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基础理论考试内容
1.信息、数据及通信的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分类等。
1、信息、数据及通信的概念
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特征和运动状态的描述,其形式有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等
数据:
数据是传递信息的实体。通信的目的是传达信息,传达之前必须先将信息用数据表示出来。
数据又分为两种类型:模拟数据;数字数据。
用于描述连续变化量的数据称之为模拟数据,如声音、温度等;用于描述不连续的变化量的数据称之为数字数据,如文本信息,整数等等。
信号:
信号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也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模拟信号指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其波形可以表示为一种连续性的正弦波;数字信号为一种离散信号,通常是由最简单的二进制信号,用数字“1”和“0”表示,是一种不连续的方波。
信道:
信道就是传输信号的通道,由传输介质及对应的信号设备组成。信道也可以分为逻辑信道和物理信道。一条线路是一条信道这条信道为物理信道,但这一条物理信道上可以存在很多逻辑信道进行通信,如一条光纤可以让一户人家中的很多人使用。
带宽:
在数据信号传输时,其信号功率的使用情况,或者其数据通信时所消耗的能量资源就可称之为带宽。
2、计算机发展历史: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
软件方面: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3、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可以根据其规模、用途、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
按用途分类:
- 个人计算机(PC):用于个人或小型办公室使用,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 服务器:用于提供服务,如网页托管、数据库管理、文件存储等。
- 超级计算机:用于高性能计算,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计算任务,例如科学研究、天气预报、模拟等。
-
按规模分类:
- 超级计算机:具有极高的计算能力和处理速度,通常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大规模计算任务。
- 迷你计算机:介于个人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之间,用于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处理和控制。
- 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在各种设备中,如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等。
-
按性能和功能分类:
- 主机:指大型计算机系统中的主要计算和处理单元。
- 工作站:用于科学和工程计算,具备较高性能和图形处理能力。
- 微型计算机:通常指个人计算机,用于个人日常任务和办公应用。
-
按处理器架构分类:
- x86 架构:主要用于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例如Intel和AMD处理器。
- ARM 架构:常用于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
按工作方式分类:
- 并行计算机:同时执行多个指令或任务,提高计算速度。
- 串行计算机:按照指令序列顺序执行,逐步完成任务。
-
按数据处理方式分类:
- 数字计算机:处理数字数据,执行数字化运算和逻辑操作。
- 模拟计算机:用于处理模拟信号和模拟数据,如模拟电路仿真等。
-
按操作系统分类:
- Windows系统:微软开发的操作系统,广泛用于个人计算机。
- macOS系统:苹果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用于苹果品牌的计算机。
- Linux系统:开源操作系统,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计算机,包括服务器和个人计算机。
这些分类方法涵盖了计算机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方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练习题 - 信息、数据及通信》
1. 以下哪个最好描述了“信息”?
a) 单个数字或字符的集合
b) 有用的数据解释
c) 数据库中的记录
d) 媒体文件的存储方式
2. 数据是什么?
a) 未经处理的原始事实
b) 对信息的解释
c) 通信传输的手段
d) 数据库中的结果
3. 通信是指什么?
a) 数据存储和检索
b) 数据的交换和分享
c) 数据的保护和安全
d) 数据分析和解释
4. 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a) 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b) 大小、形状、颜色和纹理
c) 可读性、编码方式、通信方式
d) 数据库结构、查询速度、索引方式
5. 数据库是什么?
a) 存储硬件设备
b) 数据分析软件
c) 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
d) 数据的传输通道
6. 信息的处理包括以下哪些步骤?
a) 收集、存储、传输、处理
b) 收集、加密、存储、传输
c) 分析、加工、处理、存储
d) 处理、传输、解释、应用
7. 数据的完整性指的是:
a) 数据的数量
b) 数据的存储方式
c) 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d) 数据的加密程度
8. 通信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是:
a) 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
b) 数据中心、存储设备、传感器
c) 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用户
d) 传输介质、协议、节点
9. 以下哪个不是数据存储的形式?
a) 数据库
b) 云计算
c) 编程语言
d) 文件系统
10. 数据加密的主要目的是:
a) 减少数据大小
b) 提高数据可读性
c) 保护数据安全性
d) 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1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主要功能是:
a) 数据分析和报告
b) 数据加密和解密
c) 数据存储和管理
d) 数据传输和通信
12. 通信协议是指:
a)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规则
b) 数据库的结构和组织
c) 数据的编码方式
d) 数据传输的速度
13. 数据挖掘是指:
a) 数据的删除和销毁
b) 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模式和信息
c) 数据的传输和存储
d) 数据的分类和排序
14. 在计算机科学中,“串行”和“并行”描述的是什么?
