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系列 | 面试题总结

1 篇文章 0 订阅
1 篇文章 0 订阅

面试题总结

Vue系列

转自:https://github.com/febobo/web-interview

1.对SPA(单页应用)的理解

img

一、什么是SPA

SPA:single-page application,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或网站的模型,它通过动态重写当前页面来与用户交互,这种方法避免了页面之间切换打断用户体验在单页应用中,所有必要的代码(HTML,css,JavaScript)都是通过单个页面的加载而检索,或者根据需要(通常是为响应用户操作)动态装载适当的资源并添加到页面,页面在任何时间点都不会重新加载,也不会将控制转移到其他页面。

二、SPA和MPA的区别
单页应用与多页应用的区别
单页应用 SPA多页应用 MPA
组成一个主页面和多个页面片段多个主页面
刷新方式局部刷新整页刷新
url模式哈希模式历史模式
SEO搜索引擎优化难实现,可使用SSR方式改善容易实现
数据传递容易用过url、cookie、localStorage等传递
页面切换速度快,用户体验良好切换加载资源,速度慢,用户体验差
维护成本相对容易相对复杂
单页应用优缺点

优点:

  • 具有桌面应用的即时性、网站的可移植性和可访问性
  • 用户体验好、快、内容的改变不需要重新加载整个页面
  • 良好的前后端分离,分工更明确

缺点:

  • 不利于搜索引擎的抓取
  • 首次渲染速度相对较慢
三、实现一个SPA
原理
  1. 监听地址栏中hash变化驱动界面变化
  2. 用pushstate记录浏览器的历史,驱动界面发生变化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yLx95VjO-1675152546825)(null)]

实现
hash模式

核心是通过监听url中的hash来进行页面跳转

// 定义 Router  
class Router {  
    constructor () {  
        this.routes = {}; // 存放路由path及callback  
        this.currentUrl = '';  
          
        // 监听路由change调用相对应的路由回调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this.refresh, false);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this.refresh, false);  
    }  
      
    route(path, callback){  
        this.routes[path] = callback;  
    }  
      
    push(path) {  
        this.routes[path] && this.routes[path]()  
    }  
}  
  
// 使用 router  
window.miniRouter = new Router();  
miniRouter.route('/', () => console.log('page1'))  
miniRouter.route('/page2', () => console.log('page2'))  
  
miniRouter.push('/') // page1  
miniRouter.push('/page2') // page2  
history模式

history模式核心借用HTML5 history api,api提供了丰富的router相关属性先了解几个相关的api

  • history.pushState浏览器历史记录添加记录
  • history.replaceState修改浏览器历史记录中的当前记录
  • history.popState当history发生变化时触发
// 定义 Router  
class Router {  
    constructor () {  
        this.routes = {};  
        this.listerPopState()  
    }  
      
    init(path) {  
        history.replaceState({path: path}, null, path);  
        this.routes[path] && this.routes[path]();  
    }  
      
    route(path, callback){  
        this.routes[path] = callback;  
    }  
      
    push(path) {  
        history.pushState({path: path}, null, path);  
        this.routes[path] && this.routes[path]();  
    }  
      
    listerPopState () {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 e => {  
            const path = e.state && e.state.path;  
            this.routers[path] && this.routers[path]()  
        })  
    }  
}  
  
// 使用 Router  
  
window.miniRouter = new Router();  
miniRouter.route('/', ()=> console.log('page1'))  
miniRouter.route('/page2', ()=> console.log('page2'))  
  
// 跳转  
miniRouter.push('/page2')  // page2  
四、如何给SPA做SEO

下面给出基于Vue的SPA如何实现SEO的三种方式

1.SSR服务端渲染

将组件或页面通过服务器生成html,再返回给浏览器,如nuxt.js

2.静态化

目前主流的静态化主要有两种:

(1)一种是通过程序将动态页面抓取并保存为静态页面,这样的页面的实际存在于服务器的硬盘中

(2)另一种是通过WEB服务器的URL Rewrite 的方式,它的原理是通过web服务器内部模块按一定规则将外部的URL请求转化为内部的文件地址,一句话来说就是把外部请求的静态地址转化为实际的动态页面地址,而静态页面实际是不存在的。

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实现URL静态化的效果。

3.使用Phantomjs针对爬虫处理

原理是通过nginx配置,判断访问来源是否为爬虫,如果是,则搜索引擎的爬虫请求会转发到一个node server,再通过phantomjs来解析完整的HTML,返回给爬虫。下面是大致的流程图:

img

2.对双向绑定的理解

img

一、什么是双向绑定

先从单行绑定切入,就是把model绑定到view,当我们 用JavaScript代码更新model时,view就会自动更新。双向绑定就是在单向绑定的基础上,用户更新了view,model的数据也自动被更新。

