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普通二本院校的本科生,平时成绩还可以,但没有获过大的奖项。这应该解答了一部分同学的疑惑:我有什么优势呢?初试不要想这么多,要相信,和自己考一个学校的同学,大都水平是差不多的。勇往直前!
我考的计算机专硕,考数二和英二,数据结构。
以下是学科复习安排。
数学:大三寒假前,我就开始看大学课本,算是预热。正式开始在3月初开学,进入了基础阶段。教材用张宇18讲和李永乐线代教材,高数网课听汤家凤的(这位老师讲得基础,适合基础不好的同学,推荐他的“中值定理”),线代听李永乐(线代只听他就够了,能理清框架)。我学习数学的时间是一上午加一晚上(没有课的前提下),大概八个小时,总之前期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给数学。得数学者得天下,从来都不是假的。基础阶段没有做过题,只巩固基础知识。当然,如果有的同学效率高,每复习完一章,可以结合习题查找薄弱环节。暑假堪称“黄金时期”,如果利用得好,会进步一大截。这个阶段边听强化课(为了有一个突破,选择听张宇的)边做题总结。习题用的是660题(只是选择和填空),但我全按大题做,把每道题的步骤写在A4纸,核对答案时用红笔直接修改,总结错的那一类题目。到暑假结束的时候,课程基本看完了,习题大概做了两遍。九月份进入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听张宇的冲刺课,看李永乐复习全书的线代部分,线代是整张试卷最简单的,一定要保证拿到分。当然,习题也不能停,要确保一定的计算量,但是不能贪多。我的原则就是:做题一定要总结,而且不是对每道题,要一类一类地总结。从基础到冲刺,张宇的18讲是不离手的,到最后看了将近4遍,越看越薄,直到没有不会的。10月份开始进入倒计时,忙着报名的同时,还要测试自己。数学二的真题没有很多,大概10几套,每套都放在上午的8点半到11点半,完全模拟考场时间,同样写在A4纸上。做完核对答案,并且打分,当初我的目标是考到115-130,所以每份试卷,我都争取把握在这个分数段。第二天不急于做新的试卷,要把前天试卷重新做一遍,并且要把做的那一类题目都搞懂。快考试的时候,大概做了三遍,其实真题建议做5遍以上,才能真正吃透。考试前是记忆公式的最佳时间,平时也是要积累的,这样有助于自己做题和增强自信。对于记不住的,全靠考前背住。做真题的顺序:我是先做的线代,保证简单的先得分,然后再做高数部分。这也是因人而异,选择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