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标题

美学心得(第二百二十三集)
罗国正
(2021年6月)
2984、清朝画家、画论家布颜图,满洲镶白旗人,官绥远副都统,能画、善诗、好琴。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绘画分“为人画”与“为己画”。
2、“为人画,绚然夺目以炫世,非智者不能”;“为己画,澹然天趣,以图自娱,虽愚者亦能”。
3、“山水始有专学”,始祖唐王维。
4、“王右丞与友人诗酒盘桓于辋川之别墅,思图辋川四面环山,其巉岩叠巘,密麓稠林,排窗倒户,非尺山片水所能尽,故右丞始用笔正锋,开山披水,解廊分轮,加以细点,名为芝麻皴,以充全体,遂成开基之祖。”
5、李思训开钩砍法,“其风神豪迈,玉笋琳琅,便与右丞鼎足互峙,媲美一时。”
6、“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止。”
7、“盖笔既精工, 墨既焕彩,而境界无情, 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入情, 而笔墨庸弱, 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 缺一不可, 何分先后。”“盖因情景入笔,笔境兼夺,有感而通也”。“夫境界曲折,匠心可能,笔墨可形,然情景入妙,必俟天机所到,方能取之。”
8、“须待心怀怡悦,神气中融,入室盘礴,方能取之”,此谓“天机”。
9、“天机若到,笔墨空灵,笔外有笔,墨外有墨,随意采取,无不入妙,此谓天成也。”
10、“以笔使笔”,“笔笔取神”,“笔笔用意”,“日久其生灵活趣,在在而出”。
11、“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
12、“无笔之笔,气也;无墨之墨,神也。”“山水画学,能入神妙者,只能一法,最为上上。”
13、“所谓无墨之墨,非全无墨也。干淡之馀也。干淡者,实墨也。无墨者,虚墨也。求染者,以实求虚也。虚虚实实,则墨之能事毕矣。”
……
当我读到布颜图谈及王维的部分,令我感动,思考很多,想到他是唐诗史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世称他为诗佛,主要不是在他不少诗有禅意,而是指他在这方面树立了高峰。其实,从王维的作品中,尤其是他在官场的文章中,主要是表现儒家的理念,在交往中的诗作里,也有道家的思想,在他购置辋川别业、官场失意后,面对大自然的吟咏,他以恬淡的心境,描写和展示江山的美,使人进入充满禅意的境界。我还想到他十五岁离家到长安,以优秀的诗篇、画作、音乐、长艺,受到豪门权贵的青睐。王维屈已求进,借助歧王之力,获得公主保荐,当上京兆解头,又顺利登进士弟。这与他后来清高的风格不同。这也验证了,人到无求时,品易高。我又想到他曾任太乐丞,因所辖伶人违规被谪济州一呆五年。想到他献诗张九龄宰相,道出用世之心未泯,果然被任右拾遗,以监察史身份出使河西。我再想到张九龄被李林甫挤出朝廷,但王维并未逐出官场,反而稳步升迁,同时他购置辋川别业,这时已进入半官半隐状态。我继续想到安史之乱给多少人尝尽苦楚、屈辱,王维不幸成了乱军俘虏。还授予伪职,这件事全方位给他带来苦难,险些身家性命都不保。使到他身心全方位受损。平乱后,朝廷对附逆者分六等治罪,王维在其中。不幸中的大幸是,王维因一首哀伤唐室的诗,和因他弟弟已成高官力保,避免了很多灾祸,但毕竟是罪臣。此后,他人虽在朝,官职有所升,但虚与委蛇。想到他之所喜爱的辋川别业,因为只有这地方才是他的领地,回到这里,他才是真正的主人,同时又是他的精神王国所依赖的乐土。我更想到他十五岁之前,他有多么优秀的父母、导师把他精心培育,天赋过人的他多么的勤奋好学,从自己的家走向朝廷的道路,他的表现是多么的优秀,同时又有多么优秀和强而有力的引路人、支持者。我想到很多……。总之,唐朝能造就出一位诗佛和山水画基祖,里面包含太多太多因素和玄机!
千百年来,王维有很多崇拜者,他的作品意境和风格特别受到一方面的人群喜爱。例如,有的出家人,请我写一幅书法作品,就指明要写王维的诗。在崇拜者中的优秀者,布颜图可算是一个。布颜图的爱好和专长与王维非常相近,都是诗、画、音乐,都在朝为官。所以,布颜图的美学思想深受王维的影响显得自然、合理。这种隔多个朝代还产生强劲的文化传承和美学灵魂的感应,非常值得大家认真研究,特别是对艺术有强烈追求的人,可以从这类现象中感悟到很多东西。
