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2017年《高保真音响》第二期)
铜导线
以铜或以铜基制造的导电体几乎占了当前所有音箱机内线与喇叭线的应用。其间,不乏以商业价值替代技术价值的应用。尤其是,为了达到商业目的不惜拙劣地编造谎言。
线材的谬误
市面上较多传播表现出对线材认识的谬误。比如:
第一,标称线材导电体感值与容值。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线材生产商的产品标称如下:
“结构:采用专利MicroMono-Filament微空间技术;导体:线内为28根24 AWG的芯线;材料: 99.9999% OFC无氧铜60的微米挤压银;电容: 11.8pF/ft;感应系数: 0.096μH/ft;传输速度: 96%光速”。
关于电感:线材作为电导体,在未通电时只有一个未发生的电场,一但通电便与输入输出设备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电场,线材导电体内产生的电感值就要受到共同电场的影响。如喇叭线,其电场状态受喇叭影响与功放影响,会出现感抗,也就是电感值的变化。而且喇叭电性不同、功放电性不同喇叭线的感抗也不同。这样,喇叭线标称感值就没有意义。在不同功放、不同扬声器、重放不同频率、不同功率都会导致喇叭线的感值发生变化。一条喇叭线,在这一功放、这一音箱、这一频率的电场中感值为A,不等于在那一功放、那一音箱、那一频率的电场中感值为A。这必须以建立共同电场为前提。离开电场环境,一条平直的喇叭线是没有感值的(所谓感应系数),标称感值何用?
关于容值:某些结构的线导体可能会产生电容。如绞股线或多股线并列。如果喇叭线正负紧贴着并列,或者多股电导体绞编一起,正负线如果绝缘不够到位就容易产生线材导体的电容值。这是由导电时电磁波互感引起的(也叫分布电容)。
凡是喇叭线产生一定电容值或电感值都不是合格的Hi-End喇叭线,因为无论是电容还是电感都是信号的声染色因素,它们会导致声场后移,甚至中频向后退,声音层次明显地浑浊(见后述)。
第二,标称线材导电体接近光速。
这是最荒谬的标称,也是最忽悠人、最误导人的标称。
国外的线材,比如上述标称为96%光速,Nordost Baldur标称传输速度是光速的85%。这种标称并不能证明其线材性能好,但确实起到了误导“发烧友”以为其传输速度快的作用。甚至许多发烧友把“97~99%的光速”的喇叭线看成是了不起的、甚至是无可匹敌的高科技产品。殊不知有人随便找一根电话线0.4mm直径的细铜线测得传输速度是c=3.08×108米/秒(5.26MHz),一根1mm直径的细铜线测得传输速度是c=3.01×108米/秒(5.15MHz),比光速还快(光速:c=3×108米/秒)。这种线也就不到1元钱一米。
线材传输速度有几个条件:粗细、材质、长度、形状、传输频率、直流电、交流电、电压。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变化都会影响其传输速度变化。业界通常将导线传输速度的最大极限值定在3×108米/秒。上述光速的85%、97%、99%全部没有给定任何测定条件,尤其是传输频率。传输频率越高传输速度越快。就此一项,仅有光速85%~99%的喇叭线连垃圾线的传输速度都赶不上。这是什么线?可以HI-End吗?
上述“洋”线材传输速度的“洋话”把任何线材都具有的“接近光速”的规律“提取出来”装饰并炫耀自己的产品技术高超,目的是误导消费者(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以为接近光速的线材就是好线材。不过他们这些忽悠的确被某些中国发烧友看作线材的“神话”。也只能吓唬吓唬中国人(没有物理常识的中国人)而已,如果他们也在本国如是宣传,不仅会被笑掉大牙,还会彻底失去消费者信任。忽悠人的厂家值得信赖吗?真有本事还用得着忽悠吗?
其实,对于喇叭线的技术参数,标称电阻值比以上电容、电感、速度等更具有实际意义。它至少表明了导电率这个较为恒定的参数。
第三,强调导体制造纯度。
通常借以制造纯度进行忽悠的多数是铜导体或铜基导体,尤其是大晶体(也称单晶铜)铜材。
从市面上线材的导体制造标称纯度上讲,主要有99.99%(4个N)~99.999999%(8个N)。标称产品制造纯度没有错,但是借此张扬甚至夸张制造纯度的作用就谬误了。为什么?因为人耳对声音的辨别率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细微差异都能识别。或许玩音响的高手能听出3个N与5个N差别,但是要人耳辨别4个N与5个N、5个N与6个N、6个N 与7个N、7个N 与8个N的差别那就不可能了。因为5个N与4个N已经是万分之差异了, 6个N与5个N是十万分之差异、7个N与6个N是百万分之的差异、8个N与7个N是千万分之差异。就是5个N与8个N比较人耳也分辨不出来,也就是万分之与千万分之的差异,万分之差异听不出来难道还能识别千万分之差异吗?