二、双向绑定的原理是什么

双向绑定由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

  • 数据层(Model):应用的数据及业务逻辑
  • 视图层(View):应用的展示效果,各类UI组件
  • 业务逻辑层(ViewModel):框架封装的核心,它负责将数据与视图关联起来

以上即为MVVM

它的主要职责就是:

  • 数据变化后更新视图
  • 视图变化后更新数据

当然它还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 监听器(Observer):对所有数据的属性进行监听
  • 解析器(Compiler):对每个元素节点的指令进行扫描跟解析,根据指令模板替换数据,以及绑定相应的更新函数
三、实现双向绑定

Vue中双向绑定的流程:

  1. new Vue()首先执行初始化,对data执行响应化处理,这个过程发生Observe
  2. 同时对模板执行编译,找到其中动态绑定的数据,从data中获取并初始化视图,这个过程发生在Compile
  3. 同时定义⼀个更新函数和Watcher,将来对应数据变化时Watcher会调用更新函数
  4. 由于data的某个key在⼀个视图中可能出现多次,所以每个key都需要⼀个管家Dep来管理多个Watcher
  5. 将来data中数据⼀旦发生变化,会首先找到对应的Dep,通知所有Watcher执行更新函数

流程图如下:

img

实现

先来一个构造函数:执行初始化,对data执行响应化处理

class Vue {  
  constructor(options) {  
    this.$options = options;  
    this.$data = options.data;  
        
    // 对data选项做响应式处理  
    observe(this.$data);  
        
    // 代理data到vm上  
    proxy(this);  
        
    // 执行编译  
    new Compile(options.el, this);  
  }  
}  
编译Compile

对每个元素节点的指令进行扫描跟解析,根据指令模板替换数据,以及绑定相应的更新函数

img

class Compile {  
  constructor(el, vm) {  
    this.$vm = vm;  
    this.$el = document.querySelector(el);  // 获取dom  
    if (this.$el) {  
      this.compile(this.$el);  
    }  
  }  
  compile(el) {  
    const childNodes = el.childNodes;   
    Array.from(childNodes).forEach((node) => { // 遍历子元素  
      if (this.isElement(node)) {   // 判断是否为节点  
        console.log("编译元素" + node.nodeName);  
      } else if (this.isInterpolation(node)) {  
        console.log("编译插值⽂本" + node.textContent);  // 判断是否为插值文本 {{}}  
      }  
      if (node.childNodes && node.childNodes.length > 0) {  // 判断是否有子元素  
        this.compile(node);  // 对子元素进行递归遍历  
      }  
    });  
  }  
  isElement(node) {  
    return node.nodeType == 1;  
  }  
  isInterpolation(node) {  
    return node.nodeType == 3 && /\{\{(.*)\}\}/.test(node.textContent);  
  }  
}  
  
依赖收集

视图中会用到data中某key,这称为依赖。同⼀个key可能出现多次,每次都需要收集出来用⼀个Watcher来维护它们,此过程称为依赖收集多个Watcher需要⼀个Dep来管理,需要更新时由Dep统⼀通知

img

实现思路

  1. defineReactive时为每⼀个key创建⼀个Dep实例
  2. 初始化视图时读取某个key,例如name1,创建⼀个watcher1
  3. 由于触发name1getter方法,便将watcher1添加到name1对应的Dep中
  4. name1更新,setter触发时,便可通过对应Dep通知其管理所有Watcher更新
// 负责更新视图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vm, key, updater) {  
    this.vm = vm  
    this.key = key  
    this.updaterFn = updater  
  
    // 创建实例时,把当前实例指定到Dep.target静态属性上  
    Dep.target = this  
    // 读一下key,触发get  
    vm[key]  
    // 置空  
    Dep.target = null  
  }  
  
  // 未来执行dom更新函数,由dep调用的  
  update() {  
    this.updaterFn.call(this.vm, this.vm[this.key])  
  }  
}  

声明Dep

class Dep {  
  constructor() {  
    this.deps = [];  // 依赖管理  
  }  
  addDep(dep) {  
    this.deps.push(dep);  
  }  
  notify() {   
    this.deps.forEach((dep) => dep.update());  
  }  
}  

创建watcher时触发getter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vm, key, updateFn) {  
    Dep.target = this;  
    this.vm[this.key];  
    Dep.target = null;  
  }  
}  
  

依赖收集,创建Dep实例

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val) {  
  this.observe(val);  
  const dep = new Dep();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get() {  
      Dep.target && dep.addDep(Dep.target);// Dep.target也就是Watcher实例  
      return val;  
    },  
    set(newVal) {  
      if (newVal === val) return;  
      dep.notify(); // 通知dep执行更新方法  
    },  
  });  
}  

