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书体会

一、Java

1.JVM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KOCf7NB6-1630825046644)(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1546947.png)]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q7HDT9ys-163082504664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545469.png)]

1.1.线程

这里所说的线程指程序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线程实体。JVM 允许一个应用并发执行多个线程。

Hotspot JVM 中的 Java 线程与原生操作系统线程有直接的映射关系。当线程本地存储、缓冲区分配、同步对象、栈、程序计数器等准备好以后,就会创建一个操作系统原生线程。

Java 线程结束,原生线程随之被回收。操作系统负责调度所有线程,并把它们分配到任何可用的 CPU 上。当原生线程初始化完毕,就会调用 Java 线程的 run() 方法。当线程结束时,会释放原生线程和 Java 线程的所有资源。

Hotspot JVM 后台运行的系统线程主要有下面几个:

类型说明
虚拟机线程 (VM thread)这个线程等待 JVM 到达安全点操作出现。这些操作必须要在独立的线程里执行,因为当堆修改无法进行时,线程都需要 JVM 位于安全点。这些操作的类型有:
**stop-the-world 垃圾回收、线程栈 dump、线程暂停、线程偏向锁(biased locking)**解除。
周期性任务线程这线程负责定时器事件(也就是中断),用来调度周期性操作的执行。
GC 线程这些线程支持 JVM 中不同的垃圾回收活动。
编译器线程这些线程在运行时将字节码动态编译成本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
信号分发线程这个线程接收发送到 JVM 的信号并调用适当的 JVM 方法处理。

1.2.JVM内存区域

1.2.1.基本概念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IkQYjBg-163082504664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602026.png)]

  • JVM 内存区域主要分为:
    • 线程私有区域:
      • 程序计数器
      • 虚拟机栈
      • 本地方法区
    • 线程共享区域:
      • JAVA 堆
      • 方法区
    • 直接内存
  • 线程私有数据区域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 依赖用户线程的启动/结束而创建/销毁(在 Hotspot VM 内, 每个线程都与操作系统的本地线程直接映射, 因此这部分内存区域的存/否跟随本地线程的生/死对应)。
  • 线程共享区域随虚拟机的启动/关闭而创建/销毁
  • 直接内存并不是 JVM 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 但也会被频繁的使用: 在 JDK 1.4 引入的 NIO 提供了基于 Channel 与 Buffer 的 IO 方式, 它可以使用 Native 函数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 然后使用DirectByteBuffer 对象作为这块内存的引用进行操作(详见: Java I/O 扩展), 这样就避免了在 Java堆和 Native 堆中来回复制数据, 因此在一些场景中可以显著提高性能。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BMQWJBxH-1630825046647)(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616198.png)]

1.2.2.程序计数器

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 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每条线程都要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这类内存也称为“线程私有”的内存。

正在执行 java 方法的话,计数器记录的是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当前指令的地址)。如果还是 Native 方法,则为空

这个内存区域是唯一一个在虚拟机中没有规定任何OutOfMemoryError 情况的区域

1.2.3.虚拟机栈

是描述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在执行的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Stack Frame)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每一个方法从调用直至执行完成的过程,就对应着一个栈帧在虚拟机栈中入栈到出栈的过程

栈帧( Frame)是用来存储数据和部分过程结果的数据结构,同时也被用来处理动态链接(Dynamic Linking)、 方法返回值和异常分派( Dispatch Exception)。栈帧随着方法调用而创建,随着方法结束而销毁——无论方法是正常完成还是异常完成(抛出了在方法内未被捕获的异常)都算作方法结束。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W4wBNiE-1630825046648)(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627038.png)]

1.2.4.本地方法栈

本地方法栈和 Java Stack 作用类似, 区别是虚拟机栈为执行 Java 方法服务, 而本地方法栈则为Native 方法服务, 如果一个 VM 实现使用 C-linkage 模型来支持 Native 调用, 那么该栈将会是一个C 栈,但 HotSpot VM 直接就把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合二为一

1.2.5.堆(Heap)-运行时数据区

被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创建的对象和数组都保存在 Java 堆内存中,也是垃圾收集器进行垃圾收集的最重要的内存区域**。由于现代 VM 采用**分代收集算法,, 因此 Java 堆从 GC 的角度还可以细分为: 新生代(Eden 区、From Survivor 区和 To Survivor 区)和老年代。

1.2.6.方法区/永久代

即我们常说的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 用于存储被 JVM 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HotSpot VM把GC分代收集扩展至方法区, 即使用Java堆的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这样 HotSpot 的垃圾收集器就可以像管理 Java 堆一样管理这部分内存, 而不必为方法区开发专门的内存管理器(永久代的内存回收的主要目标是针对常量池的回收类型的卸载, 因此收益一般很小)。

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是方法区的一部分。Class 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等描述等信息外,还有一项信息是常量池(Constant Pool Table),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这部分内容将在类加载后存放到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中。 Java 虚拟机对 Class 文件的每一部分(自然也包括常量池)的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一个字节用于存储哪种数据都必须符合规范上的要求,这样才会被虚拟机认可、装载和执行。

1.3.JVM 运行时内存

Java 堆从 GC 的角度还可以细分为: 新生代(Eden 区From Survivor 区To Survivor 区)和老年代。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q0mqeHOC-1630825046651)(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644915.png)]

1.3.1.新生代

用来存放新生的对象。一般占据堆的 1/3 空间。由于频繁创建对象,所以新生代会频繁触发MinorGC 进行垃圾回收。新生代又分为 Eden 区、ServivorFrom、ServivorTo 三个区。

1.3.1.1.Eden

Java 新对象的出生地(如果新创建的对象占用内存很大,则直接分配到老年代)。当 Eden 区内存不够的时候就会触发 MinorGC,对新生代区进行一次垃圾回收。

1.3.1.2.ServivorFrom

上一次 GC 的幸存者,作为这一次 GC 的被扫描者。

1.3.1.3.ServivorTo

保留了一次 MinorGC 过程中的幸存者。

1.3.1.4. MinorGC 的过程(复制->清空->互换)

MinorGC 采用复制算法

1.eden、servicorFrom复制到ServicorTo,年龄+1

首先,把 Eden 和 ServivorFrom 区域中存活的对象复制到 ServicorTo 区域(如果有对象的年龄以及达到了老年的标准,则赋值到老年代区),同时把这些对象的年龄+1(如果 ServicorTo 不够位置了就放到老年区);

2.清空eden、servicorFrom

然后,清空 Eden 和 ServicorFrom 中的对象;

3.ServicorTo和ServicorFrom互换

最后,ServicorTo 和 ServicorFrom 互换,原 ServicorTo 成为下一次 GC 时的 ServicorFrom区。

1.3.2.老年代

主要存放应用程序中生命周期长的内存对象

老年代的对象比较稳定,所以 MajorGC 不会频繁执行。在进行 MajorGC 前一般都先进行了一次 MinorGC,使得有新生代的对象晋身入老年代,导致空间不够用时才触发。当无法找到足够大的连续空间分配给新创建的较大对象时也会提前触发一次 MajorGC 进行垃圾回收腾出空间

MajorGC 采用标记清除算法:首先扫描一次所有老年代,标记出存活的对象,然后回收没有标记的对象。MajorGC 的耗时比较长,因为要扫描再回收。MajorGC 会产生内存碎片,为了减少内存损耗,我们一般需要进行合并或者标记出来方便下次直接分配。当老年代也满了装不下的时候,就会抛出 OOM(Out of Memory)异常。

1.3.3.永久代

指内存的永久保存区域,主要存放 Class 和 Meta(元数据)的信息 ,Class 在被加载的时候被放入永久区域,它和和存放实例的区域不同,GC 不会在主程序运行期对永久区域进行清理。所以这也导致了永久代的区域会随着加载的 Class 的增多而胀满,最终抛出 OOM 异常

1.3.3.1.JAVA8 与元数据

在 Java8 中,永久代已经被移除,被一个称为“元数据区”(元空间)的区域所取代

元空间的本质和永久代类似,元空间与永久代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元空间并不在虚拟机中,而是使用本地内存。因此,默认情况下,元空间的大小仅受本地内存限制。类的元数据放入 native memory, 字符串池和类的静态变量放入 java 堆中,这样可以加载多少类的元数据就不再由MaxPermSize 控制, 而由系统的实际可用空间来控制。

1.4.垃圾回收与算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JdP2nYEX-1630825046652)(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700185.png)]

1.4.1.垃圾的确定
1.4.1.1.引用计数法

在 Java 中,引用和对象是有关联的。如果要操作对象则必须用引用进行。因此,很显然一个简单的办法是通过引用计数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回收。简单说,即一个对象如果没有任何与之关联的引用,即他们的引用计数都不为 0,则说明对象不太可能再被用到,那么这个对象就是可回收对象。

1.4.1.2.可达性分析

为了解决引用计数法的循环引用问题,Java 使用了可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GC roots对象作为起点搜索。如果在GC roots和一个对象之间没有可达路径,则称该对象是不可达的。

要注意的是,不可达对象不等价于可回收对象,不可达对象变为可回收对象至少要经过两次标记过程。两次标记后仍然是可回收对象,则将面临回收。

1.4.2.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最基础的垃圾回收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注和清除标记阶段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清除阶段回收被标记的对象所占用的空间。如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MCW5Fstk-1630825046652)(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717403.png)]

从图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该算法最大的问题是内存碎片化严重,后续可能发生大对象不能找到可利用空间的问题。

1.4.3.复制算法(copying)

为了解决 Mark-Sweep 算法内存碎片化的缺陷而被提出的算法。按内存容量将内存划分为等大小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内存满后将尚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上去,把已使用的内存清掉,如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lCSYvNhZ-1630825046653)(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735975.png)]

这种算法虽然实现简单,内存效率高,不易产生碎片,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可用内存被压缩到了原本的一半。且存活对象增多的话,Copying 算法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1.4.4.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结合了以上两个算法,为了避免缺陷而提出。标记阶段和 Mark-Sweep 算法相同,标记后不是清理对象,而是将存活对象移向内存的一端。然后清除端边界外的对象。如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NS2Du414-1630825046653)(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801089.png)]

1.4.5.分代收集算法

分代收集法是目前大部分 JVM 所采用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的不同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不同的域,一般情况下将 GC 堆划分为老生代(Tenured/Ol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老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只有少量对象需要被回收,新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都有大量垃圾需要被回收,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算法。

1.4.5.1.新生代与复制算法

目前大部分 JVM 的 GC 对于新生代都采取 Copying 算法,因为新生代中每次垃圾回收都要回收大部分对象,即要复制的操作比较少,但通常并不是按照 1:1 来划分新生代。一般将新生代划分为一块较大的 Eden 空间和两个较小的 Survivor 空间(From Space, To Space),每次使用Eden 空间和其中的一块 Survivor 空间,当进行回收时,将该两块空间中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 Survivor 空间中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23V7HnT6-1630825046653)(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834490.png)]

1.4.5.2.老年代与标记复制算法

老年代因为每次只回收少量对象,因而采用 Mark-Compact 算法

  1. JAVA 虚拟机提到过的处于方法区的永生代(Permanet Generation),它用来存储 class 类,常量,方法描述等。对永生代的回收主要包括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

  2. 对象的内存分配主要在新生代的 Eden Space 和 Survivor Space 的 From Space(Survivor 目前存放对象的那一块)少数情况会直接分配到老生代

  3. 当新生代的 Eden Space 和 From Space 空间不足时就会发生一次 GC,进行 GC 后,Eden Space 和 From Space 区的存活对象会被挪到 To Space,然后将 Eden Space 和 From Space 进行清理

  4. 如果 To Space 无法足够存储某个对象,则将这个对象存储到老生代

  5. 在进行 GC 后,使用的便是 Eden Space 和 To Space 了,如此反复循环。

  6. 对象在 Survivor 区躲过一次 GC 后,其年龄就会+1。默认情况下年龄到达 15 的对象会被移到老生代中

1.5.JAVA 四中引用类型

1.5.1.强引用

在 Java 中最常见的就是强引用,把一个对象赋给一个引用变量,这个引用变量就是一个强引用。当一个对象被强引用变量引用时,它处于可达状态,它是不可能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的,即使该对象以后永远都不会被用到 JVM 也不会回收。因此强引用是造成 Java 内存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

1.5.2.软引用

软引用需要SoftReference 类来实现,对于只有软引用的对象来说,当系统内存足够时它不会被回收,当系统内存空间不足时它会被回收。软引用通常用在对内存敏感的程序中

1.5.3.弱引用

弱引用需要用 WeakReference类来实现,它比软引用的生存期更短,对于只有弱引用的对象来说,只要垃圾回收机制一运行,不管 JVM 的内存空间是否足够,总会回收该对象占用的内存

1.5.4.虚引用

虚引用需要 PhantomReference 类来实现,它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引用队列联合使用。虚引用的主要作用是跟踪对象被垃圾回收的状态

1.6.GC 分代收集算法 VS 分区收集算法

1.6.1.分代收集算法

当前主流 VM 垃圾收集都采用”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算法, 这种算法会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 如 JVM 中的 新生代、老年代、永久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年代特点分别采用最适当的 GC 算法

1.6.1.1. 在新生代-复制算法

每次垃圾收集都能发现大批对象已死, 只有少量存活. 因此选用复制算法, 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

1.6.1.2. 在老年代-标记整理算法

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 就必须采用“标记—清理”或“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不必进行内存复制, 且直接腾出空闲内存

1.6.2.分区收集算法

分区算法则将整个堆空间划分为连续的不同小区间, 每个小区间独立使用, 独立回收.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一次回收多少个小区间 , 根据目标停顿时间, 每次合理地回收若干个小区间(而不是整个堆), 从而减少一次 GC 所产生的停顿。

1.7.GC垃圾收集器

Java 堆内存被划分为新生代和年老代两部分,新生代主要使用复制和标记-清除垃圾回收算法;年老代主要使用标记-整理垃圾回收算法,因此 java 虚拟中针对新生代和年老代分别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垃圾收集器,JDK1.6 中 Sun HotSpot 虚拟机的垃圾收集器如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Hz91xAYb-1630825046654)(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851997.png)]

1.7.1.Serial 垃圾收集器 (单线程、复制算法)

Serial(英文连续)是最基本垃圾收集器,使用复制算法,曾经是JDK1.3.1 之前新生代唯一的垃圾收集器。Serial 是一个单线程的收集器,它不但只会使用一个 CPU 或一条线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作,并且在进行垃圾收集的同时,必须暂停其他所有的工作线程,直到垃圾收集结束

Serial 垃圾收集器虽然在收集垃圾过程中需要暂停所有其他的工作线程,但是它简单高效,对于限定单个 CPU 环境来说,没有线程交互的开销,可以获得最高的单线程垃圾收集效率,因此 Serial垃圾收集器依然是 java 虚拟机运行在 Client 模式下默认的新生代垃圾收集器

1.7.2.ParNew 垃圾收集器(Serial+多线程)

ParNew 垃圾收集器其实是 Serial 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也使用复制算法,除了使用多线程进行垃圾收集之外,其余的行为和 Serial 收集器完全一样,ParNew 垃圾收集器在垃圾收集过程中同样也要暂停所有其他的工作线程

ParNew 收集器默认开启和 CPU 数目相同的线程数,可以通过-XX:ParallelGCThreads参数来限制垃圾收集器的线程数。【Parallel:平行的】

ParNew虽然是除了多线程外和Serial 收集器几乎完全一样,但是ParNew垃圾收集器是很多 java虚拟机运行在 Server 模式下新生代的默认垃圾收集器。

