

硬件设备文件名
IDE硬盘/dev/hd[a-d]
SCSI/SATA/USB 硬盘/dev/sd[a-z]
打印机/dev/lp[0-15]
光驱/dev/cdrom
鼠标/dev/mouse

由于现在IDE硬盘已经很少见了,所以一般的硬盘都是“/dev/sd”开头。而一台主机上可以有多块硬盘,因此系统采用a~p来代表16块不同的硬盘(默认从a开始分配),而且硬盘的分区编号也很有讲究:

主分区或扩展分区从1开始,到4结束

逻辑分区从编号5开始

国内很多Linux培训讲师以及很多知名Linux图书在讲到设备和分区名称时,总会讲错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是设备名称的理解错误。很多培训讲师和Linux技术图书中会提到,比如/dev/sda表示主板上第一个插槽上的存储设备,学员或读者在实践操作的时候会发现果然如此,因此也就对这条理论知识更加深信不疑。但真相不是这样的,/dev目录中sda设备之所以是a,并不是由插槽决定的,而是由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来决定的,而恰巧很多主板的插槽顺序就是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因此才会被命名为/dev/sda。大家以后在使用iSCSI网络存储设备时就会发现,明明主板上第二个插槽是空着的,但系统却能识别到/dev/sdb这个设备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知识点是对分区名称的理解错误。很多Linux培训讲师会告诉学员,分区的编号代表分区的个数。比如sda3表示这是设备上的第三个分区,而学员在做实验的时候确实也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但是这个理论知识是错误的,因为分区的数字编码不一定是强制顺延下来的,也有可能是手工指定的。因此sda3只能表示是编号为3的分区,而不能判断sda设备上已经存在了3个分区。

第6章 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第6章 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

(3)磁盘结构

传统的磁盘结构是下面这样的,它有一个或多个盘片,用于存储数据。盘片多采用铝合金材料;中间有一个主轴,所有的盘片都绕着这个主轴转动。一个组合臂上面有多个磁头臂,每个磁头臂上面都有一个磁头,负责读写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磁盘一般有一个或多个盘片。每个盘片可以有两面,即第一个盘片的正面为0面,反面为 1 面;第二个盘片的正面为 2 面…依次类推。磁头的编号也和盘面的编号是一样的,因此有多少个盘面就有多少个磁头。盘面正视图如下图,磁头的传动臂只能在盘片的内外磁道之间移动。因此不管开机还是关机,磁头总是在盘片上面。关机时,磁头停在盘片上面,抖动容易划伤盘面造成数据损失,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所以磁头都是停留在起停区的,起停区是没有数据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盘片的盘面被划分成多个狭窄的同心圆环,数据就存储在这样的同心圆环上面,我们将这样的圆环称为磁道 (Track)。每个盘面可以划分多个磁道,最外圈的磁道是0号磁道,向圆心增长依次为1磁道、2磁道…磁盘的数据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硬盘的规格不同,磁道数可以从几百到成千上万不等。每个磁道可以存储数 Kb 的数据,但是计算机不必要每次都读写这么多数据。因此,再把每个磁道划分为若干个弧段,每个弧段就是一个扇区 (Sector)。扇区是硬盘上存储的物理单位,现在每个扇区可存储 512 字节数据已经成了业界的约定。也就是说,即使计算机只需要某一个字节的数据,但是也得把这个 512 个字节的数据全部读入内存,再选择所需要的那个字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柱面是我们抽象出来的一个逻辑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处于同一个垂直区域的磁道称为柱面 ,即各盘面上面相同位置磁道的集合。需要注意的是,磁盘读写数据是按柱面进行的,磁头读写数据时首先在同一柱面内从 0 磁头开始进行操作,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盘面(即磁头上)进行操作,只有在同一柱面所有的磁头全部读写完毕后磁头才转移到下一柱面。因为选取磁头只需通过电子切换即可,而选取柱面则必须通过机械切换。数据的读写是按柱面进行的,而不是按盘面进行,所以把数据存到同一个柱面是很有价值的。

