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自学笔记001_Real

计算机网络自学笔记001_Real

一、概念

1、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有功能完善的软件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互连:互联互通 通信链路
自治:无主从关系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分布式处理 (4)提高可靠性 (5)负载均衡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按照组成来区分:硬件、软件、协议
按照工作方式区分:
边缘部分 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和p2p方式)
核心部分 为边缘部分服务,有大量的路由器和网络组成
按照功能区分:
通信子网 实现数据通信
资源子网 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分布范围划分:
广域网(WAN)交换技术 城域网(MAN) 局域网(WAN)广播技术 个人区域网(PAN)
按使用者划分:
共用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
专用网:军队、银行、铁路、政府部门
按交换技术划分: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按拓扑结构划分:
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常用于广域网)
按传输技术划分:
广播式网 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点对点网络 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二、标准化工作

1、标准的分类:
法定标准: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 如:OSI
事实标准:某些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时间长了,这系产品中的协议和技术就成为了标准 如:TCP/IP协议

2、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 指定通信规则(电信电话)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学术机构、IEEE802系列标准、5G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 富则因特网相关标准的制定、RFC XXXX

3、RFC文档——Request For Comments——因特网标准的形式
RFC文档上升为因特网正式标准的阶段:
(1)因特网草案,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2)建议标准 从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FC文档
(3)草案标准(2012年废除)
(4)因特网标准

三、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一)与速度有关的指标

1、速率:数据率或称为数据传输率或者比特率

比特:1/0 位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单位为: b/s kb/s Gb/s Tb/s

速率:
千:1kb/s=10^3b/s 兆 吉 太

存储容量:
1Byte(字节)=8bit(比特)
1Kb=1024B=2^10B
1MB=1024KB=2^10KB
1GB=1024MB=2^10MB
1TB=1024GB=2^10GB

2、带宽
(1)“”带宽“原本指的是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
(2)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频率,单位是”比特每秒“,b/s kb/s Mb/s Gb/s

3、吞吐量:表示单位事件内通过某个网络(或者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 kb/s Mb/s等等,吞吐量受网络的的带宽或者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二)与时间有关的指标

1、时延:指数据(保温/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做延迟或者迟延,单位是s

分类: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做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宽度(或者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信道长度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排队时延:等待输出或者输入链路可用
处理时延:检测,找出口

2、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bit s b/s

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容量

3、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力计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RTT包括:(1)往返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 × 2
(2)末端处理时间

4、利用率:
(1)信道利用率: 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2)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1、为什么要分层?
发送文件之前需要完成的工作:
(1)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
(2)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目的主机;
(3)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查明目的主机是否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弄清楚,对于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准备好工作;
(5)确保差错和意外可以解决;
(6)。。。
由于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所以计算机需要将大问题分成一系列的小问题。

2、怎样分层?
相同地位的实体之间有协议;
上层实体与下层实体之间有接口;
上层实体向下层实体请求服务,下层实体为上层实体提供服务。

分层的基本原则: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2)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结构上可分隔开,每层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3、分层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做等实体。
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水平】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3)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 入口
4)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垂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DU:服务数据单元:未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传送的数据;
PCI:协议控制信息,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

3、小总结:
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为网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结构;
每层遵循某个/些网络协议以完成本层功能;
计算机网络体系挤乳沟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第n层在向n+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仅不含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仅仅在相邻层之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指能运行的一些软件和硬件。

五、计算机网络分层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OSI参考模型

1、ISO/OSI参考模型怎么来的?
IBM公司提出里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SNA,之后有很多公司都提出了自己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DEC公司的DNA模型,美国国防部提出的TCP/IP模型,等等。
但是网络体系结构太多了,没有同意的标准,为了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就出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提出的开档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但是,OSI参考模型在市场上被TCP/IP模型打败,只能作为理论法定模型,主要原因:
(1)ISO专家没有实际经验,构想的很好,但实际应用不行
(2)OSI结构较为复杂,运行效率比较低,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3)标准的指定周期太长,投入市场比较晚
(4)OSI层次划分不合理,有许多重复的部分

2、ISO/OSI参考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ISO/OSI参考模型解释通信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每个层的具体内容: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典型的应用层服务:文件传输(FTP) 电子邮件(SMTP) 万维网(HTTP)

表示层: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主要功能:
功能一:数据格式变换(语言的翻译)
功能二:数据加密解密
功能三:数据压缩与恢复
主要协议:JPEG ASCII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的传输数据
这是会话,也就是建立同步(SYN)
主要功能:
功能一: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功能二: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适用于传输大文件
主要协议:ADSP ASP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时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主要功能:
功能一: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功能二:差错控制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复用分用
复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分用: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对应的进程
主要协议:TCP UDP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主要功能:
功能一:路由选择(最佳路径)
功能二:差错控制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拥塞控制,若所有结点都来不及接受分组,而要丢弃大量分组的化,网络就处于拥塞状态,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这种拥塞
主要协议:IP IPX ICMP IGMP RARP OSPF

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
数据链路层/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
主要功能:
功能一: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
功能二:差错控制 帧错+位错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访问(接入控制) 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主要协议:SDLC HDLC PPP STP

物理层: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传输单位为比特
透明传输: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进行传输
主要功能:
功能一:定义接口特性
功能二: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双工)
功能三:定义传输速率
功能四:比特同步
功能五:比特编码(如:多少电压表示1,多少电压表示0)
主要协议:Rj45 802.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同点:
1、都要进行分层
2、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3、可以实现异构网络互联

不同点:
1、OSI定义三点:服务、协议、接口
2、OSI先出现,参考模型先于协议的发明,所以不偏向特定的协议
3、TCP/IP设计之初就是考虑了异构网的互联互通,所以很看重IP,将IP作为重要的层次
4、面向连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连接,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第二阶段传输数据,第三阶段释放数据
无连接:没有任何的阶段,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不会事先发送任何请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IP5层参考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仲子_real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