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进程的描述与控制:2.4进程同步


在OS中引入进程后,一方面可以使系统中的多道程序并发执行,这不仅能有效地改善资源利用率,还可显著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但另一方面却使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多个进程的运行进行妥善的管理,必然会因为这些进程对系统资源的无序争夺给系统造成混乱。致使每次处理的结果存在着不确定性,即显现出其不可再现性。

为保证多个进程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必须引入进程同步机制。

2.4.1 进程同步的基本概念

进程同步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进行协调,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时序)共享系统资源,并能很好地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

1. 两种形式的制约关系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对于同处于一个系统中的多个进程,由于它们共享系统中的资源, 或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相互合作,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以下两种形式的制约关系:

  1. 间接相互制约关系(互斥关系)

    进程间互斥使用临界资源。

    多个程序在并发执行时,由于共享系统资源,如CPU、I/O设备等,致使在这些并发执行的程序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像打印机、磁带机这样的临界资源,必须保证多个进程对之只能互斥地访问,由此,在这些进程间形成了源于对该类资源共享的所谓间接相互制约关系。为了保证这些进程能有序地运行,对于系统中的这类资源,必须由系统实施统一分配,即用户在要使用之前,应先提出申请,而不允许用户进程直接使用。

  2. 直接相互制约关系(同步关系)

    进程间相互合作。

    某些应用程序,为了完成某任务而建立了两个或多个进程。这些进程将为完成同一项任务而相互合作。进程间的直接制约关系就是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例如,有两个相互合作的进程一一输入进程A和计算进程B,它们之间共享一个缓冲区。进程A通过缓冲向进程B提供数据。进程B从缓冲中取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但如果该缓冲空时, 计算进程因不能获得所需数据而被阻塞。一旦进程A把数据输入缓冲区后便将进程B唤醒; 反之,当缓冲区己满时,进程A因不能再向缓冲区投放数据而被阻塞,当进程B将缓冲区数据取走后便可唤醒A。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由于存在着上述两类相互制约关系,进程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能获得处理机运行与以怎样的速度运行,并不能由进程自身所控制,此即进程的异步性。由此会产生对共享变量或数据结构等资源不正确的访问次序,从而造成进程每次执行结果的不一致。这种差错往往与时间有关,故称为“与时间有关的错误”。为了杜绝这种差错,必须对进程的执行次序进行协调,保证诸进程能按序执行。

2. 临界资源

  • 系统中某些资源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称这样的资源为临界资源或互斥资源或共享变量。
  • 诸进程间应采取互斥方式,实现对这种资源的共享。
  • 许多硬件资源如打印机、磁带机等,都属于临界资源。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生产者一消费者问题是一个著名的进程同步问题。它描述的是:有一群生产者进程在生产产品,并将这些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进程去消费。为使生产者进程与消费者进程能并发执行,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个具有n个缓冲区的缓冲池(最多可放n个产品),生产者进程将其所生产的产品放入一个缓冲区中;消费者进程可从一个缓冲区中取走产品去消费。尽管所有的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都是以异步方式运行的,但它们之间必须保持同步,既不允许消费者进程到一个空缓冲区去取产品,也不允许生产者进程向一个已装满产品且尚未被取走的缓冲区中投放产品。

我们首先设置4个变量

  • 缓冲池buffer

    用数组来表示具有n个缓冲区的缓冲池。

  • 输入指针in

    指示下一个可投放产品的缓冲区,每当生产者进程生产投放一个产品后,输入指针加1,初值为0。

  • 输出指针out

    指示下一个可获取产品的缓冲区, 每当消费者进程取走一个产品后, 输出指针加1,初值为0。

  • 整型变量count

    初值为0,表示缓冲区中的产品个数。

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来用伪代码描述一系列相关进程:

生产者进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消费者进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伪代码虽然在逻辑上讲得通,但在实际运行中会出现错误。

我们来看count++count--这两条语句。这两条语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分别分解为3条语句,我们为这6六语句分别编号为1~6。由于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是并发执行的,在执行过程中无法预知语句的执行顺序,所以不同的运行顺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解决并发执行的不可再现性,count++count--原子性的执行。

