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领导者必读)

肉眼品世界导读: 平时也会给一些创业公司做一些顾问,或者说是聊天,关于技术和管理的;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二线公司的信息产业没有一线发展得好,而且一些二线公司的老板手握大把资金,有时绝不比一线公司老板钱少。接触大量案例之后发现有其二:一:外部市场机会; 二:人才观,这里主要讲讲起更大作用的人才观,用人之道

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肉眼品世界”(ID:find_world_fine)

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扁平化“”管理大行其道,大概的意思就是没有管理的,只有干活儿的,作为技术从业者,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不仅要把兄弟们教会带好,还要比自己教会的兄弟干更多活儿,在中国这样一个互联网环境里,往往人才的处境便是如此,而天底下从来都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的自动优化配置为目标,人才便会自由流动,对于人才是损失,对于公司也是损失

我刚开始做管理的时候,也是一样喜欢把兄弟们压得严严实实,最后的结果是效率短期内有效果,长期内必爆发,不可持续发展,你的兄弟其实就是你的弹药,老板是老板,屁股决定想法,老板的想法有时很简单,我有钱,人可是随时找;你的想法要是完全跟着老板走,等完全按照老板的想法兄弟们压榨全跑完了,最后老板找算账的还是你;做了管理者,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处境很重要;产出第一,照顾好兄弟们齐心协力同样第一。

而对于高级人才的管理方式,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命力,甚至是成败;二线城市公司或者说很多创业公司崇拜,干,往死里干活儿,这就是我想要的状态,对于高级人才或者核心人才或许也是这种想法,俗称扁平化,这种好事儿当然不可持续,所以大多数二线公司还是能赚不少钱,一搞信息化的东西搞不上去,一舍不得钱,二还要把高级人才变成压榨的对象,搞得老板自己没同心同德的人,最后好的人也进不来,最后剩下一群平庸的人;这样的情况能成事不,有时真还可以,老板的方向和资源渠道要是有效的话,还是可以做成不少事情,但是一旦涉及到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事情,那一般只有翘翘了;所以对于市面上公司的各种发展状况解释,无不是和企业的人才观有关,一个高级人才很快能懂得公司是在培养他还是在压榨他,懂得培养自己核心团队,把核心人才当成合伙人看待,而不是员工,核心人才主动干得比谁都快,企业必蒸蒸日上。

企业管理中,有时企业喜欢每个人都发挥特别大的作用,称之为有效管理,常常20%的人产生80%的业绩,大多数人产生的业绩并不会如头部员工那么多,真是员工不努力?NO,这是由于岗位职责稀缺性决定的,能担当得起主要职责的人就那么几个,只要够得着的人谁在那个岗位,谁都可能是绩效高产者,水至清,则无鱼,只要企业价值观导向正确,给技术人的评价准客观,那么每个人自动就会比较高效,会公司着想,一些空余时间不是被管得严严实实,,有一些灰度管理的东西在里面,说不定过一段时间意想不到的产出。对于高级人才或者说核心人才,更没必要每天日报看着,这部分人大多数是有很高的职业修养的,如果看得太严,容易产生间歇;优秀的人,充分Context,少量Controller。

来自牛卡福集团的ceo,老板们的参观资料,也是我的好朋友,欢迎大家加入牛卡福,来自字节飞书总裁张楠的演讲

01

企业对核心人才的争夺正在加剧

 

随着竞争加剧,企业中对创造价值有重大影响的核心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独当一面创造业绩的企业家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等)在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之间对核心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企业对核心人才的争夺主要有三个背景:

 

第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

 

如果没有高科技竞争,核心人才问题没有今天这么突出。

比如在芯片加工领域,核心人才非常稀缺,大陆、台湾、美国、韩国都加入竞争,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一方面是待遇,不仅是现金报酬还有期权,超乎想象;另一方面,有的企业为了阻止核心人才流动甚至动用诉讼等较极端的方式。

对于互联网产业,虽然很多工作是curd,但是对前后端,对于业务很好理解,对于战略,市场方向有深度认知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优秀的人吸引优秀的人

 一个人在一个工作环境工作,不仅仅是想要得到的报酬,因为每天呆在同一个地方,人类从来因为有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而羡慕,因为有新鲜的知识而看到希望,更因为有高尚的价值观而认同;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会自发的吸引,而对于优秀的人才创造一套简单的价值观,专业做事的体系又是很有必要的;华为在加单的文化价值观上做得非常之好,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目前很多产业正在进行整合。头部企业肯定会下大力气争夺与价值创造相关度比较高的人才,构筑竞争壁垒。这样别人就没有机会了。

 

头部企业抢到核心人才,往往能产生马太效应。人才多了,绩效就会增大,资本市场估值往往会随之提高,付出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大,对竞争对手能构成更大的壁垒。

 

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核心人才越来越“昂贵”。类似于影视剧,在剧本、题材相近的条件下,明星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存量竞争,企业从机会成长转向能力成长

