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

SEE作业:

  • 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简要总结一下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 以“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为例给出您的分析和设计
    • e-book作为纸质图书的电子化,固守着纸质载体的空间顺序图文特点,结合互联网之后出现了慕课、付费阅读、在线课程等新的形态;
    • 互联网条件下提供了虚拟高维空间、超链接和多媒体交互性等更好的媒介特性,以游戏、多媒体交互式课件为典型代表;
    • 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看,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的
  • 这是个开放性的作业,言之有理有据就好,可以发散性地来思考这个问题。

互联网产品分析

对于任何一款产品来说,弄清产品需求是必要的,对于需求不确定的产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得到确切的用户需求;
对于一款创新产品来说,要优先考虑可行性,其次考虑创新性,目前行业或领域的可变革性是关键;
当行业的的可变革性较低时,一款产品主要把握的还是可行性,这样可以做出中规中矩的产品,只有当行业对变革有强烈需求时,创新性才会大放异彩;

互联网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该领域的技术变革与发展是最快速的;
在过去的互联网黄金十年中,大量的企业涌现出来,各类技术层出不穷。但总体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社会环境的可变革性,而非某一种技术的出现;

以BAT为例,在21世纪后个人计算机在国内逐渐普及,用户才有了中文互联网搜索以及即时通讯的大量需求,所以百度腾讯逐步发展了起来。
相对来说,阿里在人们印象中普及的晚一点,主要依托于11年左右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就过去的三巨头而言,他们的发展主要依托的还是互联网和社会的同步变革,技术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创新。
恰恰相反,从15年开始,相比之前的互联网时期,其实出现了更多的新技术:

  • 2015年安卓端大热
  • 2016年虚拟现实火爆
  • 2017年是人工智能元年、共享经济元年
  • 2018年在贸易战压力下力推5G
  • 2019年重谈区块链

而就结果而言,过去的几年因为技术起家的企业寥寥无几,每种技术都有种昙花一现的感觉。
分析其中的原因,大部分都与市场有关,互联网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大量的资本涌入。

安卓端技术火热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应用,如许多不错的单机游戏等,但后来都转向了网游、直播、短视频这些更技术一般的应用;
发展由技术转向了用户群体,主要还是资本需要通过操控市场发展方向来实现自己的盈利。

虚拟现实技术、共享经济可以一起分析,当年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刚出现的时候,网上说淘宝要开VR网店,让用户可以进行VR网店的体验。
刚才网上又搜了一下:
www.wityx.com
黑科技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感觉还是比较贴切,但现在黑科技已经被各种资本自夸黑的不行了。
不得不说一些技术概念的提出可以俘获资本的投入,但往往会对大众造成一种误导。

阿里如果要像淘宝一样开设VR网店,前提得是VR技术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这是这项创新变革的社会前提。
那么国内有哪些高校在进行这项技术的研究呢?斯坦福是有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的,但国内高校目前还很少听说有,国内大众目前对虚拟现实的了解仅仅还只停留在16年的感性宣传阶段,因为盈利性和可普及性较低,所以很少有资本投入,这是目前国内现状。

共享经济恰恰摆脱了这些问题,看上去可盈利,又很容易普及,于是就有了17年的投资热潮。
对于这种不切实际的盲目投资,大的资本团体不见得会亏,亏的都是散户。
共享经济的出现显然不符合当时社会水平,一切的操作更像是资本炒作,一场资本狂欢假象下的资本骗局。

通过VR和共享经济分析,可以得到创新产品的出现,关键在于当前社会水平能够给与市场足够的可变革性,否则就会变成对市场的运作。
当社会对某一行业变革有强烈需求时,好的创新产品是很容易成长起来的。
假如现在每个人能像用淘宝一样使用VR技术,商家可以像运作淘宝网店一样运作VR网店,阿里开VR淘宝将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假如社会真的可以善待共享经济,整个市场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人工智能、5G、区块链这些名词,在概念上已经过于名副其实。
过于名副其实会给人以名不副实的感觉,这些技术的发展与终将普及不可置否,但这类底层层次的技术更适合低调逐步过渡。
就像2G换3G,3G换4G,没什么好说的。时代终是要发展的,又何必大惊小怪。

所以,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

做产品,需求不确定已经是个很玄的前提了,而且还是创新产品。

创新产品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是产业变革,二是产品盈利。
不同角度会是不一样的方式,前者是从社会发展方面考虑,类似BAT这一类产品,后者是从投资盈利考虑,比较像拼多多。

以未来图书为例|

做产业变革的产品

电子书不会成为承载知识传播的主流。

至少在当前阶段,还没有看到什么技术足以全面替代纸质书籍。
书籍和报纸不一样,报纸可以被互联网逐渐成为历史,是因为它与书籍承载信息的价值形态不一样。
优秀的报纸价值在于时事新闻的优秀,它的价值在于当时的时间点,符合“阅后即焚”的特点;
而优秀的书籍恰恰相反,它是价值在于历史性的沉淀,随人生的阶段而产生不同的感悟,符合“书读百遍”的特点;

以现在出现的各类电子书、博客、公众号、网课等为例,用户大多是入门级,起到的是概念引领作用,真正对技术、知识有了解的人,会有更好的渠道去获取。
好比当初考研408的时候,大多数有基础的都是自己看书学的,基本没人会看网课。一是因为没必要,二是因为能真正把知识通过信息化传播做好的人很少。

什么时候电子书能成为主流?
当学校采用电子书教学,当社会上流人士和知识分子也不再阅读纸质书的时候。
这些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为什么要放弃体验良好的书籍,采用伤眼的电子屏幕呢,更关键的是,这并不见得会有更好的盈利,市场不允许。