1.7.3.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多线程复制算法、高效)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也是一个新生代垃圾收集器,同样使用复制算法,也是一个多线程的垃圾收集器,它重点关注的是程序达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Thoughput,CPU 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CPU 总消耗时间,即吞吐量=运行用户代码时间/(运行用户代码时间+垃圾收集时间)),高吞吐量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 CPU 时间,尽快地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主要适用于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自适应调节策略也是 ParallelScavenge 收集器与 ParNew 收集器的一个重要区别

1.7.4.Serial Old 收集器(单线程标记整理算法 )

Serial Old 是 Serial 垃圾收集器年老代版本,它同样是个单线程的收集器,使用标记-整理算法,这个收集器也主要是运行在 Client 默认的 java 虚拟机默认的年老代垃圾收集器。

在 Server 模式下,主要有两个用途:

  1. 在 JDK1.5 之前版本中与新生代的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搭配使用。

  2. 作为年老代中使用 CMS 收集器的后备垃圾收集方案。

新生代 Serial 与年老代 Serial Old 搭配垃圾收集过程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Wa7ayFLS-1630825046654)(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911682.png)]

新生代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与 ParNew 收集器工作原理类似,都是多线程的收集器,都使用的是复制算法,在垃圾收集过程中都需要暂停所有的工作线程。新生代 Parallel Scavenge/ParNew 与年老代 Serial Old 搭配垃圾收集过程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oSgtzmTY-1630825046655)(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924368.png)]

1.7.5. Parallel Old 收集器(多线程标记整理算法)

Parallel Old 收集器是Parallel Scavenge的年老代版本,使用多线程的标记-整理算法,在 JDK1.6才开始提供。

在 JDK1.6 之前,新生代使用 ParallelScavenge 收集器只能搭配年老代的 Serial Old 收集器,只能保证新生代的吞吐量优先,无法保证整体的吞吐量,Parallel Old 正是为了在年老代同样提供吞吐量优先的垃圾收集器,如果系统对吞吐量要求比较高,可以优先考虑新生代 Parallel Scavenge和年老代 Parallel Old 收集器的搭配策略。

新生代 Parallel Scavenge 和年老代 Parallel Old 收集器搭配运行过程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j4JxdXHr-1630825046655)(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934875.png)]

1.7.6.CMS 收集器(多线程标记清除算法)

Concurrent mark sweep(CMS)收集器是一种年老代垃圾收集器,其最主要目标是获取最短垃圾回收停顿时间,和其他年老代使用标记-整理算法不同,它使用多线程的标记-清除算法

最短的垃圾收集停顿时间可以为交互比较高的程序提高用户体验

CMS 工作机制相比其他的垃圾收集器来说更复杂,整个过程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1. 初始标记

只是标记一下 GC Roots 能直接关联的对象,速度很快,仍然需要暂停所有的工作线程

  1. 并发标记

进行 GC Roots 跟踪的过程,和用户线程一起工作,不需要暂停工作线程。

  1. 重新标记

为了修正在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行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仍然需要暂停所有的工作线程

  1. 并发清除

清除 GC Roots 不可达对象,和用户线程一起工作不需要暂停工作线程。由于耗时最长的并发标记和并发清除过程中,垃圾收集线程可以和用户现在一起并发工作,所以总体上来看CMS 收集器的内存回收和用户线程是一起并发地执行

CMS 收集器工作过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lplhvEp5-163082504665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4951316.png)]

1.7.7. G1收集器

Garbage first 垃圾收集器是目前垃圾收集器理论发展的最前沿成果,相比与 CMS 收集器,G1 收集器两个最突出的改进是:

  1. 基于标记-整理算法,不产生内存碎片。

  2. 可以非常精确控制停顿时间,在不牺牲吞吐量前提下,实现低停顿垃圾回收。

G1 收集器避免全区域垃圾收集,它把堆内存划分为大小固定的几个独立区域并且跟踪这些区域的垃圾收集进度,同时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级列表,每次根据所允许的收集时间,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区域。区域划分和优先级区域回收机制,确保 G1 收集器可以在有限时间获得最高的垃圾收集效率。

1.8.JVM 类加载机制

1.8.1.类加载机制

JVM 类加载机制分为五个部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5Z7Dd7oO-163082504665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5614038.png)]

1.8.1.1.加载

加载是类加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会在内存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 java.lang.Class 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入口。注意这里不一定非得要从一个 Class 文件获取,这里既可以从ZIP 包中读取(比如从 jar 包和 war 包中读取),也可以在运行时计算生成(动态代理),也可以由其它文件生成(比如将 JSP 文件转换成对应的 Class 类)。

1.8.1.2.验证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 Class 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是否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1.8.1.3.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的初始值阶段,即在方法区中分配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空间注意:这里所说的初始值概念,比如一个类变量定义为:

public static int v = 8080;
// 实际上变量 v 在准备阶段过后的初始值为 0 而不是 8080,
// 将 v 赋值为 8080 的 put static 指令是程序被编译后,存放于类构造器<client>方法之中。

但是注意如果声明为: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 = 8080;
// 在编译阶段会为 v 生成 ConstantValue 属性,在准备阶段虚拟机会根据 ConstantValue 属性将 v 赋值为 8080。
1.8.1.4.解析

解析阶段是指虚拟机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符号引用就是 class 文件中的:

  1. CONSTANT_Class_info

  2. CONSTANT_Field_info

  3. CONSTANT_Method_info

等类型的常量。

1.8.1.4.1.符号引用

符号引用与虚拟机实现的布局无关,引用的目标并不一定要已经加载到内存中。各种虚拟机实现的内存布局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它们能接受的符号引用必须是一致的,因为符号引用的字面量形式明确定义在 Java 虚拟机规范的 Class 文件格式中。

1.8.1.4.2.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可以是指向目标的指针相对偏移量或是一个能间接定位到目标的句柄。如果有了直接引用,那引用的目标必定已经在内存中存在

1.8.1.5.初始化

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client>方法的过程<client>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类变量的赋值操作和静态语句块中的语句合并而成的。虚拟机会保证子<client>方法执行之前,父类的<client>方法已经执行完毕,如果一个类中没有对静态变量赋值也没有静态语句块,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client>()方法

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会执行类初始化

  1. 通过子类引用父类的静态字段,只会触发父类的初始化,而不会触发子类的初始化。

  2. 定义对象数组,不会触发该类的初始化。

  3. 常量在编译期间会存入调用类的常量池中,本质上并没有直接引用定义常量的类,不会触发定义常量所在的类。

  4. 通过类名获取 Class 对象,不会触发类的初始化。

  5. 通过 Class.forName 加载指定类时,如果指定参数 initialize 为 false 时,也不会触发类初始化,其实这个参数是告诉虚拟机,是否要对类进行初始化。

  6. 通过 ClassLoader 默认的 loadClass 方法,也不会触发初始化动作。

1.8.2.类加载器

虚拟机设计团队把加载动作放到 JVM 外部实现,以便让应用程序决定如何获取所需的类,JVM 提供了 3 种类加载器:

1.8.2.1.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 JAVA_HOME\lib 目录中的,或通过-Xbootclasspath 参数指定路径中的且被虚拟机认可(按文件名识别,如 rt.jar)的类。

1.8.2.2.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 JAVA_HOME\lib\ext 目录中的,或通过 java.ext.dirs 系统变量指定路径中的类库。

1.8.2.3.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用户路径(classpath)上的类库

JVM 通过双亲委派模型进行类的加载,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继承 java.lang.ClassLoader实现自定义的类加载器。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CdZlvSwo-163082504665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5642196.png)]

1.8.3.双亲委派

当一个类收到了类加载请求,他首先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类加载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载请求都应该传送到启动类加载其中,只有当父类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请求的时候(在它的加载路径下没有找到所需加载的Class),子类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

采用双亲委派的一个好处是比如加载位于 rt.jar 包中的类 java.lang.Object,不管是哪个加载器加载这个类,最终都是委托给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这样就保证了使用不同的类加载器最终得到的都是同样一个 Object 对象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v0fJUu5-1630825046657)(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05753553.png)]

1.8.4.OSGI(动态模型系统)

OSGi(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是面向 Java 的动态模型系统,是 Java 动态化模块化系统的一系列规范

1.8.4.1. 动态改变构造

OSGi 服务平台提供在多种网络设备上无需重启的动态改变构造的功能。为了最小化耦合度和促使这些耦合度可管理,OSGi 技术提供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它能使这些组件动态地发现对方。

1.8.4.2. 模块化编程与热插拔

OSGi 旨在为实现 Java 程序的模块化编程提供基础条件,基于 OSGi 的程序很可能可以实现模块级的热插拔功能,当程序升级更新时,可以只停用、重新安装然后启动程序的其中一部分,这对企业级程序开发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特性。

OSGi 描绘了一个很美好的模块化开发目标,而且定义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所需要服务与架构,同时也有成熟的框架进行实现支持。但并非所有的应用都适合采用 OSGi 作为基础架构,它在提供强大功能同时,也引入了额外的复杂度,因为它不遵守了类加载的双亲委托模型。

3.I/O与网络

3.1.I/O

3.1.1.BIO
3.1.2.NIO

同步和异步是针对应用程序和内核的交互而言的。

同步:指的是用户进程触发IO操作并等待或者轮询的去查看IO操作是否就绪。

生活案例:自己拿上银行卡去银行取钱(使用同步IO时,Java自己处理IO读写)。

异步:指的是用户进程触发IO操作以后便开始做其他的事情,而当IO操作已经完成的时候会得到IO完成的通知。

生活案例:托朋友拿着自己的银行卡去银行取钱,告诉朋友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自己去办理其他事情。同时,你还要告诉朋友取完钱给你送到哪里。( 使用异步I/O时, Java将IO读写委托给OS处理,需要将数据缓冲区地址和大小传给OS )。

阻塞和非阻塞是针对进程在访问数据的时候,根据IO操作的就绪状态来采取的不同方式。

阻塞:指的是准备对文件进行读写时,如果当时没有东西可读,或暂时不可写,程序就进入等待状态,直到有东西可读或可写为止。

生活案例:你在ATM取款,发现前面有人,你只能等待,等其他人办理完你才能取钱(使用阻塞IO时,Java调用会一直阻塞到读写完成才返回)。

非阻塞:指的是如果没有东西可读,或不可写,读写函数马上返回,而不会等待。

生活案例:在银行办业务时,人多要先取个号,然后我们可以跟朋友开黑,等轮到我们,银行就会通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去办业务了(使用非阻塞IO时,如果不能读写Java调用会马上返回,当IO事件分发器会通知可读写时再继续进行读写,不断循环直到读写完成)。

3.1.2.1.简介

Java NIO(全称java non-blockingIO): 同步非阻塞,服务器实现模式为一个线程处理多个请求(连接),即客户端发送的连接请求都会注册到多路复用器上,多路复用器轮询到连接有I/O请求就进行处理。

NIO和BIO的作用和目的相同,但是实现方式不同。BIO以流的方式处理数据,而NIO以块的方式处理数据,因此效率要高很多。

NIO是在Java 1.4开始引入了NIO框架(java.nio包) ,java提供了一系列改进的输入输出的新特性,这些统称NIO,也有人成为New IO。

NIO提供了Channel、Selector、 Buffer等新的抽象 ,可以构建多路复用IO程序,同时提供更接近操作系统底层的高性能数据操作方式。传统BIO基于字节流和字符流进行操作,而NIO基于Channel(通道)和Buffer(缓冲区)进行操作,数据总是从通道读取到缓冲区,或者从缓冲区写入到通道中。Selector用于监听多个通道的事件,因此使用单个线程就可以监听多个数据通道。

NIO 和传统 IO 之间第一个最大的区别是,IO 是面向流的,NIO 是面向缓冲区的

3.1.2.2.工作原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Jmnm43DB-1630825405428)(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70509966.png)]

  1. 一个线程一个selector,一个线程对应多个channel(连接),每个Channel对应一个Buffffer。
  2. 多个channel可以注册到一个selector,事件决定selector切换到哪一个channel。
  3. 数据的读写通过Buffffer,BIO中的流是单向的,要么输入流要么输出流,NIO的Buffffer是可双向读写,通过flip方法切换即可。
  4. channel也是双向的,可以返回底层操作系统的情况,例如Linux,底层的操作系统通道就是双向的。
3.1.2.3.使用场景

NIO方式适用于**连接数目多且连接比较短(轻操作)**的架构,比如聊天服务器。

3.1.2.4.缓冲区(Buffer)
3.1.2.4.1.概念

缓冲区本质上是一块可以写入数据,然后可以从中读取数据的内存,这块内存被包装成NIO Buffer对象,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容器,是一个特殊的数组,该对象提供了一组方法,用来方便的访问该块内存。

Channel提供从文件或网络读取数据的渠道,但是读取或者写入的数据都是经过Buffer。

3.1.2.4.2.Buffer类及其子类

在NIO中,Buffer是一个顶级父类,也是一个抽象类,有很多的子类。

3.1.2.4.3.Buffer中的属性
属性描述
capacity容量,即可以容纳的最大数据量;
在缓冲区创建时被设定并且不能改变
position位置,下一个要被读或写的元素的索引,
每次读写缓冲区数据时都会改变该值,为下次读写作准备。
limit表示缓冲区的当前终点 ,不能对缓冲区的超过极限的位置进行读写操作。
写模式下,limit等于Buffer的capacity。
当切换Buffer到读模式时, limit表示你最多能读到多少数据。
因此,当切换Buffffer到读模式时,limit会被设置成写模式下的position值。
简而言之,你能读到之前写入的所有数据
(limit被设置成已写数据的数量,这个值在写模式下就是position)
3.1.2.4.3.Buffer中的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PiEzVcW6-1630825405434)(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74556855.png)]

3.1.2.4.4.Buffer的基本用法

使用Buffer读写数据一般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1、创建缓冲区,写入数据到Buffer

2、调flip()方法将缓冲区改成读取模式

3、从Buffer中读取数据

4、调用clear()方法或者compact()方法

虽然java中的基本数据类型都有对应的Buffer类型与之对应(Boolean除外),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ByteBuffer类。所以先介绍一下ByteBuffer中的常用方法。

3.1.2.4.5.ByteBuffer中常用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OqoMDAj-163082540543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82509443.png)]

  • allocate(int):创建间接缓冲区:在堆中开辟,易于管理,垃圾回收器可以回收,空间有限,读写文件 速度较慢。
  • allocateDirect(int):创建直接缓冲区:不在堆中,物理内存中开辟空间,空间比较大,读写文件速度 快,缺点:不受垃圾回收器控制,创建和销毁耗性能。
3.1.2.4.6.案例

案例1:ByteBuffer的常用方法

package com.kkb.nio.buffer;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
* Buffer的基本用法 
*/ 
public class BufferTest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1、创建缓冲区,写入数据到Buffer 
        ByteBuffer buffer=ByteBuffer.allocate(1024); //创建指定容量的间接缓冲区 
        // ByteBuffer buffer1=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24); //创建指定容量的直接缓冲区 
        //写入数据的方式1 
        //buffer.put("hi,dude".getBytes()); 
        //写入数据的方式2 
        buffer.put((byte) 'h');
        buffer.put((byte) 'i'); 
        buffer.put((byte) ','); 
        buffer.put((byte) 'd');
        buffer.put((byte) 'u'); 
        buffer.put((byte) 'd');
        buffer.put((byte) 'e'); 
        
        // 2、调flip()方法将缓冲区改成读取模式 
        buffer.flip(); 
        
        // 3、从Buffer中读取数据的方式1:单个自己的读取
        while(buffer.hasRemaining()) { 
            byte b = buffer.get(); 
            System.out.println((char) b); 
        }
        //读取数据的方式2: 
        byte[] data=new byte[buffer.limit()]; 
        buffer.get(data);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data)); 
        
