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19)
- 收藏
- 关注
原创 测试流程与策略脑图摘要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汽车功能测试全流程管理方法,涵盖从需求验证到维护优化的完整闭环。测试点提取需覆盖边界条件并验证逻辑合理性(如车速与空调开关的交互),对不合理需求应及时反馈优化。测试计划需统筹人力、设备与周期安排,DV阶段侧重当前模块,PV阶段覆盖全部功能。执行过程强调问题记录与回归测试,评估环节需分析风险并给出版本发布建议。维护阶段重点优化用例有效性,通过团队培训提升整体测试水平,形成需求-测试-优化的持续改进机制。
2025-11-05 14:00:00
435
原创 测试周期与整车生产周期关联性学习
文章摘要:整车测试周期包括CV(概念验证)、DV(设计验证)、PV(产品验证)和SOP(量产)四个阶段。CV阶段进行需求沟通和成本预估;DV阶段增加测试工作,执行小范围功能验证;PV阶段集成全部功能进行实车测试;SOP阶段强调严格测试以避免量产问题。测试生命周期遵循V模型,从需求分析开始,通过系统工程师讲解明确需求,提取测试点,为后续测试做准备。整个周期强调"测试越早越好"的原则。
2025-11-04 08:15:00
595
原创 测试原则与团队协作脑图摘要
摘要:文章探讨了测试工作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平衡问题。指出测试应遵循原则但不必苛求每个问题都修复,关键是要区分问题优先级,对重要指标(如KPI)应据理力争。同时强调测试人员需具备风险意识,理解需求方立场,避免因个人考评而过度坚持。在团队协作方面,建议测试人员既要提升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技巧,保持团队和谐。最终强调各部门虽分工不同,但对外应展现整体团队形象。测试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平衡专业判断与人际沟通的艺术。
2025-11-03 19:00:00
601
原创 软件测试原则与策略
本文阐述了软件测试的四大核心原则:1) 缺陷发现数量反映测试人员专业素质,高效测试需深入理解需求;2) 多维度测试方法能显著提升问题发现率,需运用多样化测试场景;3) 测试用例需持续更新以避免"免疫效应",建议定期评审并吸收市场反馈;4) 并非所有缺陷都需修复,应基于影响范围和成本效益评估,对非关键问题需做好决策记录。文章以车载系统开机时间优化为例,展示了跨部门协作解决技术瓶颈的实践方法,强调书面记录对后续维护的重要性。
2025-11-02 10:00:00
329
原创 软件测试风险与局限性分析
软件测试存在固有风险,本质是发现而非消除缺陷。测试受限于时间、环境、人员经验等因素,只能进行抽样检查,无法覆盖所有场景。测试风险体现在未覆盖区域可能暴露问题,以及已测功能可能因修改而失效。项目周期压缩、需求变更频繁加剧了测试难度,导致潜在缺陷难以发现。兼容性测试同样面临样本有限的问题。因此,测试结果不能证明系统无缺陷,测试风险需被合理认知和接受。
2025-11-01 09:45:00
559
原创 测试策略与原则脑图摘要
本文探讨软件测试的核心原则与实践策略,强调测试需基于需求双向追溯,通过V模型和SPICE流程实现。测试应尽早展开以降低修复成本,通过冒烟测试快速暴露问题。文章指出完全测试的不可行性,受限于时间、资源及测试点的无限组合,建议测试leader需权衡工作量与风险,优先保障核心功能。案例说明在紧急情况下应聚焦关键问题验证,体现了测试工作需在理想质量目标和现实约束间取得平衡的行业现实。
2025-10-31 13:00:00
814
原创 智能座舱测试概览
智能座舱测试内容涵盖多个功能模块的检测与验证。主要包括:中控系统的功能响应、语音唤醒、导航和升级;仪表的驾驶信息显示、ADAS数据显示和主题切换;HUD的内容准确性和显示质量;摄像头清晰度;DMS系统功能;语音及第三方交互;音视频播放;各类连接功能等。测试目的是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采用简单开关测试和长时间压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测试基于七大原则,首要原则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产品定位(低端/中端/高端)制定差异化测试方案,最终形成产品需求定义书作为测试依据。轻微不影响使用的问题可能被接受。
2025-10-30 09:00:00
478
原创 汽车智能座舱软件测试学习概览
本文系统阐述了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原则、周期和类型。测试是测试人员在规定条件下对比实际输出与预期结果的过程,目的是发现错误、提升质量。测试应基于需求,包含用例编写、评审、执行、问题提交等环节,涵盖功能、性能、兼容性等测试类型。文章还介绍了FBL和OTA更新技术,强调测试是规范化的质量保障手段,需要多方协作、系统执行,最终形成测试报告以指导产品优化。
2025-10-29 19:00:00
519
原创 智能座舱关键技术及发展概述
智能座舱技术发展趋势涵盖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机械联动、硬件支持、数据安全、交互应用等多方面。人工智能依赖云端大数据实现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等功能;机械技术与整车设计融合,如屏幕翻转、底盘调节等;硬件需支持软件开发和DMS功能;数据安全是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交互应用趋向多端互联;云端服务解决存储限制并支持各类功能升级;软件架构基于OSI模型分层设计。未来竞争力将取决于AI与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度及整体协同性。
2025-10-28 08:30:00
521
原创 智能座舱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本文介绍了智能汽车系统的分层架构与核心技术。系统采用Linux+Android双系统设计,硬件层包含DMS摄像头、SOC芯片等组件,软件层基于中间件进行功能开发。人工智能座舱作为独立系统,通过云端数据训练提升感知能力,支持OTA远程升级。关键技术包括高算力芯片、多屏协同、触控优化等,实现从单屏到多屏(仪表盘、中控屏、HUD等)的智能交互。系统采用服务层-软件层-硬件层的三层架构,结合云端数据与本地处理,支持语音识别、在线服务等功能。
