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是站在 JavaScript 引擎 V8 的视角,来分析 JavaScript 代码是如何被执行的。
前端工具和框架的自身更新速度非常块,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出现。要想追赶上前端工具和框架的更新速度,就需要抓住那些本质的知识,然后才能更加轻松地理解这些上层应用。比如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 V8 执行机制,从底层了解 JavaScript,深入理解语言转换器 Babel、语法检查工具 ESLint、前端框架 Vue 和 React 的一些底层实现机制。因此,了解 V8 的编译流程能让我们对语言以及相关工具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要深入理解 V8 的工作原理,就需要搞清楚一些概念和原理,比如编译器(Compiler)、解释器(Interpreter)、抽象语法树(AST)、字节码(Bytecode)、即时编译器(JIT)等概念,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编译器和解释器
之所以存在编译器和解释器,是因为机器不能直接理解我们所写的代码,所以在执行程序之前,需要将我们所写的代码“翻译”成机器能读懂的机器语言。按语言的执行流程,可以把语言划分为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
编译型语言在程序执行之前,需要经过编译器的编译过程,并且编译之后会直接保留机器能读懂的二进制文件,这样每次运行程序时,都可以直接运行该二进制文件,而不需要再次重新编译了。比如 C/C++、GO 等都是编译型语言。
而由解释型语言编写的程序,在每次运行时都需要通过解释器对程序进行动态解释和执行。比如 Python、JavaScript 等都属于解释型语言。
那编译器和解释器是如何“翻译”代码的呢?具体流程可以参考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二者的执行流程,大致可阐述为如下:
在编译型语言的编译过程中,编译器首先会依次对源代码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生成抽象语法树(AST),然后是优化代码,最后再生成处理器能够理解的机器码。如果编译成功,将会生成一个可执行的文件。但如果编译过程发生了语法或者其他的错误,那么编译器就会抛出异常,最后的二进制文件也不会生成成功
在解释型语言的解释过程中,同样解释器也会对源代码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并生成抽象语法树(AST),不过它会再基于抽象语法树生成字节码,最后再根据字节码来执行程序、输出结果。
V8 是如何执行一段 JavaScript 代码的
接下来重点分析下 V8 是如何执行一段 JavaScript 代码的。参考下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V8 在执行过程中既有解释器 Ignition,又有编译器 TurboFan,那么它们是如何配合去执行一段 JavaScript 代码的呢?
1. 生成抽象语法树(AST)和执行上下文
将源代码转换为抽象语法树,并生成执行上下文,主要是代码在执行过程中的环境信息。
那么下面重点讲解下抽象语法树(下面表述中就直接用它的简称 AST 了),看看什么是 AST 以及 AST 的生成过程是怎样的。
高级语言是开发者可以理解的语言,但是让编译器或者解释器来理解就非常困难了。对于编译器或者解释器来说,它们可以理解的就是 AST 了。所以无论你使用的是解释型语言还是编译型语言,在编译过程中,它们都会生成一个 AST。这和渲染引擎将 HTML 格式文件转换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 DOM 树的情况类似。
可以结合下面这段代码来直观地感受下什么是 AST:
var myName = " fuyou "
function foo(){
return 23;
}
myName = "fuyoubenzun"
foo()
这段代码经过javascript-ast站点处理后,生成的 AST 结构。AST 的结构和代码的结构非常相似,可以把 AST 看成代码的结构化的表示,编译器或者解释器后续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 AST,而不是源代码。
AST 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数据结构,在很多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著名的一个项目是 Babel。Babel 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代码转码器,可以将 ES6 代码转为 ES5 代码,这意味着可以现在就用 ES6 编写程序,而不用担心现有环境是否支持 ES6。Babel 的工作原理就是先将 ES6 源码转换为 AST,然后再将 ES6 语法的 AST 转换为 ES5 语法的 AST,最后利用 ES5 的 AST 生成 JavaScript 源代码。
