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具类-----比较两个类中字段变量名称相同的值是否相同

最近有个业务需求,要把那些被更改过值得字段名称、字段变量名称,改动前后的值记录下来,然后就写了个工具类,各位大佬要是有啥地方可以优化或者是存在BUG,可以给我留言。

public class CompareClassFields {
    
    /**
     * 比较相同或不同的类对象中相同的字段名称的值是否存在差异
     * @param changedClass 被改变后的类对象
     * @param initialClass 原始的类对象
     * @return 被改变的字段的变量名,以逗号分隔开
     */
    public static <T> String compareToFields(T changedClass, T initialClass) {

        if(null == changedClass || null == initialClass ){
            throw new CompareClassFieldException("Parameters are not allowed null");
        }

        StringJoiner stringJoiner = new StringJoiner(",");

        //获得类对象
        Class<?> firstClass = changedClass.getClass();
        Class<?> secondClass = initialClass.getClass();

        //获得类中所有的字段
        Field[] changedFields = firstClass.getDeclaredFields();

        for(int i = 0; i < changedFields.length; i++) {
            changedFields[i].setAccessible(true);

            //判断有没有自定义的注解
            if (changedFields[i].isAnnotationPresent(CompareField.class)) {
                try{
                    String fieldName = changedFields[i].getName();
                    Field declaredField = secondClass.getDeclaredField(fieldName);
                    declaredField.setAccessible(true);

                    if(null != secondClass.getDeclaredField(fieldName)
                                && checkFields(changedFields[i].get(changedClass), declaredField.get(initialClass))){
                        stringJoiner.add(fieldName);
                    }
                } catch(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FieldException ignore){}
            }
        }
        return stringJoiner.toString();

    }

    /**
     * 比较相同或不同的类对象中相同的字段名称的值是否存在差异
     * @param changedClass 被改变的类对象
     * @param initialClass 原始的类对象
     * @return 被改变的字段名称,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值
     */
    public static <T> List<CompareFieldsDomain> compareToFieldsAndGetValue(T changedClass, T initialClass) {

        if(null == changedClass || null == initialClass ){
            throw new CompareClassFieldException("Parameters are not allowed null");
        }

        //获得类对象
        Class<?> firstClass = changedClass.getClass();
        Class<?> secondClass = initialClass.getClass();

        List<CompareFieldsDomain> list = new ArrayList<>();

        //获得被改动的类中所有的字段
        Field[] changedFields = firstClass.getDeclaredFields();

        //遍历,进行改动前后的值比较
        for(int i = 0; i < changedFields.length; i++) {
            changedFields[i].setAccessible(true);
            CompareField annotation = changedFields[i].getAnnotation(CompareField.class);

            //判断有没有自定义的注解
            if (changedFields[i].isAnnotationPresent(CompareField.class)) {
                try{
                    String fieldName = changedFields[i].getName();
                    //获得初始类的字段,并设置权限
                    Field declaredField = secondClass.getDeclaredField(fieldName);
                    declaredField.setAccessible(true);
                    if(null != secondClass.getDeclaredField(fieldName)
                            && checkFields(changedFields[i].get(changedClass), declaredField.get(initialClass))){
                        //如果等于1,证明需要进行“是,否”与“1,0”的转换
                        if("1".equals(annotation.type())){
                            //记录改动的值
                            list.add(new CompareFieldsDomain(annotation.name(),
                                    (Integer) declaredField.get(initialClass) == 1 ? "是" : "否",
                                    (Integer) changedFields[i].get(changedClass) == 1 ? "是" : "否"));
                        }else{
                            list.add(new CompareFieldsDomain(annotation.name(),
                                    declaredField.get(initialClass), changedFields[i].get(changedClass)));
                        }
                    }
                } catch(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FieldException ignore){}
            }
        }
        return list;

    }

    private static boolean checkFields(Object o1, Object o2){
        if(null != o1){
            return !o1.equals(o2);
        }else {
            return null != o2;
        }
    }
}
public class CompareClassFieldException extends RuntimeException {

    public CompareClassFieldException(String message){
        super(message);
    }

}

@Data
public class CompareFieldsDomain {

    /**
     * 字段的名字
     */
    private String fieldName;

    /**
     * 字段改动前的值
     */
    private Object beforeValue;

    /**
     * 字段改动后的值
     */
    private Object afterValue;

    public CompareFieldsDomain(String fieldName, Object beforeValue, Object afterValue) {
        this.fieldName = fieldName;
        this.beforeValue = beforeValue;
        this.afterValue = afterValue;
    }

    public CompareFieldsDomain() {
    }
}

下面是相应注解,实体类中哪个字段需要进行比较,就写上去,如下图所示

@Target({FIELD})
@Retention(RUNTIME)
public @interface CompareField {

    String name() default "";

