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Physical Layer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 1969年ARPANet诞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采用了分组交换,ARPANet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2. 198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成立计算机科学网络(CSnet),并且在Vinton Cerf(TCP/IP协议簇的发明者之一)的建议下和ARPANet两网互联,互联网正式诞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TCP/IP协议簇的形成

  3. 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结点(Node)以及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的,并且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等。单台计算机拥有它的独立性。而计算机网络之间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这样的网络称之为互网,因此我们说互连网是“网络的网络”。我们需要注意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而我们平时说的互联网Internet,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特指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它采用TCP/IP协议簇作为通信规则。

  4. 拓扑,指信道的分布方式,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树型和网状。

  5. 数字带宽与吞吐量:前者是单位时间内流经信道的通信总量,但要注意是一个理论值。而后者则是实际侦测到的数字带宽,是一个实测值。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带宽与吞吐量单位中的k、M等记号,都是以10为底数的,例如k=103、M=106,而数据量中的K、M等记号是以2为底数的,例如K=210,M=220,详细解释可以看Shannon公式与Nyquist定理中的最后一节。

  6. 点到点连接与端到端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 按照网络的规模(覆盖范围)划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五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 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功能都放在一个模块中,那么会使得这个模块臃肿、难于维护、不同的功能之间耦合度过高,所以我们产生了功能分层的想法。在具体介绍OSI、TCP/IP以及我们理论学习时使用的网络分层参考模型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需要参考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并且我们在分层时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信宿机第n层收到的对象应与信源机第n层发出的对象完全一致。

  9. OSI参考模型从上至下分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但OSI参考模型并没有在实际应用中被采用,是什么原因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0. TCP/IP是实际应用中采用的网络体系结构,它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以及网络接口层(实际上这一层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下图给出了TCP/IP体系结构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不能发现OSI的分层太过细致与复杂,而TCP/IP的分层又过于笼统和简单,所以我们在进行理论学习时,采用了一种折中的理论模型,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其实无论分层模型如何更改,我们只需要记住一条准则:每一层都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除了物理层),并且每一层都对上一层提供服务(除了应用层,它服务于模型外的用户). 下图中给出了我们后续讨论中使用的理论网络体系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我们构建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使得不同的主机之间能够进行通信,那么通信需要的要素是什么呢?收方、发方以及信道,下图中很直观地给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发方、收方各自在通信的过程中要做什么呢?比如说现在我要向你发送一条微信,内容是“晚上打球吗?”,那么应用进程在接收到这一信息之后,所做的事情就是封装,或者叫打包。它要将这条现在是文本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表示,然后一层一层的进行封装,加入必需的控制信息(例如我这里主机的源地址,以及你那边主机的目的地址),一直到交付到物理层,进行透明的比特流传输(之所以叫透明,是因为物理层并不关心比特流的内容是什么,而只关心如何正确的传送过去)。收方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方的逆过程,在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之后,向上一层一层地解封,提取出最后的信息,并且转换成文本的样子呈现在你面前。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一次通信的过程,是从发方的封装开始、到收方的解封结束。至于比特流如何传输到你的机器那里,是信道中的路由器需要完成的事情。

  13. 对于通信过程,我们具体到每一层来考虑,是谁完成了本层的封装等功能呢?显然不是协议,本层的协议只是规定了本层需要实现的功能,而并没有实现他。就像我说冰箱需要会制冷,我自己并不需要会制冷。实现每一层功能的,是活动在本层中的实体(Entity),这个实体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peer entity)。我们曾经说过,每一层都隐藏了自己的内部实现,而只对上层提供功能接口,所以我们可以说层与层之间的功能是“垂直的”,而同一层的不同实体之间的协议是“水平的”,因为你不能拿物理层的协议去约束网络层的传输。下面的这张图给出了服务、协议与接口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对等通信/虚拟通信的概念。前面我们说过,通信的过程是一个U型的过程,发送方从上至下到物理层,物理层完成实际的数据传输到另一边的物理层,接收方在从下至上到应用层。但你绝对不会感受到这个U型的过程,我给你发送“今晚打篮球吗?”,我们的感觉好像是我们通过应用在直接交谈,而没有这个U型的曲折过程。所以发方和收方好像有一个直接的“通道”来完成数据传输,PDU直接从发送方流向接收方,这就是虚拟通信/对等通信的概念。

