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一书佳句摘抄与解析

“无入而不自得”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古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出处与背景
“无入而不自得”这句话最早出自《礼记·中庸》的第十四章,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品德与行为准则的重要表述。
二、字面解读
“无入”:可以理解为“无论进入何种境地”或“无论处于什么情况”。
“而不自得”:则表达了一种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平和与满足的状态。
三、深层含义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君子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安然自得,不为外界环境所动,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智,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满足。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无入而不自得”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培养自己的品格和气质,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无入而不自得”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古文,它强调了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以及面对复杂环境时的平和心态。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格物致知是一则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释义
“格物致知”意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其中,“格”意为推究,“致”意为求得。这则成语强调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达到获取知识或智慧的目的。
二、成语出处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大学》。原文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把万事万物认识、研究透彻之后,知识自然就得到了。
三、成语应用及精神内涵
客观探索:在学习过程中,不盲目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客观探索,寻找真理。
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断提出疑问,寻求答案。
严谨的实验态度: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实验态度,格物致知精神强调对事物的客观探索,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
创新思维:格物致知精神鼓励人们在探索中保持想象力,这有助于科研人员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自我反思与道德修养: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同时,它也有助于人们理解道德的内涵,提升道德修养。
推动社会进步:格物致知精神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创新,这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历史典故
在儒家思想史上,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他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此外,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也曾有过“格竹”的典故,试图通过穷究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哲学层面的“理”来实践“格物致知”的思想,虽然最终并未成功,但他的实践精神仍然值得称赞。
综上所述,“格物致知”不仅是一则汉语成语,更是一种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精神。它在学习、科研、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心印心”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通常用于描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理解。以下是对“以心印心”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解释
“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印证、印可,即确认、认可的意思。“以心印心”即指用心灵去印证、理解另一颗心灵。它强调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和契合,而非言语或文字所能完全表达的。
二、佛教解释
在佛教中,“以心印心”常被用来描述禅师传授禅法时的一种境界。禅师在传授禅法时,会先考察弟子是否具备接受心法、担当传灯使命的资质。所谓“印心”,就是印证弟子的知见、契悟的道是否正确。如果弟子所悟的“道”与老师的“道”相契合,那么就被称为“印心”。这种心灵上的交流和印证,无需言语或文字,只需通过心灵的感应和契合即可完成。
三、哲学解释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以心印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的境界。它强调通过内心的体悟和反思,来达到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通过外在的感官经验或逻辑推理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心的直觉和感悟获得的。因此,“以心印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超越言语和逻辑的、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方式。
四、实际应用
“以心印心”不仅适用于佛教禅宗的传承和修行,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而“以心印心”则提供了一种直接、深刻的理解方式。通过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建立更加紧密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五、注意事项
虽然“以心印心”是一种非常深刻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尊重他人:在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时,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不要强加自己的主观意愿或判断。
保持开放:要保持内心的开放和包容,不要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以便更好地接纳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谨慎使用:虽然“以心印心”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在某些情况下,言语和逻辑可能更加直接和有效。因此,在使用“以心印心”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综上所述,“以心印心”是一种深刻而有效的交流方式,它强调通过心灵的感应和契合来达到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认识。在佛教禅宗的传承和修行中,“以心印心”被广泛应用;同时,它也可以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中。

“我欲仁,斯仁至矣”是一句出自《论语·述而》的经典名句,原文为:“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是孔子关于仁德修养的重要论述,表达了实现仁德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可能性。
解释
我欲仁:这里的“我”指的是孔子或任意一个追求仁德的人,“欲”表示愿望、追求,“仁”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指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境界。因此,“我欲仁”可以理解为“我追求仁德”。
斯仁至矣:“斯”是代词,相当于“这”或“那”,“至”表示到达、实现,“矣”是语气词,表示陈述的完成或肯定。所以,“斯仁至矣”可以理解为“仁德就实现了”。
含义
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一个人内心有追求仁德的愿望,并且付诸实践,那么仁德就会在他的身上实现。这里强调的是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力量,即只要个人有追求仁德的决心和行动,仁德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解读
主观能动性: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告诉我们,道德修养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在追求的,只要个人有追求仁德的愿望,就能够实现仁德。
内在可能性:这句话也表达了仁德实现的内在可能性。它告诉我们,仁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养来实现的。这种内在可能性为每个人提供了追求仁德的动力和信心。
实践的重要性:虽然这句话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可能性,但并没有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仁德的实现不仅需要有追求仁德的愿望,还需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养,才能真正达到仁德的境界。
总结
“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是孔子关于仁德修养的重要论述,它强调了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可能性,为每个人提供了追求仁德的动力和信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仁德的实现需要付诸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养,才能真正达到仁德的境界。

