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lsyncd监控目录中文件变化进行实时同步
1.Lsyncd简介
Lsyncd功能跟Inotify和Sersync相同,属于实时同步工具,但是Lsyncd功能更加强大,Lysncd 实际上是lua语言封装了 inotify 和 rsync 工具,采用了 Linux 内核(2.6.13 及以后)里的 inotify 触发机制,然后通过rsync去差异同步,达到实时的效果。Lsyncd最强大之处在于简单高效传输海量数据并且Lsyncd支持多种工作模式。
2.安装lsyncd
#0.官方地址
https://github.com/axkibe/lsyncd
#1.配置阿里云yum源
curl -o /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repo/Centos-7.repo
curl -o /etc/yum.repos.d/epel.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repo/epel-7.repo
yum makecache
#2.安装lsyncd
yum -y install lsyncd
rpm -qa lsyncd
lsyncd-2.2.2-1.el7.x86_64
#3.配置
[root@jirabackup ~]# cat /etc/lsyncd.conf
settings {
logfile = "/var/log/lsyncd/lsyncd.log",
statusFile = "/var/log/lsyncd/lsyncd.status",
inotifyMode = "CloseWrite",
maxProcesses = 8,
maxDelays = 1, #间隔1s同步
}
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var/log/nginx", #监控的是/var/log/nginx这个目录
target = "/opt/test", #实时同步到/opt/test这个目录(是把监控目录下的所有文件都实时同步的)
rsync = {
binary = "/usr/bin/rsync",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verbose = true,
-- password_file = "/etc/rsync.pwd",
bwlimit=200
}
}
#4.启动
systemctl start lsyncd
systemctl enable lsyncd
systemctl status lsyncd
3.Lsyncd配置文件参数说明
标注:lsyncd.conf可以有多个sync,各自的模式,互不影响
settings #==》全局设置
{
logfile #==》定义日志文件
stausFile #==》定义状态文件
nodaemon=true #==》默认不启用守护模式
statusInterval #==》将lsyncd的状态写入上面的statusFile的间隔,默认10秒
inotifyMode #==》指定inotify监控的事件,默认是CloseWrite,还可以是Modify或CloseWrite or Modify
maxProcesses #==》同步进程的最大个数Ls。假如同时有20个文件需要同步,而maxProcesses = 8,则最大能看到有8个rysnc进程
maxDelays #==》累计到多少所监控的事件激活一次同步,即使后面的delay延迟时间还未到
}
sync #==》里面是定义同步参数,可以继续使用maxDelays来重写settings的全局变量。一般第一个参数指定lsyncd以什么模式运行:rsync、rsyncssh、direct三种模式
{
default.rsync #==》本地目录间同步,使用rsync,也可以达到使用ssh形式的远程rsync效果,或daemon方式连接远程rsyncd进程;
default.direct #==》本地目录间同步,使用cp、rm等命令完成差异文件备份;
default.rsyncssh #==》同步到远程主机目录,rsync的ssh模式,需要使用key来认证
source #==》同步的源目录,使用绝对路径。
target #==》定义目的地址.对应不同的模式有几种写法:
(1)、/tmp/dest #==》本地目录同步,可用于direct和rsync模式
(2)、172.29.88.223:/tmp/dest #==》同步到远程服务器目录,可用于rsync和rsyncssh模式,拼接的命令类似于/usr/bin/rsync -ltsd --delete --include-from=- --exclude=* SOURCE TARGET,剩下的就是rsync的内容了,比如指定username,免密码同步
(3)、172.29.88.223::module #==》同步到远程服务器目录,用于rsync模式
三种模式的示例会在后面给出。
delete #==》为了保持target与souce完全同步,Lsyncd默认会delete = true来允许同步删除。它除了false,还有startup、running值,请参考 Lsyncd 2.1.x ‖ Layer 4 Config ‖ Default Behavior。
init #==》这是一个优化选项,当init = false,只同步进程启动以后发生改动事件的文件,原有的目录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同步。默认是true
delay #==》累计事件,等待rsync同步延时时间,默认15秒(最大累计到1000个不可合并的事件)。也就是15s内监控目录下发生的改动,会累积到一次rsync同步,避免过于频繁的同步。(可合并的意思是,15s内两次修改了同一文件,最后只同步最新的文件)
excludeFrom #==》排除选项,后面指定排除的列表文件,如excludeFrom = "/etc/lsyncd.exclude"如果是简单的排除,可以使用exclude = LIST。这里的排除规则写法与原生rsync有点不同,更为简单:监控路径里的任何部分匹配到一个文本,都会被排除,例如/bin/foo/bar可以匹配规则foo
(1)、如果规则以斜线/开头,则从头开始要匹配全部
(2)、如果规则以/结尾,则要匹配监控路径的末尾
(3)、?匹配任何字符,但不包括/
(4)、*匹配0或多个字符,但不包括/
(5)、**匹配0或多个字符,可以是/
}
Rsync
{
(1)、bwlimit 限速,单位kb/s,与rsync相同(这么重要的选项在文档里竟然没有标出)
(2)、compress 压缩传输默认为true。在带宽与cpu负载之间权衡,本地目录同步可以考虑把它设为false
(3)、perms 默认保留文件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