电子书也等不到产业变革的那一天,产业变革会是很漫长的过程,彼时全息技术可能已经发展成型,那会是更好更理想的承载媒介,会是新的替代“竹简”的“纸”。

做盈利的产品

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创造新的产业模式。

因为目标是做出可以盈利的产品,所以就不要过于纠结技术,互联网各大厂的起家大部分都是模式匹配了社会需求,所以发展成了顺水推舟的事。
就近阶段的未来书籍而言,可以充分参照电商的两种发展:

  • 利用简单的技术,发掘新的模式。
  • 现有模式下把握用户主体,针对性割韭菜。

后者一般是在某一领域已经有成品后,充分利用一些洪泛性宣传,凭借信息不对称或者贪便宜心理使用户感觉自己赚了,收获第一批韭菜。然后用业绩去拉取第一批投资,将投资打广告和鼓励用户分享给其他人,用于获取第二代韭菜,经过几轮融资过后用户群体会获得爆发式增长被认定为优质资产。凭借资金的滚入,可以获得庞大的现金流套牢投资者。但由于野蛮生长,获得的韭菜品质一般都不太好,通过大量福利的补贴才能留住用户,慢慢会逐渐出现亏损的现象。但投资者不会承认自己要亏了,会依然为自己的投资叫好,鼓励更多投资人进来共同承担风险。如果企业这时候能提升自己的产品和用户品质留住用户,就能在行业里存活下来,如果做不到,还只是凭借运营模式拉取投资活下去,就很容易出现崩盘。

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算什么创新产品,更像是营销策略。

前者是比较符合未来图书的产品思考的,利用现有的简单技术,发掘新的模式。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整个书籍的产业链。
电商领域淘宝选择的是提供平台,将店铺租给商家,其余的由商家自己完成。对淘宝自己而言,就只需要关心如何吸引商家和买家的问题,对整个产业链的涉及不会太多但却发展了电商产业链。在收获了大量的用户之后,将这些用户转为其他产品的用户,比如支付宝等。
京东选择了承包整个电商产业链,自营店除了产品的生产以外其他全都自己做了,九年亏损188亿后扭亏为盈撑了过来,就平台品质和对社会产业影响而言,是做的比较优秀的,真正的把用户投资花在了有意义的地方。只要未来不出现大的问题,京东应该能像超市在国内的普及一样发展下去。

书籍行业承包产业链的话,当当差不多已经这样做了,自营的书籍除了印刷基本都自己做了。
那么改变目前书籍的产业链,或者说进行一些改动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首先,用户是比较有需求的,用户希望更方便便宜的买到正版书籍,至于出版社或者作家,是希望能更大的盈利。
其次,目前的社会技术发展,满足对产业链进行改动的条件,书籍行业的电商就是个例子。

关于产业链,从商家发货,到买家接收,目前没有什么可改动的了,都是物流层面的问题。所以只能考虑产业链的上层,也就是印刷出版环节。
目前的模式是作家到出版社再到发行,作家到出版社是必要的,但是发行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似乎可以做一些改动。

如果有一个具有足够公信力的平台,面向作家和读者,平台拥有作家的版权,以电子书或者纸质书形式出售给读者。
同时平台承担印刷的职能,根据买家的需求印刷相应的书籍售与用户。

将出版社排除在印刷书籍之外,只负责报批、编辑、审稿等原有职能。
改动的关键在于出版社不会放弃印刷书籍环节的盈利,所以平台需要将印刷的盈利补贴给出版社用于更好的审稿等业务。
这样既减少了出版社的业务,同时保留了出版社的盈利来源,在盈利不变的前提下把更少的事做的更好。

出版社盈利不变,平台的盈利从哪里来?
更优质的出版书籍,更高效的产业链供需平衡。

在这种模式下,剔除了原有产业链发行环节的冗余成本,出版社提供更好的审稿编辑等业务,平台提供优质的正版印刷和书籍供应。
解决了哪些问题?

  • 书籍的印刷不会出现过多或过少
  • 买家随时可以买到过去买不到的绝版书籍
  • 统一的中间平台,读者可以更方便的和作者或编辑交流内容问题
  • 产业链成本降低,书籍质量提升
  • 作家更容易维护版权问题
  • 正版书籍变得便宜
  • 盗版书籍更难存活
  • ...

平台可以站稳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作家、出版社、读者都需要通过平台来沟通。
当模式稳定下来以后,就可以削减给出版社的费用,不再补贴印刷盈利。
平台总体盈利 = 产业链优化带来的部分利润(剩余的利润用来降低书籍售价使读者获利) + 出版社的印刷利润

当正版书籍的成本变得便宜且优质,盗版书就很难再卖出去了,这时候维护了作家的利益,如果考虑适量降低版权费用,可以进一步降低版权成本,相比于如今的大量盗版书、pdf等,作家的利润并不会降低,用户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书籍。

这样资料会变得更加优质,读者才愿意付费,作者可以更好的盈利,写出更好的内容。
平台获得用户流量后会有广告收入,读者也能拥有更好的获取资源的平台。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为互联网资源买单的,因为觉得不值。
只有使整个行业生产出优质的内容,用户才愿意买单,这是平台存在的意义。

不考虑长远重大科技变革的话,书籍出版行业的产业链本身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短期内产业的变革应该只能发生在各机构的职能变动上,通过一个优质平台来承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高效的调度降低成本,是目前相对可行的方法。

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链未来变革,大多都会伴生出统一的公信平台。
或许统一书籍或网络优质资源看起来不切实际,不过淘宝、美团、滴滴当初也是那么不切实际;

所以是创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