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二)

3.外部设备
(1)外部设备的分类。
计算机中中央处理器和主存储器构成主机,除主机以外,围绕着主机设置的各种硬件装置称为外部设备(外设)。外部设备的种类很多,应用比较广的有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设备、辅助存储器和终端设备。
A.输入/输出设备。
a.输入设备。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用于向计算机输入原始数据和处理数据的程序。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语音输入设备、触感器等。
b.输出设备。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将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投影仪、音箱等。
c.有一些设备同时集成了输入/输出两种功能,如光盘刻录机。
B.辅助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可存放大量的程序和数据,且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目前常见的辅助存储器有硬盘、闪存(U盘、SM卡、SD卡、记忆棒、TF卡等)和光盘等。
C.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是指经由通信设施向计算机输入程序和数据或接收计算机输出处理结果的设备。终端设备分为通用的和专用的两类。通用终端设备泛指附有通信处理控制功能的通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专用终端设备是指具有特殊性能、适用于特定业务范围的终端设备。
(2)硬盘。
硬盘是计算机上主要的外部存储设备,具有容量大、存取速度快等优点。
A.硬盘的分类。
根据磁头是否可移动,硬盘可以分为固定磁头硬盘和活动磁头硬盘两类。磁头和磁臂是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头安装在磁臂上,负责读写各磁道上的数据。
a.固定磁头硬盘中,每个磁道对应一个磁头。工作时。磁头无径向移动,其特点是存取速度快,省去了磁头寻找磁道的时间,但造价比较高。
b.活动磁头硬盘中,每个盘面只有一个磁头,在存取数据时,磁头在盘面上做径向运动。由于增加了寻道时,其存取时间比固定磁头硬盘要长。目前常用的硬盘都是活动磁头的。
A.磁盘的信息分布。
a.记录面。磁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片的两面都可用作记录面,每个记录面对应一个磁头,所以记录面号就是磁头号。
b.磁道。当盘片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记录面画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称为磁道。一条条磁道形成一组同心圆,最外圆的磁道为0号,往内侧磁道号逐步增加。
c.扇区。通常将一个磁道划分为若干弧段,每个弧段称为一个扇区或扇段,扇区编号从1开始。
d.圆柱面。在一个硬盘中,各记录面上相同编号的诸磁道构成一个圆柱面。例如,某硬盘有8片16面,则16个0号磁道构成0号圆柱面,16个1号磁道构成1号圆柱面…硬盘的圆柱面数就等于一个记录面上的磁道数,圆柱面号即对应的磁道号。
因此,磁盘寻址用的磁盘地址应该由硬盘号(一台计算机可能有多个硬盘)、圆柱面(磁道)号、记录面(磁头)号、扇区号等字段组成。
磁盘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存储密度、存储容量、平均存取时间和数据传输率等。
(3)I/O接口。
I/O接口(I/O控制器)是主机和外设之间的交接界面,通过接口可以实现主机和外设之间的信息交换。
A.I/O接口的功能。
a.实现主机和外设的通信联络控制。
b.进行地址译码和设备选择。
c.实现数据缓冲以达到速度匹配。
d.信号格式的转换(如电平转换、并/串或串/并转换、模/数或数/模转换)。
d.传送控制命令和状态信息。
B.I/O方式。
I/O方式包括程序查询、程序中断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和I/O通道控制等。
a.程序查询方式。一旦某一外设被选中并启动之后,主机将查询这个外设的某些状态位,看其是否准备就绪?若未准备就绪,主机将再次查询;若外设已准备就绪,则执行一次I/O操作。这种方式控制简单,但程序效率低。
b.程序中断方式。在主机启动外设后,无须等待查询,而是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外设在做好输入输出准备时,向主机发出中断请求,主机接到请求后就暂时终止原来执行的程序,转去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对外部请求进行处理,在中断处理完毕后返回原来的程序继续执行。
c.DMA方式。在主存储器和外设之间开辟直接的数据通道,可以进行基本上不需要CPU介入的主存和外设之间的信息传递,这样不仅保证了CPU的高效率,还能满足告诉外设的需要。
d.I/O通道控制方式。是DMA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在系统中设有通道控制部件,每个通道挂若干外设。主机执行I/O指令启动有关通道,通道执行通道程序,完成输入输出操作。通道是一个独立于CPU的专门管理I/O的处理机,它控制设备与主存直接进行数据交换。通道有自己的通道指令,通道指令由CPU启动,并在操作结束时向CPU发出中断信号。
4.总线
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路线。共享是指总线上可以挂接多个部件,各个部件之间相互交换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组公共线路传送;分时是指同一时刻总线上只能传送一个部件发送的消息。
(1)总线的分类。
总线按功能层次可以分为3类。
a.片内总线。指芯片内部的总线,如在CPU芯片内部寄存器与寄存器之间、寄存器与逻辑单元ALU之间都由片内总线连接。
b.系统总线。指计算机系统内各功能部件(CPU、主存、I/O接口)之间相互连接的总线,也称内部总线。系统总线按传送的信息不同,又分为数据总线(双向传输)、地址总线(单向传输)和控制总线(部分出、部分入)。
c.通信总线。用于计算机系统之间或计算机系统与其它系统(远程通信设备、测试设备)之间信息传送的总线,也称外部总线。依据总线的不同传输方式又分为串行通信总线和并行通信总线。
(2)系统总线的结构。
从系统总线的角度出发,总线的基本结构如下。
a.单总线结构。只有一条系统总线,CPU、主存、I/O设备都挂在该总线上,允许I/O设备之间、I/O设备与CPU之间或I/O设备与主存之间直接交换信息。
b.双总线结构。将低速I/O设备从单总线上分离出来,实现了主存总线与I/O总线分离。
c.三总线结构。各部件之间采用3条各自独立的总线来构成信息通道。主存总线用于在CPU和主存之间传送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I/O总线用于在CPU和外设之间通线;直接内存访问(DMA)总线用于在主存和高速外设之间直接传送数据。
