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MCN全称Multi-Channel Network,直译过来就是"多频道网络"。MCN机构的本质是聚合各领域的优秀内容创作者,为他们提供内容生产、运营、营销等一体化服务,协助构建内容生态体系,实现商业化变现。
MCN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成为连接创作者、平台和品牌主的枢纽。不过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个新兴行业也饱受质疑与非议,存在同质化、原创性不足、资本炒作等诸多问题。
那么,MCN机构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运作的?面临哪些困境与挑战?未来将走向何方?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相关疑惑,全方位解析这个新兴力量。
MCN机构的起源和概念
MCN这个概念最早诞生于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视频平台,YouTube上聚集了大量的视频创作者和用户。为了更好地联系和服务这些创作者,一些专业机构应运而生,它们被称为"多频道网络"(Multi-Channel Network),简称MCN。
这些MCN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联合并代理YouTube上的视频创作者,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和营销等全方位支持,协助他们实现内容生产和商业变现。换句话说,MCN就是视频创作者和YouTube平台之间的桥梁。
MCN机构能为创作者提供哪些服务呢?包括但不限于内容制作、编辑、推广,技术支持、版权维护、粉丝经营、广告营销等,甚至资金支持。通过MCN的扶持,创作者能专注于内容本身,获得更大舞台和收益。
例如,国外知名的Maker Studios就是YouTube上最大的视频网络之一,拥有上千个顶级创作者,在视频生产、发行和营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些MCN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分成和其他营销服务。
YouTube与MCN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态势。创作者获得支持, YouTube获得优质PGC内容,而MCN则从中赚取费用分成。这种创新的生态系统模式很快在全球蔚然成风。
通俗来说,UGC是用户展示自己的原创内容,例如原创微博,知乎问答等。PGC是有一定专业能力者生产的内容,例如干活经验分享或者测评等,而OGC是为职业工作者制作的内容,常见的有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等。三者之间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又可以集二者为一体,就例如运营中的公众号,我们既可以称之为原创内容又可以称之为是专业的生产内容。
其实说白了MCN就像是一个中介公司,上游对接优质内容,下游寻找推广平台变现。
国外的MCN早期以经纪模式为主,帮助视频红人变现。而国内的MCN模式不同,机构只需要和内容生产者对接上,内容生产者专心做内容,MCN机构帮你包装、营销、推广和变现。
MCN在国内的本土化发展
虽然MCN最初是源自国外的概念模式,但在进入中国后,它却展现出了与国外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独特特色。
1. 与国外YouTube MCN模式的差异
国外的MCN机构主要是聚焦在为YouTube的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和支持,其商业模式较为单一。但在国内,MCN公司不再局限于某一视频平台,而是开始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其他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
2. 多平台内容分发(MPN)模式
由于国内自媒体平台众多,例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再加上平台间的用户重合度不高,单一平台的内容影响力有限。因此,国内MCN进化出了"多平台网络"(MPN)的模式,通过将优质内容同步分发到多个平台,以获得更大曝光和影响力。
3. 成为连接创作者、平台和品牌主的纽带
除了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服务外,国内MCN还肩负起了对接平台和品牌主的重任。一方面它们与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密切合作,争取流量扶持和曝光资源;另一方面,它们也承担起了商业化营销的职能,为品牌主与合适的内容创作者对接,开展营销推广。
总的来说,经过本土化发展,MCN机构在国内已然超越了最初的"经纪人"定位,成为了连接内容生产者、分发平台和营销主体的关键枢纽,在内容产业生态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MCN机构的核心运营模式
1. 内容创作者的签约或孵化
对于MCN机构来说,优质内容创作者是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它们一方面会积极签约已经颇具人气和影响力的头部creator;另一方面也会发掘并孵化潜力创作者,给予资金、技术和营销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新的网红IP。
以知名美食博主"李子柒"为例,她最初是一名普通的独立创作者,后被MCN机构"微念科技"签约包装运营,在视频制作、营销推广、商业变现等方面获得全方位支持,最终成长为拥有千万粉丝的国民级IP。
2. 内容生产和运营管理