3. 临界区

不论是硬件临界资源还是软件临界资源, 多个进程必须互斥地对它进行访问。人们把在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称为临界区。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count为临界资源,counter++counter--为临界区。

一个访问临界资源的循环进程可分为如下几个区:

  1. 进入区

    用于检查进程是否可以进入临界区的代码段。

    如果此刻临界资源未被访问,进程便可进入临界区对该资源进行访问,并设置它正被访问的标志;如果此刻该临界资源正被某进程访问,则本进程不能进入临界区。

  2. 临界区

    进程中涉及临界资源的代码段。

  3. 退出区

    用于将临界区正被访问的标志恢复为未被访问的标志。

  4. 剩余区

    进程中除上述进入区、临界区及退出区之外的其它部分的代码在这里都称为剩余区。

可把一个访问临界资源的循环进程描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同步机制应遵循的规则

为实现进程互斥地进入自己的临界区,可用软件方法,更多的是在系统中设置专门的同步机构来协调各进程间的运行。所有同步机制都应遵循下述四条准则:

  1. 空闲让进。

    当无进程处于临界区时,表明临界资源处于空闲状态,应允许一个请求进入临界区的进程立即进入自己的临界区,以有效地利用临界资源。

  2. 忙则等待。

    当已有进程进入临界区时,表明临界资源正在被访问,因而其它试图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必须等待,以保证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

  3. 有限等待。

    对要求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应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能进入自己的临界区,以免陷入“死等”状态。

    死等状态:

    进程在有限时间内根本不能进入临界区,而一直在尝试进入,陷入一种无结果的等待状态。没有进入临界区的正在等待的某进程根本无法获得临界资源而进入进程,这种等待是无结果的,是死等状态。这个时候应该放弃这个无结果的事情,保证自己等待的时间是有限的

  4. 让权等待。

    当进程不能进入自己的临界区时,应立即释放处理机,以免进程陷入“忙等”状态。

    忙等状态:

    当一个进程正处在某临界区内,任何试图进入其临界区的进程都必须进入代码连续循环,陷入忙等状态。连续测试一个变量直到某个值出现为止,称为忙等。没有进入临界区的正在等待的某进程不断的在测试循环代码段中的变量的值,占着处理机而不释放,这是一种忙等状态。这个时候应该释放处理机让给其他进程。

2.4.2 硬件同步机制

虽然可以利用软件方法解决诸进程互斥进入临界区的问题,但有一定难度,并且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而现在己很 少采用。相应地,目前许多计算机己提供了一些特殊的硬件指令,允许对一个字中的内容进行检测和修正,或者是对两个字的内容进行交换等。可利用这些特殊的指令来解决临界区问题。

实际上,在对临界区进行管理时,可以将标志看做一个锁,“锁开”进入,“锁关”等待,初始时锁是打开的。每个要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必须先对锁进行测试,当锁未开时,则必须等待,直至锁被打开。反之,当锁是打开的时候, 则应立即把其锁上,以阻止其它进程进入临界区。显然,为防止多个进程同时测试到锁为打开的情况,测试和关锁操作必须是连续的,不允许分开进行。

1. 关中断

关中断和开中断其实就是像我们生活中的开关一样。

计算机的CPU进行的是时分复用,即每个时钟周期内,CPU只能执行一条指令。在多道程序设计的环境下,CPU是不断地交替地将这些程序的指令一条一条的分别执行,这样从宏观上看我们就感觉多个程序是在同时执行,但从微观上看则是CPU在不同的时间段(极短)内执行着不同程序的单条指令。而CPU在这些指令之间的切换就是通过中断来实现的。

关中断就是为了让CPU在一段时间内执行同一程序的多条指令而设计的,比如在出现了非常事件后需要恢复正常时,CPU就会忙于恢复非常事件出现之前计算机的工作环境(通常叫做恢复现场),在恢复现场的时候,CPU是不允许被其他的程序打扰的,此时就要启动关中断,不再相应其他的请求。当现场恢复完毕后,CPU就启动开中断,其他等待着的程序的指令就开始被CPU执行,计算机恢复正常。