虽然,在布颜图的美学观点,总体上是按中国传统的美学思路,但他能很灵活辩证地表述这方面的问题,不少是他的经验之谈,独特的见解。他将绘画分为“为人画”和“为己画”两类,并作出解释,见解很妙。他提出“山水画学”的概念,确认王维是山水画学的基祖。这在美学、美学史、艺术史和对从事山水画学习、创作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理念,没有深厚的理解和功力,是提不出来的。他举例讲出很多绘山水画的技法,为达到创作时精工焕彩、情景交融,逐步由技进乎道的境界的过程中,明确其中重要的环节是:“盖因情境入妙,笔境兼夺,有感而通也”。这里有审美的心理学原理,使灵感孕育至爆发,则得他所说的“天机”,“天机若到,笔墨空灵,笔外有笔,墨外有墨,随意采取,无不入妙,此所谓天成也。”这是经验丰富的书画家,有机会体验到的情景。我认为,这也和人体的气场,遇到“气机”时容易得“天机”。布颜图继承传统美学强调的“意在笔先”,并有所发挥地说:“以意使笔”,“笔笔取神”,“笔笔用意”、“日久其生灵活趣,在在而出。”读这些句子时,令我击节鼓掌!他还进而论述笔墨技巧的关键:“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崇高境界的美:“无笔之笔,气也;无墨之墨,神也。”“山水画学,能入妙者,只此一法最为上上。”
布颜图在艺术上的思路和行动主线是这样: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选准一个与自己爱好接近并可以学习、模仿的偶像为主,兼顾学习、模仿其他优秀艺术作为辅助,通过努力学习和艺术创作实践,从中产生很多感悟,确定相关的审美标准,分出类别,分出层次,努力实现艺术创作的崇高境界,将自己的画家心法传于世,教育后学。一方面通过艺术修炼提升自己的境界,确证自己,另一方面以悟道之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外化为艺术、美学的客体,影响他人,用美的精神滋养后世,以求实现永恒!其实,不少人一生都是按类似这样的模式发展,只是选择的专业有所不同,奋斗的目标不同而已。
2985、清朝印学家朱象贤认为:“古印良可重矣。可以考前朝之官制,窥古字之精微,岂如珍奇玩好,而涉丧志之讥哉?”他又说:“印为示信之物,所系非轻,故古今封拜之所及、命令之所出,非此莫凭。”他还说:“前人意旨不凡,言语动作,悉成韵事,故记载之所不废。印虽一物,而于用置取舍之间,或造作周旋之际,每有可传,殊足醒人耳目,助艺林之佳话也。”“制作印章,而为之详求古意”,“然而相副之具非精,制作之器失度,何能允称而助其美乎?”
朱象贤把中国印章的严肃作用和意义基本上概括出来了,同时对后学者如何进行刻章都具有美学上的指导意义。但印章发展到当代,内容、作用、意义已更为广泛了。
2986、金农是清朝画家,是“扬州八怪”之一,他是浙人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他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就而还。如果他就了,可能世间已不知有金农这人了。他五十岁侨居扬州,开始学画,以卖画为业,名噪江南。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反对南北宗的美学成见,提出画家要“浩荡,无机日往还,不摹董、巨仿荆、关、驱毫别具分云力,幻出云边雨后山”;“先脱南宗与北宗”;“游戏通神,自我作古”。
2、强调独创,“不求同于人”,“同于人,则有瓦砾在后之机。”
3、对艺术传统,他主张:“不求同其同,而相契合于同”,“幽渺间小有合”;“仿其意,不求形似”,契合意趣、神韵。
4、“画竹以竹为师”,表现出“幽姿”,“平生高岸之气尚在”,“于画竹满幅时,一寓己意”,“幽笪一枝”乃“出之灵府”。他的意思是以自然为师,道法自然的同时,寓己之意。