内容创作只是MCN服务的一个环节。更为核心的,是协助创作者高效管理内容生产的全流程。从内容策划、编剧,到视频拍摄、剪辑,再到渠道发布、数据分析,MCN机构都拥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为创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例如,短视频MCN机构通常配备有内容策划师、视频编导、数据分析师等工作人员,采取工业化流程管理内容生产,确保内容的持续稳定输出。
3. 商业变现模式
内容本身只是MCN机构和创作者的基础,真正创造价值和收益的则是通过内容实现商业变现。常见的变现模式包括:
广告植入:线上广告主或平台通过MCN公司,在内容创作者的视频中植入广告。
产品营销:以"种草"或直接电商的模式,通过内容营销品牌产品。
IP开发:将人气IP打造成更多元化的内容产品或周边商品等。
4. 典型案例分析
以美妆博主"李佳琦"为例,他依靠个人魅力和幽默风格快速积累了大批粉丝群体。在MCN公司的包装运营下,李佳琦成功从个人影响力变现,并发展出独立的品牌"OPM"和电商业务,打造出一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美妆IP。
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已然成为了MCN行业的标准。优质内容+专业运营+商业变现,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价值创富链条。
那么,MCN与传统视频公司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关键在于IP的自持和主导权。MCN拥有对内容创作者IP的一定掌控权和话语权,而传统视频公司则是外包形式租用IP。这使得MCN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更加核心和关键的角色。
MCN机构的典型特征
1. 内容生产工业化
从单打独斗的个人创作,到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是MCN机构与传统UGC模式最大的区别。MCN机构通常都有专业分工的内容生产线,采取流水线式的运作模式,对内容创作的全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
以抖音MCN机构"开心文娱"为例,它拥有专业的策划团队、编剧组、出品组、剪辑组和特效组等,视频内容从构思到下线,都有固定的工序和标准,每月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上百个视频作品。
这种工业化生产有利于规避风险,保证内容品质,延长内容生命周期,从而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商业变现。
2. 运营能力专业化
内容运营是MCN机构的核心职能。一家优秀的机构,必须拥有专业的内容分发、营销推广、数据分析、品牌公关、活动运营等一体化运营能力。
以"喜马拉雅"为例,这家知名的音频MCN机构,就拥有出色的编剧、主播、音效师和运营人才等,能够从声音内容的策划、制作到运营各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积累,MCN机构的运营能力日臻专业化成为大势所趋。这一点大大区别于早期小作坊式的amateurish运作。
3. 内部资源共享化
MCN机构通常都是将众多优秀的个体创作者聚合在一起,形成联合体。这样一来,旗下创作者不但可以依赖机构获得各种支持,也可以享受资源的共享和集群效应。
比如说,一家MCN机构签约了不同领域的头部大号和小号,它们可以互相合作,开展跨界、联动等活动,实现Fan导流;同时,也可以共享机构的营销资源、平台资源等,降低运营成本,谋求共赢。
不同于传统单干的模式,MCN聚合了人才和资源,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的特征,使其在与传统视频公司的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成为MCN机构在内容产业竞争中制胜的法门。可以说,MCN的兴起标志着内容产业逐步步入成熟期。
MCN行业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1. 内容同质化及低俗化
随着MCN机构的迅速扩张,同质化、内容低俗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机构为了获取流量和眼球,常常选择"跟风"的内容策略,产出大量缺乏创意和原创性的重复作品。
比如说某款火爆游戏一经上线,不少MCN机构就会组织旗下大量达人临时拍摄相关视频游戏攻略、体验分享等,导致同质化严重。更有甚者,一些不走心的内容制作存在粗制滥造、生冷低俗等问题。
这种同质化和低俗化现象,无疑加剧了内容同质竞争,浪费资源,也容易引起观众审美疲劳,进而影响MCN机构的长远发展。
2. 内容创作者权益保护问题
现阶段,MCN机构与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是不对等的。大部分机构在合同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大量附加条款严格约束创作者,并大比例分成收益,有失公平。
同时,一些不规范的MCN机构,经常单方面违约欠薪、终止合作关系,将创作者的切身利益置之度外。类似的负面事件时有发生,引发了业内对MCN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呼声。
3. 资本过度追捧和行业乱象
得益于资本的狂热追捧,MCN行业出现了无序、盲目投资的乱象。一些投机者和流氓机构借机渔利,将MCN当作赚钱工具,导致行业环境愈加混乱。
与此同时,MCN内部也存在彻底的商业化倾向。有些机构追求眼球和利润最大化,对内容质量和创作者利益却不甚重视,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囫囵态势。
要解决这些行业乱象,返璞归真回归MCN本源,实现规范有序发展,已经成为MCN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