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依旧是数字化的换挡期(完整版)

【引子】

去年底,我应邀对2023年的产业发展进行预判,当时我的观点是:

“2022年底防疫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意味着我们即将面对3年以来最大的环境变化。相对于个体面对开放之后的狂欢,产业侧更需要冷静理性地看待新形势和新机遇,在ToB数字化的产业赛道中,产业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即将发生质变,笃信“大力出奇迹”的巨无霸们风光不再,曾经的优胜者可能因为惯性而归于平淡。”

对于依旧在ToB数字化赛道上奔跑的从业者来说,马上到来的2024会是怎样的年度呢?

【上篇:供给侧的成功之路依旧未明】

去年我的判断是:无论是民资背景的互联网巨头还是国资麾下的行业巨头,如何做好ToB数字化,供给侧都还没能探索出成功之路。

经过2023年一年的努力,我悲观地认为:目前这条路依旧前景不明。

近年来,数字化业务一直试图从ToC突破到ToB领域,最初吹号发起冲锋的,就是曾经在ToC数字化领域大获全胜的互联网大厂。

这些大厂在还没有触碰到ToC业务天花板的时候,就已经纷纷采取行动,希望借助技术、资源、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把数字化业务的触角伸向企业市场,这当中的杀手级业务,就是云计算平台了。

互联网大厂们对企业客户讲:数字化是潮流,系统云化是趋势,咱家的云平台支撑了自身业务的大爆发,技术成熟度不言而喻。那么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我们都成功了,你们的数字化改造包在我们身上。

只做系统上云,盘子不够大。大厂们借助云计算的发展热潮,将流程再造、应用开发、技术升级等通通纳入到项目里,推动客户做数字化转型。

等到把云计算、中台等数字化概念科普到位,企业数字化市场基本形成规模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忽然发现,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对手。

这就是华为。

此时的华为凭借终端业务成了尽人皆知的高科技企业,又硬扛住了美国的制裁,自身也有成熟的华为云产品,这个对手的实在是太强大了。

而且,华为作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做的就是ToB生意,面对的就是电信运营商这样的企业客户,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也驾轻就熟,还有超强的国际化经验,有能力围绕产业标准打组合拳,不但能和互联网公司掰手腕,还能在某些领域做到遥遥领先。

在ToB数字化发展初期,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华为,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打单抢客户,觉得只要把项目拿到手,后面的建设交付都不是问题。我称之为Phase1。

很快Phase1的项目让数字化龙头企业吃了苦头,认识到ToB数字化的项目真不好做。要理解客户五花八门的业务,需要付出巨大的学习成本,大量的定制化开发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资源,既有的产品平台要做规模庞大的技术适配改造,要花很多钱。

更麻烦的是:项目内容繁杂,实施计划不合理,在约定的时间里,任务根本做不完。

在尝试了一些试点项目或者标杆项目之后,数字化龙头企业纷纷后撤,将部分工作外包,尤其是定制化的应用开发,甩给那些有行业经验的小公司去完成。我称这种方式为Phase2。

没多久,Phase2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做总包的是数字化龙头企业,被客户要求负责项目兜底,可是这种项目工作量大,协调量更大,应用又碎又小还无法复制移植,赚不到多少钱还得兜底,纯属费力不讨好。

拿到分包的小公司更是一肚子苦水:按照客户的要求苦哈哈地做定制开发,结算的时候,钱被项目集成方拿到后,会优先保障人家产品的利益,自己能拿多少钱,什么时候拿到,完全不可控。从商业角度看,接这种项目不划算,但客户只认数字化龙头企业,不这样合作就拿不到生意。

这种拧巴的方式,客户那边还压着火呢:签项目合同的是数字化龙头企业,干活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钱没少花,却看不出有什么和以前不一样的产出。这不是骗人么。

数字化生意还得持续做,原有的方式不好使,那就再优化改进,Phase3就是数字化龙头企业们只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平台和工具,顺带着可以提供些咨询设计监理等服务,强调自己是被集成的角色,不愿再为项目整体兜底负责。

在商言商,不能说这些数字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有错,但是数字化的大旗已经举了起来,前期的舆论造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做完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怎么收场呢?