2025-10-27 19:30:00
1161
原创 CAN总线协议解析
摘要:本文解析CAN总线协议关键机制,重点阐述仲裁段优先级判断规则(ID越小优先级越高,数据帧优于遥控帧)和控制段结构(IDE区分标准/扩展帧,DLC定义数据长度)。详细说明CRC校验机制和ACK确认过程,对比标准帧与扩展帧差异,分析遥控帧工作机制。通过仲裁实例展示节点竞争总线过程(显性位覆盖隐性位),并介绍CAN协议基于OSI模型的三层技术架构,包括硬件层、软件层和应用服务层,指出其在智能座舱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全文系统梳理了CAN总线通信的核心技术要点。
2025-10-26 08:30:00
510
原创 通讯原理与报文处理
CAN总线通信机制采用报文广播方式,各节点通过唯一ID标识报文(如VCU0x521),确保ID不重复。数据链路层通过仲裁机制解决并发冲突,优先级由ID决定,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显性逻辑0优先)。标准帧11bit仲裁段中,ID范围0x000-0x7FF,合法最小ID为0x40(首五位不全显性)。通信需.dbc文件定义报文结构,接收节点根据需求处理数据,实现高效总线调度。
2025-10-25 08:30:00
332
原创 OSI模型与CAN总线通讯解析
OSI模型是网络通信的逻辑分层架构,将功能划分为七层以简化理解。其核心优势在于分层处理兼容性问题,明确分离服务、接口和协议。在实际应用中常被简化(如CAN总线仅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数据链路层包含LLC(格式控制)和MAC(滤波管理),物理层则处理硬件传输(如CAN采用差分信号:2V压差为逻辑0,无压差为逻辑1)。该模型虽非强制标准,但为网络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框架。
2025-10-24 08:30:00
375
原创 智能座舱概览与未来展望
智能座舱正从基础电子设备向"第三生活空间"演变,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硬件上包含显示、娱乐和交互系统,软件实现车联网、ADAS等功能。其核心趋势是智能化与个性化:通过手机联动、AI情绪识别等技术,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强调情感化设计,融合舒适性、安全性与个性化体验。未来智能座舱将更注重人机交互,在L3+自动驾驶支持下实现车内工作、社交、娱乐等多场景应用,成为高度集成的智能生活空间。
2025-10-23 08:30:00
382
原创 智能座舱设计与用户体验优化
风中定律指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末端的体验,让用户留下深刻正面印象。最终体验出行过程愉悦、安全、服务贴心,形成风中正向体验闭环。手机画面投屏至中控大屏,操作方式与手机一致,画质清晰,响应迅速。提升风中体验与中间服务体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出行需求。智能导航推荐路况良好、风景优美的路线,缓解驾驶紧张情绪。自动调整座椅位置,推荐常用目的地,提供路况、油耗信息。低价消费带来愉悦感,形成良好印象,成功运用风中定律。提供冥想模式、舒缓音乐等功能,满足用户心理需求。支持休息、学习、社交、娱乐、办公等多样化需求。
2025-10-22 18:25:33
563
原创 智能座舱设计与用户体验提升
智能座舱提升出行情感体验新趋势 现代出行需求正从功能性向情感化转变,智能座舱成为提升驾乘体验的关键载体。通过音乐推送、语音控制、座椅调节等基础功能满足舒适需求,同时引入流媒体后视镜、HUD显示等提升安全性。创新性扩展KTV、露天影院等娱乐功能,打造多元情感场景。基于高峰-结束心理学定律,智能座舱设计注重关键体验节点,通过全流程生态构建(如车载购物、疲劳监测等)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从人机交互优化到情景模式创新,智能座舱正重塑"安全+舒适+娱乐"的立体出行体验。
2025-10-21 18:56:34
576
原创 智能座舱实质和设计诉求
车联网与智能座舱技术发展解析 车联网通过数据中心实现车辆联网,OTA技术支持远程软件升级,用户无需到店即可完成系统更新。智能座舱正从代步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型,集成仪表、中控屏、HUD等组件,支持AR导航、语音交互等功能。基于贝恩用户价值模型,智能座舱需满足基本驾驶需求、出行效率提升及情感体验三个层次。未来发展将更注重个性化与智能化,通过持续迭代提升用户体验,使车辆成为融合安全、效率与娱乐的智能生活空间。
2025-10-20 08:30:00
1027
原创 智能座舱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本文梳理了汽车座舱技术的百年发展历程。20世纪初汽车基本结构确立后,1915-1940年德国博世引入启动电机、车载收音机等电器设备,开启了座舱电子化进程。1960-1990年代形成以机械仪表为主的座舱雏形。21世纪初液晶中控屏出现,2015年后智能座舱快速发展,呈现三大特征:硬件电子化(大屏、HUD、流媒体后视镜)、系统集成化(一机多芯)、交互智能化(语音控制、人脸识别)。目前主流方向聚焦双屏交互、智能语音和车联网技术,由传统车企、新势力和互联网公司共同推动,持续提升驾乘舒适性与智能化水平。
2025-10-19 20:03:45
461
原创 OSI模型
1.OSI模型是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由物理层至应用层共七层构成,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每层负责特定功能,如物理层:通信基础、数据链路层:数据可靠传递与分段、网络层:数据打包与分组封装、传输层:数据分段与传输率控制、会话层:节点间通信响应、表示层:数据处理与解压解密、应用层:人机交互界面。2.数据在OSI模型中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流动,各层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分段、打包、解压或解密,以确保有效传输和正确显示。
2025-09-22 16:19:17
178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