“神无方而易无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易经》中的重要观点,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解释
神无方:“神”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生命的主宰,或称为“道”、“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而“方”指的是方位、处所,即具体的位置或形态。“神无方”即指宇宙生命的主宰或“道”没有固定的位置或形态,它无处不在,又无所不在。
易无体:“易”指的是《易经》所阐述的宇宙变化规律,“体”则指的是具体的形体或实体。“易无体”即指《易经》所描述的宇宙变化规律没有固定的形体或实体,它是抽象而灵活的,能够适应各种变化。
二、哲学解释
宇宙主宰的无限性:“神无方”体现了宇宙主宰或“道”的无限性和超越性。它不受任何具体形态或位置的限制,而是贯穿于整个宇宙之中,主宰着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这种无限性和超越性使得宇宙主宰或“道”成为了一种超越具体形态和位置的抽象存在。
宇宙变化的灵活性:“易无体”则体现了宇宙变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而《易经》所描述的宇宙变化规律正是这种运动和变化的抽象表达。它没有固定的形体或实体,而是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从而揭示出宇宙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三、文化意义
“神无方而易无体”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它强调了宇宙主宰或“道”的无限性和超越性,以及宇宙变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超越具体形态和位置的限制,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把握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提醒人们要超越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挑战。同时,它也强调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变化时保持灵活和开放的态度,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神无方而易无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易经》中的重要观点,它体现了宇宙主宰或“道”的无限性和超越性,以及宇宙变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万物皆备于我”这一观点,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学说。它表达了一种个体与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观念,强调了人的内在完满性和对宇宙万物的包容性。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字面解释
“万物皆备于我”中的“万物”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备”表示全部具备或包含,“于我”则是指对于我(个体)而言。整句话的意思是,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已经被我(个体)所具备或包含在内。
二、哲学解释
内在完满性: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完满性。在儒家哲学中,人被认为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本性和智慧,这种本性和智慧是宇宙之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因此,个体本身就具备了认识和理解宇宙万物的能力,无需外求。
天人合一:这一观点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看来,人与宇宙是和谐统一的,人可以通过修养自身,达到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处。这种和谐共处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也体现在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认识上。
包容性:这一观点还强调了人的包容性。既然宇宙万物都已经被我(个体)所具备或包含在内,那么我就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宇宙万物,尊重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三、文化意义
“万物皆备于我”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内在完满性和包容性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万物皆备于我”这一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视自己的内在本性和智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同时,我们也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尊重它们的存在和价值,实现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万物皆备于我”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它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完满性、天人合一和包容性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佛教经典《金刚经》中的偈语,以下是对这段偈语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解释
一切有为法:涵盖了宇宙间所有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的现象、事物。在佛教中,“法”通常指的是宇宙间的现象和规律,“有为”则强调了这些现象和规律是由因缘条件而产生的,因此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的。
如梦幻泡影:用来形容“一切有为法”的虚幻不实。梦境是人们在睡眠中产生的幻象,泡影则是水面上短暂的泡沫,它们都是短暂而无常的,没有实体和永恒性。
如露亦如电:进一步用露水和闪电来比喻“一切有为法”的短暂和无常。露水在清晨出现,很快就会在阳光下消失;而闪电则是一瞬间的光芒,转瞬即逝。
应作如是观:这是对上述比喻的总结,意思是应该这样看待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二、哲学解释
无常与无我:这段偈语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无常与无我。它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和实体。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无常性,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和现象,从而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同时,“无我”也强调了宇宙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空性与中道:这段偈语还与佛教的空性和中道思想密切相关。空性指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没有实体,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幻象。中道则是指避免极端和偏执,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和互相依存性。因此,这段偈语也表达了佛教对于宇宙真相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三、宗教意义
在佛教中,这段偈语被用来教导信徒如何正确看待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它提醒人们要认识到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和实体,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和消亡之中。因此,人们应该放下执着和贪欲,不要被表面的幻象所迷惑和束缚。同时,这段偈语也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觉悟,才能真正认识到宇宙真相并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这段偈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执着于任何事物和现象。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下过去的执念和未来的担忧,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实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综上所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佛教经典《金刚经》中的一段重要偈语,它体现了佛教的无常与无我、空性与中道等核心思想,对于人们正确看待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图形圆,阴阳合一,无为自然之道”这句话融合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和阴阳家的理念,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一、河图形圆
河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河图”通常指的是河图洛书,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神秘图案,据说由伏羲氏所创,是八卦及周易的基础和来源。河图中的黑白点,代表了阴阳、五行、四象等概念,是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抽象表达。
形圆:圆形在自然界和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完美、和谐与无限的象征。河图以圆形呈现,可能寓意着宇宙万物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以及阴阳、五行等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
二、阴阳合一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代表了宇宙间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或属性。阳代表光明、积极、刚健等,阴则代表黑暗、消极、柔顺等。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
合一:阴阳合一指的是阴阳两种力量的和谐统一。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阴阳合一则是宇宙万物达到和谐、平衡、稳定的关键。这种合一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中,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中。
三、无为自然之道