5个N已经是人耳识别极限了,其余6N、7N、8N根本就是用心理暗示的催眠法骗耳朵哄眼睛的噱头,对人耳听音效果而言毫无意义。但是,许多伪科学的标榜却将对铜导体认识的谬误推波助澜,造成许多不良“发烧”影响。
将铜基材作为电导体应用到机内线、接线柱、喇叭线上形成了林林总总:如无氧铜、单晶铜、镀金、镀银、镀铌等。
铜基材在音频领域作为导体已经N多年了,很少有人知道铜导体在高保真性能要求下是不够格的,更不要说Hi-End范畴的应用了。因为,铜导体应用与音频电流传输或者说音频电场的建立中有着天生的缺陷——染色。
铜导体的缺陷
在传统认识中,或以单一的导电率来衡量线材性能高低,这是不对的。导电率是其导电性能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全部。
导电率等同导电量。导电量仅仅代表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导电量高说明导电的效率高,并不等于其导电性能就强。比如,甲类功放其效率低,但音乐信号保真度高,重放音乐的质感高于甲乙类、乙类。乙类功放效率高,但重放音乐的品质却不如甲类好。因此,许多质感好的功放均是甲类功放。
线材也一样,导电效率不等于导电品质。
导电率是电阻率的倒数,它只能说明导电效率,就是电流通过的物理量。导电率越高,通电量越大,仅此而已。但如果某线材在通电过程中存在染色现象,那么导电率越高其对高保真传输的破坏性就越大。所以,不能将导电率作为高保真电流传输的唯一标准。
在铜导体中,普通铜材导电率为97%或98%(以T1铜导电率100%为标准),单晶铜导电率为108%。较高的导电率并不能说明品质。鲜为人知的是:线材的品质与性能与下述两方面紧密相关:
第一,电场互感。
一直以来,人们对音响系统的导电传输线性能优劣的认识一只停留在导电率这一单一物理特性上,鲜有人知音响系统导电传输线性能除导电率外还存在抗变性。
通常,音响系统导电传输线的使用避不开电流回路动态环境影响,即动态电场影响。
在电流回路环境静态中,也就是整个音响系统尚未建立起电场的非通电中,导电传输线、功放、分频器、喇叭等均处于各自孤立的电性状态,而一旦系统通电,导电传输线、功放、分频器、喇叭等音响系统便共同建立起一个电场,这个电场再不是各自保留着孤立电性状态的静态电场,而是一个由导电传输线、分频器、扬声器、功放等设备共同建立的相互协调又相互矛盾的动态电场,即由导电传输线、分频器、扬声器、功放等共处共所的电场,此电场中各个环节不同的电性能相互协调又相互矛盾,构成了电流回路环境的特殊动态。例如,作为导电传输线的喇叭线在其与分频器之间会受到分频器中的电阻值、电感值、电容值等变化的影响,分频器电感值、电容值等变化会影响喇叭线电导体电负荷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回路中,电能利用磁能使扬声器音圈带动振膜发声,而音圈及其振膜的振动会产生较大的反电动势,振膜在振动中将电能转换成声能,同时振膜振动的声能也在转换成电能,被转换部分的电能就会形成反电动势叠加于喇叭线即导电传输线的电场中,对喇叭线即导电传输线产生较大的电性能干扰。
第二,声波干扰。
声波振动环境动态对导电传输线的影响。
如音箱发声,音响系统所处的空间及其整个声场都在振动。振动让所有环节都受影响。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将功放、CD机、音箱换不同材质的脚钉会听到不同的音质、音色表现。脚钉作为设备承重物并未通电,不在整个系统的电场中。那为什么脚钉可以改变系统声音效果呢?这是因为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脚钉的共振频率不同,其因受声场振动而受迫振动传导给音响设备的振动频率与振动能量不同,所导致系统音质、音色的变化。所以,处于同一空间的声波振动对系统所有电路都会产生振动影响。
喇叭线也不例外。在声波振动环境中,喇叭线会因外力作用产生压电效应:即在导体两端(接触点)或某频率某电压条件下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负荷,该电负荷量在一定规模上衍生出交流电动势,这种电动势可能对导电传输线电场进行共振叠加,也可能是共振递减,以形成对导电传输线电场的变形干扰——声染色。
基于上述两大影响,做为音响系统导电传输线在高保真传输性能要求下,其导电的抗互感性能与抗震性能就尤为重要。所谓抗互感,就是抵抗电流回路环境动态影响;所谓抗震性能就是抵抗声波振动环境动态影响的性能。