5、画水仙,得“薄冰残雪之态”;画梅“须有风格”,“风格宜瘦”,“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他借审美对象的形态,将创作主体的神情、意态、理念移情入去,追求恰如其分地外化为客体,变成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6、他认为审美对象对于众多的接受者,并非固定在某一种意识和感情,因各人的感受有所不同,“不从尘坋中求我则得之矣”。
金农对“金陵画派”影响很大。虽然他五十岁才学画,也能取得这么大成就,确实不简单。这也使我想到齐白石六十多岁才学画,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什么当今很多学画的人做不到这一步呢?尤其是超过五十岁的人学画,更难做到这一步呢?像金农、齐白石这类人,包括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一旦绘画就有神韵,画味十足,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毛笔字功底好,临摹能力很强,文化素养好。因为国画的笔法多用书法行笔。如果没有书法作为基础,就不够国画味。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作品的意境就薄弱。而当今很多绘国画的人,书法还未过关,国学基础较差,缺少了书卷气。
金农的美学理念可贵之处在于强调独创性,并在自己的作品上反映出来。中国古代很多艺术家都有这样的理念,同样在作品上有所反应。但是,由于传统的中国画基本上有这样的特点,大家都是用毛笔作为工具,都是以练书法作为基本功,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都走不出儒、释、道的框框,用的创作材料也是差不多,因此,独创性对绘画的突破都不大,都是处在量的渐变过程为主,难得一见有质的飞跃。到了出现岭南画派,第一批开山奠基的画家们,给我的印象就有了较多的清新、重大突破的感觉。为了在艺术上有大的突破,我和一批书画家创顿悟书画派,主要用当代、现代的理念与传统理念相结合,并有所创造的新理念——感悟主义理念。在使用工具和材料方面,主要有传统毛笔与孔雀毛笔、椰棕笔、各种排笔、水瓜壳等等,墨、丙烯颜料、其他颜料,宣纸、木板、油画布等等。并有一套顿悟创作的技法,结合传统的中西方各种技法。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非常可行,常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常言道:功夫在诗外。顿悟书画艺术,还可以做到“书画在功夫外有诗。”当然,这是新生事物,还须众多书画家们谦虚谨慎,勤奋创作、探索,以求有更大的发展。道路肯定是曲折的,前途也肯定是光辉灿烂的。凡是能进美学史、艺术史的人物,很多都有他们的美学金句,金农当然也不例外,有自己的金句。如:“不求同其同,而相契合于同”,“画竹以竹为师”,“画梅“须有风格”,“风格宜瘦”,“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等等。金农宁愿不为官,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他通过道法自然,感悟、掌握绘画技法,将自己的理念,通过绘画外化为艺术品,一方面以自己的作品特有的魅力留芳百世,另一方面以卖画为业,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这种生存、发展的方式,其实很多书画家、其他的艺术家也类似这样。难就难在金农能成为“扬州八怪”之一,一般的书画家、或艺术家很难成“怪”。所以,在艺术方面,人们应该“见怪莫怪”。可惜的是,难得见到真“怪”!常见到的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整蛊作怪,根本与艺术无关。“真怪”,是经受得起学理推敲的,遗憾的是,太少人知道艺术方面的学理了!(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美学心得(第二百二十美学心得(第二百二十二集)

