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学习究竟是什么》——学精第一

书名学习究竟是什么
作者万维钢
出品方得到图书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如果你不想做个“工具人”,那就要成为一个“通才”。怎样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呢?首先应该去读古代经典,因为这些书本质上是写给贵族看的,像中国的“六艺”、古罗马的“七艺”,说的都是自由技艺,都是塑造完整的人,不像现在标准化的教育都是为了训练“有用的人才”。
但是,只读经典还不够,因为今天的世界比经典时代要复杂的多,所以还要理解自然、控制情绪、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运算能力、一套高级的价值观等等。
通才并不是对什么东西都略知一二的人,不是只知道各个门派的趣闻轶事的人,而是能综合运用各个门派的武功心法的人。而这本书探讨的正是如何增长智慧和本领的学习方法,而且是经过最新科学研究验证的、能达到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学精第一

刻意练习

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10年的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顺便一提,强调练习的同时绝对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训练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这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总结成以下四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 心理学家把介于知识技能“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区域定义为“学习区”。
    •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块”(chunks)。
    •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
    • 大脑神经元轴突外部包裹着一层“髓鞘”,通过大量重复训练,髓鞘会变得越包越厚,能够使神经元信号传输变得更强、更快、更准确。
    • 对学习来说,要有高度针对性,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我们追求的就是把这个特殊技能的特殊神经网络“长”在大脑之中。
  3.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 光有反馈还不行,反馈还要有“即时性”,要让实践者立即得到反馈意见。
    • 只要有快速反馈,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你就能培养出专家的直觉,能够“眨眼判断”。
    • 老师(教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在训练时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
    • 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学生自己调研相关知识、然后独立或者跟人合作完成项目、再到相关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最后写论文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髙度集中
    • 研究表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
    • 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
    • 在刻意练习中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
    • 纪录片对科学的作用并不在于让观众学到什么知识,而是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

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了,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
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真正能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外部刺激——比如奖励机制——有短期的作用,但是不可持续。
本节最后作者提出了一项可能会引起激烈争论的观点,科学家通过“双生子实验”进行了几十年研究,认为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
有一个理论认为,自然选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基因,而人可以出去寻找自己的基因所喜欢的环境,也就是那些能给我们“自私的基因”提供最大的生存和复制机会的环境。基因决定喜好,喜好决定我们追求什么。所以,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让他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

最高学习效率=15.87%

“跳出舒适区”这句口号的关键在于是说的学习,也许你在舒适区赚钱最多,但那是另一回事。但,要想提高技艺,你就只能在学习区。

  • 一个知识公式:喜欢=熟悉+意外

学习区增加的难道和让人惊喜的意外有没有量化的标准?罗伯特·威尔逊告诉我们一个神奇的答案,说这个问题的最优数值解是15.87%。
也就是说,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中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大约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
15.87%这个比率并不是学习之后再考试的出错率,而是在学习之前,你要学的这个内容的最佳意外率。这是先测验、后学习的训练方法中测验出来的出错率。
读书,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85%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15%是改造你的世界观。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本书作者认为所谓VARK(Visual、Aural、Read/write、Kinesthetic,即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学习风格分类模型,经研究证明并没有好的效果。
“享受”不等于就能学得更好。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有效的方法可以归结为:

  • 第一,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 第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 第三,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就是刻意练习后的“反馈”。
  • 第四,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意外,知识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思维模式理论

德韦克的理论认为,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都能学会。另一种叫“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就是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 德韦克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而且她还建立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能促进他的成长

思维模式还会影响人们对工作的各种挑战的态度。

  •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一个任务时,会认为任务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测试。
  •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
  •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他就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所以你一定要表扬他努力——“不错啊!这次做得很好,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一般心理学家搞记忆力研究都是让人记若干组没有规律的字母组合,在这种情况下记忆的衰减的确符合遗忘曲线,巴拉德效应不存在。但巴拉德实验用的不是随机字母组合,而是一首诗——诗歌的词句彼此之间有联系,放在一起是有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做实验,巴拉德效应的确存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对教授夫妻——比约克夫妇的理论说,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storagestrength)和提取强度(retrievalstrength)。

  • 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
  • 信息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
  • 下次再见到它,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 考试是最好的复习,因为每次提取就会对存储进行增强。
  • 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 (所以,学过的东西放几天,等到快要忘记了,在进行一次测试复习)(如此说来,我每次看完书应当不急着做笔记,过个把周再做,这样在遗忘的边缘的时候又把存储提取了一遍)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所谓“反脆弱”就是怕不折腾——越折腾我就越强大,我喜欢折腾。
作者认为我们不仅不要怕不确定性,更要“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我们如何学习》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分组网球训练的实验,最终“随机性练习”的一组相较于“连续重复练习”的一组在测验中获得了更高的平均分。
由此,作者认为,这种随机性的好处可以推广到学习中。比如学习内容可以随机安排,学习地点、学习环境也最好随机化。这种多样的环境能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特别有助于加深记忆。
因为在进化过程中,人体要随时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所以身体中其实有一些冗余度,也可以说是人的潜能。
人体作为一个有机体,你给某一部分一点小刺激、小压力,只要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它都能够恢复过来并且变得更强。
所以,故意进行些高强度的活动挑战身体极限,就能让身体慢慢升高极限,越练越强。
从学习和创新的角度,主动增加一些不确定性——读几本自己领域之外的书、了解一个和自己业务无关的业务,还容易带来惊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