  15. 最后是关于各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图示,这部分其实没有什么内在思想,取名字而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hysical Layer.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的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现有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设备和传输媒体的种类非常繁多,而且通信手段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物理层的作用正是要尽可能地屏蔽掉这些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使得物理层之上、使用物理层功能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如此一来数据链路层就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具体的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是什么。这也是我们采用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初衷,对外隐藏内部复杂实现。

  1. 物理层的功能是什么?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物理层的四大特性指的是: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总结起来就是机械设施方面的规定。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而功能特性指明在某条线上出现某一电平的电压的意义。最后的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3. 分清楚三个概念:消息、数据与信号。

传送消息是通信的目的,如话音、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都是消息。
数据则是运送消息的实体,是有意义的符号序列。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表现,信号按照代表消息的参数取值方式可以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码元是承载信息量的基本单位,并且我们需要清楚一个码元所携带的信息量是不固定的,它不像米(m)这样的单位,板上钉钉的多长就是多长(不要说钟慢尺缩效应,原坐标系看一米还是一米),码元所携带的信息量是由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决定的。

  1. 数字带宽与物理带宽,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数字带宽是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的数据量,是一个数据传输速率,而物理带宽则是一种物理特性,是指信号传输过程中振幅(可以理解为信号的值)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的频率范围,这一特性取决于信号传输介质的具体构成。需要定义物理带宽的原因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以看作是很多不同频率的信号分量的叠加,但由于高频分量的不等量衰减,使得接收方接收到的信号并不和发送方发送的信号100%一致,而是衰变的、失真的,所以需要物理带宽来指明最高可以传输的信号频率。至于数字带宽与物理带宽的关系,Nyquist定理与Shannon公式分别在理想信道、有噪声信道的条件下,给出了对应的说明,详细介绍可以看Shannon公式与Nyquist定理
  2. 物理层是数据,或者说比特流实实在在进行传输的一层,所以不可避免地需要讨论具体的传输介质,但我们需要清楚传输媒体本身并不属于物理层的范围,再次强调:物理层只关心怎样传输数据。传输介质可以分为导引型传输介质和非导引型传输介质,通俗点说就是有线和无线。导引型传输介质大体可以分为铜线与光纤,而非导引型传输介质一般都比较“上流”,像无线电、卫星、激光等。
  3. 铜质的传输介质内部可以分为双绞线与同轴电缆,双绞线的历史很古老,将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好,再规则地绞合起来就完成了,并且绞合可以减少相邻导线地电磁干扰,绞距越小抗干扰性能越好,传输性能就越好。同轴电缆也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传输高速率的数据。
  4. 双绞线按有无外加屏蔽层又分为无屏蔽双绞线UTP、屏蔽双绞线STP以及网屏式双绞线ScTP,其实也没什么高科技,加了屏蔽层就是用成本换取高质量的抗干扰性能,这就是STP和UTP的区别,而ScTP就是“当什么立什么”了,即想要低成本还想要高抗干扰,所以在成本和抗干扰性能之间做了折中。
  5. 光纤是一种高科技传输介质,材料本身并不值钱(玻璃能值什么钱),值钱的是工艺。光纤通信利用光导纤维传递光脉冲来通信,由于可见光的频率非常高,能够达到108MHz,所以光纤通信的传输带宽远远大于当前其他传输媒体的带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说光纤的传播速率大,我们需要清楚,高速网络链路所谓的高速是指高传输速率——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流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一字之差,咫尺天涯。所以光纤通信所谓的高传输速率只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以很高的速率向信道中发送数据,但实际上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20.5万公里/S)要比电磁波在某些铜线中的传播速率(可以达到23.1万公里/S)还慢些。回到光纤本身,之所以说光纤高科技,是因为它利用了全反射(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某个临界值,那么折射光会以指数衰减,也就是几乎没有折射,所有的光都发生了反射,所以叫全反射,可以参看全反射),现代工艺下的光纤损耗很低,可以做到传输数公里几乎无损耗。另外,光纤的抗干扰性能也是极好的,并且光信号不同于电信号,光纤中传播的光脉冲是很难窃听的。还有就是光纤因为材质是玻璃,重量比起铜线要轻很多。说完了光纤的诸多优点,光纤的最大缺点就是贵,其次是难于维护易断裂。
