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好习惯” 第一期-2

本文探讨了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节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重点讲解了排队时延导致的丢包现象,以及端到端时延与路由器数量的关系。同时,梳理了协议层次和服务模型,揭示了100M带宽限制背后的传输损耗和技术细节。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衔接 “21天好习惯” 第一期-1

1.4 分组交换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1.4.1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概述

 

几种不同类型的时延:
  • 节点处理时延 (nodal processing delay):这是最为重要的时延
  • 排队时延 (queuing delay):在队列中,当分组在链路上等待传输时所花费的时间
  • 传输时延 ( transmission delay):L/R
  • 传播时延 (propagation delay):一旦一个比特被推向链路,该比特需要向路由器B传播,从该链路的起点到路由器B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 节点总时(total nodal delay ):所有时延累加之和

1.4.2 排队时延和丢包

丢失 (loss): 在现实中一 条链路前的 队列只有有限的容量,尽管排队容量极大地依赖于路由器设计和成本, 因为该排队容量是 有限的,随着流量强度接近 , 排队时延并不 真正趋 无穷大  相反,到达的分组将发现 一个满的队列 由于没有地方存储这个分组,路由器将丢弃 该分组, 即该分组将丢包。

1.4.3 端到端时延

其中N:路由器的数量

1.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1.5.1 分层的体系结构

  1. 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应用程序及它们的应用层协议存留的地方(HTTP、SMTP、FTP)
  2. 运输层:处理进程数据传输的协议(TCP、UDP)
  3. 网络层:将称为数据报 (datagram) 的网络层分组从一台主机移动到另一台主机(IP)
  4. 链路层: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网卡位于链路层)
  5. 物理层:传输比特,将一个个比特从一个节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

1.5.2 封装

 以上该图反映的是主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每个包含了不同的层,反映了它们功能的差异

1.6 面对攻击的网络

1.7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历史

  • 分组交换的发展:1961~1972
  • 专用网络和网络互联:1972~1980
  • 网络的激增:1980~1990
  • 因特网爆炸:20世纪90年代
  • 最新发展:2005~至今

问题解决:为何100M的带宽没有100M?

原因:

  1. 100M带宽的单位是以Byte(位),100M的单位是bit ,1B=8b。
  2. 传输过程中存在传输的损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