罗国正

(2021年5月)

2981、清朝画家唐岱,属贵族画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内务府总管,善长画山水。他绘画集中在追求境界的提升上。康熙为他的画《千山落照图》御题:“吾爱唐生画,屡索意未已。”“位置倪贡中,谁能别彼此。”并赐号“画状元”。到乾隆时,他祗候内廷。任职于三朝皇帝。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如下:

1、自天地一阖一辟,而万物之成形成象,无不由气之摩荡自然而成,画之作也亦然。

2、以笔之动为阳,以墨之静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

3、造化入笔端,笔端夺造化。

4、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山气从石内发出,以晴明时望山,其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画山水以气韵为先也。

5、逸品者……寓目最多,用笔反少,取其幽僻境界,意象浓粹者,间一寓之于画,心溯手追,熟后自臻化境,不羁不离之中,别有一种风姿,故欲求神逸兼到,无过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

6、笔坚墨妙,境界幽深,气韵浑厚,意味脱洒。

……。

唐岱的美学观点,给我的印象是:他以道家的天地观、朴素的辩证法为创作总理念,自幼就勤学苦练,又身居中央高层,有宏观的“江山”视野,接触三朝皇帝,加上早年就被康熙赏识,为他题字、赐号“画状元”等的激励和享受厚禄,无须卖字画换饭钱,自然不受五斗米折腰之苦,加上阅览名山大川,更涵养大气。还有政务在身历练,所以,他主张绘画怡情养神,反对图利,这些优越的条件,是无数书画家、艺术家可望而不可及的。在这样的优势下,就能气定神闲地追求气韵、逸品 、出尘脱俗的崇高境界。在绘画上,美的崇高境界不是抽象的,要通过具象,一笔一画形象地表现出来,所以,他主张熟悉绘画对象,进入对象的特定神思,从构图、笔法、墨法、皴法、着色、点苔、树木、坡石、水口、远山、云烟、风雨、雪景、村寺、楼台等等就要注意到,安排好,为创作的客体能传神,实现特定的艺术效果。在这过程里,笔法在心使腕运,阴阳张驰,能刚能柔,可收可放,松紧配合,渲淡积墨,色助墨光、墨显色彩。总之,就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心法、技法和自己的个性,注入作品里,创作出令人喜爱的图画。不让宝贵的时光白白流逝,而是用它换回美好的作品、生命的精彩。

2982、清朝文学家、诗人沈德潜,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是乾隆进士,乾隆非常喜欢他讲诗,从翰林编修连擢为侍读、左庶子、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至礼部侍郎,后告老归,乾隆还赠太子太师、谥文悫。他可谓一生畅顺得意,还得高寿,享年九十六岁。由此可知,一国有他,多了个文学家,多了个诗人,多了一笔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一个家庭有这样的栋梁,他的家人是多么的幸运。他少年诗受法于燮,主张格调说,与王士禛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在当时的诗坛各占一势。下面看看他的主要美学观点:

1、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重也。

2、文章之根本在弗畔乎道。

3、诗非谈理,亦可以悖理也。

4、诗“温柔敦厚”为美,不要“放情竭论”。

5、以微言通讽谕,援此譬彼,优游婉顺。

6、诗之真者在性情。

7、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8、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

9、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者也。江山不遇诗人,则巉岩渊沦,天地纵与壮观,终莫能昭著于天下古今人之心目。诗人不遇江山,虽有灵秀之心,俊伟之笔,而孑然独处,寂无见闻,何由激发心胸,一吐其堆阜浩瀚之气?惟相待两相遇,斯人心之奇,际乎宇宙之奇,而文辞之奇,得以流传于简墨。”

10、以虚运实。

11、诗之为道,人与天兼焉。学从乎人。才则本乎天。人可强而天不可强。

12、静气按节,密咏恬吟。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

……。

沈德潜是走学而优则士的道路,考取了功名。中国古人因学而成功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在大框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同构关系。沈德潜还因擅长谈诗取得皇帝的赏识,官运亨通,这在古代的文官里,也不乏其例。在他学习、成长、成功的阅历中,也和他的前人有相似之处,强调儒家传统的审美观,这都是适合他在当时封建皇朝中央做官和文学创作的需要。他对诗的作用既有夸大的一面,又有狭隘地理解的一面,从我上面列他的观点中,可以找到印证,但这些对他本人来讲,是恰到好处的,而对于其他诗人来说,就不一定可行啦!重要的是,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将其作为本体与实际联系地作出客观评价,它有自身的结构、规律、存在方式、作用和价值,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不能说明它的本质和主体。所以,任何夸大或缩小的判断,都是不正确的。尽管如此,沈德潜对诗的研究、理解和创作,是深刻的,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来见世人的,不少地方还有独到之处。他将古典理性主义的“理”,作为选诗的根本标准和审美原则放到绝对的位置上,但他又同时强调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性判断的一致性,认为“诗非谈理,亦乌可以悖理也”。这是极难平衡,并容易矛盾的艺术关键环节,只有大诗人才可“明月穿潭水无痕”。因为他认为“温柔敦厚”的诗为美,反对“放情竭论”,这明显都是带有他个人的爱好,其中也有自成一家之言的道理。可贵之处是沈德潜的思路在关键点上善于转顺,他明确地知道,当理性无法到达的深度时,就为用意境、意象等审美感情创造了派上用场的条件。他非常重视诗人与江山、与自然景物这方面的主体与客体对应和互换角度的关系,讲出了诗情有待江山激发,江山之美,有待诗人发现。这也恰恰吻合乾隆作为皇帝,正稳坐江山,又爱写诗的胃口。他对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套,他讲出了这样的办法:“静气按节,密咏恬吟”,“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他认为象老学究那样,寻根问底考证得据地读书没意思,不自然、不舒服。他坚持诗要复古为文学的正规方向,还要兼容并蓄、风格多样。他的思路、思想对后代有着重要影响。