        
        // 4、调用clear()方法或者compact()方法 
        buffer.clear(); 
        buffer.compact(); 
  
    } 
}
  • clear(): position将被置为0,limit被设置成capacity的值。可以理解为Buffer被清空了,但是Buffer中的数据并未清除,只是这些标记告诉我们可以从哪里开始往Buffer里写数据。如果Buffer中有一些未读的数据,调用clear()方法,未读数据将“被遗忘”,意味着不再有任何标记会告诉你哪些数据 被读过,哪些还没有.
  • compact(): 将所有未读的数据拷贝到Buffer起始处。然后将position设到最后一个未读元素正后面。limit属性依然像clear()方法一样,设置成capacity。现在Buffer准备好写数据了,但是不会覆盖未读的数据。

案例2:ByteBuffer的常用方法

ByteBuffer 支持类型化的put和get, put放入的是什么数据类型,get取出来依然是什么类型, 否则可能出现BufferUnderflowException 异常。

package com.kkb.nio.buffer;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public class BufferTest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1、创建buffer 
        ByteBuffer buffer=ByteBuffer.allocate(1024); 
        //2、写入数据:按照类型化方式 
        buffer.putChar('K'); 
        buffer.putLong(1024L); 
        buffer.putInt(512); 
        buffer.putShort((short) 0);
        //3、读写切换 
        buffer.flip(); 
        //4、读取数据 
        System.out.println(buffer.getChar()); 
        System.out.println(buffer.getLong()); 
        System.out.println(buffer.getInt()); 
        System.out.println(buffer.getShort()); 
    } 
}

案例3:一个普通Buffer转成只读Buffer

package com.kkb.nio.buffer;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public class ReadOnlyBuff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一个Buffer 
        ByteBuffer buffer=ByteBuffer.allocate(64); 
        //循环放入数据 
        for (int i=0;i<buffer.capacity();i++){ 
            buffer.put((byte) i); 
        }
        //读写切换 
        buffer.flip(); 
        //得到一个只读的buffer 
        ByteBuffer readOnlyBuffer = buffer.asReadOnlyBuffer(); 
        System.out.println("readOnlyBuffer类型:"+readOnlyBuffer.getClass()); 
        
        //读取数据 
        while(readOnlyBuffer.hasRemaining()){ 
            System.out.println(readOnlyBuffer.get()); 
        }
        
        //写入数据会抛出异常--ReadOnlyBufferException 
        readOnlyBuffer.put((byte) 66); 
    } 
}
3.1.2.5.Channel
3.1.2.5.1.Channel介绍

通道(Channel) :类似于BIO中的stream,例如FileInputStream对象,用来建立到目标(文件,网络套接

字,硬件设备等)的一个连接,但是也有区别:

  • 既可以从通道中读取数据,又可以写数据到通道。但流的读写通常是单向的。
  • 通道可以异步地读写。
  • 通道中的数据总是要先读到一个Buffer,或者总是要从一个Buffer中写入。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bK5Xtmr-1630825405438)(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84805783.png)]

3.1.2.5.2.Channel的实现

常用的Channel类有: FileChannelDatagramChannelServerSocketChannelSocketChannel

  • FileChannel 从文件中读写数据。
  • DatagramChannel 能通过UDP读写网络中的数据。
  • SocketChannel 能通过TCP读写网络中的数据。
  • ServerSocketChannel可以监听新进来的TCP连接,像Web服务器那样。对每一个新进来的连接都会创建一个SocketChannel。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rNRPItBI-1630825405439)(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85236719.png)]

3.1.2.5.3.FileChannel

FileChannel主要用来对本地文件进行读写操作,但是FileChannel是一个抽象类,所以我们实际用的更多的是其子类FileChannelImpl,

  • FileChannel常用API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yk8q16C-1630825405440)(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85619641.png)]

  • 案例

    • 写入数据到文件

      package com.kkb.nio.channel;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
      * 写出数据到本地文件中 
      * @Author wanglina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FileChannelTest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msg="hi,dude"; 
              String fileName="channel01.txt"; 
              //创建一个输出流 
              FileOutputStream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fileName); 
              //获取同一个通道--channel的实际类型是FileChannelImpl 
              FileChannel channel=fileOutputStream.getChannel(); 
              //创建一个缓冲区 
              ByteBuffer buffer=ByteBuffer.allocate(1024); 
              //将信息写入缓冲区中 
              buffer.put(msg.getBytes()); 
              //对缓冲区读写切换 
              buffer.flip();
              //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到通道中 
              int num=channel.write(buffer); 
          
              System.out.println("写入完毕!"+num); 
              fileOutputStream.close(); 
          } 
          
      }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d86WYO9m-1630825405442)(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0333442.png)]

    • 读取文件中的数据

      package com.kkb.nio.channel;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
      * 从本地文件中读取数据 
      * @Author wanglina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FileChannelTest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 file=new File("channel01.txt");
              //创建输入流 
              FileInputStream file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file);
              //获取通道 
              FileChannel channel = fileInputStream.getChannel(); 
              //创建缓冲区 
              ByteBuffer buffer=ByteBuffer.allocate((int) file.length()); 
              //将通道中的数据读取buffer中 
              channel.read(buffer); 
              //将buffer中的字节数组转换为字符串输出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uffer.array())); 
              fileInputStream.close(); 
          } 
      }
      
    • 文件的复制

      • 方式1:非transferFrom方式

        package com.kkb.nio.channel;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
        * 实现文件的复制 
        * @Author wanglina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FileChannelTest0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准备好要复制的源文件和目标文件 
                File file=new File("cat.jpg"); 
                File fileCopy=new File("catCopy.jpg"); 
                //创建输入和输出流 
                FileInputStream file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file); 
                FileOutputStream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fileCopy); 
                //获取两个通道 
                FileChannel inChannel = fileInputStream.getChannel(); 
                FileChannel outChannel = fileOutputStream.getChannel(); 
                //创建缓冲区 
                ByteBuffer buffer=ByteBuffer.allocate(1024); 
                int len=0; 
                while(true){ 
                    //将标志位重置 
                    buffer.clear(); 
                    len=inChannel.read(buffer); 
                    System.out.println("len="+len); 
                    if(len==-1){
                        break; 
                    }
                    //读写切换 
                    buffer.flip(); 
                    //将buffer中的数据写入到了通道中 
                    outChannel.write(buffer); 
                }
                System.out.println("复制完毕!OK!"); 
                inChannel.close(); 
                outChannel.close(); 
                fileInputStream.close(); 
                fileOutputStream.close(); 
            } 
        }
        
      • 方式2:使用transferFrom方式拷贝

        package com.kkb.nio.channel;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
        * 文件的复制--方式2 transferFrom
        * @Author wanglina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FileChannelTest0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要复制的文件和目标文件
                File file=new File("cat.jpg"); File fileCopy=new File("catCopy1.jpg"); 
                //创建输入流和输出流 
                FileInputStream file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file); 
                FileOutputStream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fileCopy); 
                //获取两个通道 
                FileChannel inChannel=fileInputStream.getChannel(); 
                FileChannel outChannel=fileOutputStream.getChannel(); 
                //使用transferFrom复制--两个方式适合大文件的复制 
                outChannel.transferFrom(inChannel, 0,inChannel.size());
                //使用transferTo复制---注意方向 
                //inChannel.transferTo(0, inChannel.size(),outChannel); 
                System.out.println("复制完毕!OK"); 
                inChannel.close(); 
                outChannel.close(); 
                fileInputStream.close();
                fileOutputStream.close(); 
            } 
        }
        
3.1.2.6.Selector
3.1.2.6.1.概念

Selector 一般称为选择器 ,当然你也可以翻译为 多路复用器 。它是Java NIO核心组件中的一个,用于检查一个或多个NIO Channel(通道)的状态是否处于可读、可写。如此可以实现单线程管理多个channels,也就是可以管理多个网络链接。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gmaV2g6H-1630825405442)(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1514307.png)]

咱们刚刚讲过的进行文件IO时用到的FileChannel并不支持非阻塞操作,咱们学习NIO主要就是进行网络IO的学习, Java NIO中的网络通道是非阻塞IO的实现,基于事件驱动,非常适用于服务器需要维持大量连接但数据交换量不大的情况,例如一些即时通信的服务等等。

在BIO中我们已经编写过Socket服务器:

1、ServerSocket–BIO模式的服务器,一个客户端一个线程,虽然写起来简单,但是如果连接越多,线程就会越多,容易耗尽服务器资源而使其宕机。

2、使用线程池优化–让每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交给固定数量线程的连接池处理,写起来简单还能处理大量连接。但是线程的开销依然不低,如果请求过多,会出现排队现象。

如果使用java中的NIO,就可以用非堵塞的IO模式处理,这种模式下可以使用一个线程,处理大量的客户端连接请求。只有在连接真正有读写事件发生时,才会进行读写,就大大地减少了系统开销,并且不必为每个连接都创建一个线程, 不用去维护多个线程。避免了多线程之间的上下文切换导致的开销。

  • Selector:选择器类管理着一个被注册的通道集合的信息和它们的就绪状态。通道是和选择器一起被注册的,并且使用选择器来更新通道的就绪状态。
  • Selector是一个抽象类,实际使用的时候用的是SelectorImpl。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rsD7ansY-1630825405443)(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1828591.png)]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GKRFyL8O-1630825405443)(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1837431.png)]

Selector类的select的三种不同形式:

无参的select(): Selector类的select()方法会无限阻塞等待,直到有信道准备好了IO操作,或另一个线程唤 醒了它(调用了该选择器的wakeup())返回SelectionKey

带有超时参数的select(long time): 当需要限制线程等待通道就绪的时间时使用, 如果在指定的超时时间(以毫秒计算)内没有通道就绪时,它将返回0。 将超时参数设为0表示将无限期等待,那么它就等价于select( )方法了。

selectNow()`是完全非阻塞的: 该方法执行就绪检查过程,但不阻塞。如果当前没有通道就绪,它将立即返回0

3.1.2.6.2.使用

通过调用Selector.open()方法创建一个Selector对象,如下: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3.1.2.6.3.SelectionKey

SelectionKey:一个SelectionKey键表示了一个特定的通道对象和一个特定的选择器对象之间的注册关系。这种注册的关系共有四种: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kWnYN4Ub-1630825405444)(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2716040.png)]

常用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xPtIgMxE-1630825405445)(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2736115.png)]

3.1.2.6.4.SelectableChannel
  • 类关系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xgErEoXi-163082540544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2940942.png)]

  • 两个重要方法

    • 1.configureBlocking():设置阻塞或非阻塞模式

      public abstract SelectableChannel configureBlocking(boolean block)

      SelectableChannel抽象类的configureBlocking()方法是由 AbstractSelectableChannel抽象类实现的SocketChannelServerSocketChannelDatagramChannel都是直接继承AbstractSelectableChannel抽象类(上图明确展示了这些类关系)。

    • 2.register():注册一个选择器并设置监听事件

      public abstract SelectionKey register(Selector sel, int ops)

      register() 方法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interset集合 ,指通过Selector监听Channel时对什么事件感兴趣。可以监听四种不同类型的事件:ConnectAcceptReadWrite

      通道触发了一个事件意思是该事件已经就绪。比如某个Channel成功连接到另一个服务器称为“ 连接就绪 ”。一个ServerSockeChannel准备好接收新进入的连接称为“ 接收就绪 ”。一个有数据可读的通道可以说是“ 读就绪 ”。等待写数据的通道可以说是“ 写就绪 ”。

      这四种事件用SelectionKey的四个常量来表示:

      SelectionKey.OP_CONNECT 
      SelectionKey.OP_ACCEPT
      SelectionKey.OP_READ 
      SelectionKey.OP_WRITE
      

      如果你对不止一种事件感兴趣,使用或运算符即可,如下:

      int interestSet = SelectionKey.OP_READ | SelectionKey.OP_WRITE;
      
3.1.2.6.5.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SocketChannel用来在服务器端监听新的客户端Socket连接.

常用的方法除了两个从SelectableChannel类中继承而来的两个方法**configureBlocking()register()**方法外,还有以下要记住的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k5Cmkteo-1630825405447)(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3949938.png)]

3.1.2.6.5.SocketChannel

SocketChannel,网络IO通道,具体负责读写操作。NIO总是把缓冲区的数据写入通道,或者把通道里的数据读出到缓冲区(buffer) 。

常用的方法除了两个从SelectableChannel类中继承而来的两个方法**configureBlocking()register()**方法外,还有以下要记住的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wGOeqZ5s-1630825405447)(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94100411.png)]

3.1.2.6.6.案例 1

3.1.3.AIO

3.2.线程与并发

3.2.1.知识体系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j3ANjJAS-1630825405448)(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333075.png)]

3.2.2.JAVA线程实现/创建方式
3.2.2.1.继承Thread

Thread 类本质上是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的一个实例,代表一个线程的实例。启动线程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 Thread 类的 start()实例方法start()方法是一个 native 方法,它将启动一个新线程,并执行 run()方法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MyThread.run()"); 
    } 
} 
MyThread myThread1 = new MyThread(); 
myThread1.start();
3.2.2.2.实现 Runnable 接口

如果自己的类已经 extends 另一个类,就无法直接 extends Thread,此时,可以实现一个Runnable 接口。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OtherClass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MyThread.run()"); 
    } 
}



//启动 MyThread,需要首先实例化一个 Thread,并传入自己的 MyThread 实例:
MyThread my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myThread); 
thread.start(); 
//事实上,当传入一个 Runnable target 参数给 Thread 后,Thread 的 run()方法就会调用target.run()
    
public void run() { 
    if (target != null) { 
        target.run(); 
    } 
}
3.2.2.3.ExecutorServiceCallable<Class>Future有返回值线程

有返回值的任务必须实现 Callable 接口,类似的,无返回值的任务必须 Runnable 接口。执行Callable 任务后,可以获取一个 Future 的对象,在该对象上调用 get 就可以获取到 Callable 任务返回的 Object 了,再结合线程池接口 ExecutorService 就可以实现传说中有返回结果的多线程了

//创建一个线程池
ExecutorService 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taskSize);
// 创建多个有返回值的任务
List<Future> list = new ArrayList<Future>(); 
for (int i = 0; i < taskSize; i++) { 
    Callable c = new MyCallable(i + " "); 
    // 执行任务并获取 Future 对象
    Future f = pool.submit(c); 
    list.add(f); 
} 
// 关闭线程池
pool.shutdown(); 
// 获取所有并发任务的运行结果
for (Future f : list) { 
    // 从 Future 对象上获取任务的返回值,并输出到控制台
    System.out.println("res:" + f.get().toString()); 
}
3.2.2.4.基于线程池的方式

线程和数据库连接这些资源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那么每次需要的时候创建,不需要的时候销毁,是非常浪费资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缓存的策略,也就是使用线程池。

// 创建线程池
 ExecutorService thread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while(true) {
     threadPool.execute(new Runnable() { // 提交多个线程任务,并执行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is running ..");
             try {
                 Thread.sleep(3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3.2.3. 4种线程池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aNzu6EZV-1630825405449)(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418156.png)]

Java 里面线程池的顶级接口是 Executor,但是严格意义上讲 Executor并不是一个线程池,而只是一个执行线程的工具。真正的线程池接口是 ExecutorService

3.2.3.1.newCach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可根据需要创建新线程的线程池但是在以前构造的线程可用时将重用它们。对于执行很多短期异步任务的程序而言,这些线程池通常可提高程序性能。调用 execute 将重用以前构造的线程(如果线程可用)。如果现有线程没有可用的,则创建一个新线程并添加到池中终止并从缓存中移除那些已有 60 秒钟未被使用的线程。因此,长时间保持空闲的线程池不会使用任何资源。

3.2.3.2.newFix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可重用固定线程数的线程池以共享的无界队列方式来运行这些线程。在任意点,在大多数 nThreads 线程会处于处理任务的活动状态。如果在所有线程处于活动状态时提交附加任务,则在有可用线程之前,附加任务将在队列中等待。如果在关闭前的执行期间由于失败而导致任何线程终止,那么一个新线程将代替它执行后续的任务(如果需要)。在某个线程被显式地关闭之前,池中的线程将一直存在

3.2.3.3.newSchedul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线程池,它可安排在给定延迟后运行命令或者定期地执行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scheduledThreadPool=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3); 
scheduledThreadPool.schedule(new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延迟三秒");
     }
}, 3, TimeUnit.SECONDS);

scheduledThreadPool.scheduleAtFixedRate(new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延迟 1 秒后每三秒执行一次");
    }
},1,3,TimeUnit.SECONDS);
3.2.3.4.newSingleThreadExecutor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返回一个线程池(这个线程池只有一个线程),这个线程池可以在线程死后(或发生异常时)重新启动一个线程来替代原来的线程继续执行下去

3.2.4.线程生命周期

当线程被创建并启动以后,它既不是一启动就进入了执行状态,也不是一直处于执行状态。

在线程的生命周期中,它要经过**新建(New)、就绪(Runnable)、运行(Running)、阻塞(Blocked)和死亡(Dead)**5 种状态。尤其是当线程启动以后,它不可能一直"霸占"着 CPU 独自运行,所以 CPU 需要在多条线程之间切换,于是线程状态也会多次在运行、阻塞之间切换.