除了 Babel 外,还有 ESLint 也使用 AST。ESLint 是一个用来检查 JavaScript 编写规范的插件,其检测流程也是需要将源码转换为 AST,然后再利用 AST 来检查代码规范化的问题。
AST 是如何生成的?通常,生成 AST 需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分词(tokenize),又称为词法分析,其作用是将一行行的源码拆解成一个个 token。所谓token,指的是语法上不可能再分的、最小的单个字符或字符串。
第二阶段是解析(parse),又称为语法分析,其作用是将上一步生成的 token 数据,根据语法规则转为 AST。如果源码符合语法规则,这一步就会顺利完成。但如果源码存在语法错误,这一步就会终止,并抛出一个“语法错误”。
这就是 AST 的生成过程,先分词,再解析。
有了 AST 后,那接下来 V8 就会生成该段代码的执行上下文。至于执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前面几篇文章的讲解。
2. 生成字节码
有了 AST 和执行上下文后,那接下来的第二步,解释器 Ignition 就登场了,它会根据 AST 生成字节码,并解释执行字节码。
其实一开始 V8 并没有字节码,而是直接将 AST 转换为机器码,由于执行机器码的效率是非常高效的,所以这种方式在发布后的一段时间内运行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着 Chrome 在手机上的广泛普及,特别是运行在 512M 内存的手机上,内存占用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因为 V8 需要消耗大量的内存来存放转换后的机器码。为了解决内存占用问题,V8 团队大幅重构了引擎架构,引入字节码,并且抛弃了之前的编译器,最终花了将进四年的时间,实现了现在的这套架构。
那什么是字节码呢?为什么引入字节码就能解决内存占用问题呢?
字节码就是介于 AST 和机器码之间的一种代码。但是与特定类型的机器码无关,字节码需要通过解释器将其转换为机器码后才能执行。
理解了什么是字节码,再对比下高级代码、字节码和机器码,机器码所占用的空间远远超过了字节码,所以使用字节码可以减少系统的内存使用。
3. 执行代码
生成字节码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执行阶段了。
通常,如果有一段第一次执行的字节码,解释器 Ignition 会逐条解释执行。在执行字节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热点代码(HotSpot),比如一段代码被重复执行多次,这种就称为热点代码,那么后台的编译器 TurboFan 就会把该段热点的字节码编译为高效的机器码,然后当再次执行这段被优化的代码时,只需要执行编译后的机器码就可以了,这样就大大提升了代码的执行效率。
V8 的解释器和编译器的取名也很有意思。解释器 Ignition 是点火器的意思,编译器 TurboFan 是涡轮增压的意思,寓意着代码启动时通过点火器慢慢发动,一旦启动,涡轮增压介入,其执行效率随着执行时间越来越高效率,因为热点代码都被编译器 TurboFan 转换了机器码,直接执行机器码就省去了字节码“翻译”为机器码的过程。
其实字节码配合解释器和编译器是最近一段时间很火的技术,比如 Java 和 Python 的虚拟机也都是基于这种技术实现的,这种技术称为即时编译(JIT)。具体到 V8,就是指解释器 Ignition 在解释执行字节码的同时,收集代码信息,当它发现某一部分代码变热了之后,TurboFan 编译器便闪亮登场,把热点的字节码转换为机器码,并把转换后的机器码保存起来,以备下次使用。
对于 JavaScript 工作引擎,除了 V8 使用了“字节码 +JIT”技术之外,苹果的 SquirrelFish Extreme 和 Mozilla 的 SpiderMonkey 也都使用了该技术。
这么多语言的工作引擎都使用了“字节码 +JIT”技术,因此理解 JIT 这套工作机制还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结合下图看看 JIT 的工作过程:
JavaScript 的性能优化
在过去几年中,JavaScript 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得益于 V8 团队对解释器和编译器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虽然在 V8 诞生之初,也出现过一系列针对 V8 而专门优化 JavaScript 性能的方案,比如隐藏类、内联缓存等概念都是那时候提出来的。不过随着 V8 的架构调整,越来越不需要这些微优化策略了,相反,对于优化 JavaScript 执行效率,应该将优化的中心聚焦在单次脚本的执行时间和脚本的网络下载上,主要关注以下三点内容
- 提升单次脚本的执行速度,避免 JavaScript 的长任务霸占主线程,这样可以使得页面快速响应交互;
- 避免大的内联脚本,因为在解析 HTML 的过程中,解析和编译也会占用主线程;
- 减少 JavaScript 文件的容量,因为更小的文件会提升下载速度,并且占用更低的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