 

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从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这意味着很多行业外延扩张的红利没有了,进入存量时代。

以前更多的是市场人才竞争,在企业的眼里,得市场者得天下,所以技术人员的地位比较不高,随着互联网增量的停滞,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变成存量竞争,变成科技创新

以前很多企业能力不足,由于市场有增量,总能分一杯羹。但是在存量经济时代只能靠能力。一些企业过去没有能力基础,突然遭遇新的竞争,对人才的需求就更加强烈。

 

很多企业没有核心能力,能力的载体主要是人才。而在人身上,能复制的知识叫“显性知识”,不能复制、传递的叫“隐性知识”。

 

核心人才往往短期难以培养,企业只能向外部寻找、挖掘,甚至要到国际上寻找。

 

像华为的计算机算法研究部门,需要数学家人才,华为内部肯定没有,就要放眼全国甚至国际范围。

华为有一个用人理念:所有资源(人力、物力等)的配置跟着核心专家走。核心专家在哪里,资源就投在哪里,核心专家在法国,就到法国建立研究所。 

02

选用核心人才的误区

 

核心人才有两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管理人才大部分要靠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成功率不高。总体上,核心人才选用呈现的是一个“悲剧多,喜剧少”的局面。

原因包含几种情形:

 

误区1:核心人才的匹配度有问题

 

隔行如隔山,很多核心人才在其它企业做的工作专业性非常强,到新企业来,他的经验未必合适。

比如企业办研究所,引进的是中国顶级的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主要做的是基础研究,企业需要的是应用类研究,这时候人才和企业的适配度就有问题。

 

误区2:对核心人才的期望不准确

 

中小企业面临这种问题较多,总希望找来一个“大神”帮忙解决问题。实际上,外面的“大神”很少,即使有也不一定是本领域的“大神”。

互联网开发里,出了一个BUG,认为这哪里是大神,认为用户对BUG的忍耐度极低,影响了形象,其实你的员工也是你的客户,做好复盘,避免下次问题出现,别上升高度

有一些人长期在大型机构工作,做的是比较狭窄的专业工作,而民营企业需要独当一面,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矛盾。

 

所以,外面大机构的人不一定合适。打个比方,这类人在大机构里就像在合唱团唱一个声部(比如男中音),在那个声部里他很优秀,一首歌只用唱几句。

民营企业要的是“二人转”演员,分工不那么细致,要求你既能唱,也能跳,还能打快板,说相声,变魔术:吹拉弹唱,比相声演员还全面。请来一个专业练合唱的,期望就不对了。

 

企业在选人时还有一个问题,对有些核心人才没有认真研究。有些人貌似是核心人才,其实不是。

 

误区3: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我们还看到很多企业把人选进来后,人才没有得到很多的任用,造成双输局面。首先是企业输了,不仅选人错误,更多是付出了机会成本,不仅没有发展,还阻碍了发展。

 

很多企业在待遇上喜欢搞“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老人和新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过去企业里的人才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可能是讲感情,讲关系。有的人跟老板几十年辛辛苦苦,老板觉得他没有前途,给的薪酬比较低。新人就有比较高的薪酬。

 

这两套办法就是悲剧的起源。原因很简单,一个企业总共100个人,来了一个高收入的人,其他99个人的信心、积极性就受到挫折。

很多老人会想:新人寸功未立,年薪两三百万,我们已经工作八年、十年才二十万。这样的话,组织矛盾就会突出。如果企业文化比较好,问题会比较隐性,但是一定会有。

 

我们经常说,老人不给新人挖坑,就算是活雷锋了。

企业里可能有很多雷区不能踩,新人不知道。有些境界较低的人会给新人挖坑、埋雷,导致组织协同受到影响。协同一旦受影响,企业怎么去团结所有人,怎么去立足呢?像水龙头一样,从一个点把水全部喷出来才有力量;破洞很多,滋滋往外冒就没有冲击力了。

 

误区4:“亚组织”文化

 

有些企业时间长了,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些“亚组织”,有点山头文化,没有公开显现,潜在的可能有。

亚组织的构成很复杂,有各种维度,比如都是老乡、有共同爱好、下班后经常一起吃饭。如果有个同事总不去,其他人以后就不会叫他了。

 

新人进来以后,有可能会触动亚组织的利益。亚组织会对新人形成隔离、排斥,如果外来的核心人才人际关系能力比较差,基本上就很难融入。

 

误区5:领导风格的随意性

 

领导风格随意性比较大,也会让核心人才难以适应。有些民营企业家,做决策时很少深思熟虑,想到哪里是哪里,比如大型的市场推广、产能布局都是一时兴起,发现情况不对再改。

过去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家养成了习惯——凭直觉和经验,唯快不破,又片面理解变化理论,整天在折腾。企业无法形成稳定的战略方向。

 