3.2.4.1.新建状态(NEW)

当程序使用 new 关键字创建了一个线程之后,该线程就处于新建状态,此时仅由 JVM 为其分配内存,并初始化其成员变量的值

3.2.4.2.就绪状态(RUNNABLE)

当线程对象调用了 start()方法之后,该线程处于就绪状态。Java 虚拟机会为其创建方法调用栈和程序计数器,等待调度运行。

3.2.4.3.运行状态(RUNNING)

如果处于就绪状态的线程获得了 CPU,开始执行 run()方法的线程执行体,则该线程处于运行状态。

3.2.4.4.阻塞状态(BLOCKED)

阻塞状态是指线程因为某种原因放弃了 cpu 使用权,也即让出了 cpu timeslice,暂时停止运行。直到线程进入可运行(runnable)状态,才有机会再次获得 cpu timeslice 转到运行(running)状态。阻塞的情况分三种:

  • 等待阻塞(o.wait->等待对列)

运行(running)的线程执行 o.wait()方法,JVM 会把该线程放入等待队列(waitting queue)中。

  • 同步阻塞(lock->锁池)

运行(running)的线程在获取对象的同步锁时,若该同步锁被别的线程占用,则 JVM 会把该线程放入锁池(lock pool)中。

  • 其他阻塞(sleep/join)

运行(running)的线程执行 Thread.sleep(long ms)或 t.join()方法,或者发出了 I/O 请求时,JVM 会把该线程置为阻塞状态。当 sleep()状态超时、join()等待线程终止或者超时、或者 I/O处理完毕时,线程重新转入可运行(runnable)状态。

3.2.4.5.线程死亡(DEAD)

线程会以下面三种方式结束,结束后就是死亡状态。

  • 正常结束

run()或 call()方法执行完成,线程正常结束。

  • 异常结束

线程抛出一个未捕获的 Exception 或 Error。

  • 调用 stop

直接调用该线程的 stop()方法来结束该线程—该方法通常容易导致死锁,不推荐使用。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XsSJYjd0-1630825405450)(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442730.png)]

3.2.5.终止线程4 种方式
3.2.5.1.正常运行结束

程序运行结束,线程自动结束

3.2.5.2. 使用退出标志退出线程

一般 run()方法执行完,线程就会正常结束,然而,常常有些线程是伺服线程。它们需要长时间的运行,只有在外部某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关闭这些线程。使用一个变量来控制循环,例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设一个 boolean 类型的标志,并通过设置这个标志为 true 或 false 来控制 while循环是否退出,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ThreadSafe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latile boolean exit = fals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exit){
            //do something
        }
    } 
    
}

定义了一个退出标志 exit,当 exit 为 true 时,while 循环退出,exit 的默认值为 false。在定义 exit时,使用了一个 Java 关键字 volatile,这个关键字的目的是使 exit 同步,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线程来修改 exit 的值

3.2.5.3.Interrupt 方法结束线程

使用interrupt()方法来中断线程有两种情况:

  1. 线程处于阻塞状态:如使用了 sleep,同步锁的 wait,socket 中的 receiver,accept 等方法时,会使线程处于阻塞状态。当调用线程的 interrupt()方法时,会抛出 InterruptException 异常阻塞中的那个方法抛出这个异常,通过代码捕获该异常,然后 break 跳出循环状态,从而让我们有机会结束这个线程的执行。通常很多人认为只要调用 interrupt 方法线程就会结束,实际上是错的, 一定要先捕获 InterruptedException 异常之后通过 break 来跳出循环,才能正常结束 run 方法

  2. 线程未处于阻塞状态:使用 isInterrupted()判断线程的中断标志来退出循环当使用interrupt()方法时,中断标志就会置 true,和使用自定义的标志来控制循环是一样的道理。

public class ThreadSafe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isInterrupted()){ 
            //非阻塞过程中通过判断中断标志来退出
            try{
                //阻塞过程捕获中断异常来退出
                Thread.sleep(5*1000);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break;
                //捕获到异常之后,执行 break 跳出循环
            }
        }
    } 
    
}
public class Demo5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线程中断
        //y一个线程是一个独立的执行路径,它是否结束应该由其自身决定
        Thread t1 = new Thread(new MyRunnable());
        t1.start();
        for (int i = 0; i < 5;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i);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给线程t1添加中断标记
        t1.interrupt();
    }

    stat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i);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发现了中断标记,线程自杀");
                    return;
                }
            }
        }
    }
}
3.2.5.4.stop方法终止线程(线程不安全)

程序中可以直接使用 thread.stop()来强行终止线程,但是 stop 方法是很危险的,就象突然关闭计算机电源,而不是按正常程序关机一样,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不安全主要是:

thread.stop()调用之后,创建子线程的线程就会抛出 ThreadDeatherror 的错误,并且会释放子线程所持有的所有锁。一般任何进行加锁的代码块,都是为了保护数据的一致性,如果在调用thread.stop()后导致了该线程所持有的所有锁的突然释放(不可控制),那么被保护数据就有可能呈现不一致性,其他线程在使用这些被破坏的数据时,有可能导致一些很奇怪的应用程序错误。因此,并不推荐使用 stop 方法来终止线程。

3.2.6.sleep wait
  • 对于 sleep()方法,我们首先要知道该方法是属于 Thread类中的。而 wait()方法,则是属于Object 类中的。
  • sleep()方法导致了程序暂停执行指定的时间,让出 cpu 该其他线程,但是他的监控状态依然保持者,当指定的时间到了又会自动恢复运行状态
  • 调用 sleep()方法的过程中,线程不会释放对象锁
  • 而当调用 wait()方法的时候,线程会放弃对象锁,进入等待此对象的等待锁定池只有针对此对象调用 notify()方法后本线程才进入对象锁定池准备获取对象锁进入运行状态
3.2.7.start与run
  1. start()方法来启动线程,真正实现了多线程运行。这时无需等待run 方法体代码执行完毕,可以直接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

  2. 通过调用 Thread 类的start()方法来启动一个线程, 这时此线程是处于就绪状态, 并没有运行

  3. 方法run()称为线程体,它包含了要执行的这个线程的内容,线程就进入了运行状态,开始运行 run 函数当中的代码。 Run 方法运行结束, 此线程终止。然后 CPU 再调度其它线程。

3.2.8.JAVA 后台线程
  1. 定义:守护线程–也称“服务线程”,他是后台线程,它有一个特性,即为用户线程提供公共服务,在没有用户线程可服务时会自动离开

  2. 优先级:守护线程的优先级比较低,用于为系统中的其它对象和线程提供服务

  3. 设置:通过 setDaemon(true)来设置线程为“守护线程”;将一个用户线程设置为守护线程的方式是 在线程对象创建之前 用线程对象的setDaemon 方法

  4. Daemon 线程中产生的新线程也是 Daemon 的

    package thread;
    
    
    public class Demo6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线程分为守护线程和用户线程
            //用户线程:当一个进程不包含任何的存活的用户线程时,进行结束
            //守护线程:守护用户线程的,当最后一个用户线程结束时,所有守护线程自动死亡。
            Thread t1 = new Thread(new MyRunnable());
            //设置守护线程
            t1.setDaemon(true);
            t1.start();
            for (int i = 0; i < 5;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i);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stat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i);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
    
    
  5. 线程则是 JVM 级别的,以 Tomcat 为例,如果你在 Web 应用中启动一个线程,这个线程的生命周期并不会和 Web 应用程序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即使你停止了 Web 应用,这个线程依旧是活跃的。

  6. example: 垃圾回收线程就是一个经典的守护线程,当我们的程序中不再有任何运行的Thread,程序就不会再产生垃圾,垃圾回收器也就无事可做,所以当垃圾回收线程是 JVM 上仅剩的线程时,垃圾回收线程会自动离开。它始终在低级别的状态中运行,用于实时监控和管理系统中的可回收资源。

  7. 生命周期:守护进程(Daemon)是运行在后台的一种特殊进程。它独立于控制终端并且周期性地执行某种任务或等待处理某些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守护线程不依赖于终端,但是依赖于系统与系统“同生共死”当 JVM 中所有的线程都是守护线程的时候,JVM 就可以退出了;如果还有一个或以上的非守护线程则 JVM 不会退出

3.2.9.Java锁
3.2.9.1.分类
3.2.9.1.1.乐观锁

乐观锁是一种乐观思想,即认为读多写少,遇到并发写的可能性低,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不会修改,所以不会上锁,但是在更新的时候会判断一下在此期间别人有没有去更新这个数据,采取在写时先读出当前版本号,然后加锁操作(比较跟上一次的版本号,如果一样则更新),如果失败则要重复读-比较-写的操作

java 中的乐观锁基本都是通过 CAS 操作实现的CAS是一种更新的原子操作,比较当前值跟传入值是否一样,一样则更新,否则失败

3.2.9.1.2.悲观锁

悲观锁是就是悲观思想,即认为写多,遇到并发写的可能性高,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会修改,所以每次在读写数据的时候都会上锁,这样别人想读写这个数据就会 block 直到拿到锁

java中的悲观锁就是**Synchronized**,AQS框架下的锁则是先尝试cas乐观锁去获取锁,获取不到,才会转换为悲观锁,如 RetreenLock

3.2.9.1.3.自旋锁

自旋锁原理非常简单,如果持有锁的线程能在很短时间内释放锁资源,那么那些等待竞争锁的线程就不需要做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的切换进入阻塞挂起状态,它们只需要等一等(自旋),等持有锁的线程释放锁后即可立即获取锁,这样就避免用户线程和内核的切换的消耗

线程自旋是需要消耗 cup 的,说白了就是让 cup 在做无用功,如果一直获取不到锁,那线程也不能一直占用 cup 自旋做无用功,所以需要设定一个自旋等待的最大时间。如果持有锁的线程执行的时间超过自旋等待的最大时间扔没有释放锁,就会导致其它争用锁的线程在最大等待时间内还是获取不到锁,这时争用线程会停止自旋进入阻塞状态。

  • 自旋锁的优缺点

自旋锁尽可能的减少线程的阻塞,这对于锁的竞争不激烈,且占用锁时间非常短的代码块来说性能能大幅度的提升,因为自旋的消耗会小于线程阻塞挂起再唤醒的操作的消耗,这些操作会导致线程发生两次上下文切换!

但是如果锁的竞争激烈,或者持有锁的线程需要长时间占用锁执行同步块,这时候就不适合使用自旋锁了,因为自旋锁在获取锁前一直都是占用 cpu 做无用功,同时有大量线程在竞争一个锁,会导致获取锁的时间很长,线程自旋的消耗大于线程阻塞挂起操作的消耗,其它需要 cup 的线程又不能获取到 cpu,造成 cpu 的浪费。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关闭自旋锁。

  • 自旋锁时间阈值(1.6引入了适应性自旋锁)

自旋锁的目的是为了占着 CPU 的资源不释放,等到获取到锁立即进行处理。但是如何去选择自旋的执行时间呢?如果自旋执行时间太长,会有大量的线程处于自旋状态占用 CPU 资源,进而会影响整体系统的性能。因此自旋的周期选的额外重要!

JVM 对于自旋周期的选择,jdk1.5 这个限度是一定的写死的,在 1.6 引入了适应性自旋锁,适应性自旋锁意味着自旋的时间不在是固定的了,而是由前一次在同一个锁上的自旋时间以及锁的拥有者的状态来决定基本认为一个线程上下文切换的时间是最佳的一个时间,同时 JVM 还针对当前 CPU 的负荷情况做了较多的优化,如果平均负载小于 CPUs 则一直自旋,如果有超过(CPUs/2)个线程正在自旋,则后来线程直接阻塞,如果正在自旋的线程发现 Owner 发生了变化则延迟自旋时间(自旋计数)或进入阻塞,如果 CPU 处于节电模式则停止自旋,自旋时间的最坏情况是 CPU的存储延迟(CPU A 存储了一个数据,到 CPU B 得知这个数据直接的时间差),自旋时会适当放弃线程优先级之间的差异。

  • 自旋锁的开启
  1. JDK1.6 中-XX:+UseSpinning 开启;
  2. -XX:PreBlockSpin=10 为自旋次数;
  3. JDK1.7 后,去掉此参数,由 jvm 控制;
3.2.9.2.Synchronized 同步锁

synchronized 它可以把任意一个非 NULL 的对象当作锁。他属于独占式的悲观锁,同时属于可重入锁

3.2.9.2.1.Synchronized 作用范围
  1. 作用于方法时,锁住的是对象的实例(this)

  2. 当作用于静态方法时,锁住的是Class实例,又因为Class的相关数据存储在永久代PermGen(jdk1.8 则是 metaspace),永久代是全局共享的,因此静态方法锁相当于类的一个全局锁,会锁所有调用该方法的线程

  3. synchronized 作用于一个对象实例时,锁住的是所有以该对象为锁的代码块。它有多个队列,当多个线程一起访问某个对象监视器的时候,对象监视器会将这些线程存储在不同的容器中

3.2.9.2.2.Synchronized 核心组件
  1. Wait Set:哪些调用 wait方法被阻塞的线程被放置在这里

  2. Contention List:竞争队列,所有请求锁的线程首先被放在这个竞争队列中

  3. Entry ListContention List 中那些有资格成为候选资源的线程被移动到 Entry List

  4. OnDeck任意时刻,最多只有一个线程正在竞争锁资源,该线程被成为 OnDeck

  5. Owner:当前已经获取到所资源的线程被称为 Owner

  6. !Owner:当前释放锁的线程

3.2.9.2.3.Synchronized 实现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mpoIb6BB-1630825405451)(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520118.png)]

  1. JVM 每次从队列的尾部取出一个数据用于锁竞争候选者(OnDeck),但是并发情况下,ContentionList 会被大量的并发线程进行 CAS 访问,为了降低对尾部元素的竞争JVM 会将一部分线程移动到 EntryList 中作为候选竞争线程