    /**
     * type = 1,需要进行Integer与是否对应转换
     */
    String type() default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如何使用DRF编写RESTful API和如何进行身份验证。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使用DRF实现前后端分离。具体来说,我们将使用Vue.js作为前端框架,并使用axios实现与后端API的通信。 1. 安装Vue.js和axios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Vue.js和axios。我们可以使用npm来进行安装: ``` npm install vue npm install axios ``` 2. 创建Vue.js应用程序 我们可以使用Vue CLI来创建Vue.js应用程序。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 ``` npm install -g vue-cli vue init webpack myapp ``` 其中,myapp是应用程序的名称。在创建应用程序时,我们需要回答一些问题,例如选择使用哪种模板、是否安装vue-router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 编写Vue.js组件 接下来,我们需要编写Vue.js组件来与后端API进行通信。在本例中,我们将创建一个名为“TaskList”的组件,用于显示任务列表并提供添加任务的功能。 在src/components目录下创建TaskList.vue文件,并编写以下代码: ```html <template> <div> <h2>Tasks</h2> <ul> <li v-for="task in tasks" :key="task.id"> {{ task.title }} </li> </ul> <input type="text" v-model="title"> <button @click="addTask">Add Task</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tasks: [], title: '' }; }, created() { this.getTasks(); }, methods: { getTasks() { axios.get('http://localhost:8000/api/tasks/') .then(response => { this.tasks = response.data; }); }, addTask() { axios.post('http://localhost:8000/api/tasks/', { title: this.title }) .then(response => { this.tasks.push(response.data); this.title = ''; }); } } }; </script> ``` 在这个组件中,我们首先导入axios库,然后定义了一个名为“TaskList”的组件。在data函数中,我们定义了两个变量:tasks用于存储任务列表,title用于存储新任务的标题。在created函数中,我们调用getTasks函数来获取任务列表。在methods对象中,我们定义了两个方法:getTasks用于获取任务列表,addTask用于添加新任务。在getTasks函数中,我们使用axios库进行HTTP GET请求,并在响应中将tasks变量更新为获取的数据。在addTask函数中,我们使用axios库进行HTTP POST请求,并在响应中将新任务添加到tasks变量中。 4. 引入组件 最后,我们需要将TaskList组件引入Vue.js应用程序。在App.vue文件中,我们可以编写以下代码: ```html <template> <div id="app"> <TaskList />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TaskList from './components/TaskList.vue';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components: { TaskList } }; </script> ``` 在这个文件中,我们首先导入TaskList组件,然后在components对象中注册它。最后,在模板中调用它。 5. 运行应用程序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启动Vue.js应用程序: ``` npm run dev ``` 在浏览器中访问http://localhost:8080,您将看到一个任务列表和一个添加任务的表单。当您添加新任务时,它将被添加到列表中并保存到后端API中。 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Vue.js和axios实现与DRF后端API的通信,并创建了一个名为“TaskList”的组件来显示任务列表和添加新任务。这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但您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来创建更复杂的应用程序。 ### 回答2: Django前后端分离实践之DRF--09主要是关于Django Rest Framework(DRF)在前后端分离开发中的实践。DRF是基于Django的一款强大的Web API框架,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和工具,使得开发者能够轻松地构建和管理API。 在这个实践中,首先我们需要将前端和后端进行分离。前端可以使用任何JavaScript框架,如Vue.js或React来构建用户界面,并通过HTTP请求与后端进行通信。而后端则是使用Django和DRF来构建API。 DRF提供了一些类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开发API。例如,通过使用DRF的序列化器,我们可以轻松地将数据库模型转化为JSON格式。此外,DRF还提供了视图和路由器等组件,使得开发者能够更快速地构建API视图和URL路由。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使用DRF的认证和权限系统来保护API的安全性。DRF支持各种认证方式,如基于Token的认证和基于Session的认证。同时,我们可以基于DRF的权限系统来限制用户对API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进行操作。 此外,DRF还提供了一些其他的功能,如过滤器、分页和搜索等,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控制API的行为和展示方式。 总之,Django前后端分离实践之DRF--09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DRF来构建前后端分离的应用。通过DRF提供的强大功能和工具,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开发高效、安全的API,并提供给前端进行交互和展示。 ### 回答3: DRF即Django Rest Framework是一种用于构建Web API的强大工具,它使得前后端分离开发成为可能。在实践中,Django的后端提供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功能,而前端使用DRF来访问API并展示数据。 首先,我们需要在Django中安装和配置DRF。可以通过在settings.py中添加'django_rest_framework'到INSTALLED_APPS列表中来安装DRF。然后,在urls.py中配置API的路由。 在Django中,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库模型来定义数据模型,在使用DRF时,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序列化器类来定义返回给前端的数据结构。序列化器由字段组成,可以定义字段的类型、验证规则等。我们可以使用DRF提供的ModelSerializer来快速创建序列化器类,它会自动根据模型的字段来生成对应的序列化器字段。 在视图中,我们可以使用基于类的视图来处理API请求。DRF提供了一系列的视图类,如APIView、ViewSet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视图类中的方法对应不同的HTTP操作,如GET、POST、PUT、DELETE等。 DRF还提供了身份验证、权限控制、过滤、排序等功能,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进行配置。 使用DRF的前后端分离实践中,前端可以通过发送GET、POST、PUT等请求来获取和操作数据。后端则负责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前端可以通过AJAX、fetch等方法来发送请求并获取数据,然后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来展示数据。 在前后端分离开发中,前端和后端可以并行开发,各自独立测试,并且可以轻松地修改API而不会影响到前端界面。这种开发模式使得团队协作更加高效,同时也方便进行项目的维护和扩展。 总而言之,Django前后端分离实践之DRF可以极大地提升开发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DRF提供的功能,可以实现强大的API开发,使得前后端分离成为一种高效和可行的开发方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