磁盘被磁盘控制器所控制(可控制一个或多个),它是一个小处理器,可以完成一些特定的工作。比如将磁头定位到一个特定的半径位置;从磁头所在的柱面选择一个扇区;读取数据等。

现代硬盘寻道都是采用CHS(Cylinder Head Sector)的方式,硬盘读取数据时,读写磁头沿径向移动,移到要读取的扇区所在磁道的上方,这段时间称为寻道时间(seek time)。因读写磁头的起始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同,寻道时间也不同。磁头到达指定磁道后,然后通过盘片的旋转,使得要读取的扇区转到读写磁头的下方,这段时间称为旋转延迟时间(rotational latencytime)。然后再读写数据,读写数据也需要时间,这段时间称为传输时间(transfer time)。
————————————————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heuguangxu/article/details/80072024

硬盘设备是由大量的扇区组成的,每个扇区的容量为512字节。其中第一个扇区最重要,它里面保存这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信息。硬盘上的数据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大致可分为5部分:MBR区、DBR区、FAT区、DIR区和DATA区。

1.MBR区

MBR(Main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区)位于整个磁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扇区编号从1开始)。不过,在总共512字节的主引导扇区中,MBR只占用了446字节,另外的64个字节交给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 硬盘分区表),最后两个字节“55 AA”是分区结束标志。这个整体构成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

主引导记录中包含了硬盘的一系列参数和一段引导程序。其中的硬盘引导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并且在系统硬件完成自检以后引导具有激活标志的分区上的操作系统,并将控制权交给启动程序。MBR是由分区程序(如Fdisk.exe)所产生的,它不依赖任何操作系统,而且硬盘引导程序也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实现多系统共存。

2.DBR区

DBR(Dos Boot Record)是操作系统引导记录区的意思。它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是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当MBR将系统控制权交给它时,判断本分区跟目录前两个文件是不是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以DOS为例,即是Io.sys和Msdos.sys)。如果确定存在,就把它读入内存,并把控制权 交给该文件。BPB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的大小等重要参数。DBR是由高级格式化程序(即Format.com等程序)所产生的。

3.FAT区

在DBR之后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区。在解释文件分配表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谈谈簇(Cluster)的概念。文件占用磁盘空间时,基本单位不是字节而是簇。一般情况下,软盘每簇是1个扇区,硬盘每簇的扇区数与硬盘的总容量大小有关,可能是4、8、16、32、64…… 同一个文件的数据并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盘的一个连续的区域内,而往往会分成若干段,像一条链子一样存放。这种存储方式称为文件的链式存储。由于硬盘上保存着段与段之间的连接信息(即FAT),操作系统在读取文件时,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各段的位置并正确读出。 为了实现文件的链式存储,硬盘上必须准确地记录哪些簇已经被文件占用,还必须为每个已经占用的簇指明存储后继内容的下一个簇的簇号。对一个文件的最后一簇,则要指明本簇无后继簇。这些都是由FAT表来保存的,表中有很多表项,每项记录一个簇的信息。由于FAT对于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所以FAT有一个备份,即在原FAT的后面再建一个同样的FAT。初形成的FAT中所有项都标明为“未占用”,但如果磁盘有局部损坏,那么格式化程序会检测出损坏的簇,在相应的项中标为“坏簇”,以后存文件时就不会再使用这个簇了。FAT的项数与硬盘上的总簇数相当,每一项占用的字节数也要与总簇数相适应,因为其中需要存放簇号。FAT的格式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FAT16和FAT32。

4.DIR区

DIR(Directory)是根目录区,紧接着第二FAT表(即备份的FAT表)之后,记录着根目录下每个文件(目录)的起始单元,文件的属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时,操作系统根据DIR中的起始单元,结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硬盘中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了。

5.DATA区

数据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的地方,位于DIR区之后,占据硬盘上的大部分数据空间。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i_wen01/article/details/89915810

(4)分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boot目录和网上的200MB不同,此方案为自动分区。200MB不够用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