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本章要点:
4.1 IPv6地址表示形式
- 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以一串十六进制数字来表示。每4个比特表示一个十六进制数,一共有32个十六进制数值(4X32=128)。十六进制中的字符型数字不区分大小写,即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完全相同。
- 优选IPv6地址格式是x❌x❌x❌x:x。其中,每个x都是一个十六比特数,可以最多使用4个十六进制数字来表示(用冒号来分隔),因此IPv6地址包括8个16比特段,一共128比特。
规则1:省略前导0
规则2:省略全0
双冒号(::)可以表示任何一个连续的由一个或多个全0组成的十六位组,一个地址中双冒号只能用1次。
4.2 前缀标记
4.2.1 表示方法
IPv6地址前缀的表示方式类似于IPv4的CIDR。
4.2.2 地址
2001:0DBB:AAAA:1111:0000:0000:0000:0000/64
前缀长度/64是如何标识该地址的前缀或网络部分的。除去前缀长度/64之后还剩余其他的64个比特,这些比特称为该IPv6地址的接口ID (Interface ID)部分,也就是IPv4地址中的主机部分。
利用前面讨论过的地址压缩规则,该IPv6地址的其他有效表示形式有: 2001:0DBB:AAAA:1111:0:0:0:0/64 2001:0DBB:AAAA:1111::/64 2001:DBB:AAAA:1111::/64 。
4.3 IPv6地址类型概述
4.3.1 基本概念
IPv6的三种地址类型分别是:
-
单播(Unicast)地址;
-
任播(Anycast)地址;
-
多播(Multicast)地址。
-
单播地址唯一地标识IPv6设备上的某个接口。发送给单播地址的数据包会被传送给该地址所标识的接口。IPv6地址可以更精确地标识主机上的接口,而不是主机本身。一个接口可以拥有多个IPv6地址和一个IPv4地址。
-
IPv6中的单播地址类型很多,常见的主要有:
-
全局单播地址(Global unicast address );
-
唯一本地单播地址(Unique local unicast address )
-
链路本地单播地址(Link-local unicast address );
-
未指定地址(Unspecified address );
-
环回地址(Loopback address)。
-
全局单播地址中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地址,如内嵌IPv4地址的IPv6地址。
-
任播地址是分配给多台设备的单播地址。发送给任播地址的数据包只传送给配置了该地址的其中一台设备。任播数据包会被路由到最近的设备。从语法上很难区分任播地址与单播地址,IPv6会对分配了任播地址的设备进行显式配置,以便能够识别任播地址。
-
多播地址用于标识一组接口,而且这些接口通常属于不同设备。发送给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会被传送给该多播地址所标识的所有设备,多播组的所有成员都会处理该数据包。因而多播地址与任播地址之间的区别就是,任播数据包仅发送给一台设备,而多播数据包会发送给多台设备。
-
IPv6中没有广播地址,取而代之的是全部节点多播地址(all-nodes multicast address)。
4.3.2 全局单播地址
全局单播地址也被称为可聚合全局单播地址(aggregatable global unicast address ),是IPv6互联网上全局可路由且可达的地址,相当于IPv4的公有地址。
全局路由前缀是由ISP向客户或站点分配的地址的前缀,尽管不推荐为不同规模的网络分配特定的前缀长度,但RIR(如ARIN)的常见策略仍然是为端站点分配48比特前缀(/48)。 。
-
子网ID :IPv4地址与IPv6地址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地址子网部分的位置。IPv4从地址的主机部分借位来创建子网,而IPv6地址中的子网ID是一个独立部分,并不属于地址的主机部分(即IPv6地址的接口ID )。
-
上图中,IPv6地址有16比特子网ID,因此可以拥有65 536个子网。IPv6可以使用全0和全1的子网。
-
接口ID唯一标识了子网上的接口64比特的接口ID允许每个子网都拥有2的64次方个地址。这里用到术语接口ID (Interface ID)而不是主机ID (Host ID)的原因是,一个主机可以有多个接口,每个接口可以有一个或多个IPv6地址。
-
IPv4地址与IPv6地址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全0与全1地址都是合法的IPv6接口地址。IPv6接口ID可以包含全0和全1地址。
3-1-4法则:
-
3:表示全局路由前缀是3个十六位组,即48比特。
-
1:表示子网ID是1个十六位组,即16比特。
-
4:表示接口ID是4个十六位组,即64比特。
4.4 IPv6地址配置及Wireshark抓包实验
4.5 子网划分
- 一个典型的IPv6站点通常会拥有提供商(如ISP)分配的/48前缀,从而会创建16比特子网ID,能够创建65536个子网。全0和全1子网都是有效子网,剩余的64比特都是接口ID。
- 这使得RIR和ISP能够更灵活地为用户分配IP地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有限的IPv6地址空间的分配效率。
4.5.1扩展子网前缀:
- IPv6的子网划分并不局限于16比特子网ID,可以选择任意数量的子网比特作为子网ID。像IPv4一样,如果希望增加子网数量或者减少每个子网中的主机数量,就必须从接口ID借位。但是任何包含端系统的网段都应该保/64前缀,因为/64前缀长度是支持无状态地址自动分配的前提。
4.5.2 在半字节边界划分子网:
如果需要扩展子网ID(也就是说从接口ID借位),那么最佳做法就是在半字节边界划分子网,半字节是4比特,子网划分依然非常直观。
4.5.3 在半字节内划分子网:
对绝大多数客户网络来说,都不推荐在半字节内划分子网,因为这么做不但没什么好处,而且还会增加子网划分的实施难度与故障排查的难度。
IPv6实验二:子网划分及静态地址配置(思科GNS3)
利用GNS3完成下图的地址规划实验,配置IPv6地址及相应的路由协议,并调试通过。
【学习资料】
【01学习笔记】
- 《IPv6技术精要(第二版)》导读
- IPv6技术精要–第1章 IPv6简介
- IPv6技术精要–第2章 入门
- IPv6技术精要–第3章 对比IPv4和IPv6
- IPv6技术精要–第4章 IPv6地址表示方法
- IPv6技术精要–第5章 IPv6公网单播地址
- IPv6技术精要–第6章 IPv6本地链路单播地址
- Pv6 技术精要–第7章 IPv6多播地址
- IPv6技术精要–第8章 IPv6动态地址分配原理
- IPv6技术精要–第9章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ACC
- IPv6技术精要–第10章 无状态DHCPv6
- IPv6技术精要–第11章 有状态DHCPv6
- IPv6技术精要–第12-13章 ICMPv6和邻居发现协议(ND协议)
- IPv6技术精要–第14-16章 IPv6路由选择
- IPv6技术精要–第17章双栈和隧道
【02课程实验】
- IPv6实验一:VMware:主机使用IPv6地址ping通本地虚拟机
- IPv6实验二:子网划分及静态地址配置(思科GNS3)
- IPv6实验三:三种IPv6动态地址分配方法(含无状态SLAAC、有状态DHCPv6、两者结合)
- IPv6实验四:IPv6路由选择协议配置
- IPv6实验五:IPv4到IPv6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