而高保真导电传输线的抗互感性与抗震性与其导体的理化成分及其特性密切相关。
所相关的主要因素是:原子序数、电子层排布、原子体积、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构型与电阻率、电负性、电离能等。其中,原子序数越多产生电子越多,电子层排布越多电子自旋转轨道越多,原子体积越大与相对原子质量越重其在电场中的变化就越小,电子构型值越高电离能就越小,金属的还原性就越好。原子序数、电子层排布、原子体积、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构型等值越高,其抗互感性能与抗震性能就越强,即因受电流回路环境动态影响与声波振动环境动态影响的几率越低;电负性、电离能值越低,金属还原性就越好,对电场环境的稳定性与有序性保障更加给力。
第三,铜导体的结构。
铜的理化特征则是:原子序数29、电子层排布2-8-14-5、原子半径145pm、相对原子质量63.5、电子构型1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1、电负性2.0(鲍林标度)、比热40.17 J、第一电离率745.5 kJ/mol、第二电离率1957.9 kJ/mol、第三电离率3555 kJ/mol、第四电离率5536 kJ/mol、第五电离率7700 kJ/mol、第六电离率9900 kJ/mol、第七电离率13400 kJ/mol。
铜在原子序数、电子层排布、原子体积、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构型等值偏低,而在电负性、电离能等方面的值也低,金属还原性也差,所以铜作为喇叭线、机内线与接线柱时,比较更好的导体而言,一是频率响应范围比较窄;二是声染色重;三是层次不清,声场中各种声音细节反映不多;四是结像力不好,每种声音的棱廓模糊;五是密度低,发声不饱满,乐器质感差。
当然,从耐用上看,铜材也不是线导体更好的选择。因为铜在空气中易氧化,使用时间越长,电阻率会越高。
所以,铜导体或以铜基制造的镀银、镀金、镀铑、镀铌等传输线,都是不合格的Hi-End导线。
由上述可见:铜基导体,尤其是大晶体(也称单晶铜)铜材,其纯度未必能与好音质同等,也可能因为纯度越高保真性越差。因为铜材的导电率越高,其缺陷就更容易放大表现。
多股芯线的弊病
为了连接方便,包括号称Hi-End音箱在内的音箱产品,多数机内线,也就是扬声器单元与分频器之间,分频器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线、喇叭线等都采用多股芯线连接。包括接线柱在内,上述所有导体基本上都是采用铜或以铜为基材的。
多股芯线采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减少圆截面芯线的趋肤效应,使电流能最大限度地通过。
但多股芯线在求得最大电流通过的优化中,避免不了线与线之间的电磁波互感干扰增多的影响,这会产生更多的分布电容与分布电感从而形成较为严重的声染色。其染色风格与无源前级、变压器是一样的。所以,多股线芯的机内线甚至喇叭线都用在品质较低的音箱上。
多芯线,每一股线通电时都有电磁波的自感,股与股之间也有电磁波的互感(相互影响)。虽然,多股线芯在趋肤效应上比单芯线更少(都是圆截面积的),但是电磁波的互感就比单芯线多,单芯线没有互感(不等于没有自感)。由于如此,凡是多芯线在传输音乐功率电流时,严重的声染色会使音质劣化:凝像力不够,音头与棱廓模糊;声拖尾严重,声场有松散与延时感;瞬态欠佳,乃至于影响音色的通透;解析力欠佳,听感层次不清等。
所以,多芯线是不能作为Hi-End级别音箱使用的机内线或喇叭线的。
伪技术
纵观全球所谓Hi-End音箱产品,会轻易发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手段普遍脱离电声科学的正确轨道,更多地是从商业性营销立场出发往制造卖点并哄抬价值的道上走。既然业内创造并推广了“Hi-End”这个概念,就应当实实在在从音箱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手段上来实现Hi-End的声学目标:那就是顶级的无可超越的电声性能与品质。且不该披着Hi-End的虎皮,装扮成Hi-End技术,做一些连普通Hi-Fi音箱都不如的产品。