(3)总线的性能指标。
a.总线的传输周期。一次总线操作所需的时间(包括申请阶段、寻址阶段、传输阶段和结束阶段),简称总线周期。总线周期通常由若干总线时钟周期构成。
b.总线时钟周期。即计算机的时钟周期。
c.总线的工作频率。总线上各种操作的频率,为总线周期的倒数。若总线周期=N个时钟周期,则总线的工作频率=时钟频率/N。
d.总线宽度。通常指数据总线的根数,用bit(位)表示,如32根称为32位总数线。
e.总线带宽。可理解为总线的数据传输率,即单位时间内总线上传输数据的位数,通常用每秒传输信息的字节数来衡量,单位可用MBps(兆字节每秒)表示。例如,总线工作频率为33MHz,总线宽度为32位(4B),则总线带宽为33×(32÷8)=132MBps。
f.时钟同步/异步。总线上的数据与时钟同步工作的总线称为同步总线,与时钟不同步工作的总线称为异步总线。
g.总线复用。一种信号线在不同的时间传输不同的信息。
h.信号线数。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种总线数的总和。
(4)总线仲裁。
为了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申请者使用总线,总线控制机构中设置有总线判优和仲裁控制逻辑,即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来决定哪个部件首先使用总线,只有获得总线使用权的部件才能开始数据传送。总线判优按其仲裁控制机构的设置可分为两种。
a.集中式控制。总线控制逻辑基本上集中于一个设备(如CPU)中。将所有的总线请求集中起来,利用一个特定的裁决算法进行裁决。
b.分布式控制。不需要中央仲裁器,即总线控制逻辑分散在连接与总线上的各个部件或设备中。
(5)总线操纵。
总线标准是国际上公布或推荐的互联各个模块的标准,是把各种不同的模块组成计算机系统时须遵守的规范。
常见的系统总线标准有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的ISA)、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视频电子标准协会)、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部设备互连)和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加速图形接口)等。
常见的外部总线标准有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集成设备电路)、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RS - 232C(Recommended standard - 232C,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推进的一种串行通信总线标准)和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等。
5.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须先将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数据放入内存储器中,在执行时,CPU根据当前程序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取出指令并执行指令,然后再取出下一条指令并执行,如此循环下去知道程序结束时才停止执行。其工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最后将计算的结果放入指令指定的存储器地址中。
(1)计算机指令格式。
指令是指计算机完成某个基本操作的命令。指令能被计算机硬件理解并执行。一条计算机指令是用一串二进制代码表示的,它通常包括两方面的信息:操作码和操作数(地址码),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操作码指明指令所要完成操作的性质和功能,即指出进行什么操作。操作码也是二进制代码。对于一种类型的计算机来说,各种指令的操作码互不相同,分别表示不同的操作。因此,指令中操作码的二进制位数决定了该种计算机最多能具有的指令条数。
操作数指明操作码执行时的操作对象,操作数可以是数据本身,也可以是存放数据的内存单元地址或寄存器名称。依据指令操作数的性质,操作数又可以分为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两类。例如,减法指令中减数和被减数为源操作数,它们的差为目的操作数。
如果指令中的操作码和操作数共占n个字节,则称该指令为n字节指令。
(2)计算机指令的寻址方式。
寻址方式是指找到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数据地址以及下一条将要执行指令的地址的方法。
寻找方式被分为两大类:找到下一条将要执行指令的地址,称为指令寻址;找到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数据地址,称为数据寻址。
指令寻址分为顺序寻址和跳跃寻址两种。常见的数据寻址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隐含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基址寻址、变址寻址、相对寻址和堆栈寻址。
(3)计算机指令系统。
一台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称为该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其指令系统的指令数目与格式也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计算机,指令系统都应该具有以下功能指令。
A.数据传送类指令。用来实现数据在内存和CPU之间的传递。
B.运算类指令。用来进行数据的运算。
C.程序控制类指令。用来控制程序中指令的执行顺序。
D.输入/输出指令。用来实现外部设备与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E.处理机控制和调试指令。可实现计算机的硬件管理等。
(4)指令的执行过程。
指令的执行过程可分为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三个步骤。
A.取指令。按照程序规定的次序,从内存储器取出当前执行的指令,并送到控制器的指令寄存器中。
B.分析指令。对所取的指令进行分析,即根据指令中的操作码确定计算机应进行什么操作。由指令中的地址码确定操作数存放的地址。
C.执行指令。根据指令分析结果,由控制器发出完成操作所需的一系列控制电位,以便指挥计算机有关部件完成这一操作,同时,还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一般把计算机完成指令所花费的时间称为一个指令周期。指令周期越短,指令执行就越快。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不解风情的老妖怪哎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