关中断是实现互斥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在进入锁测试之前关闭中断,直到完成锁测试并上锁之后才能打开中断。这样,进程在临界区执行期间,计算机系统不响应中断,从而不会引发调度,也就不会发生进程或线程切换。由此,保证了对锁的测试和关锁操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效地保证了互斥。

但是,关中断的方法存在许多缺点:

  1. 滥用关中断权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系统出现重大异常时,处理机无法处理;
  2. 关中断时间过长,会影响系统效率,限制了处理器交叉执行程序的能力;
  3. 关中断方法也不适用于多CPU系统,因为在一个处理器上关中断并不能防止进程在其它处理器上执行相同的临界段代码。

2. 利用Test-and-Set指令实现互斥

这是一种借助一条硬件指令一一 “测试并建立"指令TS(Test-and-Set)以实现互斥的方法。在许多计算机中都提供了这种指令。

TS指令的一般性描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条指令可以看作为一个函数过程,其执行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即是一条原语

其中,lock有两种状态:当lock为FALSE时,表示该资源空闲;当lock为TRUE时,表示该资源正在被使用。 用TS指令管理临界区时,为每个临界资源设置一个布尔变量lock,由于变量lock代表了该资源的状态,故可把它看成一把锁。lock初值为FALSE,表示该临界资空闲。进程在进入临界区之前,首先用TS指令测试lock,如果其值为FALSE,则表示没有进程在临界区内,可以进入,并将TRUE值赋予lock,这等效于关闭了临界资源,使任何进程都不能进入临界区,否则必须循环测试直到TS为TRUE。

我们用伪代码描述TS实现互斥的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利用Swap指令实现进程互斥

该指令称为对换指令,用于交换两个字的内容。

其处理过程描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用伪代码描述TS实现互斥的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利用上述三种硬件指令能有效地实现进程互斥,但当临界资源忙碌时,其它访问进程必须不断地进行测试,处于一种“忙等”状态,不符合“让权等待”的原则,造成处理机时间的浪费,同时也很难将它们用于解决复杂的进程同步问题。

2.4.3 信号量机制

1965年,荷兰学者Dijkstra提出的信号量(Semaphores)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工具。在长期且广泛的应用中,信号量机制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从整型信号量经记录型信号量,进而发展为“信号量集”机制。现在,信号量机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单处理机 和多处理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中。

信号量通俗来讲就是用于进程之间交换信息的,如果两个进程之间在使用临界资源发生竞争的时候,就需要看信号量的标志。如果有进程要等待这个信号量的话,该进程会阻塞自己,直到信号量出现,因此会有一个阻塞队列。

1. 整型信号量

最初由DiJkstra把整型信号量定义为一个用于表示资源数目的整型量S,它与一般整型量不同,除初始化外,仅能通过两个标准的原子操作wait(S)和signal(S)来访问。很长时间以来,这两个操作一直被分别称为P(测试)、V(增加)操作。

wait和signal操作可描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ait(S)和signal(S)是两个原子操作,因此,它们在执行时是不可中断的。亦即,当一个进程在修改某信号量时,没有其它进程可同时对该信号量进行修改。此外,在wait操作中,对S值的测试和做s=s-1操作时都不可中断。

在整型信号量机制中的wait操作,只要是信号量S<=0就会不断地测试。因此,该机制并未遵循“让权等待”的准则,而是使进程处于“忙等”的状态。

2. 记录型信号量

记录型信号量机制是一种不存在“忙等”现象的进程同步机制。但在采取了“让权等待”的策略后,又会出现多个进程等待访问同一临界资源的情况。为此,在信号量机制中,除了需要一个用于代表资源数目的整型变量value外,还应增加一个进程等待队列S.list,存放阻塞在该信号量的各个进程PCB。

记录型信号量是由于它采用了记录型的数据结构而得名的。它所包含的上述两个数据项可描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

  • 信号量只能诵过初始化和两个标准的原语PV来访问

    该操作作为OS核心代码执行,不受进程调度的打断

  • 初始化指定一个非负整数值,表示空闲资源总数(又称为"资源信号量")