无为:无为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刻意作为、不强行干预自然规律的运行。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节奏,人类应该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去违背或改变它们。
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自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在道家看来,这些规律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应该尊重这些规律和法则,通过无为的方式去顺应它们,从而实现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处。
四、整体解读
“河图形圆,阴阳合一,无为自然之道”这句话整体上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理解。河图作为古代神秘图案的代表,以圆形呈现了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阴阳合一则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律;而无为自然之道则强调了人类应该顺应这些规律去生活和实践。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代哲学的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句话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和法则,顺应宇宙万物的运行节奏去生活和工作;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执念和欲望,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处。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人”的关系。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一、字面解释
道不远人: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真理或智慧之道,“不远人”则意味着这些规律、真理或智慧之道并不是遥不可及或高不可攀的,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触手可及。
人自远道:这里的“人”指的是个体或人类整体,“自远道”则表达了人类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偏见或执着而远离了原本就在身边的“道”。
二、哲学解释
道的普遍性:“道不远人”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被视为宇宙间最高的真理和智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无论人们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道”的启示和指引。
人的主观性:“人自远道”则揭示了人类因为主观性的存在而容易偏离“道”的真相。人类往往因为自身的欲望、偏见或执着而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远离了原本就在身边的“道”。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
修行与觉悟:这句话还暗示了修行和觉悟的重要性。既然“道不远人”,那么人们就应该通过不断的修行和觉悟来克服自身的局限和偏见,从而更加接近和领悟“道”的真谛。这种修行和觉悟不仅是个体层面的自我提升,也是社会层面的文化进步和道德提升。
三、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和智慧之源。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人”的紧密关系,也强调了人类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接近和领悟“道”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宇宙间的真理和智慧。同时,我们也要克服自身的局限和偏见,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近和领悟“道”的真谛,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综上所述,“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人”的紧密关系以及修行和觉悟的重要性。它不仅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也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鱼跃鸢飞,无处不是幻境;水流花开,随时都见天机”这句话融合了自然景象与哲学思考,充满了深邃的意境。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一、字面解释
鱼跃鸢飞:鱼儿在水中跳跃,鸢(一种猛禽)在空中飞翔。这两个画面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分别代表了水生动物和空中生物的自由活动。
无处不是幻境:这里用“幻境”来形容世间万物,表达了世间万物都是瞬息万变、虚妄不实的观点。鱼跃鸢飞的景象虽然生动,但本质上都是幻象,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
水流花开:水流不断,花朵绽放。这两个画面描绘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和更新,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生长。
随时都见天机:“天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然的奥秘或宇宙的真理。这句话表达了自然界中随时随地都蕴含着深刻道理和真理的观点。
二、哲学解释
无常与虚幻:“鱼跃鸢飞,无处不是幻境”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和“虚幻”观念。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因此,一切景象都是虚妄的,如同梦境一般。这种观念鼓励人们不要执着于眼前的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宇宙的真理。
自然与真理:“水流花开,随时都见天机”则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然”和“真理”观念。道家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宇宙真理的体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领悟宇宙的奥秘。这句话鼓励人们要细心观察自然,从中发现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真理。
三、文化意义
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领悟宇宙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谛。这句话融合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真理。同时,这句话也鼓励我们要保持一颗平静和开放的心态,不要执着于眼前的现象和物质,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综上所述,“鱼跃鸢飞,无处不是幻境;水流花开,随时都见天机”这句话融合了自然景象与哲学思考,表达了世间万物的无常与虚幻以及自然界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真理。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也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参赞化育”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以下是对“参赞化育”的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内涵
“参赞化育”指的是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它体现了人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具体来说,“参赞”意为参与、辅助,“化育”则指化生和养育。人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参与并辅助天地的化生养育过程,使万物得以生长繁衍,人类得以繁荣发展。
二、来源与依据
“参赞化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中,如《易传》等。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哲学意义与价值
人道价值:“参赞化育”体现了人的智慧和价值。在宇宙中,人类是唯一的智慧生命体,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参赞化育”,人类能够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帮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生态伦理:“参赞化育”还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思想。它要求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社会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参赞化育”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四、实践应用
“参赞化育”的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意义。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参赞化育”:
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减少污染和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发挥智慧: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例如,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转型;通过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来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水平等。
综上所述,“参赞化育”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人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参赞化育”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同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不着一物”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表述,它蕴含着深厚的道家和禅宗思想,强调心灵的纯净与超脱。以下是对“不着一物”的详细解读:
一、字面解释
“不着一物”字面意思是“不附着、不牵挂任何事物”。这里的“物”可以泛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情感、观念等。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被外物所累的精神境界。
二、哲学内涵

