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架构设计不是高屋建瓴,要紧贴实际,需要尊重人性,需要适应环境。很多时候一套看起来不错的架构方案,没有考虑个人喜好,没有考虑部门协作,没有考虑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往往获取不到理想的架构结果。那么影响架构涉及的外部因素都有哪些呢,我们说下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几个点。开始之前,先介绍下 “康威定律” 作为理论支撑:
- 第一定律:设计系统的架构受制于产生这些设计的组织的沟通结构。沟通成本 = N(N-1)/ 2,N代表沟通的总人数。
- 第二定律:时间再多一件事情也不可能做的完美,但总有时间做完一件事情。 时间永远不够,人力永远不足,事情永远做不完,一件一件慢慢来。
- 第三定律:系统和组织架构间有潜在的异质同态特性。什么样的系统对应什么样的组织,什么样的组织设计出什么样的系统。架构由组织关系决定,架构服务于技术,同样服务于组织中的人。
- 第四定律:大的系统组织总是比小系统更倾向于分解。系统越复杂,越需越多的人手,需要越多的沟通,需要更高的成本。
一、人性需求
需求是人提的,需求的背后必然受动机驱使,个人喜好及个人利益便会直接影响这个需求。很多时候,我们收到需求一直在变更和蔓延,往往不是因为真实的业务发展,而是没有挖掘到需求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我们经常会同时并行着多个需求,这些需求之间并不存在依赖或层次关系。需求没有层次,但是动机有优先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诱发这些动机的需求也被传递了同样的优先级,且动机具备抢占性质。所以任何时候,人有且只有一个主导动机。这个动机由人的内在需求所驱动,并独占且主导这个人当前的一切意识和行为。直到这个动机背后的需求被完全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动机才可能进入主导位置。
每个开发同学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和产品对需求,但凡稍微复杂点的业务,需求总是在变更和蔓延,最后做出来的产品根本用不起来,结果被业务人员一顿吐槽。那么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没有满足需求背后的深层次的动机!什么是深层次的动机呢,拿B端产品举个例子,因为业务比较复杂。假设一个业务部门提过来,领导会先列出要解决的业务问题,然后由业务人员来对细节。领导的关注点是提高业务进展以及对部门管理的效率,业务人员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使用体验,甚至想用程序替代自己的一部分工作。都很合理对吧,产品是给业务人员用的,业务人员不好用肯定很难推得起来,但产品是领导负责采购,满足不了领导的核心诉求可能这个项目就黄了,那么我们如何处理呢?
首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业务现状,切入到他们的业务痛点,其次,在架构设计时,多角度分析人性需求。一方面,要充分考量不同角色在需求动机上的差异,像业务人员追求操作便捷、减负,领导侧重宏观效益提升,设计若趋同就难平衡。另一方面,要重视动机抢占特性,当资源有限,优先满足谁的动机,一定要明确,否则会导致架构功能混乱。同时,要预估动机变化,业务发展中人员动机升级或转变,架构若固化难适配,产品就会脱节。再者,要深挖隐藏人性,如员工怕新架构添负担、领导怕影响权威,未化解这些顾虑,架构落地必受阻。
二、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相关因素对产品及技术架构有着深远且易被忽视的影响,组织架构不清晰产品架构就会混乱,产品架构混乱技术架构只会更乱。在组织层面,部门林立、职责不清是常见 “症结”。例如,跨部门协作流程冗长,产品架构规划时若未考量这点,各模块衔接易现 “断层”,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功能交互生硬,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所以在产品架构规划初始,产品与技术就需要深度参与各部门沟通,梳理业务流程与数据交互逻辑,绘制清晰模块衔接蓝图,保障信息通畅、功能顺滑衔接。
从权力结构看,高层决策主导资源分配方向,若聚焦短期业绩,技术架构升级所需的长期投入或被搁置,限制了产品架构的扩展性和前瞻性,只为迎合当下 “政绩” 需求,埋下后续运维、迭代难题。在权力结构维度,需构建科学决策机制平衡长短期目标。成立包含技术专家、业务骨干、财务人员多方参与的 “战略评审团”,对资源分配方案全面评估,确保技术架构升级投入合理,推动产品架构持续拓展。
分工模式也至关重要,精细分工利于专项深耕,却可能造成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产品架构师专注功能组合,技术人员埋头代码实现,彼此缺乏融合视角,设计出的产品架构与技术架构适配性差,系统性能、稳定性受冲击。针对分工模式困境,我们倡导跨职能团队作战。产品、技术人员 “混编” 成项目小组,从需求调研到上线运维全程并肩,共享产品、技术视角。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 “软内核”,同样在产品与技术架构塑造进程中施展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当企业文化秉持创新至上时,就如同为产品和技术架构注入 “活力因子”。员工被鼓励大胆试错、突破常规,产品架构师敢于引入前沿设计理念,打造差异化功能布局,迎合多变市场需求;技术团队积极拥抱新技术,稳固底层架构。
然而,若企业文化偏向保守求稳,过分执着既有流程、模式,产品架构易陷入因循守旧困局,更新迭代缓慢,仅围绕熟悉框架修修补补,难以响应新兴趋势。技术架构更是不敢轻易变革,面对云计算、大数据浪潮瞻前顾后,继续依赖老旧服务器架构,导致运维成本高、数据处理低效,产品在数字化竞争赛道逐渐掉队。
再者,协作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开放包容、互帮互助的文化,能让产品、技术、运营等部门紧密联动,产品架构设计时充分吸纳各方智慧,技术架构依业务反馈灵活调适;反之,各自为营、“本位主义” 文化下,架构规划 “闭门造车”,内部矛盾频发,无法凝聚合力雕琢契合市场与企业长远发展的优质架构。
如何鉴别好的企业文化呢?
第一,看行为方式的对称性。所谓对称,就是指企业用来约束员工行为方式的规则,是否适用于所有员工。换句话说,是否存在特权阶层可以随意解释、更改和超越行为约束的规则呢?如果存在,企业的规则就不具备对称性。 也就是说企业不是靠法制的。那么员工就不会把企业宣扬的法,也就是文化,当回事儿。
第二,看最终的反馈机制。比如一个企业鼓励员工不唯上,要有勇气反对领导的错误决策。但真正有勇气站出来反对的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是被晋升还是被打压了?反之,那些唯上的人呢?他们是被晋升还是被打压了?你只有从反馈机制看企业要什么、不要什么,才能获得更真实的信息。如果反馈机制与企业宣扬的文化背道而驰,就说明是反馈机制决定了企业文化。
第三,看企业文化的连续性。企业可以快速发展变化,但企业文化却要保障其内在连续性。因为文化约束力需要长时间的养成。如果文化不断被调整,证明这个企业的文化在生成过程中的决策机制,大概率是存在问题的。此外,文化的形成时间越短,就越难以被多数人认同。没有认同,那么文化对行为的约束就会失去效力。换言之,频繁变化的文化,不太会在企业内部产生足够的约束力。而真正产生约束力的,一般会是其他利益分配机制或惩罚制度。
总结
架构师作为技术领导者,其影响力不应局限于技术范畴。在团队协作中,需从多角度考量问题。从业务角度出发,理解业务需求的核心,确保技术方案与业务目标紧密契合,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视业务实际价值。在人员管理方面,关注团队成员的优势与不足,合理分配任务,激发每个人的潜力,而非单纯依靠技术能力安排工作。同时,积极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站在全局视角,为项目整体推进提供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