  6. 根据光纤信道中光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单模光纤(激光Laser为光源,昂贵)和多模光纤(LED为光源,相比之下便宜)。单模光纤的直径极小,只有一个光的波长,使得那一个光信号在其中几乎是直线传播,不会有很多次损耗反射,很适合用于远距离传输;而多模光纤中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入射光,光脉冲在多模光纤中的传输时会逐渐展宽,导致失真,所以多模光纤只适合近距离传输。谁昂贵谁便宜也就一目了然了。
  7. 实际网络建设中,干线上大多使用光纤进行信号传输,而连接到用户桌面的线缆大量使用UTP。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光进铜退”的趋势愈发强盛,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就是具体体现。下面我们给出光纤相比铜线的特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 至此我们已经有了信道的概念,它是发方和收方用于通信的传输媒体。地球有70亿人,我们绝无可能在两两之间构建一根信道,所以需要复用技术,让多个用户共享一根信道(干线)。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有FDM频分多路复用、TDM时分多路复用(STDM统计时分多路复用)、WDM(波分多路复用)以及CDMA(码分多路复用)。其中前三类是一种思想,后一种是另一种思想。
  9. FDM思想很简单,将频带划分为多个子频带,每个用户占用一个,并且在通信过程中始终占用这个频带,所有的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物理带宽,WDM的思想和FDM完全一样,只不过WDM是对光进行的频分复用。
  10. TDM思想时将时间划分为一段一段的子时间段,每个用户使用一个子时间段,但可以使用全部的物理带宽,也就是说所有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间使用整个物理带宽。相比于FDM,TDM更适合于数字信号的传输。STDM是对于TDM的改进,我们考虑TDM中有一个用户很少发送数据的情况,这就导致分配给他的那个子时间段的信道利用率相当低,从而导致了整个信道的利用率降低。STDM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加入了集中器(concentrator),集中器连接到信道上的每个用户,用户有了数据就发送到集中器的输入缓存,集中器依次扫描这些个输入缓存,将其中的数据进行打包(对应于那些不发送数据的用户,缓存为空就直接跳过),当一个包(术语叫STDM帧)中的数据限额已满时,就发送这个STDM帧。可以看出STDM并不是固定地分配子时间段(术语叫时隙),而是按照用户发送数据的需要来分配时隙,如此一来就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可以看出FDM和TDM一个在频域上进行复用,一个在时域上进行复用,而CDMA和它们有本质的区别。CDMA的思想是为信道上的每一个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序列,并且这些序列之间是两两正交的,我们称这个序列为码片序列。当一个用户要发送"1"时,他就发送码片序列本身,要发送"0"时,就发送码片序列的反码。针对每一个用户都是如此,而一个发送方用户对应的那个接收方会知道发送方的码片序列,所以他在收到数据之后,用码片序列和数据序列进行内积运算(一维向量的乘法,不会真有人不会吧),将得到的结果除以码片序列的长度得到最后的结果,如果是1就代表发送方发送了"1",如果是-1就代表发送方发送了"0". 这一技术的原理就在于正交的码片序列内积为0,所以接收方在内积操作中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不属于其对应发送方的数据序列。我们给出一个例子来加深印象,例子中码片序列长度为4,并且A发送1,B发送0,C未发送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作为复用技术的结束,我们给出一道习题,作为收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在信号的分类中,我们提到过离散信号中码元的概念,单个码元具体包含了多少bit的信息,与其采用的调制技术有关。所以下面我们介绍信号的调制技术,大体上分为两种,基带调制与带通调制(图中的文字有误,带通调制)。来自于信源的信号我们称为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类似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往往包含很多低频成分,甚至含有直流成分,许多信道无法直接传输这样的低频分量或直流分量,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有了对信号进行调制的想法。基带调制的想法是仅仅对于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使其能够与信道特性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调制后的信号依旧是基带信号,只是把一种形式的数字信号转化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数字信号,因而基带调制也被称为编码(coding)。带通调制的想法是利用载波,将基带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并且转换为模拟信号,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在模拟信道中传播,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称为带通信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基带调制(编码-coding)中常用的编码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RZ使用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简单直观,缺点是连续的1或0随着时间漂移无法辨别;NRZI使用电平的跳变表示1,不跳变表示0,解决了连续1的问题,但连续0的漂移还存在;Manchester编码使用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跳变表示1,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跳变表示0,使用较多,产生的信号频率高(有些地方的跳变规律正好相反,即低电平到高电平跳变代表1);双极性编码AMI在遇到1时使信号在"1"和"-1"之间交替翻转,遇到0时就是"0",有三种状态。