道家思想:在道家哲学中,“不着一物”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呼应。它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不强加干涉,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在这种境界下,人的心灵达到了一种空灵的状态,不再被世俗的纷扰所牵绊。

禅宗思想:在禅宗中,“不着一物”被赋予了更深的禅意。它表示心灵在修行过程中达到的一种高度,即不受任何杂念、妄想所扰,内心一片空明。这种境界被称为“空性”或“无我”,是禅宗修行者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
三、文化意义
“不着一物”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想境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强调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平静与自由的生活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人们能够摆脱物质和情感的束缚,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宁静。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不着一物”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要学会放下内心的执念和负担,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同时,它也鼓励人们以一种更加超脱、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以更加轻松、自在的心态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五、实践应用
要将“不着一物”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减少物质追求: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学会简朴生活,注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放下情感负担:学会释放内心的情感压力,不要过分纠结于过去的伤痛或未来的担忧,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保持内心宁静:通过冥想、瑜伽等修行方式,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杂念和妄想的干扰。
宽容待人接物:以一种更加宽容、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情,不要过于计较得失和恩怨,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不着一物”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修行境界,它强调了心灵的纯净与超脱,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的生活态度。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修养心性、培养品德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析这句话的含义。“必有事焉”,可以理解为一定要有所作为,或者一定要从事某种活动、实践某种行为。这里的“事”指的是修养心性、培养品德的具体行动,如学习、思考、反省等。而“勿忘勿助”则是对这种行动的具体要求。
“勿忘”指的是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和初心,要时刻保持对修养心性、培养品德的关注和追求。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或内心的懈怠而忘记初衷,因此“勿忘”是一种提醒,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对目标的清醒认识和坚定追求。
“勿助”则是指不要过度干预或助长自己的修养过程。修养心性、培养品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慢慢积累和提升。如果过于急躁或过度干预,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破坏原本的自然进程。因此,“勿助”是一种告诫,要求人们保持谦逊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将“必有事焉,勿忘勿助”结合起来理解,就是在修养心性、培养品德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作为,但同时又要保持对目标的清醒认识和坚定追求,不要过度干预或助长自己的修养过程。这是一种既积极又稳健的态度,既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又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产生焦虑。而“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内心修养的关注和追求,同时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稳健的行动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心不着物”是一个具有深刻哲理的表述,它源自中国传统的道家和佛家思想,强调心灵的超脱和自由。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心不被外物所牵挂或束缚”,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心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一种自在、宁静的状态。
在道家思想中,“心不着物”与“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理念相呼应。它认为,人的心灵应当像水一样,能够顺应万物的变化而不被其左右,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助于人们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在佛家思想中,“心不着物”则与“放下”、“空性”等概念紧密相连。它强调,人们应该学会放下对物质的执着和追求,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从而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
具体来说,“心不着物”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超越物质欲望:不被物质世界的诱惑所左右,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和财富积累,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内心的成长上。

保持内心平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或动摇。

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并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运行规律,不强行改变或干预,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追求精神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解脱,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诱惑,很容易被物质世界所牵引和束缚。因此,“心不着物”的理念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和超脱,不被物质所迷惑和左右,以更加平和、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道自虚无生一气”这句话蕴含了深厚的道家哲学思想。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出处与背景
出处:这句话出自元代道士李道纯的《挽邪归正歌》。李道纯是宋末元初的著名道士,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博学多才,其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完整。
背景:道家哲学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认为“道”无形无象,却孕育着宇宙间的一切。这句话正是对“道”的生成和演化过程的一种描述。
含义解析
虚无:在道家哲学中,“虚无”并非指空无所有,而是指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是“道”的本体所在。它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源。
一气:这里的“一气”指的是由“虚无”中产生的第一缕气息或能量。它是“道”在物质世界中的初步显现,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起点。
生成过程:从“虚无”到“一气”,再由此产生阴阳、三体,进而生成万物,这是一个逐步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其中,“阴阳”代表了宇宙间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或属性;“三体”则可能是指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第三种状态或实体;“万物”则是指宇宙间所有有形有象的事物。
哲学意义
宇宙观:这句话揭示了道家哲学对于宇宙生成的看法,即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它强调了宇宙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生观: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道家哲学对于人生的看法。它认为人生就像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因此我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律去生活,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世界的追求和享受。
方法论:在修行和实践方面,这句话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它告诉我们,要想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就需要从“虚无”中寻找到自己的本原和根源,通过修炼和体悟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认知。
综上所述,“道自虚无生一气”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宇宙生成的奥秘和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和修行方法。


“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句话源自《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一、和其光,同其尘
字面意思: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解读:
和其光:指不自我炫耀,不刻意彰显自己的光芒。真正有才华、有成就的人,往往以谦虚、低调的态度面对生活,他们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的成就只是相对的,无需过分张扬。
同其尘:指与世无争,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潮流。真正的智者,能够随遇而安,不为名利权势而争斗不休,而是过着简朴、自然的生活。这是对“无为而治”思想的最好诠释。
二、挫其锐,解其纷
字面意思:挫去锋芒,化解纷扰。
解读:
挫其锐:指在生活中应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锋芒毕露虽然可以一时显赫,但难以持久,且容易招致嫉妒和打压。聪明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隐藏自己的锋芒,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解其纷:指化解纷扰和矛盾。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和人际关系的纠葛。真正的大智慧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切,用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化解纷争,使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
三、整体意义与人生智慧
这句话整体传达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规律的人生态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如何以一种谦虚、低调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
在工作和生活中,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要默默地努力前行。
综上所述,“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不仅是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阐述,更是对人生智慧的精炼总结。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学会收敛锋芒、化解纷扰,以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潮流的态度去生活和工作。

