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各领域资料分享专区(不定期更新):
凌晨两点半,批改到第37本作文时,我的红笔突然悬在半空。眼前这篇六年级学生的《雨巷》,字里行间游荡着某种诡异的熟悉感——像AI生成的缝合怪,既有朱自清《背影》的细腻,又混杂着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沧桑,结尾处甚至蹦出几句《荷塘月色》的倒装句。
这不是孤例。最近三个月,我就像在玩"AI猎人"游戏。上周有个孩子写《我的爷爷》,开篇就是"祖父的皱纹里镌刻着岁月的熵增",五年级学生真的懂"熵增"吗?昨天更有家长理直气壮地说:"老师,现在都人工智能时代了,我家孩子能用AI写满分作文是核心竞争力啊!"
这些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电子蚂蚁",正在啃噬着孩子们最珍贵的东西。
【被截断的表达基因链】
某天课间,无意撞见两个女生在走廊密谋:"你输入'感动中国人物',我搜'最美逆行者模板',咱们组合拼接肯定能拿优!"她们熟练操作AI写作软件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当年抄作业的升级版。更可怕的是,现在连"抄"都不需要了——直接生成就行。
隔壁班王老师做过实验:让完全依赖AI写作的学生手写300字日记。有个孩子盯着稿纸45分钟,最后憋出"今天天气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