  2. Owner 线程会在 unlock 时,将 ContentionList 中的部分线程迁移到 EntryList 中,并指定EntryList 中的某个线程为 OnDeck 线程(一般是最先进去的那个线程)

  3. Owner 线程并不直接把锁传递给 OnDeck 线程,而是把锁竞争的权利交给OnDeckOnDeck 需要重新竞争锁。这样虽然牺牲了一些公平性,但是能极大的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在JVM 中,也把这种选择行为称之为“竞争切换”。

  4. OnDeck 线程获取到锁资源后会变为 Owner 线程,而没有得到锁资源的仍然停留在 EntryList中如果 Owner 线程被 wait 方法阻塞,则转移到 WaitSet 队列中,直到某个时刻通过 notify或者 notifyAll 唤醒,会重新进去 EntryList 中

  5. 处于 ContentionList、EntryList、WaitSet 中的线程都处于阻塞状态,该阻塞是由操作系统来完成的(Linux 内核下采用 pthread_mutex_lock 内核函数实现的)。

  6. Synchronized 是非公平锁Synchronized 在线程进入 Contention List 时,等待的线程会先尝试自旋获取锁,如果获取不到就进入 ContentionList,这明显对于已经进入队列的线程是不公平的,还有一个不公平的事情就是自旋获取锁的线程还可能直接抢占 OnDeck 线程的锁资源。参考:https://blog.csdn.net/zqz_zqz/article/details/70233767

  7. 每个对象都有个 monitor 对象加锁就是在竞争 monitor 对象代码块加锁是在前后分别加上 monitorenter 和 monitorexit 指令来实现的,方法加锁是通过一个标记位来判断的

  8. synchronized 是一个重量级操作需要调用操作系统相关接口性能是低效的,有可能给线程加锁消耗的时间比有用操作消耗的时间更多。

  9. Java1.6,synchronized 进行了很多的优化,有适应自旋、锁消除、锁粗化、轻量级锁及偏向锁等,效率有了本质上的提高。在之后推出的 Java1.7 与 1.8 中,均对该关键字的实现机理做了优化。引入了偏向锁和轻量级锁。都是在对象头中有标记位,不需要经过操作系统加锁。

  10. 锁可以从偏向锁升级到轻量级锁,再升级到重量级锁。这种升级过程叫做锁膨胀

  11. JDK 1.6 中默认是开启偏向锁和轻量级锁,可以通过-XX:-UseBiasedLocking 来禁用偏向锁。

3.2.9.2.4.代码示例
package thread;

//线程同步synchronized
public class Demo8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o = new Object();
        //线程不安全
        //解决方案1  同步代码块
        //格式:synchronized(锁对象){
        //
        //
        //      }
        Runnable run = new Ticket();
        new Thread(run).start();
        new Thread(run).start();
        new Thread(run).start();
    }

    static class Ticket implements Runnable{
        //总票数
        private int count = 10;
        private Object o = new O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Object o = new Object();    //这里不是同一把锁,所以锁不住
                while (true) {
                    synchronized (o) {
                        if (count > 0) {
                         //卖票
                            System.out.println("正在准备卖票");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ount--;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卖票结束,余票:" + count);
                        }else {
                            break;
                        }

                }
            }
        }
    }
}

package thread;

//线程同步synchronized
public class Demo9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o = new Object();
        //线程不安全
        //解决方案2  同步方法
        Runnable run = new Ticket();
        new Thread(run).start();
        new Thread(run).start();
        new Thread(run).start();
    }

    static class Ticket implements Runnable{
        //总票数
        private int count = 10;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boolean flag = sale();
                if(!flag){
                    break;
                }
            }
        }
        public synchronized boolean sale(){
            if (count > 0) {
                //卖票
                System.out.println("正在准备卖票");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ount--;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卖票结束,余票:" + count);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
3.2.9.3.ReentrantLock

ReentantLock 继承接口 Lock 并实现了接口中定义的方法,他是一种可重入锁,除了能完成 synchronized 所能完成的所有工作外,还提供了诸如可响应中断锁、可轮询锁请求、定时锁等避免多线程死锁的方法

3.2.9.3.1.Lock 接口的主要方法
  1. void lock(): 执行此方法时, 如果锁处于空闲状态, 当前线程将获取到锁. 相反, 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持有, 将禁用当前线程, 直到当前线程获取到锁

  2. boolean tryLock()如果锁可用, 则获取锁, 并立即返回 true, 否则返回 false。该方法和lock()的区别在于, tryLock()只是"试图"获取锁, 如果锁不可用, 不会导致当前线程被禁用, 当前线程仍然继续往下执行代码。而 lock()方法则是一定要获取到锁, 如果锁不可用, 就一直等待, 在未获得锁之前,当前线程并不继续向下执行.。

  3. void unlock():执行此方法时, 当前线程将释放持有的锁。锁只能由持有者释放, 如果线程并不持有锁, 却执行该方法, 可能导致异常的发生.

  4. Condition newCondition()条件对象获取等待通知组件该组件和当前的锁绑定,当前线程只有获取了锁,才能调用该组件的 await()方法,而调用后,当前线程将缩放锁

  5. getHoldCount() :查询当前线程保持此锁的次数,也就是执行此线程执行 lock 方法的次数

  6. getQueueLength():返回正等待获取此锁的线程估计数,比如启动 10 个线程,1 个线程获得锁,此时返回的是 9

  7. getWaitQueueLength:(Condition condition)返回等待与此锁相关的给定条件的线程估计数。比如 10 个线程,用同一个 condition 对象,并且此时这 10 个线程都执行了condition 对象的 await 方法,那么此时执行此方法返回 10

  8. hasWaiters(Condition condition)查询是否有线程等待与此锁有关的给定条件(condition)对于指定 contidion 对象,有多少线程执行了 condition.await 方法

  9. hasQueuedThread(Thread thread):查询给定线程是否等待获取此锁

  10. hasQueuedThreads()是否有线程等待此锁

  11. isFair()该锁是否公平锁

  12. isHeldByCurrentThread(): 当前线程是否保持锁锁定,线程的执行 lock 方法的前后分别是 false 和 true

  13. isLock()此锁是否有任意线程占用

  14. lockInterruptibly():如果当前线程未被中断,获取锁

  15. tryLock()尝试获得锁,仅在调用时锁未被线程占用,获得锁

  16. tryLock(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如果锁在给定等待时间内没有被另一个线程保持,则获取该锁

3.2.9.3.2.ReentrantLock 实现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rivate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Lock lock=new ReentrantLock(true);//公平锁
    //Lock lock=new ReentrantLock(false);//非公平锁
    private Condition condition=lock.newCondition();//创建 Condition
    public void testMethod() {
        try {
            lock.lock();//lock 加锁
            //1:wait 方法等待:
            //System.out.println("开始 wait");
            condition.await();
            //通过创建 Condition 对象来使线程 wait,必须先执行 lock.lock 方法获得锁
            //:2:signal 方法唤醒
            condition.signal();//condition 对象的 signal 方法可以唤醒 wait 线程
            for (int i = 0; i < 5;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Name="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i + 1)));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3.2.9.3.3.公平锁与非公平锁
  • 非公平锁

JVM 按随机、就近原则分配锁的机制则称为不公平锁,ReentrantLock 在构造函数中提供了是否公平锁的初始化方式,默认为非公平锁。非公平锁实际执行的效率要远远超出公平锁,除非程序有特殊需要,否则最常用非公平锁的分配机制。

  • 公平锁

公平锁指的是锁的分配机制是公平的,通常先对锁提出获取请求的线程会先被分配到锁,ReentrantLock 在构造函数中提供了是否公平锁的初始化方式来定义公平锁

3.2.9.3.4.ReentrantLock synchronized
  1. ReentrantLock 通过方法 lock()与 unlock()来进行加锁与解锁操作,与 synchronized 会 被 JVM 自动解锁机制不同,ReentrantLock 加锁后需要手动进行解锁。为了避免程序出现异常而无法正常解锁的情况,使用 ReentrantLock 必须在 finally 控制块中进行解锁操作

  2. ReentrantLock 相比 synchronized 的优势是可中断、公平锁、多个锁。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 ReentrantLock。

3.2.9.3.5.Condition 类和 Object 类锁方法区别区别
  1. Condition 类的 awiat 方法和 Object 类的 wait 方法等效

  2. Condition 类的 signal 方法和 Object 类的 notify 方法等效

  3. Condition 类的 signalAll 方法和 Object 类的 notifyAll 方法等效

  4. ReentrantLock 类可以唤醒指定条件的线程,而 object 的唤醒是随机的

3.2.9.3.6.tryLock和lock和lockInterruptibly的区别
  1. tryLock 能获得锁就返回 true,不能就立即返回 falsetryLock(long timeout,TimeUnit unit),可以增加时间限制,如果超过该时间段还没获得锁,返回 false

  2. lock 能获得锁就返回 true,不能的话一直等待获得锁

  3. lock 和 lockInterruptibly,如果两个线程分别执行这两个方法,但此时中断这两个线程,lock 不会抛出异常,而

    lockInterruptibly 会抛出异常

3.2.9.4.Semaphore 信号量
3.2.9.4.1.介绍

Semaphore 是一种基于计数的信号量。它可以设定一个阈值,基于此,多个线程竞争获取许可信号,做完自己的申请后归还,超过阈值后,线程申请许可信号将会被阻塞。Semaphore 可以用来构建一些对象池,资源池之类的,比如数据库连接池

实现互斥锁(计数器为1)

我们也可以创建计数为 1 的 Semaphore,将其作为一种类似互斥锁的机制,这也叫二元信号量,表示两种互斥状态。

3.2.9.4.2.用法
// 创建一个计数阈值为 5 的信号量对象
// 只能 5 个线程同时访问
Semaphore semp = new Semaphore(5);
try { 
    // 申请许可
    semp.acquire();
    try {
        // 业务逻辑
    } catch (Exception e) {

    } finally {
        // 释放许可
        semp.release();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3.2.9.4.3.Semaphore ReentrantLock

Semaphore 基本能完成 ReentrantLock 的所有工作,使用方法也与之类似,通过 acquire()与release()方法来获得和释放临界资源。经实测,Semaphone.acquire()方法默认为可响应中断锁,与 ReentrantLock.lockInterruptibly()作用效果一致,也就是说在等待临界资源的过程中可以被Thread.interrupt()方法中断

此外,Semaphore 也实现了可轮询的锁请求与定时锁的功能,除了方法名 tryAcquire 与 tryLock不同,其使用方法与 ReentrantLock 几乎一致。Semaphore 也提供了公平与非公平锁的机制,也可在构造函数中进行设定。Semaphore 的锁释放操作也由手动进行,因此与 ReentrantLock 一样,为避免线程因抛出异常而无法正常释放锁的情况发生,释放锁的操作也必须在 finally 代码块中完成

3.2.9.5.AtomicInteger

首先说明,此处 AtomicInteger ,一个提供原子操作的 Integer 的类,常见的还有AtomicBoolean、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 等,他们的实现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运算对象类型的不同。令人兴奋地,还可以通过 AtomicReference将一个对象的所有操作转化成原子操作

我们知道,在多线程程序中,诸如++i 或 i++等运算不具有原子性,是不安全的线程操作之一。通常我们会使用 synchronized 将该操作变成一个原子操作,但 JVM 为此类操作特意提供了一些同步类,使得使用更方便,且使程序运行效率变得更高。通过相关资料显示,通常AtomicInteger的性能是 ReentantLock 的好几倍。

3.2.9.6.可重入锁(递归锁)

本文里面讲的是广义上的可重入锁,而不是单指 JAVA 下的 ReentrantLock。可重入锁,也叫做递归锁,指的是同一线程 外层函数获得锁之后 ,内层递归函数仍然有获取该锁的代码,但不受影响。在 JAVA 环境下 ReentrantLock 和 synchronized 都是 可重入锁。

3.2.9.7.公平锁与非公平锁
3.2.9.7.1.公平锁(Fair)

加锁前检查是否有排队等待的线程,优先排队等待的线程,先来先得

3.2.9.7.2.非公平锁(Nonfair)

加锁时不考虑排队等待问题,直接尝试获取锁,获取不到自动到队尾等待

  1. 非公平锁性能比公平锁高 5~10 倍,因为公平锁需要在多核的情况下维护一个队列

  2. Java 中的 synchronized 是非公平锁,ReentrantLock 默认的 lock()方法采用的是非公平锁。

3.2.9.8.ReadWriteLock 读写锁

为了提高性能,Java 提供了读写锁,在读的地方使用读锁,在写的地方使用写锁,灵活控制,如果没有写锁的情况下,读是无阻塞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读写锁分为读锁和写锁,多个读锁不互斥,读锁与写锁互斥,这是由 jvm 自己控制的,你只要上好相应的锁即可。

3.2.9.8.1.读锁

如果你的代码只读数据,可以很多人同时读,但不能同时写,那就上读锁

3.2.9.8.2.写锁

如果你的代码修改数据,只能有一个人在写,且不能同时读取,那就上写锁。总之,读的时候上读锁,写的时候上写锁

3.2.9.8.3.Java实现

Java 中 读 写 锁 有 个 接 口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adWriteLock , 也 有 具 体 的 实 现ReentrantReadWriteLock

3.2.9.9.共享锁和独占锁

java 并发包提供的加锁模式分为独占锁和共享锁。

3.2.9.9.1.独占锁

独占锁模式下,每次只能有一个线程能持有锁ReentrantLock 就是以独占方式实现的互斥锁。

独占锁是一种悲观保守的加锁策略,它避免了读/读冲突,如果某个只读线程获取锁,则其他读线程都只能等待,这种情况下就限制了不必要的并发性,因为读操作并不会影响数据的一致性。

3.2.9.9.2.共享锁

共享锁则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获取锁,并发访问 共享资源,如:ReadWriteLock。共享锁则是一种乐观锁,它放宽了加锁策略,允许多个执行读操作的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

  1. AQS 的内部类 Node 定义了两个常量 SHARED 和 EXCLUSIVE,他们分别标识 AQS 队列中等待线程的锁获取模式。

  2. java 的并发包中提供了 ReadWriteLock,读-写锁。它允许一个资源可以被多个读操作访问,或者被一个 写操作访问,但两者不能同时进行。

3.2.9.10.重量级锁(Mutex Lock)

Synchronized 是通过对象内部的一个叫做监视器锁(monitor)来实现的。但是监视器锁本质又是依赖于底层的操作系统的 Mutex Lock 来实现的。而操作系统实现线程之间的切换这就需要从用户态转换到核心态,这个成本非常高,状态之间的转换需要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Synchronized 效率低的原因。因此,这种依赖于操作系统 Mutex Lock 所实现的锁我们称之为“重量级锁”。JDK 中对 Synchronized 做的种种优化,其核心都是为了减少这种重量级锁的使用。JDK1.6 以后,为了减少获得锁和释放锁所带来的性能消耗,提高性能,引入了“轻量级锁”和“偏向锁”。

3.2.9.11.轻量级锁

锁的状态总共有四种:无锁状态、偏向锁、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

3.2.9.11.1锁升级

随着锁的竞争,锁可以从偏向锁升级到轻量级锁,再升级的重量级锁(但是锁的升级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只能从低到高升级,不会出现锁的降级)。

“轻量级”是相对于使用操作系统互斥量来实现的传统锁而言的。但是,首先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轻量级锁并不是用来代替重量级锁的,它的本意是在没有多线程竞争的前提下,减少传统的重量级锁使用产生的性能消耗。在解释轻量级锁的执行过程之前,先明白一点,轻量级锁所适应的场景是线程交替执行同步块的情况,如果存在同一时间访问同一锁的情况,就会导致轻量级锁膨胀为重量级锁