“心生则一切法生”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它强调了心(或意识、精神)在创造和决定一切事物中的核心作用。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一、字面意思
心生:指心的产生、活动或变化。在这里,“心”不仅指生理上的心脏,更指精神、意识或心灵层面。
一切法生:“一切法”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或规律。“生”则意味着产生、存在或显现。
二、哲学解读
心为万物之源:
这句话强调了心在创造和决定一切事物中的核心地位。在佛教、道教等东方哲学中,心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创造和维持宇宙秩序的根本力量。
心不仅决定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还影响了宇宙间的其他事物和现象。因此,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宇宙万物的变化。
心念的力量:
这句话也暗示了心念(即心的想法、意愿或意图)的强大力量。心念可以激发和创造各种事物,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当一个人的心念足够强烈和专注时,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现实世界的某些方面。这种力量在冥想、祈祷、愿望实现等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心与法的互动:
“心生则一切法生”还表达了心与法(即宇宙间的规律、法则或现象)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心是法的源泉,而法又是心的体现和结果。
当心发生变化时,法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微妙的,也可能是显著的,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反映了心与法之间的深刻联系。
三、人生智慧
培养正念: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培养正念和慈悲心。通过冥想、修行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减少负面情绪和杂念,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积极面对生活:
当我们意识到心在创造和决定一切事物中的核心作用时,我们会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追求内在平衡:
这句话也强调了内在平衡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内心保持平静、和谐和平衡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变化。通过培养内在的平和与宁静,我们可以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心生则一切法生”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心在创造和决定一切事物中的核心作用,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修行指南。通过关注自己的内心、培养正念和慈悲心、积极面对生活以及追求内在平衡,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心学的主旨。以下是对致良知的详细解释:
一、出处与背景
出处:致良知的概念源于《孟子·尽心上》,其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而王守仁将其发展为心学的核心思想。
背景:王守仁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心学理论。他强调人的内心良知是道德的根本,通过致良知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二、致良知的内涵
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它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人人具有,个个自足。良知能够判断是非善恶,指导人们的行为。
致:致良知的过程是一个兼知兼行的过程,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实现知行合一。这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磨炼,使良知得以充分发挥。
三、致良知的重要性与实践

重要性:
致良知是学问的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的第一义。
通过致良知,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方向和动力,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致良知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少矛盾和冲突。