  15. 带通调制方法基本可以分为调幅AM、调频FM以及调相P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中所示,AM是指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例如,0对应无载波输出,1对应有载波输出;FM是指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例如,0对应一个频率f 1 _1 1,1对应另一个频率f 2 _2 2;PM是指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例如,0对应相位0°,1对应相位180°.
  16. 综合使用上述调制模式,可以使得每个符号传递更多的bit. 下面给出的这个图是一些常见调制方法的信号星座图,我们可以以极坐标在理解其中的点,极角表示初相位,极径表示振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介绍波特率时曾经说过,波特率是每秒传送码元的数量,我们记为B,此时单位码元能够表示的bit是码元的种类取以2为底的对数 ,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合理推导,也就得出对应的数据传输率:C=B*log 2 _2 2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 作为调制部分的结束,我们再给出一个习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8. 关于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中是PSTN的主要构成,其中的交换局包括了和用户相连的端局
    PSTN的三大部分有本地回路、
    需要注意的是本地回路产生模拟信号,那么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本地回路产生的模拟信号,如何搭载计算机产生的数字信号呢?答案是使用调制解调器Modem,前面我们介绍了调制的概念,这一技术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发出,而对应的解调技术则可以将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使用既有的电话线路进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了。但用户电话线的传输频率范围大约为4000Hz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数据的传输速度,所以我们引入了xSDL数字用户线技术。下图是xSDL的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xSDL中的’x’可以是多种具体的实现,例如A代表Asymmetric非对称,意味着用户上传和下载(专业地说叫上行和下行)的速率不相同;可以是S代表Symmetric,将带宽平均分配到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以及代表了各种不同传输速率的SDL.
  19.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以及两者的区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 物理层中使用到许多的设备,可以分为两种:被动设备与主动设备,一些具体设备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转发器是Transmitter和Receiver的复合简称,用于将一种形式的信号变为另一种形式。中继器顾名思义,是对传递的信号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集线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它有一个接收端口,多个发送端口,集线器唯一的动作就是广播,也叫泛洪。对于它收到的每一个信号,都会从每一个发送端口转发出去。
  21. 冲突的概念:使用物理层设备,如果有很多用户争抢公共资源,就会导致冲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是因为物理层设备(例如中继器、集线器)的使用,扩大了数据包可能发生冲突的范围,也叫扩大了冲突域,从而导致了网络性能的降低。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中继器和集线器了。
物理层简化规范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描述数据传输的物理层参数和特性的一种规范。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底层的一层,负责控制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接收。 物理层简化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传输介质:描述了网络使用的传输介质的类型,例如铜线、光纤或空气等。这些传输介质的不同特性会对数据的传输速率、距离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2. 接口类型:描述了物理层与其他网络设备(如网卡、集线器或交换机)之间的接口类型。常见的接口类型包括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i-Fi)等。 3. 电气特性:描述了在传输介质上传输数据时所使用的电气信号的特性,如电压、频率等。这些电气特性对数据的传输速率、噪音干扰和传输距离等都有影响。 4. 编码和调制方式:描述了将数字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编码和调制方式。常见的编码和调制方式包括曼彻斯特编码、振幅调制等。 5. 时钟同步:描述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持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同步的方式。时钟同步对于正确识别和解析传输的数据至关重要。 物理层简化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接收。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来描述物理层的参数和特性,使得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能够互相兼容和交互。通过遵循这些规范,网络设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析物理层传输的数据,从而实现高效和可靠的通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