    若为非负值表示当前的空闲资源数,若为负值其绝对值表示当前等待临界区的进程数。

wait(S)和signal(S)操作可描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记录型信号量机制中,s一>value的初值表示系统中某类资源的数目,因而又称为资源信号量,对它的每次wait操作,意味着进程请求一个单位的该类资源,使系统中可供分配的该类资源数减少一个,因此描述为s一>value–;当S—value<0时,表示该类资源己分配完毕,因此进程应调用block原语进行自我阻塞,放弃处理机,并插入到信号量链表s 一>list中。可见,该机制遵循了“让权等待”准则。此时S->value的绝对值表示在该信号量链表中己阻塞进程的数目。对信号量的每次signal操作表示执行进程释放一个单位资源, 使系统中可供分配的该类资源数增加一个,故s一>value++操作表示资源数目加1。若加1 后仍是s–>value<=0,则表示在该信号量链表中仍有等待该资源的进程被阻塞,故还应调用wakeup原语,将S–>list链表中的第一个等待进程唤醒。如果S一>value的初值为1, 表示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临界资源,此时的信号量转化为互斥信号量,用于进程互斥。

3. AND型信号量

前面所述的进程互斥问题针对的是多个并发进程仅共享一个临界资源的情况。在有些应用场合,是一个进程往往需要获得两个或更多的共享资源后方能执行其任务。

假定现有两个进程A和B,它们都要求访问共享数据D和E,当然,共享数据都应作为临界资源。 为此,可为这两个数据分别设置用于互斥的信号量Dmutex和Emutex,并令它们的初值都是1。相应地,在两个进程中都要包含两个对Dmutex和Emutex的操作,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若进程A和B按下述次序交替执行waft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进程A和B就将处于僵持状态。在无外力作用下,两者都将无法从僵持状态中解脱出来。我们称此时的进程A和B己进入死锁状态。显然,当进程同时要求的共享资源愈多时,发生进程死锁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AND同步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将进程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需要的所有资源,一次性全部地分配给进程,待进程使用完后再一起释放。只要尚有一个资源未能分配给进程,其它所有可能为之分配的资源也不分配给它。亦即,对若干个临界资源的分配采取原子操作方式: 要么把它所请求的资源全部分配到进程,要么一个也不分配。由死锁理论可知,这样就可避免上述死锁情况的发生。

为此,在wait操作中增加了一个“AND”条件,故称为AND同步,或称为同时wait操作,即Swart(Simultaneouswait)定义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信号量集

在前面所述的记录型信号量机制中,wait(S)或signal(S)操作仅能对信号量施以加1或减1操作,意味着每次只能对某类临界资源进行一个单位的申请或释放。当一次需要N个单位时,便要进行N次wait(S)操作,这显然是低效的,甚至会增加死锁的概率。此外,在有些情况下,为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当所申请的资源数量低于某一下限值时,还必须进行管制,不予以分配。因此,当进程申请某类临界资源时,在每次分配之前,都必须测试资源的数量,判断是否大于可分配的下限值,决定是否予以分配。

基于上述两点,可以对AND信号量机制加以扩充,对进程所申请的所有资源以及每类资源不同的资源需求量,在一次P、V原语操作中完成申请或释放。进程对信号量Si的测试值不再是1,而是该资源的分配下限值ti,即要求Si>=ti,否则不予分配。一旦允许分配,进程对该资源的需求值为di,即表示资源占用量,进行Si=Si-di操作,而不是简单的Si=Si-1的操作。由此形成一般化的“信号量集”机制。

对应的Swat和Ssignal格式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般“信号量集”还有下面几种特殊情况:

