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清洁方式。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在过去几年,扫地机器人进入了快速迭代期,从清洁系统,到外观,再到基站,都和最初的产品有了天壤之别,然而时至今日,大刀阔斧式的创新越来越少,扫地机器人下一个拼图又该是什么?
一直以来,厂商们在销售过程中无不强调扫地机器人“人”的属性,但用户真正感受到的却是“机器”的属性,所谓的智能化更多是个噱头。再看过去的升级也大多围绕在“机器”的属性上,而“人”的属性却进展寥寥。不过随着大模型的兴起,智能决策、人机交互逐渐被重视起来,机器人的智能化拼图正在完善。但在这之中,仍有一个问题被人们所忽视。
除了需要提升清洁系统,还需要改变机器人的作业逻辑。
简单来说,现在的扫地机器人只有机器的“蛮力”,却没有人的“灵巧”。作业中,只会按部就班的“一条道走到黑”,导致最终的清洁效果并不稳定,甚至会反向清扫。无法像人一样,知道哪里脏,有多脏,是什么样的脏污,从而做出相应的清扫方式。
在真实场景中,地面的脏污程度和脏污类型都不同,包括零食残渣、饮料液体、厨余污渍等等。而一旦遇到这些脏污,如液体类,大多会被边刷扫的到处溅射,引发更多的清洁问题。另外,在遇到重污区域时,也会出现清洁不干净的情况,若采用多遍清扫,又会导致重复清扫,耗能增加,整体清洁效率低,体验感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