多数号称Hi-End的音箱产品,连基本的电声技术指标都不公开。是保密呢还是不敢公开?比如频响特性、谐波失真特性等。可在这些产品的媒体宣传内容中,设计浮夸不遗余力,臆造概念随手拈来,产品性能介绍模棱两可,品质自我评价无人能及,技术指标匆匆带过,却将真正能够说明产品性能与品质的内容尽可能地屏蔽起来。关于产品性能更多地是引导读者依据其宣传导向去猜。
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这个行业的商业运营很“夸张”,但技术运营却很“虚伪”。虚伪就虚伪在众多号称Hi-End音箱产品中存在许多电声科技领域的伪技术。
什么是伪技术?伪字,在中文应用里是指假、诈、不合法等。伪技术在这里指假技术、诈技术、与反技术。
采用“不合法”(违背声学规律)的手段来制造违背Hi-End原则的技术这里称为“反技术”。什么是“反技术”?“反”在这里是指与高保真音响重放技术原则相左,起码是与尽量避免或减少技术性失真的原则相左。“反”就是违反高保真音响重放技术原则的,违背声学规律的、起码是违反避免或减少技术性失真原则的、与高保真原则背道而驰的技术。
反技术
如某种理论上“合理”效果上“背理”的技术也是反技术。最典型的就是当前所有多声道立体声影院的扩音系统。为什么说现在所有多声道立体声影院的扩音系统都是反技术呢?我们从下图可看到多声道音箱的分布:
在该图所见到的音箱分布是围绕观众席而进行的。其间,只有少数几个座位,处于所有音箱声波传递覆盖的交叉轴上,此才能真正听到立体声效果。除外,绝大多数座位离哪个音箱近就只能更多地听到该声道的声音。这种分布方法不是以座位(观众)为中心,而是以观众席为中心,而大多数观众(座位)离各声道音箱的距离都不同,哪个声道的音箱离座位距离短观众就更多地听到这只音箱的声音,所以大多数观众都不能获得每只音箱的均衡声压(距离每增加1倍声压会降低3~6dB),从而失去了多声道的根本意义。
这种技术,从理论上实现了多声道,但实际上给观众听到的效果不是多声道。因此说它是一种以多声道技术为名,实质上违背多声道效果的伪技术。
在所谓Hi-End领域,号角音箱也是一种反技术的伪技术音箱。
我对号角音箱深恶痛绝。听起来就像碗勺刮碗背,钻心地恶心到极点。号角音箱无论怎么装饰怎么吹嘘,它始终是高保真音箱声学质量的杀手。
我们经历过经济困难的年代,那时候最想吃的是大肥肉。没有大肥肉,就是豆腐做的“回锅肉”也让人口水落下来打肿脚背。
电声也经历过技术艰难的年代。那时候能量极弱的留声机需要把声音传得更远些;那时候美国摇滚需要更高声压把声音传递更远,于是不仅发明号角喇叭,还夸大号角喇叭。那给没有肉吃用豆腐充斥是一个道理。如前所述,这是一种牺牲音质换取声压的迫不得已的“穷”办法。
号角扬声器单元在振膜前面加载了一个声聚焦腔体。这个声聚焦腔体,不光是聚焦声能量,还是一个共振器。例如老式唱机的喇叭,有一个长长的喉管,喉管里有一个典型的空气柱,就像许多空气柱发声原理的乐器,空气柱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只要某频率激发这个固有频率,它就会发出响亮的自振声。
任何正常的发声一旦经过号角,就即刻变成变态的声音。
号角,就是噱头,而且是赤裸裸的反高保真,是不能进入Hi-End音箱崇高精神之殿堂的。
再就是位置不正确的矩形倒相管,也是一种反高保真的伪技术。
这种音箱为了照顾外观的和谐或平衡感,采用矩形倒相管,并且把倒相管安装在箱体边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如下图:
矩形倒相管本身就不是一种好技术,因为它的雷诺数比圆形倒相管高,效率低;而且本身容易产生驻波,会使低音浑浊不清。关键是它的开孔位置在箱体驻波产生最强的位置,不仅F0谐振时有噪音,泄露较低频率时也会将箱体驻波混杂着谐振驻波一并呈现。其低频之嘈杂,令人烦躁。
还有一些是圆形倒相管,排布位置靠近箱体角部,也是不可取的。如下图:
凡是在驻波分布较强的位置安装倒相管都是不正确的。矩形音箱所产生的驻波,主要集中在角与边上(见前述)。这样做只会增加低频噪音,使音箱产生严重音染。
除开倒相管开孔位置乱来外,喇叭护网也多数是乱来。布织物是不能做音箱喇叭护网的,因为它阻挡与吸收了中高频。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但是采用金属或塑料的喇叭护网却多了起来。其中,金属网中很多不规范,开孔面积过小,透声率不到60%,严重影响喇叭振膜运动,产生声阻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