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自对人类思维的模仿 但人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关于人的思维(包括理性与心灵)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哲学巨匠与科学大师的难题。虽然哲学两千年来对此有过很多推测,但都不能自圆其说,最终都只能去拜神或变相拜神了。科学对人脑的探索,目前也还希望渺茫。
  2019年出版的《重识哲学----从情感迈向理智》对于人类思维是什么?来自哪里?该去何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大体上回答了丹尼尔·丹尼特提出的上述问题今年笔者因受友人启发,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渐多,发现人工智能的研究思路,与《重识哲学》提出的隐性情感思维不谋而合。两者若能相互借鉴推挽前行,不失为一个可贵的契机。
  1、人类思维
  在懂得计算机的人中,现在有很多人了解人工智能。虽说人工智能来自对人类思维的模仿,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人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尤其是对无意识的隐性思维,更是知之甚少。《重识哲学》经过始于单细胞生物感觉的详实论证后指出,人和其它高等动物,无论遇到任何事物,都是依据记忆中,以往处理此事时的行为,曾带给他(它)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快感将导致行为重复,痛感将导致行为规避。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动物,最后到人,无一例外。
  生物只有把所遇事物、行为和感觉捆绑记忆,并依据记忆进行判断,才能有效生存。动物必须能够分清、注意、记住,曾给自己带来强烈快感或痛感的东西。否则,不是耽误了觅食,就是耽误了逃生,结果只有灭亡。微生物进化到高等动物后,单一的快感或痛感已经演变成了更为丰富的情感。高等动物必须也只能依据情感,进行无意识的注意、归类、记忆和判断。
  在拥有语言之前,人类早已拥有了其它高等动物也具备的,无意识的注意、归类、记忆、判断、归纳与演绎等,无意识的隐性情感思维。这些能力是先期人类和其它高等动物生存所必须的,没有这样的能力,它们就无法生存。人的情感是人唯一的价值体系,情感强度是人唯一的价值尺度。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