实践方法:
自我反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符合良知的要求。
自我修正: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时,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践行礼仪: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和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和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致良知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致良知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评价:虽然致良知说本意在让士大夫更自觉地维护儒家道德,但它突出道德而贬抑知识,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同时,它诉诸个体人格主体性的思想倾向导致了泰州学派特别是李贽为代表的市民思想的勃兴,在思想史上有其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思想,它强调内心的良知是道德的根本,通过致良知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在当今社会,重新审视和传承致良知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知行合一
知:看到美好事物,这个过程属于知
行:喜欢美好事物属于行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解释:
一、概念及起源
概念: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知”指的是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则是指人的实际行动。知行合一主张知与行的统一,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体现在行动中。
起源:知行合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学派,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指知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识的成就。然而,真正把“知行合一”这一理念系统化的是明代的王阳明。他在不断的自我修炼和实践中,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应该是不可分割的。
二、哲学内涵
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知和行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整体。知是行的先导和基础,没有正确的认识,行动就会盲目;行是知的检验和完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因此,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致良知”。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良知,这种良知是天生的,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养,人们可以达到“致良知”,并在行动中体现这种良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三、现代意义及应用
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知行合一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同样适用。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和执行力。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领导团队,解决实际问题。
个人修养: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将自己的知识和信念付诸实践,以实现自我提升。例如,一个人如果认为健康重要,那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和健康饮食;如果一个人相信诚信是美德,那么就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诚实守信。
职业发展: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帮助个人不断进步。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提升已有技能,都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现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社会服务: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时,不仅需要有服务他人的意愿,还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知行合一的理念在社会服务中有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主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实现知识。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继续弘扬这一思想,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夭寿不二是一个中文成语,念做yāo shòu bù’èr,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具体如下:
一、基本释义
夭寿:短寿和长寿。夭,基本意思是草木茂盛美丽,这里指短寿;寿,本义为长寿。不二:没有两样,专一。夭寿不二整体意为不论短寿长寿都没有两样,表示一心一意。
二、出处及详细解释
夭寿不二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三、其他解释
除上述解释外,夭寿不二有时也被解释为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但这一解释并非主流,可能源于对成语的引申或误读。
四、哲学思想
在哲学思想方面,夭寿不二体现了儒家对于命运和修身养性的看法。儒家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但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顺应天命,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夭寿不二强调不论寿命长短都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这是儒家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之一。
同时,夭寿不二也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思想。王阳明认为,寿夭不二是教人一心行善,不因为处境顺逆、寿命长短的缘故就改变行善的心。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自律性,认为人应该坚守初心善念,不被外界因素所困扰。
综上所述,夭寿不二是一个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成语,它体现了儒家对于命运和修身养性的看法以及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思想。在理解这个成语时,应该结合其出处和语境进行综合考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表述之一。下面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人法地:人类的生活行为要遵循大地的规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依赖大地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因此人类的行为应当顺应大地的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强调了人类与大地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责任。
地法天:大地的运作要遵循天的规律。大地受到天体的影响,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更替等,都会对大地的环境和生态产生影响。因此,大地的运作也要遵循天的规律,以适应天体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体现了大地与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天体运行对大地环境的影响。
天法道:天的运转要遵循道的规律。道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它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和认知,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天体按照道的规律运行,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干预,体现了道的自然性和无为性。这进一步揭示了天体运行背后的更深层次规律——道。
道法自然:道的规律则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道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力量来推动或干预,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使得宇宙间万物得以和谐共处。这是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强调道的本质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
综上所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宇宙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视角。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无为而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困知勉行”这一成语及其相关信息。下面是对“困知勉行”的详细解释:
一、成语释义
困知勉行,是指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它强调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人们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二、成语出处
困知勉行这一成语出自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中庸》。原文是:“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段话阐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将知识付诸实践的不同途径,其中“困而知之,勉力而行”便是“困知勉行”成语的来源。
三、成语用法
困知勉行是一个联合式成语,可以作谓语、宾语使用。它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并付诸实践的人。例如,梁启超在《新民说·论自由》中便使用了这一成语:“观其困知勉行,厉志克己之功何如?”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困知勉行的近义词有困勉下学等,它们都强调了在学习和实践中克服困难的重要性。而反义词则可能包括那些描述轻易放弃、不愿努力或不愿实践等行为的词语。
综上所述,“困知勉行”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成语,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并付诸实践。这种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顺万物而无情,心普万物而无心”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情顺万物而无情:
“情顺万物”指的是人的情感应该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和节奏,不强行干预或违背。这体现了对自然和万物的尊重与顺应。
“而无情”则并非指完全无情感,而是指不带有个人偏见、执着或过度情感化的态度去对待万物。这里的“无情”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以更客观、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万物的境界。
心普万物而无心:
“心普万物”意味着人的心灵应该广泛覆盖、包容万物,对万物都保持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这体现了心灵的广阔与包容性。
“而无心”则是指心灵不应该有固定的执着、偏见或主观意愿。这里的“无心”并非指完全无心,而是指心灵不受限于个人意愿、偏见或执着,能够超越这些局限,以更纯净、更无私的心态去面对万物。
这句话整体上强调了人应该以一种超脱、客观、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自然和万物,不带有个人偏见、执着或过度情感化的态度。这种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即不是通过个人的主观意愿去干预和改变万物,而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和节奏,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变化。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一句出自《论语·述而》的经典名句,以下是关于这句话的详细解释:
一、出处与原文
出处:《论语·述而》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译文与解释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解释:
“愤”: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启”:指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悱”: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发”:指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育理念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思考性。他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达到一定的思考程度和表达需求时,才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际应用
在现代教育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一句具有深刻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名句。它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思考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念兹在兹”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念兹在兹”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牢记在心,时常挂念。其中,“念”表示思念、挂念,“兹”意为“此,这个”,在成语中用来指代被念念不忘的某人或某事。
二、出处与原文
“念兹在兹”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为:“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这段话是帝舜在称赞大禹时所说,表达了他对大禹功绩的深深挂念和认可。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该成语可以用作谓语、定语、状语,适用于书面语。
例句:
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念兹在兹,时常在梦中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她对那份未完成的梦想念兹在兹,每天都在为之努力奋斗。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念念不忘、心心念念、耿耿于怀等。
反义词:置之脑后、抛诸脑后、忘得一干二净等。
五、文化内涵与启示
“念兹在兹”体现了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它告诉我们,对于重要的人或事,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在心,时常挂念,不忘初心。这种精神品质有助于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综上所述,“念兹在兹”是一个充满深情和挂念的成语,它体现了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温暖和力量。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情绪管理态度,即能够恰当地根据情境表达情绪,并且在事情过后不会让情绪持续影响自己的心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这句话:

当喜则喜:这表示在面对令人高兴的事情时,应该自然地流露出喜悦之情。人生中总会有许多值得庆祝和快乐的时刻,如取得成功、与朋友相聚、享受美好时光等。在这些时刻,人们应该尽情享受快乐,表达出自己的喜悦。

当悲则悲:当遇到令人难过或悲伤的事情时,这句话鼓励人们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悲伤。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或失去亲人等令人痛苦的事情。在这些时刻,人们需要允许自己感受悲伤,并适当地表达出来,这有助于情感的宣泄和内心的释放。