3.2.9.12.偏向锁

Hotspot 的作者经过以往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锁不仅不存在多线程竞争,而且总是由同一线程多次获得。偏向锁的目的是在某个线程获得锁之后,消除这个线程锁重入(CAS)的开销,看起来让这个线程得到了偏护。引入偏向锁是为了在无多线程竞争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轻量级锁执行路径,因为轻量级锁的获取及释放依赖多次 CAS 原子指令,而偏向锁只需要在置换ThreadID 的时候依赖一次 CAS 原子指令(由于一旦出现多线程竞争的情况就必须撤销偏向锁,所以偏向锁的撤销操作的性能损耗必须小于节省下来的 CAS 原子指令的性能消耗)。上面说过,轻量级锁是为了在线程交替执行同步块时提高性能,而偏向锁则是在只有一个线程执行同步块时进一步提高性能

3.2.9.13.分段锁

分段锁也并非一种实际的锁,而是一种思想 ConcurrentHashMap 是学习分段锁的最好实践

3.2.9.14.锁优化
3.2.9.14.1.减少锁持有时间

只用在有线程安全要求的程序上加锁

3.2.9.14.2.减小锁粒度

将大对象(这个对象可能会被很多线程访问),拆成小对象,大大增加并行度,降低锁竞争。降低了锁的竞争,偏向锁,轻量级锁成功率才会提高。最最典型的减小锁粒度的案例就是ConcurrentHashMap

3.2.9.14.3.锁分离

最常见的锁分离就是读写锁 ReadWriteLock,根据功能进行分离成读锁和写锁,这样读读不互斥,读写互斥,写写互斥,即保证了线程安全,又提高了性能。读写分离思想可以延伸,只要操作互不影响,锁就可以分离。比如LinkedBlockingQueue 从头部取出,从尾部放数据

3.2.9.14.4.锁粗化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多线程间的有效并发,会要求每个线程持有锁的时间尽量短,即在使用完公共资源后,应该立即释放锁。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对同一个锁不停的进行请求、同步和释放,其本身也会消耗系统宝贵的资源,反而不利于性能的优化 。

3.2.9.14.5.锁消除

锁消除是在编译器级别的事情。在即时编译器时,如果发现不可能被共享的对象,则可以消除这些对象的锁操作,多数是因为程序员编码不规范引起。

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39628e1180a9

3.2.10.线程基本方法

线程相关的基本方法有 waitnotifynotifyAllsleepjoinyield 等。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amuOjUFB-1630825405452)(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602120.png)]

3.2.10.1.线程等待(wait)

调用该方法的线程进入 WAITING 状态只有等待另外线程的通知或被中断才会返回,需要注意的是调用 wait()方法后,会释放对象的锁。因此,wait 方法一般用在同步方法或同步代码块中

3.2.10.2.线程睡眠(sleep)

sleep 导致当前线程休眠,与 wait 方法不同的是 sleep 不会释放当前占有的锁,sleep(long)会导致线程进入 TIMED-WATING 状态,而 wait()方法会导致当前线程进入 WATING 状态

3.2.10.3.线程让步(yield)

yield 会使当前线程让出 CPU 执行时间片,与其他线程一起重新竞争 CPU 时间片。一般情况下,优先级高的线程有更大的可能性成功竞争得到 CPU 时间片,但这又不是绝对的,有的操作系统对线程优先级并不敏感。

3.2.10.4.线程中断(interrupt)

中断一个线程,其本意是给这个线程一个通知信号会影响这个线程内部的一个中断标识位。这个线程本身并不会因此而改变状态(如阻塞,终止等)。

  1. 调用 interrupt()方法并不会中断一个正在运行的线程。也就是说处于 Running 状态的线程并不会因为被中断而被终止,仅仅改变了内部维护的中断标识位而已

  2. 调用 sleep()而使线程处于 TIMED-WATING 状态,这时调用 interrupt()方法,会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从而使线程提前结束 TIMED-WATING 状态。

  3. 许多声明抛出 InterruptedException 的方法(如 Thread.sleep(long mills 方法)),抛出异常前,都会清除中断标识位,所以抛出异常后,调用 isInterrupted()方法将会返回 false

  4. 中断状态是线程固有的一个标识位,可以通过此标识位安全地终止线程。比如,你想终止一个线程 thread 的时候,可以调用 thread.interrupt()方法,在线程的 run 方法内部可以根据 thread.isInterrupted()的值来优雅的终止线程。

3.2.10.5.等待其他线程终止(join)

join() 方法,等待其他线程终止,在**当前线程中调用一个线程的 join() 方法,则当前线程转为阻塞状态,回到另一个线程结束,当前线程再由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等待 cpu 的宠幸*

Q:为什么要用join()方法?

很多情况下,主线程生成并启动了子线程,需要用到子线程返回的结果,也就是需要主线程需要在子线程结束后再结束,这时候就要用到 join() 方法。

3.2.10.6.线程唤醒(notify)

Object 类中的 notify() 方法,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单个线程如果所有线程都在此对象上等待,则会选择唤醒其中一个线程,选择是任意的,并在对实现做出决定时发生,线程通过调用其中一个 wait() 方法,在对象的监视器上等待,直到当前的线程放弃此对象上的锁定,才能继续执行被唤醒的线程,被唤醒的线程将以常规方式与在该对象上主动同步的其他所有线程进行竞争。类似的方法还有 notifyAll() ,唤醒再次监视器上等待的所有线程。

3.2.10.7.其他方法
方法作用
sleep()强迫一个线程睡眠N毫秒
isAlive()判断一个线程是否存活
join()等待线程终止
activeCount()程序中活跃的线程数
enumerate()枚举程序中的线程
currentThread()得到当前线程
isDaemon()一个线程是否为守护线程
setDaemon()设置一个线程为守护线程。(用户线程和守护线程的区别在于,是否等待主线程依赖于主线程结束而结束)
setName()为线程设置一个名称
wait()强迫一个线程等待
notify()通知一个线程继续运行
setPriority()设置一个线程的优先级
getPriority()获得一个线程的优先级
3.2.11.线程上下文切换

巧妙地利用了时间片轮转的方式,CPU 给每个任务都服务一定的时间,然后把当前任务的状态保存下来,在加载下一任务的状态后,继续服务下一任务,任务的状态保存及再加载,这段过程就叫做上下文切换。时间片轮转的方式使多个任务在同一颗 CPU 上执行变成了可能。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xyk2096N-1630825405453)(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624923.png)]

3.2.11.1.进程

(有时候也称做任务)是指一个程序运行的实例。在 Linux 系统中,线程就是能并行运行并且与他们的父进程(创建他们的进程)共享同一地址空间(一段内存区域)和其他资源的轻量级的进程

3.2.11.2.上下文

是指某一时间点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的内容

3.2.11.3.寄存器

是 CPU 内部的数量较少但是速度很快的内存。寄存器通过对常用值(通常是运算的中间值)的快速访问来提高计算机程序运行的速度

3.2.11.4.程序计数器

是一个专用的寄存器,用于表明指令序列中 CPU 正在执行的位置,存的值为正在执行的指令的位置或者下一个将要被执行的指令的位置,具体依赖于特定的系统。

3.2.11.5.PCB-“切换桢”

上下文切换可以认为是内核(操作系统的核心)在 CPU 上对于进程(包括线程)进行切换,上下文切换过程中的信息是保存在进程控制块(PCB, process control block)中的。PCB 还经常被称作“切换桢”(switchframe)。信息会一直保存到 CPU 的内存中,直到他们被再次使用

3.2.11.6.上下文切换的活动
  1. 挂起一个进程,将这个进程在 CPU 中的状态(上下文)存储于内存中的某处。

  2. 在内存中检索下一个进程的上下文并将其在 CPU 的寄存器中恢复。

  3. 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向的位置(即跳转到进程被中断时的代码行),以恢复该进程在程序中。

3.2.11.7.引起线程上下文切换的原因
  1. 当前执行任务的时间片用完之后,系统 CPU 正常调度下一个任务。

  2. 当前执行任务碰到 IO 阻塞,调度器将此任务挂起,继续下一任务。

  3. 多个任务抢占锁资源,当前任务没有抢到锁资源,被调度器挂起,继续下一任务。

  4. 用户代码挂起当前任务,让出 CPU 时间。

  5. 硬件中断。

3.2.12.同步锁与死锁
3.2.12.1.同步锁

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个数据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要保证线程同步互斥,就是指并发执行的多个线程,在同一时间内只允许一个线程访问共享数据。 Java 中可以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取得一个对象的同步锁。

3.2.12.2.死锁

何为死锁,就是多个线程同时被阻塞,它们中的一个或者全部都在等待某个资源被释放

3.2.13.线程池
3.2.13.1.线程池原理

线程池做的工作主要是控制运行的线程的数量,处理过程中将任务放入队列,然后在线程创建后启动这些任务,如果线程数量超过了最大数量超出数量的线程排队等候,等其它线程执行完毕,再从队列中取出任务来执行。他的主要特点为:线程复用;控制最大并发数;管理线程

3.2.13.2.线程复用

每一个 Thread 的类都有一个 start 方法。 当调用 start 启动线程时 Java 虚拟机会调用该类的 run 方法。 那么该类的 run() 方法中就是调用了 Runnable 对象的 run() 方法。 我们可以继承重写Thread 类,在其 start 方法中添加不断循环调用传递过来的 Runnable 对象。 这就是线程池的实现原理。循环方法中不断获取 Runnable 是用 Queue 实现的,在获取下一个 Runnable 之前可以是阻塞的。

3.2.13.3.线程池的组成

一般的线程池主要分为以下 4 个组成部分:

  1. 线程池管理器:用于创建并管理线程池

  2. 工作线程:线程池中的线程

  3. 任务接口:每个任务必须实现的接口,用于工作线程调度其运行

  4. 任务队列:用于存放待处理的任务,提供一种缓冲机制

Java 中的线程池是通过 Executor 框架实现的,该框架中用到了 ExecutorExecutorsExecutorServiceThreadPoolExecutorCallableFutureFutureTask 这几个类。

ThreadPoolExecutor 的构造方法如下: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int maximumPoolSize, long keepAliveTime,
                          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
    this(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Executors.defaultThreadFactory(), defaultHandler);
}
  1. corePoolSize:指定了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

  2. maximumPoolSize:指定了线程池中的最大线程数量。

  3. keepAliveTime:当前线程池数量超过 corePoolSize 时,多余的空闲线程的存活时间,即多次时间内会被销毁。

  4. unit:keepAliveTime 的单位。

  5. workQueue:任务队列,被提交但尚未被执行的任务。

  6. threadFactory:线程工厂,用于创建线程,一般用默认的即可。

  7. handler:拒绝策略,当任务太多来不及处理,如何拒绝任务。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iw3N9xq-1630825405454)(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703797.png)]

3.2.13.4.拒绝策略

线程池中的线程已经用完了,无法继续为新任务服务,同时,等待队列也已经排满了,再也塞不下新任务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拒绝策略机制合理的处理这个问题。

JDK 内置的拒绝策略如下:

  1. AbortPolicy : 直接抛出异常,阻止系统正常运行。

  2. CallerRunsPolicy : 只要线程池未关闭,该策略直接在调用者线程中,运行当前被丢弃的任务。显然这样做不会真的丢弃任务,但是,任务提交线程的性能极有可能会急剧下降。

  3. DiscardOldestPolicy : 丢弃最老的一个请求,也就是即将被执行的一个任务,并尝试再次提交当前任务。

  4. DiscardPolicy : 该策略默默地丢弃无法处理的任务,不予任何处理。如果允许任务丢失,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案。

以上内置拒绝策略均实现了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接口,若以上策略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完全可以自己扩展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接口。

3.2.13.5.Java 线程池工作过程
  1. 线程池刚创建时,里面没有一个线程。任务队列是作为参数传进来的。不过,就算队列里面有任务,线程池也不会马上执行它们。

  2. 当调用 execute() 方法添加一个任务时,线程池会做如下判断:

    a.如果正在运行的线程数量小于 corePoolSize,那么马上创建线程运行这个任务;

    b.如果正在运行的线程数量大于或等于 corePoolSize,那么将这个任务放入队列;

    c.如果这时候队列满了,而且正在运行的线程数量小于 maximumPoolSize,那么还是要创建非核心线程立刻运行这个任务;

    d.如果队列满了,而且正在运行的线程数量大于或等于 maximumPoolSize,那么线程池会抛出异常 RejectExecutionException。

  3. 当一个线程完成任务时,它会从队列中取下一个任务来执行。

  4. 当一个线程无事可做,超过一定的时间(keepAliveTime)时,线程池会判断,如果当前运行的线程数大于 corePoolSize,那么这个线程就被停掉。所以线程池的所有任务完成后,它最终会收缩到 corePoolSize 的大小。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krCIHuy-1630825405454)(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720383.png)]

3.2.14.JAVA阻塞队列
3.2.14.1.原理

阻塞队列,关键字是阻塞,先理解阻塞的含义,在阻塞队列中,线程阻塞有这样的两种情况:

  1. 当队列中没有数据的情况下,消费者端的所有线程都会被自动阻塞(挂起),直到有数据放入队列。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eqbm8c2D-1630825405455)(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733254.png)]

  1. 当队列中填满数据的情况下,生产者端的所有线程都会被自动阻塞(挂起),直到队列中有空的位置,线程被自动唤醒。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MpjhvcxC-1630825405455)(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919434.png)]

3.2.14.2.阻塞队列的主要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5z3G01sZ-1630825405456)(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927614.png)]

  • 抛出异常:抛出一个异常;
  • 特殊值:返回一个特殊值(null 或 false,视情况而定)
  • 则塞:在成功操作之前,一直阻塞线程
  • 超时:放弃前只在最大的时间内阻塞
3.2.14.3.Java 中的阻塞队列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8QKtFqX1-1630825405457)(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2938321.png)]

3.2.14.3.1.ArrayBlockingQueue(公平、非公平)

数组实现的有界阻塞队列。此队列按照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对元素进行排序。默认情况下不保证访问者公平的访问队列,所谓公平访问队列是指阻塞的所有生产者线程或消费者线程,当队列可用时,可以按照阻塞的先后顺序访问队列,即先阻塞的生产者线程,可以先往队列里插入元素,先阻塞的消费者线程,可以先从队列里获取元素。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公平性会降低吞吐量。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创建一个公平的阻塞队列:

ArrayBlockingQueue fairQueue = new ArrayBlockingQueue(1000,true);
3.2.14.3.2.LinkedBlockingQueue(两个独立锁提高并发)

基于链表的阻塞队列,同 ArrayListBlockingQueue 类似,此队列按照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对元素进行排序。而 LinkedBlockingQueue 之所以能够高效的处理并发数据,还因为其对于生产者端和消费者端分别采用了独立的锁来控制数据同步,这也意味着在高并发的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并行地操作队列中的数据,以此来提高整个队列的并发性能。

LinkedBlockingQueue 会默认一个类似无限大小的容量(Integer.MAX_VALUE)。

3.2.14.3.3.PriorityBlockingQueue(compareTo 排序实现优先)

是一个支持优先级的无界队列默认情况下元素采取自然顺序升序排列。可以自定义实现compareTo()方法来指定元素进行排序规则,或者初始化 PriorityBlockingQueue 时,指定构造参数 Comparator 来对元素进行排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保证同优先级元素的顺序

3.2.14.3.4.DelayQueue(缓存失效、定时任务)