这时候,正好电信运营商的业务重心从移动通信转向云网数字化基础设施,完美承接了发展ToB数字化的供给侧转换。

疫情3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产业界此消彼长,互联网大厂逐渐星光黯淡,而电信运营商强势反弹。渐渐地,电信运营商的信心变强了,动作也更加积极主动,先以自研为纲做了Phase1,然后又强化生态建设做到Phase2,基本在2023年底的时候,与数字化大佬们的想法行为同步了。

当电信运营商在ToB数字化战场奋战的时候,数字化龙头企业们的2023在忙活什么?

每当有科技新热点兴起的时候,数字化龙头企业都会表现得非常积极。虽然区块链和元宇宙这些概念已经过去,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消息此起彼伏,于是产业的关注点迅速转到了大模型、智能算力、AI原生这些新词儿上。

最初的通用大模型门槛高,只有基础雄厚的玩家才有资格谈;后来有企业创造出“行业大模型”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千模大战”。据赛迪发布的《2023大模型现状调查报告》,截至2023年7月底,国外累计发布大模型138个,而中国有130个大模型问世。

打开包装看行业大模型,科学评估所谓的人工智能应用,有多少是实质性的进步?大部分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炒作传播,而非研发出的成绩。

根据我调研的情况,2023年ToB数字化的发展并非一无是处,很多从业者辛勤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并且取得了局部的突破。这些实干家才是数字化发展的主力军,顶着持续的压力,承受着近乎变态的内卷,不断夯实基础,默默消化着ToB数字化的泡沫。只是还没到开花结果一飞冲天的时候,他们的苦劳很难被见到,很难被认可。

如果供给侧的成功之路没有走通,大多数情况下还都只能继续在摸索试错中前行,即便方向没大问题,也注定走不快。

没有人质疑数字化是发展趋势,只是ToB数字化目前模式不顺、协调量大、成本过高,各方资源无法高效统筹运作,所以制约了数字化的发展效果,进而影响到发展速度。

我目前还没有看到ToB数字化在2024年起飞的迹象,大概率情况下,从业者仍旧要拖着沉重的负荷在地面艰难前行。

往好处想想,未来这一年还有不少事情要做,这么看起来是挺幸福的了。

【中篇:需求侧的成功之路任重道远】

如果说困扰数字化供给侧的核心是成本居高不下,那么让需求侧头疼的核心就是价值呈现不足。

真正的数字化改造,无论是ToC还是ToB,都是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重新定义业务流程和管理规则,并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运作机制,重新进行人员分工和组织协同,优化后的生产效率提升表现为边际成本降低,有利于此后的规模化扩张。

(关于这个话题,我会在今后的文章展开说。)

得益于供给侧不懈地忽悠,客户尤其是高层领导对于数字化产生了非常高的期望值,但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很美好的,但我能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水平呢?

我把数字化的成果分成这么几类:

★★★★★五星级: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基于平台形成对外的业务流程以及对内的管理流程,通过对平台的调整实现流程的优化升级,各级人员基于平台开展高效协作。

★★★★四星级: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基于平台形成新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与原有/线下业务和管理的连接,人员各司其职,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拓展新业务。

★★★三星级:新旧分离,基于数字化平台形成新的业务,新业务可以通过对平台的调整实现流程的优化升级;传统的业务以及管理维持现状。

★★二星级:对传统业务流程中的部分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新建部分与原有的流程通过接口适配方式连接和适配。

★一星级:将现有的业务和流程原封不动地从线下迁移到线上/云上,其他不变。

几乎所有的咨询机构都有类似的分类,并不稀奇。而我对于分类基础上想表达的观点是:

第一,星级叠加升级的过程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次次地推倒重来。综合考量系统架构、流程变化、管理模式等因素,在低等级建立起的数字化系统,是无法平滑升级到更高等级的,就像为盖平房搭建的地基,根本不能支撑上面加盖两三层,更别说建起摩天大厦。

第二,开始想建高星级,而在项目过程中出现阻力,退而求其次降低星级,这对于数字化建设来说是灾难性的,不仅浪费了时间和资源,更影响士气,让参与人员对数字化失去信心,甚至污名数字化转型。

第三,数字化星级要与客户自身的数字化管理能力相匹配,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相应地,数字化能力星级提升的过程,也就是客户自身数字化管理能力提升的历程。因此对有志于构建数字化能力的客户,初期从低星级起步,待自身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之后,再考虑建设更高星级的数字化系统。