事过不留心:这是最难做到但也最为重要的一点。它意味着在经历完喜悦或悲伤之后,人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去,不让这些情绪持续影响自己的心态。这并不意味着要忘记过去,而是要学会从中汲取教训,然后放下包袱,继续前行。做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
这句话所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情绪管理态度。它鼓励人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学会适时地放下过去,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情绪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比如过度担忧、焦虑、抑郁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情绪管理的技巧,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这句话是一种理想化的情绪管理哲学,它提醒我们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要学会适时地放下过去,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这句话“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的某些精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廓然而大公:
“廓然”意指广阔、空旷无垠,这里用来形容心境的开阔与豁达。它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心灵自由与宁静的状态。
“大公”则体现了无私与公正。这里的“公”不仅指对人对事的公平正直,更强调了对宇宙万物的包容与尊重,不为一己之私而偏离正道。
结合起来,“廓然而大公”描绘了一种心胸开阔、无私公正的人生境界,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与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完美结合。
物来而顺应:
“物来”指的是世间万物的变化与到来,无论是好是坏,都是生活的常态。
“顺应”则意味着不抗拒、不逃避,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和适应这些变化。它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而是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应对。
综上所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无私公正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这种人生境界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通常被理解为观察、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天道),并按照这些规律来行动或执行(执天之行)。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观天之道:
“观”即观察、感知。在这里,它强调的是对自然界、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洞察。
“天之道”指的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规律或道理。这些规律包括四季更替、昼夜交替、星辰运转等自然现象,以及更深层次的天地间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道家哲学思想。
执天之行:
“执”即执行、遵循。它指的是根据观察到的自然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到顺应天道,不逆天而行。
“天之行”即自然界的运行方式或行动准则。在这里,它强调的是人类行为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体意义:
这句话整体上表达了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它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领悟自然界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在道家哲学中,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被视为一种高明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样,遵循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以实现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实际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环境。
同时,这种思想也鼓励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一句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句,它强调了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对于指导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物来顺应”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它强调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时,应保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以下是对“物来顺应”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含义
“物来顺应”指的是当事情发生时,无论是好是坏,都应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和应对,不抗拒、不逃避,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这种态度要求人们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从中找到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二、哲学背景
“物来顺应”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它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强调保持适度的态度,避免走极端;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物来顺应”的哲学背景,为这一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具体表现
顺应自然:以平常心看待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不强行改变或抵抗。
随遇而安:保持内心的安定和满足,不苛求、不攀比,随遇而安地生活。
专注当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不被过去或未来的事情所干扰。
接纳现实:坦然接受已发生的事情,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成长做好准备。
四、实践意义
提升心理健康:通过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适应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调整心态,找到应对之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人际关系: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事物,有助于改善和增进人际关系。
提升幸福感:专注于当下的美好和幸福,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五、名人观点
曾国藩曾提出“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的十六字箴言。这句话强调了顺应事物变化、专注于当下、不纠结过去、不忧虑未来的重要性。王阳明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通过顺应外在事物,实际上也是在调整和净化内心。
综上所述,“物来顺应”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时,保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专注于当下,接纳现实。这种态度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和提升幸福感。

“只易其境,不易其心”这一表述,虽然并非直接出自某位历史名人的原话,但其所蕴含的思想与古代哲学家的某些观点相契合,特别是与曾国藩对于心与境关系的论述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有所关联。以下是对这一表述的详细解读:
一、字面意义
“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可以理解为,尽管外在的环境(境)在不断变化,但人的内心(心)却应保持恒定和不变。这既是一种对内心坚定性的强调,也体现了一种对外界变化的淡然态度。
二、与曾国藩心与境关系的契合
曾国藩在论述心与境的关系时,曾指出物境(外在环境)和心境(内在心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他既强调了物境对心境的影响,也指出了心境对物境的能动作用。然而,“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则更侧重于表达在环境变迁中保持内心不变的境界。这与曾国藩在修身和经世过程中,对心与境关系的审慎看待和趋利避害的态度相呼应。
三、与王阳明心学的联系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强调“心即理也”,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人人皆有。他主张通过去除私欲、存养天理来恢复良知的本然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王阳明也强调内心的坚定和不变,认为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和坚定,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在某种程度上与王阳明强调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相契合,都体现了对内心坚定性的重视。
四、实践意义
提升内心定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恒定和不变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内心定力和应对能力。
增强自我认知:通过不断修炼内心,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促进个人成长:内心的坚定和不变有助于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五、注意事项
虽然“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强调内心的坚定和不变,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忽视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既要保持内心的恒定和不变,又要积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综上所述,“只易其境,不易其心”是一种强调内心坚定性和对外界变化淡然态度的表述。它与古代哲学家的某些观点相契合,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心灵与自然相融的意境,充满了禅意和哲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万龛石佛坐观空:
“万龛”指的是众多的石龛,这里用来形容石佛的数量之多。
“石佛”是雕刻在石头上的佛像,代表着佛教的信仰和禅定的精神。
“坐观空”则表达了石佛静坐冥想,洞察世间空性的意境。这里的“空”不仅指物理上的空旷,更指心灵上的空灵、无执。
安用悬崖架梵宫:
“安用”意为何必需要。
“悬崖”是险峻的山崖,通常用来形容环境的艰难和险要。
“架梵宫”则是指在悬崖上建造宏伟的佛寺或宫殿。
这句诗的意思是,既然石佛已经能够静坐观空,洞察世间真相,那么又何必在悬崖上费力建造佛寺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呢?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修行和精神自由的重视。
纵使风雷窒岩窦:
“纵使”表示即使、即便。
“风雷”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和变化,也可以引申为世间的纷扰和磨难。
“窒岩窦”则是指风雷之力被岩石洞穴所阻挡或限制。
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外界环境再恶劣,风雷交加,也无法阻挡或影响石佛内心的平静和修行。
此心元自与天通:
“此心”指的是石佛(或修行者)的内心。
“元自”意为本来、原本。
“与天通”则表达了内心与自然、宇宙相通相融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石佛(或修行者)的内心原本就与天地自然相通,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石佛静坐观空、无需外在佛寺、内心与自然相通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修行、精神自由和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向往。