a) 数据传输速度
b) 数据的存储方式
c) 数据处理方式
d) 数据的加密程度
15. “元数据”指的是:
a) 二进制数据
b) 数据分析结果
c) 描述数据的数据
d) 加密的数据
16. 数据通信中的“带宽”指的是:
a) 数据的大小
b) 数据的传输速度
c) 数据的加密程度
d) 数据的传输距离
17. 数据备份的主要目的是:
a) 减少数据大小
b) 保护数据安全性
c) 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d) 加速数据处理
18. 数据压缩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b) 增加数据的大小
c) 加密数据
d) 减少数据存储空间
19. “LAN”代表什么?
a) 局域网络
b) 广域网络
c)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d) 无线网络
20. 数据完全性检查通常用于:
a) 加密数据
b) 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c) 数据的传输速度
d) 数据存储方式
答案==================================================================
1. b) 有用的数据解释
解析: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提供了有用的上下文和意义。
2. a) 未经处理的原始事实
解析: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原始事实,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像等形式。
3. b) 数据的交换和分享
解析:通信指的是数据的交换和分享,可以是通过网络、电缆或其他媒介进行传输。
4. a) 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解析:信息的特征包括其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保密性,这些特征确保了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
5. c) 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
解析:数据库是用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使数据能够被有效地组织、存储和检索。
6. c) 分析、加工、处理、存储
解析:信息处理包括数据的分析、加工、处理和存储,以产生有用的信息。
7. c) 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解析:数据的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保证数据没有被篡改或损坏。
8. d) 传输介质、协议、节点
解析:通信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传输介质(如光纤、电缆)、通信协议和节点(如路由器、交换机)。
9. c) 编程语言
解析:编程语言是用于编写软件程序的工具,并不是数据存储的形式。
10. c) 保护数据安全性
解析:数据加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篡改。
11. c) 数据存储和管理
解析: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用于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检索,提供了对数据库的有效控制和使用。
12. a)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规则
解析:通信协议是定义数据传输方法和规则的标准集合,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13. b) 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模式和信息
解析:数据挖掘是通过分析大量数据,以发现其中的模式、关联和信息来产生有价值的知识。
14. c) 数据处理方式
解析:串行和并行描述的是数据处理的方式,即数据是按照顺序还是同时处理的。
15. c) 描述数据的数据
解析: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如数据的结构、格式、属性等信息。
16. b) 数据的传输速度
解析:带宽指的是数据传输通道的能力,影响数据传输速度。
17. b) 保护数据安全性
解析:数据备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数据安全性,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18. d) 减少数据存储空间
解析:数据压缩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提高存储效率和节省存储成本。
19. a) 局域网络
解析:“LAN”代表局域网络,是在小范围内连接设备的网络。
20. b) 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解析:数据完整性检查通常用于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以验证数据是否被篡改或损坏。
《练习题 - 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分类》
1.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哪一台?
a) ENIAC
b) UNIVAC
c) ABC
d) Colossus
2. 哪位科学家被广泛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之父?
a) Alan Turing
b) Charles Babbage
c) John von Neumann
d) Ada Lovelace
3. 第一台商用计算机是哪一台?
a) ENIAC
b) UNIVAC
c) Mark I
d) ABC
4. 计算机发展的第一阶段被称为:
a) 电子管时代
b) 微处理器时代
c) 集成电路时代
d) 真空管时代
5. 哪种计算机体积最小、速度最快?
a) 超级计算机
b) 个人计算机
c) 迷你计算机
d) 工作站
6. 计算机分类的基础是:
a) 处理器
b) 存储容量
c) 功能和用途
d) 操作系统
7. 个人计算机(PC)最早是由哪家公司推出的?
a) IBM
b) Apple
c) Microsoft
d) Intel
8. 哪种计算机最适合用于科学和工程计算?
a) 超级计算机
b) 个人计算机
c) 迷你计算机
d) 工作站
9. 服务器通常用于什么目的?
a) 存储数据
b) 打印文件
c) 游戏娱乐
d) 图像处理
10. 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
a) 个人使用
b) 科学计算和复杂模拟
c) 办公室处理
d) 游戏和娱乐
11. 在计算机分类中,微型计算机也被称为:
a) 工作站
b) 服务器
c) 个人计算机
d) 迷你计算机
12. 计算机的速度通常由哪个部件决定?
a) 内存
b) 显示器
c) 处理器
d) 硬盘
13. 计算机的内存用于:
a) 存储程序和数据
b) 输出结果
c) 控制设备
d) 处理数据
14. 个人计算机最早采用的操作系统是:
a) MS-DOS
b) Unix
c) Windows
d) Linux
15. 以下哪个不是计算机发展的阶段?
a) 人工智能时代
b) 微处理器时代
c) 集成电路时代
d) 真空管时代
16. 移动设备通常属于哪种计算机类型?