核心人才都是科学思维,需要有方向,有路线,步步为营。有些民营企业家就是喜欢打破常规,不怎么考量,这时就会有冲突。 

03

管理核心人才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短期都难以培养,外部引进至关重要,针对前述问题我提出几点经验性建议。

 

第一,控制管理类核心人才引进的数量

 

高层管理人才不能引进过多,还是要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否则,企业的主体文化就会受影响。我见过有的民营企业,十个高管里有五个是引进的,新人和老人各自为政,各有各的思路,现在问题就比较大。

 

第二,调整对核心人才的期望

 

不能把解决自身难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外面的人身上。尤其一些长期在大型企业工作的核心人才,依托专业、规范的组织体系及管理体系,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但到了中小企业复杂、不规范的环境下,往往难以适应,优势受到抑制,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绩效。

 

调整期望,关键是老板心态上不要有投机主义理念,不要期望短期见效。要真正了解对方究竟,有什么长处,这一点特别重要。

 

现在很多老板的习惯是“一见钟情”,觉得非你不可,对你期望很高,来了之后又很快失望。还有一些企业家隐藏的思想不以人为本,把人当作工具。有些老板甚至公开讲“你们这些人都能找到”。

 

其实,企业里只有通过长期的合作才能形成沟通交往的密码,也可以叫文化。文化密码平时不用,但是这份默契心照不宣,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从来也不需要提醒,永远也不会忘记。” 

 

第三,要有统一的制度平台

 

激励方面,可以把薪酬提上去,让新人老人拿一样的薪酬。极少数的核心人才可以采取其它激励方式,比如利润分成,大家是没有意见的。

本来公司没有这个业务,现在几个新人把业务做起来,为企业多赚了一个亿,人家分两千万是应该。

 

中国人追求公平公正,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道自己应该拿多少。分享机制对老人和新人一样,不要造成内部不公。

 

此外,可以招聘相对比较年轻、薪酬没那么高的“潜在核心人才”,别一招就想招大佬。就像剧团一样,别一下子就把梅兰芳请来唱戏。名角来了,人家肯定要跟你分享。

 

第四,不要被山头文化吓住

 

亚组织不可能没有,尽可能防范。不要让亚组织影响到组织的协同和运行,可以进行内部的人员流动、轮岗。亚组织的形成与人员长期不流动、沉淀有关。

 

在人才引进时,还要注意结构的均衡性。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可以招校友、同乡,效率会比较高,信任度容易建立,仗比较好打。企业规模大了,就要讲五湖四海。

 

但是,有时候老板也不能自己吓自己,很多企业讲“山头主义”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大家还是在工作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寿命的延续,就要逐步把组织开放度提高,来自更多学校、地域的人进来以后,再一流动,就没有太多的亚组织问题。当然,这也需要老板本人有比较高超的政治能力来处理这件事。

第五,996不是方法,凝聚人心才是

很多企业特别崇尚996,字节有一同学早上回一条信息,晚上11点才会,拼多多怎么样了,今年的情况这么不好,到处都加班,咱们也要养成这样氛围

更多的时间参与工作是有效的,这不可否认,把被动变成主动是更加有效的东西,高级人才往往做事效率极高,往往是需要一定的自主性,如果能把加班变成一件可以认可,让人至少勉强高兴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件更加值得探究的事情

第六,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规律

 

核心人才进了企业之后,做什么事、负什么责、完成什么项目,以及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事先要有清晰的安排。

不能一下要全部搞定,怎么半年了业绩还没突破1000万,老板只看结果,可不能这个结果都背个别高级人才身上,你咋不看到以前千奇百怪的bug一个都没有了,处处有难点的地方都不是事了,团队各个磨洋工变成热情高涨了?事情都是需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做起来,如果没有相应投入,只想飞起来,不讲客观规律,只会适得其反

不能笼统地说,我们企业提供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平台,你们就自由地干吧!

不遵循科学规律的事情,在企业家群体里也有折射,比如走捷径,疯狂迷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不会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

 

企业家要突破瓶颈,根本上还是要学会放下。

很多老板在企业里讲话太多,每次都是他滔滔不绝地讲,开会三小时他讲两小时五十分钟。如果老板讲话太多,就不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广泛的讨论。这张图我又要用一下了,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才是最好的组织,CEO有时做好倾听者,然后倾听的基础上再进化很重要

 

权力使人扭曲。本来一些企业领导人没有什么问题,坐上那个位置之后就出现了问题。人一旦膨胀,就会滔滔不绝,感觉“一览众山小”。

凡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都是错误的。所以一个企业的变革,可以首先从老板不说话开始。

 

领导者还是要多学习德鲁克,更多地关心下属,让更多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参考资料: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施炜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推荐阅读:

研发管理进阶: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亿级(无限级)并发,没那么难

网易大数据用户画像实践

小米用户画像实战,48页PPT下载

用人铁律: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明小人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