一个支持延时获取元素的无界阻塞队列。队列使用 PriorityQueue 来实现。队列中的元素必须实现 Delayed 接口,在创建元素时可以指定多久才能从队列中获取当前元素。只有在延迟期满时才能从队列中提取元素。我们可以将 DelayQueue 运用在以下应用场景:

  1. 缓存系统的设计:可以用 DelayQueue 保存缓存元素的有效期,使用一个线程循环查询DelayQueue,一旦能从 DelayQueue 中获取元素时,表示缓存有效期到了。

  2. 定时任务调度:使用 DelayQueue 保存当天将会执行的任务和执行时间,一旦从DelayQueue 中获取到任务就开始执行,从比如 TimerQueue 就是使用DelayQueue 实现的。

3.2.14.3.5.SynchronousQueue(不存储数据、可用于传递数据)

一个不存储元素的阻塞队列每一个 put 操作必须等待一个 take 操作否则不能继续添加元素。SynchronousQueue 可以看成是一个传球手,负责把生产者线程处理的数据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线程。队列本身并不存储任何元素,非常适合于传递性场景,比如在一个线程中使用的数据,传递给另 外 一 个 线 程 使 用 , SynchronousQueue 的 吞 吐 量 高 于 LinkedBlockingQueue 和ArrayBlockingQueue。

3.2.14.3.5.LinkedTransferQueue

是 一 个 由 链 表 结 构 组 成 的 无 界 阻 塞 TransferQueue 队 列 。 相 对 于 其 他 阻 塞 队 列 ,

LinkedTransferQueue 多了 tryTransfer 和 transfer 方法。

  1. transfer方法:如果当前有消费者正在等待接收元素(消费者使用 take()方法或带时间限制的poll()方法时),transfer 方法可以把生产者传入的元素立刻 transfer(传输)给消费者。如果没有消费者在等待接收元素,transfer 方法会将元素存放在队列的 tail 节点,并等到该元素被消费者消费了才返回。

  2. tryTransfer 方法。则是用来试探下生产者传入的元素是否能直接传给消费者。如果没有消费者等待接收元素,则返回 false。和 transfer 方法的区别是 tryTransfer 方法无论消费者是否接收,方法立即返回。而 transfer 方法是必须等到消费者消费了才返回。

对于带有时间限制的 tryTransfer(E e, 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方法,则是试图把生产者传入的元素直接传给消费者,但是如果没有消费者消费该元素则等待指定的时间再返回,如果超时还没消费元素,则返回 false,如果在超时时间内消费了元素,则返回 true。

3.2.14.3.6LinkedBlockingDeque

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双向阻塞队列。所谓双向队列指的你可以从队列的两端插入和移出元素。

双端队列因为多了一个操作队列的入口,在多线程同时入队时,也就减少了一半的竞争。相比其他的阻塞队列,LinkedBlockingDeque 多了 addFirst,addLast,offerFirst,offerLast,peekFirst,peekLast 等方法,以 First 单词结尾的方法,表示插入,获取(peek)或移除双端队列的第一个元素。以 Last 单词结尾的方法,表示插入,获取或移除双端队列的最后一个元素。另外插入方法 add 等同于 addLast,移除方法 remove 等效于 removeFirst。但是 take 方法却等同

于 takeFirst,不知道是不是 Jdk 的 bug,使用时还是用带有 First 和 Last 后缀的方法更清楚。

在初始化 LinkedBlockingDeque 时可以设置容量防止其过渡膨胀。另外双向阻塞队列可以运用在“工作窃取”模式中。

3.2.15.CyclicBarrier、CountDownLatch、Semaphore
3.2.15.1.CountDownLatch(线程计数器 )

CountDownLatch 类位于 java.util.concurrent 包下,利用它可以实现类似计数器的功能。比如有一个任务 A,它要等待其他 4 个任务执行完毕之后才能执行,此时就可以利用 CountDownLatch来实现这种功能了。

final CountDownLatch 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2);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子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正在执行"); 
        Thread.sleep(3000);
        System.out.println("子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执行完毕");
        latch.countDown();
  
    };
}.start();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子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正在执行");
        Thread.sleep(3000);
        System.out.println("子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执行完毕");
        latch.countDown();
    };
}.start();

System.out.println("等待 2 个子线程执行完毕...");
latch.await();
System.out.println("2 个子线程已经执行完毕");
System.out.println("继续执行主线程");
3.2.15.2. CyclicBarrier(回环栅栏-等待至 barrier 状态再全部同时执行)

字面意思回环栅栏,通过它可以实现让一组线程等待至某个状态之后再全部同时执行。叫做回环是因为当所有等待线程都被释放以后,CyclicBarrier 可以被重用。我们暂且把这个状态就叫做barrier,当调用 await()方法之后,线程就处于 barrier 了。

CyclicBarrier 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 await 方法,它有 2 个重载版本:

  1. public int await():用来挂起当前线程,直至所有线程都到达 barrier 状态再同时执行后续任务;

  2. public int await(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让这些线程等待至一定的时间,如果还有线程没有到达 barrier 状态就直接让到达 barrier 的线程执行后续任务。

具体使用如下,另外 CyclicBarrier 是可以重用的。

package com.cjx;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BrokenBarrier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yclicBarrier;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 = 4;
        CyclicBarrier barrier = new CyclicBarrier(N);
        for (int i = 0; i < N; i++) {
            new Writer(barrier).start();
        }
    }

    static class Writer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final CyclicBarrier cyclicBarrier;

        public Writer(CyclicBarrier cyclicBarrier) {
            this.cyclicBarrier = cyclicBarri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
                Thread.sleep(5000); //以睡眠来模拟线程需要预定写入数据操作
                System.out.println(
                    "线程"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写入数据完毕,等待其他线程写入完毕");
                cyclicBarrier.a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 BrokenBarrier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所有线程写入完毕,继续处理其他任务,比如数据操作");
        }
    }
}

3.2.15.3.Semaphore(信号量-控制同时访问的线程个数)

Semaphore 翻译成字面意思为 信号量,Semaphore 可以控制同时访问的线程个数,通过acquire() 获取一个许可,如果没有就等待,而 release() 释放一个许可。

Semaphore 类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法:

  1. public void acquire(): 用来获取一个许可,若无许可能够获得,则会一直等待,直到获得许可。

  2. public void acquire(int permits):获取 permits 个许可

  3. public void release() { } :释放许可。注意,在释放许可之前,必须先获获得许可。

  4. public void release(int permits) { }:释放 permits 个许可

上面 4 个方法都会被阻塞,如果想立即得到执行结果,可以使用下面几个方法

  1. public boolean tryAcquire():尝试获取一个许可,若获取成功,则立即返回 true,若获取失败,则立即返回 false

  2. public boolean tryAcquire(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尝试获取一个许可,若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取成功,则立即返回 true,否则则立即返回 false

  3. public boolean tryAcquire(int permits):尝试获取 permits 个许可,若获取成功,则立即返回 true,若获取失败,则立即返回 false

  4. public boolean tryAcquire(int permits, 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 尝试获取 permits个许可,若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取成功,则立即返回 true,否则则立即返回 false

  5. 还可以通过 availablePermits()方法得到可用的许可数目。

例子:若一个工厂有 5 台机器,但是有 8 个工人,一台机器同时只能被一个工人使用,只有使用完了,其他工人才能继续使用。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 Semaphore 来实现:

int N = 8; //工人数
Semaphore semaphore = new Semaphore(5); //机器数目
for(int i=0;i<N;i++){
    new Worker(i,semaphore).start();
}

static class Worker extends Thread{

    private int num;
    private Semaphore semaphore;
    public Worker(int num,Semaphore semaphore){
        this.num = num;
        this.semaphore = semaphor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
            semaphore.acquire();
            System.out.println("工人"+this.num+"占用一个机器在产...");
            Thread.sleep(2000);
            System.out.println("工人"+this.num+"释放出机器");       
            semaphore.releas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3.2.15.4.注意
  • CountDownLatch 和 CyclicBarrier 都能够实现线程之间的等待,只不过它们侧重点不同;CountDownLatch 一般用于某个线程 A 等待若干个其他线程执行完任务之后,它才执行;而 CyclicBarrier 一般用于一组线程互相等待至某个状态,然后这一组线程再同时执行;另外,CountDownLatch 是不能够重用的,而 CyclicBarrier 是可以重用的
  • Semaphore 其实和锁有点类似,它一般用于控制对某组资源的访问权限
3.2.16.volatile 关键字
3.2.16.1.作用

变量可见性、禁止重排序

Java 语言提供了一种稍弱的同步机制,即 volatile 变量,用来确保将变量的更新操作通知到其他线程。volatile 变量具备两种特性,volatile 变量不会被缓存在寄存器或者对其他处理器不可见的地方,因此在读取 volatile 类型的变量时总会返回最新写入的值

  • 变量可见性

保证该变量对所有线程可见,这里的可见性指的是当一个线程修改了变量的值,那么新的值对于其他线程是可以立即获取的

  • 禁止重排序

volatile 禁止了指令重排。

3.2.16.2.比sychronized更轻量级的同步锁

访问 volatile 变量时不会执行加锁操作,因此也就不会使执行线程阻塞,因此 volatile 变量是一种比 sychronized 关键字更轻量级的同步机制。volatile 适合这种场景:一个变量被多个线程共享,线程直接给这个变量赋值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kNCDkoUt-1630825405457)(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3014722.png)]

当对非 volatile 变量进行读写的时候,每个线程先从内存拷贝变量到 CPU 缓存中。如果计算机有多个 CPU,每个线程可能在不同的 CPU 上被处理,这意味着每个线程可以拷贝到不同的 CPU cache 中。而声明变量是 volatile 的,JVM 保证了每次读变量都从内存中读,跳过 CPU cache 这一步。

3.2.16.3.适用场景

值得说明的是对 volatile 变量的单次读/写操作可以保证原子性的,如 long 和 double 类型变量,但是并不能保证 i++这种操作的原子性,因为本质上 i++是读、写两次操作。在某些场景下可以代替 Synchronized。但是,volatile 的不能完全取代 Synchronized 的位置,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才能适用 volatile。总的来说,必须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才能保证在并发环境的线程安全

  1. 对变量的写操作不依赖于当前值(比如 i++),或者说是单纯的变量赋值(boolean flag = true)。
  2. 该变量没有包含在具有其他变量的不变式中,也就是说,不同的 volatile 变量之间,不能互相依赖。只有在状态真正独立于程序内其他内容时才能使用 volatile。
3.2.17.在两个线程之间共享数据

Java 里面进行多线程通信的主要方式就是共享内存的方式,共享内存主要的关注点有两个:可见性和有序性原子性

Java 内存模型(JMM)解决了可见性和有序性的问题,而锁解决了原子性的问题,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做到“同步”和“互斥”。有以下常规实现方法:

  • 将数据抽象成一个类,并将数据的操作作为这个类的方法

将数据抽象成一个类,并将对这个数据的操作作为这个类的方法,这么设计可以和容易做到同步,只要在方法上加”synchronized“

public class MyData {
 
    private int j=0;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dd(){
        j++;
        System.out.println("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j 为:"+j);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dec(){
        j--;
        System.out.println("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j 为:"+j);
    }
    
    public int getData(){
        return j;
    } 
    
}

public class Add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MyData data;
    public AddRunnable(MyData data){
        this.data= data;
    } 
    
    public void run() {
        data.add();
    } 
    
}

public class Dec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MyData data;
    public DecRunnable(MyData data){
        this.data = data;
    }
    public void run() {
        data.dec();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Data data = new MyData();
    Runnable add = new AddRunnable(data);
    Runnable dec = new DecRunnable(data);
    for(int i=0;i<2;i++){
        new Thread(add).start();
        new Thread(dec).start();
    }
}
  • Runnable 对象作为一个类的内部类

将 Runnable 对象作为一个类的内部类,共享数据作为这个类的成员变量,每个线程对共享数据的操作方法也封装在外部类,以便实现对数据的各个操作的同步和互斥,作为内部类的各个 Runnable 对象调用外部类的这些方法。

public class MyData {

    private int j=0;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dd(){
        j++;
        System.out.println("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j 为:"+j);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dec(){
        j--;
        System.out.println("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j 为:"+j);
    }
    
    public int getData(){
        return j;
    } 
}

public class TestThrea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MyData data = new MyData();
        for(int i=0;i<2;i++){
            new Thread(new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
                    data.add();
                }
            }).start();
            new Thread(new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
                    data.dec(); 
                }
            }).start();
        }
    } 
}
3.2.18.ThreadLocal
3.2.18.1.作用(线程本地存储)

ThreadLocal,很多地方叫做线程本地变量,也有些地方叫做线程本地存储,ThreadLocal 的作用是提供线程内的局部变量,这种变量在线程的生命周期内起作用减少同一个线程内多个函数或者组件之间一些公共变量的传递的复杂度

3.2.18.2.ThreadLocalMap(线程的一个属性)
  1. 每个线程中都有一个自己的 ThreadLocalMap 类对象,可以将线程自己的对象保持到其中,各管各的,线程可以正确的访问到自己的对象。

  2. 一个共用的 ThreadLocal 静态实例作为 key,将不同对象的引用保存到不同线程的ThreadLocalMap 中,然后在线程执行的各处通过这个静态 ThreadLocal 实例的 get()方法取得自己线程保存的那个对象,避免了将这个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的麻烦。

  3. ThreadLocalMap 其实就是线程里面的一个属性,它在 Thread 类中定义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threadLocals = null;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x6h3N95H-1630825405458)(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3034475.png)]

3.2.18.3.使用场景

最常见的 ThreadLocal 使用场景为 用来解决 数据库连接、Session 管理等。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 threadSession = new ThreadLocal(); 
public static Session getSession() throws InfrastructureException { 
    Session s = (Session) threadSession.get(); 
    try { 
        if (s == null) { 
            s = get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threadSession.set(s); 
        } 
    } catch (HibernateException ex) { 
        throw new InfrastructureException(ex); 
    } 
    return s; 
}
3.2.19.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对比
3.2.19.1.共同点
  1. 都是用来协调多线程对共享对象、变量的访问

  2. 都是可重入锁,同一线程可以多次获得同一个锁

  3. 都保证了可见性和互斥性

3.2.19.2.两者的不同点
  1. ReentrantLock 显示的获得、释放锁,synchronized 隐式获得释放锁

  2. ReentrantLock 可响应中断、可轮回,synchronized 是不可以响应中断的,为处理锁的不可用性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

  3. ReentrantLock 是 **API**级别的,synchronized 是 JVM 级别的

  4. ReentrantLock 可以实现公平锁

  5. ReentrantLock 通过Condition可以绑定多个条件

  6. 底层实现不一样, synchronized 是同步阻塞,使用的是悲观并发策略,lock 是同步非阻塞,采用的是乐观并发策略

  7. Lock 是一个接口,而 synchronized 是 Java 中的关键字,synchronized 是内置的语言实现。

  8. synchronized 在发生异常时,会自动释放线程占有的锁,因此不会导致死锁现象发生;而 Lock 在发生异常时,如果没有主动通过 unLock()去释放锁,则很可能造成死锁现象,因此使用 Lock 时需要在 finally 块中释放锁。

  9. Lock 可以让等待锁的线程响应中断,而 synchronized 却不行,使用 synchronized 时,等待的线程会一直等待下去,不能够响应中断。

  10. 通过 Lock 可以知道有没有成功获取锁,而 synchronized 却无法办到。

  11. Lock 可以提高多个线程进行读操作的效率,既就是实现读写锁等。

3.2.20.ConcurrentHashMap 并发
3.2.20.1.减小锁粒度

减小锁粒度是指缩小锁定对象的范围,从而减小锁冲突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减小锁粒度是一种削弱多线程锁竞争的有效手段,这种技术典型的应用是 ConcurrentHashMap(高性能的 HashMap)类的实现。对于 HashMap 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方法是 get 与 set 方法,如果我们对整个 HashMap 加锁,可以得到线程安全的对象,但是加锁粒度太大。Segment 的大小也被称为 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度