a) 超级计算机
b) 个人计算机
c) 嵌入式计算机
d) 迷你计算机
17.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部分是:
a) 显示器、键盘、鼠标
b) 处理器、内存、硬盘
c) 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设备
d) 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用户
18. 嵌入式计算机最常见的应用是:
a) 个人娱乐
b) 工业控制
c) 科学研究
d) 图形设计
19. 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的设计者是:
a) Ada Lovelace
b) Charles Babbage
c) Alan Turing
d) John von Neumann
20. 计算机网络中的 WAN 代表:
a) 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
b) Wireless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
c) World Access Network(全球接入网络)
d) Web Area Network(网络区域网)
答案===============================================================
1. a) ENIAC
解析: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被认为是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投入使用。
2. b) Charles Babbage
解析:Charles Babbage被广泛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之父,他设计了差分机和解析机,被认为是早期计算机的先驱。
3. b) UNIVAC
解析:UNIVAC(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是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由美国电气公司(Remington Rand)于1951年推出。
4. a) 电子管时代
解析:计算机发展的第一阶段被称为电子管时代,使用电子管作为计算和控制的基本元件。
5. a) 超级计算机
解析:超级计算机具有巨大的处理能力和高速度,通常用于科学研究和大规模计算。
6. c) 功能和用途
解析:计算机的分类基础可以根据其功能和使用目的进行划分,如超级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等。
7. a) IBM
解析:IBM推出了最早的个人计算机(IBM PC),并在1981年推出了IBM PC 5150型号。
8. a) 超级计算机
解析: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进行科学计算、天气预报、物理模拟等需要大规模计算的任务。
9. a) 存储数据
解析: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并提供服务,如网页托管、电子邮件服务等。
10. b) 科学计算和复杂模拟
解析:超级计算机通常用于处理科学模拟和复杂的计算任务,如气候模拟、核能研究等。
11. c) 个人计算机
解析:微型计算机也被称为个人计算机(PC),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12. c) 处理器
解析:计算机的速度通常由CPU(中央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决定。
13. a) 存储程序和数据
解析:计算机的内存用于存储运行中的程序和数据,以便CPU能够快速访问。
14. a) MS-DOS
解析:最早采用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是MS-DOS(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
15. a) 人工智能时代
解析:人工智能时代是计算机发展的阶段之一,着重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6. c) 嵌入式计算机
解析:移动设备通常使用嵌入式计算机,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17. c) 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设备
解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服务器、客户端以及连接这些设备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和交换机。
18. b) 工业控制
解析:嵌入式计算机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等领域应用广泛。
19. b) Charles Babbage
解析:Charles Babbage被认为是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的设计者,他设计了差分机和解析机,虽然这些机器从未完全建成。
20. a) 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
解析:WAN代表广域网,是覆盖较大地理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用于连接不同地区的计算设备和资源。
2.进制的概念及换算。
1、各进制的概念
常用的进制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它们之间区别在于数运算时是逢X进一位。比如二进制是逢2进一位,十进制是逢10进一位…
二进制(B): 二进制,在计算机内部,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的。用0、1两个数字来表示数值,这就是二进制(Binary)。例如,数字 0、1、10、111、100、1000001 都是有效的二进制。
八进制(O): 八进制,Octal,缩写OCT或O,采用0、1、2、3、4、5、6、7八个数字,逢八进一。
十进制(D): 十进制,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接触最多的,所有的数字都用10个基本的符号标识,满十进一。
十六进制(H): 十六进制,是计算机中数据的一种表示方式,它是由0-9和A-F组成,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2、进制之间的相互转化
2.1 十进制转二进制
十进制数除2取余法,即十进制数除2,余数为权位上的数,得到的商值继续除2,依此步骤继续向下运算直到商为0为止。
例子1:将十进制数(93)10转换成二进制数。
93/2=46……….1
46/2=23……….0
23/2=11……….1
11/2=5…………1
5/2=2……………1
2/2=1……………0
(93)10=(1011101)2
例子2:将十进制数(0.3125)10转换成二进制数。
0.3125x2 = 0 . 625
0.625x2 = 1 .25
0.25x2 = 0 .5
0.5x2 = 1 .0
(0.3125)10=(0.0101)2
注意:
以小数点为界,整数部分除以2,然后取每次得到的商和余数,用商继续和2相除,直到商小于2。然后把第一次得到的余数作为二进制的个位,第二次得到的余数作为二进制的十位,依次类推,最后一次得到的小于2的商作为二进制的最高位,这样由商+余数组成的数字就是转换后二进制的值(整数部分用除2取余法);小数部分则先乘2,然后获得运算结果的整数部分,将结果中的小数部分再次乘2,直到小数部分为零。然后把第一次得到的整数部分作为二进制小数的最高位,后续的整数部分依次作为低位,这样由各整数部分组成的数字就是转化后二进制小数的值(小数部分用乘2取整法)。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十进制小数无法准确的用二进制进行表达,所以转换时符合一定的精度即可,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