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社会工程学
A. 社会工程学的定义和目的
-
定义:社会工程学是指攻击者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通过与目标人员建立信任、获取信息、误导、欺骗等手段,来达到攻击目的的一种技术手段。
-
目的:社会工程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目标人员的操纵和欺骗,获取机密信息、突破网络防御、破坏系统等。
B. 社会工程学的攻击模型
-
信息收集:攻击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目标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联系方式等,以便进行后续攻击。
-
建立信任:攻击者通过伪装成信任的来源或者冒充目标人员的身份,与目标人员建立信任关系。
-
欺骗误导:攻击者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伪装成其他人、制造假象、引导目标人员做出某些行为等方式,来达到攻击目的。
-
获取信息:攻击者通过伪装、欺骗等手段获取目标人员的机密信息。
C. 社会工程学的典型攻击手段
-
钓鱼邮件:攻击者通过伪装成合法的邮件发送者,诱骗目标人员点击附件或者链接,从而获取机密信息。
-
假冒电话:攻击者冒充银行、电信等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诱骗目标人员提供机密信息。
-
假冒网站:攻击者通过伪造合法网站的形式,欺骗目标人员提供机密信息。
-
社交工程:攻击者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获取目标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而进行攻击。
-
垃圾邮件:攻击者通过发送垃圾邮件的方式,诱骗目标人员打开附件或者链接,从而获取机密信息。
-
无线网络攻击:攻击者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假的无线网络热点,来获取目标人员的机密信息。
-
窃听偷拍:攻击者通过窃听、偷拍等方式,获取目标人员的机密信息。
以上只是列举的一部分攻击手段,有兴趣的师傅可以在评论区补充一下。
二、社会工程学的攻击技术
A. 信息收集
1. 资源和工具:
- 在线公开信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新闻报道、公司网站等。
- OSINT工具:TheHarvester、Shodan、Maltego、Spiderfoot等。
- 社交工程学:社交工程师手册、社交工程学攻击向量等。
- 物理访问:无需技术即可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拍照、看文件、偷窃等。
2. 知识库和目标分析
- 了解目标:公司或个人信息、人员结构、政策等。
- 制定攻击方案:选择最佳的攻击方式和途径。
- 构建攻击模型:确定攻击目标、可能的威胁、弱点等。
注意:信息收集的越多,生成的可利用字典越丰富
B. 诱骗攻击
1. 确定诱饵:诱饵通常是攻击者用来引诱受害者执行某些行为的伪装内容,例如伪装成合法的网站、伪装成权威机构的电子邮件等。
2. 确定目标:攻击者必须确定要攻击的目标,这包括确定目标受众、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等。
3. 良好的社交工程技巧:攻击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工程技巧,以诱骗受害者执行特定操作,例如打开恶意附件、提供敏感信息等。
4、电话诈骗:电话诈骗是一种利用社会工程学技术进行的攻击。攻击者通常通过电话冒充某些机构或组织,引诱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转账等,造成经济损失。攻击者通常会利用话术、声音、环境等方面进行伪装和欺骗。
C. 钓鱼攻击
1. 定义和类型
钓鱼攻击是指利用电子邮件、短信、社交网络等手段,欺骗用户在网页或软件上输入敏感信息,如账号密码、信用卡号等,从而达到窃取用户信息或进行其他欺诈活动的目的。常见的钓鱼攻击类型包括:网页欺骗、邮件欺骗、短信欺骗、社交网络欺骗等。
2. 识别和防范钓鱼攻击
-
留意邮件、短信、社交网络等平台上的信息,如果收到可疑信息,应该先进行验证。
-
检查邮件、短信等内容中的链接,判断链接是否合法,避免点击可疑链接。
-
注意邮件、短信等内容的来源,如果不确定,应该先进行核实。
-
使用可靠的安全软件,防范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的攻击。
-
对于重要的账号,应该启用双因素认证等更高级别的安全措施。
实例1:某公司员工收到一封伪装成银行发来的邮件,提示需要进行账户验证,需要点击邮件中的链接并输入账号密码。员工点击链接后被重定向到一个伪装的网站,输入账号密码后被窃取。
实例2:某公司员工收到一封“某明星私密照”的邮件或者“某某同事私生活腐败”,提示需要进行下载文件,(这里的文件是木马)。员工经不住诱惑下载后将会上线红方平台。特别强调师傅们不要毁谤他人进行钓鱼。(这位师傅的团队就被扣了很多分)
D. 逆向社会工程学
逆向社会工程学则是指攻击者模仿受害者的身份或行为,从而获得其信任或执行某些操作。
1. 警觉性和反诈骗训练
- 增强对社会工程学攻击的警觉性
- 提高识别和预防社会工程学攻击的能力
- 开展员工反欺诈训练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2. 反欺诈策略
- 建立社会工程学攻击应急响应计划
-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漏洞扫描
- 制定应对策略,例如实施强密码策略、限制外部访问等
3. 技术解决方案
- 实施安全策略和加密技术,如SSL证书、安全协议等
- 实施多重身份验证,如双因素身份验证等
- 利用网络安全设备,如Web应用程序防火墙(WAF)、反病毒软件等,对攻击进行检测和阻止
E、非技术手段攻击:
舆论操纵攻击
1、定义和目的
舆论操纵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操纵和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达到控制和影响社会舆论 的目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利益。
2、典型的舆论操纵手段
- 媒体操作:通过对媒体的掌控或者投放大量的广告,来达到操纵和影响舆论的目的。
- 虚假信息:散布虚假信息,制造谣言,以达到影响舆论的目的。
- 利用公众人物:利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来达到操纵舆论的目的。
-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组织网络水军、造假账号等手段,制造虚假舆论。
3、如何预防和应对舆论操纵攻击
- 加强媒体监管: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保证媒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防止媒体成为操纵舆论的工具。
-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提高公众对媒体的辨识能力,增强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判断能力,减少被虚假信息和谣言所影响。
-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虚假信息和谣言进行及时的查证和辟谣,防止舆论被操纵。
- 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应对舆论操纵攻击
三、 社会工程学的实际应用
A. 利用社会工程学进行渗透测试
1. 实施渗透测试
使用社会工程学技术可以在渗透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目标组织的员工和运营流程进行研究和模拟攻击,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发现系统漏洞和安全隐患。渗透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社会工程学攻击模拟:
- 发送钓鱼邮件和短信,诱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恶意附件;
- 制作虚假登录页面或伪装成可信的服务提供商,收集用户的账户名和密码;
- 使用社交工程学技巧,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目标组织的敏感信息;
- 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骗取用户的敏感信息或执行恶意操作。
2. 确定威胁和弱点
通过社会工程学技术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发现目标组织的威胁和弱点。例如,测试人员可以通过模拟攻击,观察目标组织员工的反应,发现他们在信息安全意识和培训方面的缺陷。测试人员还可以分析目标组织员工的社交媒体活动和行为,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以及可能的漏洞和攻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