3.2.20.2.ConcurrentHashMap 分段锁

ConcurrentHashMap,它内部细分了若干个小的 HashMap,称之为段(Segment)默认情况下一个 ConcurrentHashMap 被进一步细分为 16 个段,既就是锁的并发度。如果需要在ConcurrentHashMap 中添加一个新的表项,并不是将整个 HashMap 加锁,而是首先根据 hashcode 得到该表项应该存放在哪个段中,然后对该段加锁,并完成 put 操作。在多线程环境中,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进行 put操作,只要被加入的表项不存放在同一个段中,则线程间可以做到真正的并行。

3.2.20.3.ConcurrentHashMap 组成

ConcurrentHashMap 是由 Segment 数组结构和 HashEntry 数组结构组成

ConcurrentHashMap 是由 Segment 数组结构和 HashEntry 数组结构组成。Segment 是一种可重入锁 ReentrantLock,在 ConcurrentHashMap 里扮演锁的角色HashEntry 则用于存储键值对数据一个 ConcurrentHashMap 里包含一个 Segment 数组,Segment 的结构和 HashMap类似,是一种数组和链表结构, 一个 Segment 里包含一个 HashEntry 数组每个 HashEntry 是一个链表结构的元素每个 Segment 守护一个 HashEntry 数组里的元素,当对 HashEntry 数组的数据进行修改时,必须首先获得它对应的 Segment 锁。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XAn6ybnl-1630825405459)(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3049255.png)]

3.2.21. Java 中用到的线程调度
3.2.21.1.抢占式调度

抢占式调度指的是每条线程执行的时间、线程的切换都由系统控制,系统控制指的是在系统某种运行机制下,可能每条线程都分同样的执行时间片,也可能是某些线程执行的时间片较长,甚至某些线程得不到执行的时间片。在这种机制下,一个线程的堵塞不会导致整个进程堵塞。

3.2.21.2.协同式调度

协同式调度指某一线程执行完后主动通知系统切换到另一线程上执行,这种模式就像接力赛一样,一个人跑完自己的路程就把接力棒交接给下一个人,下个人继续往下跑。线程的执行时间由线程本身控制,线程切换可以预知,不存在多线程同步问题,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如果一个线程编写有问题,运行到一半就一直堵塞,那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De0CWd9Z-1630825405460)(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3108850.png)]

3.2.21.3.JVM 的线程调度实现

java 使用的线程调使用抢占式调度,Java 中线程会按优先级分配 CPU 时间片运行,且优先级越高越优先执行,但优先级高并不代表能独自占用执行时间片,可能是优先级高得到越多的执行时间片,反之,优先级低的分到的执行时间少但不会分配不到执行时间

3.2.21.4. 线程让出 cpu 的情况
  1. 当前运行线程主动放弃 CPU,JVM 暂时放弃 CPU 操作(基于时间片轮转调度的 JVM 操作系统不会让线程永久放弃 CPU,或者说放弃本次时间片的执行权),例如调用 yield()方法。

  2. 当前运行线程因为某些原因进入阻塞状态,例如阻塞在 I/O 上。

  3. 当前运行线程结束,即运行完 run()方法里面的任务。

3.2.22.进程调度算法
3.2.22.1.优先调度算法
  •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CFS)

当在作业调度中采用该算法时,每次调度都是从后备作业队列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最先进入该队列的作业,将它们调入内存,为它们分配资源、创建进程,然后放入就绪队列。在进程调度中采用 FCFS 算法时,则每次调度是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该队列的进程,为之分配处理机,使之投入运行。该进程一直运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阻塞后才放弃处理机,特点是:算法比较简单,可以实现基本上的公平。

  • 短作业(进程)优先调度算法

短作业优先(SJF)的调度算法是从后备队列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作业,将它们调入内存运行。而短进程优先(SPF)调度算法则是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一个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进程,将处理机分配给它,使它立即执行并一直执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被阻塞放弃处理机时再重新调度。该算法未照顾紧迫型作业。

3.2.22.2.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算法

为了照顾紧迫型作业,使之在进入系统后便获得优先处理,引入了最高优先权优先(FPF)调度算法。当把该算法用于作业调度时,系统将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优先权最高的作业装入内存。当用于进程调度时,该算法是把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优先权最高的进程。

  • 非抢占式优先权算法

在这种方式下,系统一旦把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优先权最高的进程后,该进程便一直执行下去,直至完成,或因发生某事件使该进程放弃处理机时。这种调度算法主要用于批处理系统中;也可用于某些对实时性要求不严的实时系统中。

  • 抢占式优先权调度算法

在这种方式下,系统同样是把处理机分配给优先权最高的进程,使之执行。但在其执行期间,只要又出现了另一个其优先权更高的进程,进程调度程序就立即停止当前进程(原优先权最高的进程)的执行,重新将处理机分配给新到的优先权最高的进程。显然,这种抢占式的优先权调度算法能更好地满足紧迫作业的要求,故而常用于要求比较严格的实时系统中,以及对性能要求较高的批处理和分时系统中。

  • 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

在批处理系统中,短作业优先算法是一种比较好的算法,其主要的不足之处是长作业的运行得不到保证。如果我们能为每个作业引入前面所述的动态优先权,并使作业的优先级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而以速率 a 提高,则长作业在等待一定的时间后,必然有机会分配到处理机。该优先权的变化规律可描述为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PzetFHQC-1630825405461)(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3153596.png)]

(1) 如果作业的等待时间相同,则要求服务的时间愈短,其优先权愈高,因而该算法有利于短作业。

(2) 当要求服务的时间相同时,作业的优先权决定于其等待时间等待时间愈长其优先权愈高,因而它实现的是先来先服务。

(3) 对于长作业,作业的优先级可以随等待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其等待时间足够长时,其优先级便可升到很高,从而也可获得处理机。简言之,该算法既照顾了短作业,又考虑了作业到达的先后次序,不会使长作业长期得不到服务。因此,该算法实现了一种较好的折衷。当然,在利用该算法时,每要进行调度之前,都须先做响应比的计算,这会增加系统开销。

3.2.22.4.基于时间片的轮转调度算法
  • 时间片轮转法

在早期的时间片轮转法中,系统将所有的就绪进程按先来先服务的原则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把 CPU 分配给队首进程,并令其执行一个时间片。时间片的大小从几 ms 到几百 ms。当执行的时间片用完时,由一个计时器发出时钟中断请求,调度程序便据此信号来停止该进程的执行,并将它送往就绪队列的末尾;然后,再把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新的队首进程,同时也让它执行一个时间片。这样就可以保证就绪队列中的所有进程在一给定的时间内均能获得一时间片的处理机执行时间。

  •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1) 应设置多个就绪队列,并为各个队列赋予不同的优先级。第一个队列的优先级最高,第二个队列次之,其余各队列的优先权逐个降低。该算法赋予各个队列中进程执行时间片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在优先权愈高的队列中,为每个进程所规定的执行时间片就愈小。例如,第二个队列的时间片要比第一个队列的时间片长一倍,……,第 i+1 个队列的时间片要比第 i 个队列的时间片长一倍。

(2) 当一个新进程进入内存后,首先将它放入第一队列的末尾,按 FCFS 原则排队等待调度。当轮到该进程执行时,如它能在该时间片内完成,便可准备撤离系统;如果它在一个时间片结束时尚未完成,调度程序便将该进程转入第二队列的末尾,再同样地按 FCFS 原则等待调度执行;如果它在第二队列中运行一个时间片后仍未完成,再依次将它放入第三队列,……,如此下去,当一个长作业(进程)从第一队列依次降到第 n 队列后,在第 n 队列便采取按时间片轮转的方式运行。

(3) 仅当第一队列空闲时,调度程序才调度第二队列中的进程运行;仅当第 1~(i-1)队列均空时,才会调度第 i 队列中的进程运行。如果处理机正在第 i 队列中为某进程服务时,又有新进程进入优先权较高的队列(第 1~(i-1)中的任何一个队列),则此时新进程将抢占正在运行进程的处理机,即由调度程序把正在运行的进程放回到第 i 队列的末尾,把处理机分配给新到的高优先权进程。

在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中,如果规定第一个队列的时间片略大于多数人机交互所需之处理时间时,便能够较好的满足各种类型用户的需要。

3.2.23.CAS(比较并交换-乐观锁机制-锁自旋)
3.2.23.1.概念及特性

CAS(Compare And Swap/Set)比较并交换,CAS 算法的过程:它包含 3 个参数CAS(V,E,N)。V 表示要更新的变量(内存值),E 表示预期值(旧的),N 表示新值当且仅当 V 值等于 E 值时,才会将 V 的值设为 N,如果 V 值和 E 值不同,则说明已经有其他线程做了更新,则当前线程什么都不做。最后,CAS 返回当前 V 的真实值

CAS 操作是抱着乐观的态度进行的(乐观锁),它总是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完成操作。当多个线程同时使用 CAS 操作一个变量时,只有一个会胜出,并成功更新,其余均会失败。失败的线程不会被挂起,仅是被告知失败,并且允许再次尝试,当然也允许失败的线程放弃操作。基于这样的原理,CAS 操作即使没有锁,也可以发现其他线程对当前线程的干扰,并进行恰当的处理。

3.2.23.2.原子包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锁自旋)

JDK1.5 的原子包:java.util.concurrent.atomic这个包里面提供了一组原子类。其基本的特性就是在多线程环境下,当有多个线程同时执行这些类的实例包含的方法时,具有排他性,即当某个线程进入方法,执行其中的指令时,不会被其他线程打断,而别的线程就像自旋锁一样,一直等到该方法执行完成,才由 JVM 从等待队列中选择一个另一个线程进入,这只是一种逻辑上的理解。

相对于对于 synchronized 这种阻塞算法,CAS 是非阻塞算法的一种常见实现。由于一般 CPU 切换时间比 CPU 指令集操作更加长, 所以 J.U.C 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下代码:

public class AtomicInteger extends Number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private volatile int value; 
    
    public final int get()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getAndIncrement() { 
        for (;;) { 
            //CAS 自旋,一直尝试,直达成功
            int current = get(); 
            int next = current + 1; 
            
            if (compareAndSet(current, next)) 
                return current; 
        } 
    } 
    
    public final boolean compareAndSet(int expect, int update) { 
        return unsafe.compareAndSwapInt(this, valueOffset, expect, update); 
    } 
}

getAndIncrement 采用了 CAS 操作,每次从内存中读取数据然后将此数据和+1 后的结果进行CAS 操作,如果成功就返回结果,否则重试直到成功为止。而 compareAndSet 利用 JNI 来完成CPU 指令的操作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2nBH4iVj-1630825405462)(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3214216.png)]

3.2.23.3.ABA 问题

CAS 会导致"ABA 问题"。CAS 算法实现一个重要前提需要取出内存中某时刻的数据,而在下时刻比较并替换,那么在这个时间差类会导致数据的变化。比如说一个线程 one 从内存位置 V 中取出 A,这时候另一个线程 two 也从内存中取出 A,并且two 进行了一些操作变成了 B,然后 two 又将 V 位置的数据变成 A,这时候线程 one 进行 CAS 操作发现内存中仍然是 A,然后 one 操作成功。尽管线程 one 的 CAS 操作成功,但是不代表这个过程就是没有问题的。

部分乐观锁的实现是通过版本号(version)的方式来解决 ABA 问题,乐观锁每次在执行数据的修改操作时,都会带上一个版本号,一旦版本号和数据的版本号一致就可以执行修改操作并对版本号执行+1 操作,否则就执行失败。因为每次操作的版本号都会随之增加,所以不会出现 ABA 问题,因为版本号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2.23.4.AQS(抽象的队列同步器)
3.2.23.4.1.定义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类如其名,抽象的队列式的同步器AQS 定义了一套多线程访问共享资源的同步器框架,许多同步类实现都依赖于它,如常用的ReentrantLock/Semaphore/CountDownLatch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Ixei5BrB-1630825405462)(C:\Users\15310\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825113228027.png)]

它维护了一个 volatile int state(代表共享资源)和一个 FIFO 线程等待队列(多线程争用资源被阻塞时会进入此队列)。这里 volatile 是核心关键词,具体 volatile 的语义,在此不述。state 的访问方式有三种:

getState()

setState()

compareAndSetState()

3.2.23.4.2.AQS资源共享方式

AQS 定义两种资源共享方式:

  • Exclusive 独占资源-ReentrantLock

    • Exclusive(独占,只有一个线程能执行,如 ReentrantLock)
  • Share 共享资源-Semaphore/CountDownLatch

    • Share(共享,多个线程可同时执行,如 Semaphore/CountDownLatch)

AQS 只是一个框架,具体资源的获取/释放方式交由自定义同步器去实现,AQS 这里只定义了一个接口,具体资源的获取交由自定义同步器去实现了(通过 state 的 get/set/CAS)之所以没有定义成abstract ,是因为独占模式 下只用实现 tryAcquire-tryRelease ,而共享模式下只用实现tryAcquireShared-tryReleaseShared。如果都定义成abstract,那么每个模式也要去实现另一模式下的接口。不同的自定义同步器争用共享资源的方式也不同。自定义同步器在实现时只需要实现共享资源 state 的获取与释放方式即可,至于具体线程等待队列的维护(如获取资源失败入队/唤醒出队等),AQS 已经在顶层实现好了。自定义同步器实现时主要实现以下几种方法

1.isHeldExclusively():该线程是否正在独占资源。只有用到 condition 才需要去实现它。

2.tryAcquire(int):独占方式。尝试获取资源,成功则返回 true,失败则返回 false。

3.tryRelease(int):独占方式。尝试释放资源,成功则返回 true,失败则返回 false。

4.tryAcquireShared(int):共享方式。尝试获取资源。负数表示失败;0 表示成功,但没有剩余可用资源;正数表示成功,且有剩余资源。

5.tryReleaseShared(int):共享方式。尝试释放资源,如果释放后允许唤醒后续等待结点返回true,否则返回 false。

3.2.23.4.3.同步器的实现是 ABS核心(state资源状态计数)

同步器的实现是 ABS 核心,以 ReentrantLock 为例,state 初始化为 0,表示未锁定状态。A 线程lock()时,会调用 tryAcquire()独占该锁并将 state+1。此后,其他线程再 tryAcquire()时就会失败,直到 A 线程 unlock()到 state=0(即释放锁)为止,其它线程才有机会获取该锁。当然,释放锁之前,A 线程自己是可以重复获取此锁的(state 会累加),这就是可重入的概念。但要注意,获取多少次就要释放多么次,这样才能保证 state 是能回到零态的。

以 CountDownLatch 以例,任务分为 N 个子线程去执行,state 也初始化为 N(注意 N 要与线程个数一致)。这 N 个子线程是并行执行的,每个子线程执行完后 countDown()一次,state会 CAS 减 1。等到所有子线程都执行完后(即 state=0),会 unpark()主调用线程,然后主调用线程就会从 await()函数返回,继续后余动作。

3.2.23.4.4.ReentrantReadWriteLock 实现独占和共享两种方式

一般来说,自定义同步器要么是独占方法,要么是共享方式,他们也只需实现 tryAcquire、tryRelease、tryAcquireShared、tryReleaseShared 中的一种即可。但 AQS 也支持自定义同步器同时实现独占和共享两种方式,如 ReentrantReadWriteLock。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