  1. Swait(S,d,d)。

    此时在信号量集中只有一个信号量S,但允许它每次申请d个资源, 当现有资源数少于d时,不予分配。

  2. Swait(S,1,1)。

    此时的信号量集己蜕化为一般的记录型信号量(S>1时)或互斥信号量(S=1时)。

  3. Swait(S,1,0)。

    这是一种很特殊且很有用的信号量操作。当S>=1时,允许多个进程进入某特定区;当S变为0后,将阻止任何进程进入特定区。换言之,它相当于一个可控开关。

2.4.4 信号量的应用

1. 利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

为使多个进程能互斥地访问某临界资源,只需为该资源设置一互斥信号量mutex,并设其初始值为1,然后将各进程访问该资源的临界区CS置于walt(mutex)和signal(mutex)操作之间即可。这样,每个欲访问该临界资源的进程在进入临界区之前,都要先对mutex执行wait操作,若该资源此刻未被访问,本次wait操作必然成功,进程便可进入自己的临界区,这时若再有其它进程也欲进入自己的临界区,由于对mutex执行wait操作定会失败, 因而此时该进程阻塞,从而保证了该临界资源能被互斥地访问。当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退出临界区后,又应对mutex执行signal操作,以便释放该临界资源。

利用信号量实现两个进程互斥的描述如下:

  1. 设mutex为互斥信号量,其初值为1,取值范围为(-1,0,1)。当mutex=1时,表示两个进程皆未进入需要互斥的临界区;当mutex=0时,表示有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运行, 另外一个必须等待,挂入阻塞队列;当mutex=-1时,表示有一个进程正在临界区运行,另外一个进程因等待而阻塞在信号量队列中,需要被当前已在临界区运行的进程退出时唤醒。

  2. 代码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利用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互斥时应该注意,wait(mutex)和signal(mutex)必须成对地出现。缺少wait(mutex)将会导致系统混乱,不能保证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而缺少signal(mutex)将会使临界资源永远不被释放,从而使因等待该资源而阻塞的进程不能被唤醒。

2. 利用信号量实现前趋关系

设有两个并发执行的进程PI和 P2。PI中有语句S1;P2中有语句S2。我们希望在S1执行后再执行S2。为实现这种前趋关系,只需使进程P1和P2共享一个公用信号量S,并赋予其初值为0,将signal(S)操作放在语句S1后面,而在语句前面插入wait(S)操作,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S被初始化为0,这样,若P2先执行必定阻塞,只有在进程P1执行完S1;signal(S);操作后使S增为1时,P2进程方能成功执行语句S2。

同样,我们可以利用信另量按照语句间的前趋关系,写出一个更为复杂的可并发执行的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5 管程机制

虽然信号量机制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的进程同步机制,但每个要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都必须自备同步操作wait(S)和signal(S)。这就使大量的同步操作分散在各个进程中。这不仅给系统的管理带来了麻烦,例如:

  • 需要程序员实现,编程困难
  • 维护困难
  • 容易出错
    • wait/signal位置错
    • wait/signal不配对

而且还会因同步操作的使用不当而导致系统死锁。这样,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进程同步工具——管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管程的定义

系统中的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均可用数据结构抽象地描述其资源特性,即用少量信息和对该资源所执行的操作来表征该资源,而忽略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因此, 可以利用共享数据结构抽象地表示系统中的共享资源,并且将对该共享数据结构实施的特定操作定义为一组过程。进程对共享资源的申请、释放和其它操作必须通过这组过程,间接地对共享数据结构实现操作。对于请求访问共享资源的诸多并发进程,可以根据资源的情况接受或阻塞,确保每次仅有一个进程进入管程,执行这组过程,使用共享资源,达到对共享资源所有访问的统一管理,有效地实现进程互斥。

代表共享资源的数据结构以及由对该共享数据结构实施操作的一组过程所组成的资源管理程序共同构成了一个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模块,我们称之为管程。管程被请求和释放资源的进程所调用。Hansan为管程所下的定义是:“一个管程定义了一个数据结构(临界资源)和能为并发进程所执行(在该数据结构上)的一组操作(对临界资源的使用),这组操作能同步进程和改变管程中的数据。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管程由四部分组成:

