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讲一个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线路连接起来,有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通过通信链路互联互通)的、自治(无主从关系)的计算机集合。

1.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组成部分上来看,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硬件、软件、协议三大部分组成。
    • 硬件:由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光纤)、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通信处理机(网卡)等组成。
    • 软件: 包括各种实现资源贡献的软件和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
    • 协议:网络的核心。
  • 工作方式上来看,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到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组成,用来通讯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大量的网络和链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 功能组成上来看,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 通信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协议组成。
    • 资源子网:是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软件集合。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 数据通信: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
  2. 资源共享:同一个计算机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可使用某台计算机的计算机资源的行为,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
  3. 分布式处理:多台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Hadoop
  4. 提高可靠性: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为替代。
  5. 负载均衡:将工作任务均衡的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

  1. 按分布范围分类
    1). 广域网(WAN):长距离通信,几十km-几千km。
    2). 城域网(MAN):城市通信,5km-50km。
    3). 局域网(LAN):微机工作站互连通信,几十m-几千m。
    4). 个人区域网(PAN):个人工作通信,10m。

  2. 按传输介质分类
    1). 有线网:双绞线网络、同轴电缆网络。
    2). 无线网:蓝牙、微波、无线电。

  3. 三级结构
    [主干网]--[地区网][地区网]--[校园网][校园网][企业网]

  4. 多级ISP结构
    主机A--本地ISP--地区ISP--主干ISP--地区ISP--本地ISP--主机B

1.1.5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 标准化工作
    • 要实现不同厂商的硬、软件之间的相互联通,必须遵从统一的标准。
    • 标准分类:法定标准(OSI)、事实标准(TCP/IP)。
    • RFC—因特网标准的形式。上升为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
      • 因特网草案:还不是RFC文档。
      • 建议标准:成为RFC文档。
      • 草案标准。
      • 因特网标准。
  • 相关组织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 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通信规则。
    •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术机构、IEEE802、5G。
    •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RFC。
1.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Speed)
    • 数据率或者数据传输率比特率,单位为b/s(比特/秒)(或bit/s、或bps)、数据率较高时可用kb/s(103)、Mb/s(106)、Gb/s(109)、Tb/s(1012)。
    • 链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 通常把高数据率成为带宽
    • 存储容量1Byte(字节)=8bit(容量)。1KB=1024B=8192b。
  2. 带宽(Bandwidth)
    • 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
    • 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把高数据率成为带宽,单位是b/s。
    • 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这里只影响数据发射速度,不影响传播速度
  3. 吞吐量(Throughput)
    •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等。
    •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 时延(Delay)
    指数据从网络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它分为四个步骤构成
    • 发送时延: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链路的一端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节点为储存转发而进行的影协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吼要现在输入中排队处理
  5. 时延带宽积
    指第发送端的一个比特到达终点时,已经发送了多少比特。计算公式为: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6. 往返时延(RRT)
    指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即手段的确认总经历时延。
  7. 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总时间

1.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1.2.1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我们把计算机网络的各层以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式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 1977年ISO推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 20世纪90年代TCP/IP在世界上成功运行(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每个报文都分为两部分:一是数据部分(SDU),而是控制信息部分(PCI)以及共同组成的PDU。
  •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要求的功能而相应传送的数据。第n层的服务数据单元记为n-SDU。
  •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第n层的协议控制信息记为n-PCI。
  •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PDU。第n层的协议数据单元记为n-PDU。在每层协议数据单元都有一个通俗的名称。物理层的PDU:比特、链路层的PDU:帧、网络层的PDU:分组、传输层的PDU:报文。
  •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s-SDU+n-PCI=n-PDU=(n-1)-SDU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中,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不同机器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n层实体使用n-1层的服务实现自身定义,实体实现的服务为n+1层所利用。
      上一层只能通过相邻层间的接口使用对下一层的服务;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实现细节对上层透明。
1.1.2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1. 协议
      协议就是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这些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约定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也可简称为协议
      协议由语法、语义、同步三部分组成。
    • 语法:语法规定了传输数据的格式。
    • 语义:语义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
    • 同步:同步规定了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时序关系等。
  2. 接口
      接口是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每层只能为紧邻的层次之间定义接口,不能跨层次定义。同一结点相邻两层的实体通过访问点SAP进行交互。
  3. 服务
      是指下层为紧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是垂直的。对等实体在协议的控制下,使得本层能为上一层提供给服务,但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接口、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3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概念比较清楚,理论也比较完整,但它即复杂又不实用。TCP/IP体系结构则不同,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现在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时候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采用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这样即简洁又能将概念阐述清楚。三者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结合互联网的情况,自上而下的、介绍一下各层功能。

  1.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任务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的定义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比如域名系统DNS、万维网应用HTTP协议等。
  2.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此运输层是端到端的通信,而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是主机对主机的通信。
      运输层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的。互联网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
  4.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常简称为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frame)。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在接收数据时,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数据链路层在收到一个帧后,就可从中提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5.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发送方发送1 (或0)时,接收方应当收到1 (或0)而不是0 (或1)。因此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接收方如何识别出发送方所发送的比特。
      在互联网所使用的各种协议中,最重要的和最著名的就是TCP和IP两个协议。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TCP/IP并不一定是单指TCP和IP这两个具体的协议,而往往是表示互联网所使用的整个TCP/IP协议族(protocol suite)
      TCP/IP 协议族表明: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所谓的everything over IP),同时TCP/IP协议也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所谓的IP over everything)。IP协议在互联网中的核心作用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本章总结

  由于时间匆忙,错题补充将单独记录在错题专用笔记本上,点击即可查看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