现实诗的世界,当然比沈德潜所理解的要丰富得多。因为古代的诗,都处在同构中,要有新的大发展,肯定要在结构上有新的突破。这方面,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任何人都难以挣脱时代的局限性。话又说回来,要在诗的领域放出异彩,具体的创作主体也只能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风格,才能淋漓尽致显露出才华,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点沈德潜做到了,实现功夫在诗外。他一生是幸运的,同时,也是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在气定神闲中读诗、谈诗、作诗,乐在其中,福禄寿也在其中。不似有的诗人,为追求诗的梦,一生在挣扎,其中不少人还无法妥善解决五斗米的生存条件,在困苦中想着诗和远方,其中酸甜苦辣的比例,可想而知。更甚者,为追求心的梦想,不少诗人奉献出生命,有的还是非常之年轻;……;他们用激情燃烧自己的青春,用点点滴滴的生命泉流换成不朽的诗篇,让诗的灵魂久久回荡在人间。这与沈德潜形成另一种类型活法的诗人,各有特色。

下面选沈德潜的《制府来》诗一段给大家欣赏:

制府第,神仙宅;

夜光锦,披墙壁;

明月珠,饰履舄;

猫儿睛,鸦鹘石,

儿童戏弄当路掷。

平头奴子珊瑚鞭,

妖姬日夕舞绮筵。

赏赐百万黄金钱,

天长地久雨露偏,

制府之乐千万年。

沈德潜这诗是记康熙年间总督噶礼的事,有兴趣者,可通过互联网或其它资料查阅、解读全诗。这诗意味深长,使人警醒。

2983、清朝经学家江永,江西婺源人,戴曾从其学,他的美学思想厚今薄古,重视民间的审美,认为新声是古乐的发展。他说:“若不察乎流变之理,而欲高言复古,是犹以人心不安之礼,强人以必行也,岂所谓知时识势者哉!”他认为,今人听古乐,未必谐耳,“耳不谐,则神不洽。神不洽,则气不和。不洽不和亦何贵乎乐?”他又说:音乐“所以事神,非]徒悦以悦人”。“凡神依人而行,人之所不欣畅者,神听亦未必其和平也”。他主将当代音乐“节奏纡徐,曲调和雅,稍近乎周子之所谓淡者焉,则所以欢畅神人,移风易俗者在此矣”。“必深明乎俗乐之理,而后可求雅乐”,反对“判雅俗为二途”的见解。提倡乐器不必泥古,“后世诸部乐器中,择其善者用之可也”。“若民间所用,固当听从民便,毋斤斤于法古,似亦事势之宜焉已。”

江永的美学观点体现出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发展观来进行审美,主张雅俗共赏、互补、互促、互用。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审美观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对民乐和民间使用的乐器的重视。对古乐的校勘、保存的重视,强调乐器不必泥古,有较强的厚今薄古的审美理念,这些都是对音乐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2984、清朝画家张庚,浙江西秀水(今浙江嘉庆市)人。乾隆元年(1736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他善长古文词、精鉴别。他遍游南北,多与豪贤长者交往,又善于画山水画。在美学上可谓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对创作有亲切体验,非一般人可比。他的主要美学观点有:

1、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

2、“发于无意者”,就是“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然惟静者能先知之,稍迟未有不汨于意,而没于笔墨者。”

3、他评画品“不在乎迹在乎意。”

4、画分南北,始于唐世,然未有以地别为派者,始于明季方有浙派之目。

5、“松江派国朝始有。”“金陵之派有二,一类浙,一类松江。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江西派”,“盖失在易而滑”。

……。

张庚将无意识的审美动机和创作灵感勃发,作为创作过程的关键,并作为审美理想。这反映了中华艺术理论对于创作主体、审美主体认识的特殊性、深层次的体验,并作出理论上的表述有了深入的发展。另外,张庚还提出区别画派,可以从风格,也可以从地域来区分的见解。他将“气韵”分为四个层次,将“意”放在核心地位。强调对意的审美“惟静者能先知之”,一般情况下,张庚这些美学观点,初学书画的人,是难体验得到的,只有追求崇高境界,将美学理念和熟练的技法已融为一体,达到本能都可反应的高度的书画家,才容易常产生张庚所说的审美理想状态。(待续)
(本期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二集) 罗国正 (2021年5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