(我在本文发布之前,专门给一些朋友们看了这三个观点,发觉如果不去详细解释,恐难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认同。所以关于这三个观点,我后续会专门写一篇发出来。)

有人说,数字化的特征之一不就是系统具备迅速调整的能力么?也就是说完成数字化改造之后,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快捷的优化,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就是典型。

我认为:在数字化既有的能力模板范围内调整可以,在既有系统架构下增加新应用也可能成功,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度的,并非可以为所欲为。还拿盖房子做类比,每层的非承重墙可以拆或建,房间大小尺寸功能属性可以调整,但是承重墙不能动,楼上楼下的贯通也不能随意改,总而言之,调整的尺度、内容和方式,要遵从科学性和合理性。

数字化转型的特殊性在于:系统、业务与管理配套推进,中间经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重复建设,而是科学合理的演进路径。无论是急功近利试图一步到位,还是犹豫不决的踟蹰不前,都会对数字化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梳理清数字化的建设过程之后,我们再看数字化价值的话题。

静态评估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能直接看到的也是“降本增效”的故事(之所以说是故事,以后会专门写文章说这个问题),甚至在上线后的一定周期内都难以体现数字化的价值。因为数字化边际成本低、应变能力强等价值,是伴随着系统使用规模的扩张和业务的快速发展才能充分呈现出来。如果发展没有与数字化相适配,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成本由于数字化而增加,人员对数字化不适应,由于搞数字化,把内部折腾得鸡飞狗跳等现象。

所以,我的观点是:

如果客户侧对价值的期望只是降本增效,做三星以下的数字化改造就够,用不着做到四星五星。而如果客户侧没有快速发展扩张的状态,那么数字化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伤筋动骨地折腾也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在现阶段,对于数字化领域投入大期望高的客户,如果自身的发展不是爆炸式增长,很容易对数字化的结果失望;而踏踏实实发展数字化的理性客户,由于项目规模不大,成效也不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往往不会被看到。

在我看来,绝大部分情况下,项目之初客户对数字化转型的难度预估存在严重的偏差,这里有供给侧用力过猛忽悠过度的原因,也有客户自身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不少浓墨重彩宣传的数字化案例,因为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打回原形,这是因为现在是ToB数字化建设的积累期,踏踏实实做事未必能产生轰轰烈烈的结果,靠包装做出来的泡沫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那么2024年的甲方需要怎么做呢?

在很多人眼里,甲方是非常舒服的。闭门家中坐,乙方上门来,介绍自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产品特性,只求甲方能多看一眼。

实际上,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概念频出,要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要准确识别各方观点的真伪,要制作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方案,既要信任合作伙伴又不能被忽悠,谈何容易。

学习、成长、探索,保持平常心,不被利益诱惑不求飞黄腾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任重而道远。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做好数字化最终依靠的不是供应商,而是为自身着想,能把需求转化为数字化能力的自己人。

【下篇:小碎片的成功之路遥不可及】

在对2023年进行预判时,我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判断基本准确;但说到ToB数字化中的小碎片,当时以为会有优秀的小公司脱颖而出,事实证明,是我过于乐观了。

总体逻辑没变

我认为,ToB的数字化很有可能是由小规模的能力碎片组成的,这种碎片化的形态更符合产业趋势。

管理学界熟知的木桶原理是这样表述的: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而是由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长度决定。

企业要想提升能力,就得想办法补足短板。在传统模式下,由于连接成本高、磨合周期长等原因,不同团队之间的协作难度非常大,因此企业倾向于依赖自有能力的成长来补短板。

而在数字化时代,团队之间的协作效率会随着数字化能力的提升而产生变化,能力提升可以依托于外包合作来实现。

顺应数字化的整体发展趋势,就会出现所谓的小碎片,包括服务于某细分市场的开发团队,包括聚焦某些技术领域的小产品,包括提供安全、咨询、设计、监理等专业化服务的小公司,他们往往不追求规模有多大,也无力独立承接一个完整项目,但是有非常出色的专业化能力,能做好分内的工作,帮助甲方和乙方推进项目成功。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生活实际就是这种碎片化状态,我们享受着多个专业化应用提供的碎片服务。有一种说法,说单看数量,现在为你一个人提供服务的人比当年直接伺候皇帝的人都多,想想并非没道理。