  1. 管程的名称;
  2. 局部于管程的共享数据结构说明;
  3. 对该数据结构进行操作的一组过程;
  4. 对局部于管程的共享数据设置初始值的语句。

下图是一个管程的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管程的语法描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际上,管程中包含了面向对象的思想,它将表征共享资源的数据结构及其对数据结构操作的一组过程,包括同步机制,都集中并封装在一个对象内部,隐藏了实现细节。封装于管程内部的数据结构仅能被封装于管程内部的过程所访问,任何管程外的过程都不能访问它;反之,封装于管程内部的过程也仅能访问管程内的数据结构。所有进程要访问临界资源时,都只能通过管程间接访问,而管程每次只准许一个进程进入管程,执行管程内的过程,从而实现了进程互斥。

管程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成分,它和信号量有同等的表达能力,从语言的角度看,管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1. 模块化,即管程是一个基本程序单位,可以单独编译;
  2. 抽象数据类型,指管程中不仅有数据,而且有对数据的操作;
  3. 信息掩蔽,指管程中的数据结构只能被管程中的过程访问,这些过程也是在管程内部定义的,供管程外的进程调用, 而管程中的数据结构以及过程(函数)的具体实现外部不可见。

管程和进程不同:

不同点进程管程
数据结构的访问权限不同定义的是私有数据结构PCB定义的是公共数据结构,如消息队列等
对数据结构的操作不同由顺序程序执行有关操作进行同步操作和初始化操作
目的不同设置进程的目的在于实现系统的并发性管程的设置是解决共享资源的互斥使用问题
工作方式不同进程通过调用管程中的过程对共享数据结构实行操作,该过程就如通常的子程序一样被调用,故进程为主动工作方式管程为被动工作方式
执行情况不同进程之间能并发执行管程不能与其调用者并发
特性不同进程具有动态性,由“创建”而诞生,由“撤消”而消亡管程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资源管理模块,供进程调用

2. 条件变量

在利用管程实现进程同步时,必须设置同步工具,如两个同步操作原语wait和signal。当某进程通过管程请求获得临界资源而未能满足时,管程便调用wait原语使该进程等待,并将其排在等待队列上。仅当另一进程访问完成并释放该资源之后,管程才又调用signal原语,唤醒等待队列中的队首进程。但是仅仅有上述的同步工具是不够的,考虑一种情况:当一个进程调用了管程,在管程中时被阻塞或挂起,直到阻塞或挂起的原因解除,而在此期间,如果该进程不释放管程; 则其它进程无法进入管程,被迫长时间的等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条件变量 conditiona通常,一个进程被阻塞或挂起的条件(原因)可有多个,因此在管程中设置了多个条件变量,对这些条件变量的访问只能在管程中进行。

管程中对每个条件变量都须予以说明,其形式为:conditionx,y;对条件变量的操作仅仅是wait和signal,因此条件变量也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每个条件变量保存了一个链表, 用于记录因该条件变量而阻塞的所有进程,同时提供的两个操作即可表示为x.wait和x.signal其含义为:

  1. x.wait:正在调用管程的进程因x条件需要被阻塞或挂起,则调用x.wait将自己插入到x条件的等待队列上,并释放管程,直到x条件变化。此时其它进程可以使用该管程。
  2. x.signal:正在调用管程的进程发现x条件发生了变化,则调用x.signal,重新启动一个因x条件而阻塞或挂起的进程,如果存在多个这样的进程,则选择其中的一个,如果没有,继续执行原进程,而不产生任何结果。这与信号量机制中的signal操作不同。因为, 后者总是要执行S=S+1操作,因而总会改变信号量的状态。

如果有进程Q因x条件处于阻塞状态,当正在调用管程的进程P执行了x.signal操作 ,进程Q被重新启动,此时两个进程P和Q,如何确定哪个执行哪个等待,可采用下述两种方式之一进行处理:

  1. P等待,直至Q离开管程或等待另一条件。
  2. Q等待,直至P离开管程或等待另一条件。

采用哪种处理方式,当然是各执一词。Hoare采用了第一种处理方式,而Hansan选择了两者的折中,他规定管程中的过程所执行的signal操作是过程体的最后一个操作,于是,程p执行signal操作后立即退出管程,因而,进程Q马上被恢复执行。


参考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h411B7yW?p=23

参考资料:《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 汤小丹等。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