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向全球开放病患登记,标志着这一前沿技术正式进入全球化临床应用的新阶段。
一、技术背景:从科幻到现实的跨越
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核心产品“Link”是一种通过机器人植入大脑的微型设备,能够读取并传输神经信号,实现人脑与数字设备的直接交互。其目标包括治疗瘫痪、感官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并探索增强人类认知能力的可能性。
目前,Link设备已迭代至第二代,植入手术由自主研发的机器人“R1”完成,精度达微米级。通过植入大脑皮层的64根电极线(每根直径仅4-6微米),设备可捕捉神经元活动,并转化为数字指令。
二、全球登记计划:谁有资格参与?
此次开放面向全球18岁以上、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患者:
- 四肢瘫痪或严重肢体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ALS患者)
- 截瘫(腰部以下瘫痪)
- 视力/听力丧失
- 失语症
- 重大肢体截肢(肘部或膝关节以上)
申请流程:
- 在线预筛:填写健康问卷(耗时约45-60分钟),涵盖病史、用药、生活方式等。
- 初步匹配:Neuralink团队评估数据后联系潜在候选人。
- 医学评估:包括神经功能测试、影像学检查等。
注意:登记不保证入选,但可加速后续流程。
三、临床试验进展:成效与挑战并存
首例患者案例:
2024年1月,30岁的四肢瘫痪患者Noland Arbaugh成为首位Link植入者。术后他可通过意念操控电脑光标、发送消息,甚至玩电子游戏。Arbaugh表示:“植入后我能独立生活,无需他人协助调整体位,这极大缓解了身心压力。”
技术挑战:
首例手术中,85%的电极线因脑组织微移出现信号衰减。Neuralink改进方案,将植入深度从3-6毫米增至8毫米,并于2024年5月获FDA批准开展第二例手术。
全球化布局:
- 2024年3月:加拿大开放登记,成为美国之外首个目标市场。
- 2024年6月:英国启动患者预注册,但尚未开展临床研究。
- 2025年4月:全球范围开放,覆盖医疗资源匮乏地区。
四、行业影响与伦理争议
竞争格局:
Neuralink面临Synchron(血管内植入技术)、Precision Neuroscience(皮层表层电极)等企业的挑战。其优势在于马斯克的资本号召力(累计融资6.93亿美元)及FDA快速审批通道。
伦理争议:
- 动物实验:2022年,Neuralink被指控在恒河猴实验中违反动物福利法。
- 数据隐私:脑电信号可能泄露思维内容,需建立严格的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机制。
- 技术滥用:增强认知能力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需政策监管。
五、未来展望:从医疗到增强人类
Neuralink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以下目标:
- 治疗领域: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盲人重获光感。
- 增强功能:探索记忆存储、快速学习等应用。
- 商业化路径:目前试验费用由公司承担,未来或通过医保与自费结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