“灵明觉知”是一个佛学名词,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和阐述:
一、定义与特性
“灵明觉知”指的是一种身心状态,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外界的一切。无论外界出现何种情境,都能在心灵这个“镜面”上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而不会发生变形或走样。这种状态超越了是非、善恶、对错等分别概念,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
二、佛教中的解释
在佛教中,“灵明觉知”是心性的体现,也是修行的关键。它要求去除妄想和执着,明心见性。具体来说,心的灵明觉知意味着要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善念和恶念,以及种种虚妄之心。通过觉知这些心的变化,人的佛性才能得以还原,从而实现修养上的进步。
三、障碍与修行
佛陀指出,灵明的觉知存在五种障碍,分别是:
贪欲:贪欲心太强会障碍觉性。
瞋恨:憎恨心过强同样会障碍觉性。
睡眠和昏沉:过度的睡眠和昏沉状态会阻碍灵明的觉知。
不安和忧虑:内心的不安和忧虑也会成为觉知的障碍。
疑惑:疑心病重,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态度,会严重障碍觉性。
因此,修行人需要通过控制这些障碍,来培养和提升灵明的觉知。
四、与现代科学的关联
虽然“灵明觉知”是一个佛学名词,但它与现代科学中的某些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在量子力学中,意识被视为一种能量场,与宇宙万物相互关联。而“灵明觉知”所体现的,正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与宇宙整体相融合的意识状态。
五、实践与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灵明觉知”。这些实践有助于平静内心、去除杂念,从而更加清晰地感知外界和内心的变化。同时,通过持续的修行和观照,人们还可以逐渐克服内心的障碍,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
综上所述,“灵明觉知”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佛学名词,它涵盖了心性、修行、障碍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一概念,人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观心本无,一切幻化”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主要体现了对内心本质和外在世界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观心本无”这部分,可以理解为观察或体悟到内心的本质其实是空无的。在佛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中,常常强调“心”的重要性,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是产生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根源。而“本无”则指的是心的本质并不是实有的、永恒的,而是空寂无物的。这种观念认为,内心的烦恼、执着和痛苦都源于对“有”的执着,而认识到心的“本无”本质,则能超越这些烦恼和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接下来,“一切幻化”这部分,则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描述和认识。在佛教等宗教或哲学中,常将外在世界看作是“幻化”的,即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由内心的执着和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这种“幻化”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的,是暂时的、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因此,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超越对外在世界的执着和追求,不被其所迷惑和困扰。
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理解,“观心本无,一切幻化”就是在强调一种对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它告诉我们,要认识到内心的本质是空无的,没有实有的自我和永恒不变的事物;同时,也要认识到外在世界是虚幻不实的,是由内心的执着和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通过这种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超越对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执着和追求,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佛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它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体悟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本质,超越烦恼和执着,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物质和名利等虚幻不实的东西,而是要关注内心的成长和修行,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观心本无,一切幻化”是一句富有哲理和深意的句子,它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本质,超越执着和追求,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碧霞池夜坐
王守仁〔明代〕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雨后宁静而深邃的景象,同时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生命及宇宙万物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联“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描述了秋雨过后,夜晚的空气变得清新而凉爽,池塘边孤独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和有精神。这里,“一雨”不仅带来了季节的转换,也象征着一种洗涤和更新,而“孤月”则以其清冷的光辉,映衬出秋夜的静谧与深邃。
颔联“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通过描绘潜藏在水底的鱼儿和栖息在枝头的鸟儿,诗人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奥秘。鱼儿在水中传递着某种心灵的信息,鸟儿则在枝头诉说着生命的真谛。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万物间微妙联系和生命智慧的敬畏与感悟。
颈联“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观点:不要认为天机(即自然的奥秘和规律)是远离人类欲望的,实际上,万物都与人类息息相关,都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这里,“吾身”不仅指个体的身体,更指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整体存在。诗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尾联“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则转向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诗人感叹世人对礼乐(即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纷纷议论,却忽视了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清除心灵的尘埃,回归自然的纯净与宁静。这里的“青天”象征着高远而纯净的境界,“扫宿尘”则寓意着清除内心的杂念和污垢。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社会浮躁和喧嚣的不满,以及对真正精神追求的渴望。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四句教
 

 分享一个王阳明履历的文章

百度安全验证icon-default.png?t=O83A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505558482861241&wfr=spider&for=pc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萧木易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