所以说碎片化的专业服务团队,与企业数字化的主力军合作,形成政企客户需要的ToB数字化能力,这是合理的。

在以往高举高打、大厂当道的格局下,碎片们只有与大厂商合作才有项目机会;而合作又会被欺负,没有出头的机会。

当大厂们纷纷后撤的时候,提供碎片化的数字化能力的小公司才有机会,朝着“小而美”的目标迈进。

至今我仍认为,对数字化的发展最终走向碎片化的判断并没有错,那为什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小公司们仍然看不到出头之日?

拼图大师缺失

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市场上数字化能力碎片可能不缺,反思的结论是:ToB数字化的生态体系中缺少“拼图大师”。

玩过拼图的人都知道,在开始拼图之前,要有一个完整的视图,也就是对即将达成的目标是有共识的;而且拼图的碎片之间的接口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如果不匹配就很难拼接在一起。即便事前准备如此充分,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ToB数字化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拼图大师,抱定负责的态度,把能力碎片拼接起来。换个角度说,所有的能力碎片都期望有这样一位大师,能明确定义各自的定位以及需要匹配的对象,并将大家拼接在一起。

从供给侧的视角看,做总集成要为项目兜底,这对于产品化的数字化供应商来说勉为其难。在当期的数字化领域里,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所难免,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产品化的数字化供应商也只是一个碎片,只不过个头大一些而已。

从需求侧的视角看,目前客户整体对于数字化的理解还不充分,低估数字化转型对原有体系的冲击力度,自有的数字化团队/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往往对承担总集成任务采取回避策略,最多就是出面斡旋各方力量、寻找折中妥协的平衡点。

再看其他的角色,就更难做好拼接碎片的工作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窘境:即便把优秀的能力碎片都凑在了一起,也很难顺畅地实现彼此的配合,更难拼出一个完整的图形。

小碎片们以为大厂撤走之后,自己有了直接见客户的条件,有了直接展现实力的机会,有了获取更大收益的可能。但实际情况是:在缺乏“拼图大师”的情况下,大家对于如何使用碎片摸不着头脑,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吾将上下求索

如今大家都开自动挡的车了,可能忘记了当初学车时开手动挡的体验。当车速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不及时“换挡”,那么加油的提速效果就会打折扣,即便把油门踩到底,速度也就是那个水平,上不去了。只有通过换挡,让车子的各个组件达成新的平衡,才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在换挡的时候,因为调整没到位,所以加油是没用的,车子一直滑行到换挡结束。如果车况不好,换挡失败,退回去,这时候的车速还不如换挡之前呢。

数字化目前的状况就处于换挡期:传统的发展方式不足以支持ToB数字化的大发展,新的产业生态还未形成,拼图大师一时半会不会就位,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小碎片们何去何从呢?

前面总结过,作为有价值的数字化碎片,一方面要做到专业能力突出,同时要做到适配能力强,这样才能把别人家的短板补上。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强调与时俱进的大时代,如果不能跟上产业的发展,等熬到机会出现的时候,自己却失去了能力,那就怨不得别人了。

如果不陷在越来越卷的大平台里,坦率地说,坚持学习持续进步并不容易。这是在不断地和人性抗衡,而且这种抗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回报,对人的自信心是极大的打击。很多时候坚持不住了,问自己一句:“何苦呢?”然后就随波逐流了。

然而市场、技术、客户、需求,都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对追求小而美的公司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是因为小企业更容易适应变化;所谓挑战,是因为小企业的生产能力比较差,一旦失误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既要随时关注行业的变化和发展,又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调整自己,成长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持续进步才能保持现状,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残忍?

与时俱进,这四个字是相当沉重的。

做好自己,接下来就等着呗。很难想象,我们能用标准化的产品来支撑千行百业、千奇百怪的数字化需求,ToB数字化系统注定是个性化程度相当高的存在,所以小碎片们理应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只是,合理的ToB数字化产业生态只能在海量案例的积累和沉淀之后诞生,换挡期未必会在2025年到来之前结束。路漫漫其修远兮,2024年,希望我们能一起在坚守中成长,一起上下而求索。

  • 16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