3.对v-show和v-if理解

一、v-show与v-if的共同点

在vue中v-show和v-if的作用效果都是相同的,都能控制元素在页面中是否显示

在用法上也是相同的

<Model v-show="isShow" />
<Model v-if="isShow" />
  • 当表达式为true时,都会占据页面的位置
  • 当表达式为false时,都不会占据页面的位置
二、v-show与v-if的区别
  • 控制手段不同
  • 编译过程不同
  • 编译条件不同

控制手段:v-show隐藏则是为该元素添加css–display:none,dom元素依旧存在。v-if显示隐藏是将dom元素整个添加或删除

编译过程:v-if切换有一个局部编译/卸载的过程,切换过程中合适的销毁和重建内部的事件监听和子组件;v-show只是简单的基于css的切换

编译条件:v-if是真正的条件渲染,它会确保在切换过程中条件块内的事件监听和子组件适当地销毁和重建。只有渲染条件为假时,并不操作,直到为真才渲染

  • v-show由false变为true的时候不会触发组件的生命周期
  • v-if由false变为true的时候,触发组件的beforeCreate、Create、beforeMount、mounted钩子,由true变false的时候触发组件的beforeDestory、destoryed方法

性能消耗:v-if有更高的切换消耗;v-show有更高的初始渲染消耗

三、v-show与v-if原理分析

大致流程:

  • 将模板template转为ast结构的js对象
  • 用ast得到的js对象拼装render和staticRenderFns函数
  • render和staticRenderFns函数被调用后生成虚拟vnode节点,该节点包含创建DOM节点所需信息
  • vm.patch函数通过虚拟DOM算法利用vnode节点创建真实dom节点
v-show原理

不管初始条件是什么,元素总是会被渲染

// https://github.com/vuejs/vue-next/blob/3cd30c5245da0733f9eb6f29d220f39c46518162/packages/runtime-dom/src/directives/vShow.ts
export const vShow: ObjectDirective<VShowElement> = {
  beforeMount(el, { value }, { transition }) {
    el._vod = el.style.display === 'none' ? '' : el.style.display
    if (transition && value) {
      transition.beforeEnter(el)
    } else {
      setDisplay(el, value)
    }
  },
  mounted(el, { value }, { transition }) {
    if (transition && value) {
      transition.enter(el)
    }
  },
  updated(el, { value, oldValue }, { transition }) {
    // ...
  },
  beforeUnmount(el, { value }) {
    setDisplay(el, value)
  }
}
v-if原理

v-if在实现上比v-show复杂的多,因为还有else,else-if等条件需要处理,这里只摘抄源码中处理v-if的一小部分

返回一个node节点,render函数通过表达值来决定是否生成DOM

// https://github.com/vuejs/vue-next/blob/cdc9f336fd/packages/compiler-core/src/transforms/vIf.ts
export const transformIf = createStructuralDirectiveTransform(
  /^(if|else|else-if)$/,
  (node, dir, context) => {
    return processIf(node, dir, context, (ifNode, branch, isRoot) => {
      // ...
      return () => {
        if (isRoot) {
          ifNode.codegenNode = createCodegenNodeForBranch(
            branch,
            key,
            context
          ) as IfConditionalExpression
        } else {
          // attach this branch's codegen node to the v-if root.
          const parentCondition = getParentCondition(ifNode.codegenNode!)
          parentCondition.alternate = createCodegenNodeForBranch(
            branch,
            key + ifNode.branches.length - 1,
            context
          )
        }
      }
    })
  }
)
四、v-show与v-if的使用场景

v-if与v-show都能控制dom元素在页面的显示

v-if相比v-show开销更大,直接操作dom节点增加与删除

如果需要频繁的切换,用v-show比较好

如果在运行时条件很少改变,v-if较好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Vue组件传值是Vue.js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父子组件之间的数据传递和通信。下面是一些常见的Vue组件传值面试题及其答案: 1. 请介绍Vue组件之间的父子组件传值方式。 答:Vue组件之间的父子组件传值方式有props和$emit。通过props可以将数据从父组件传递给子组件,子组件通过props接收数据。而$emit则是在子组件中触发一个自定义事件,并通过事件参数将数据传递给父组件。 2. 请介绍Vue组件之间的兄弟组件传值方式。 答:Vue组件之间的兄弟组件传值方式可以通过共享状态管理工具(如Vuex)或者事件总线来实现。使用共享状态管理工具可以在全局定义一个状态,兄弟组件通过读取和修改该状态来进行数据传递。而事件总线则是在Vue实例上定义一个事件中心,兄弟组件通过$emit和$on来进行事件的发布和订阅,从而实现数据传递。 3. 请介绍Vue组件之间的跨级组件传值方式。 答:Vue组件之间的跨级组件传值方式可以通过provide和inject来实现。父级组件通过provide提供数据,然后子孙级组件通过inject来注入数据。这样就可以实现跨级组件之间的数据传递。 4. 请介绍Vue组件之间的非父子组件传值方式。 答:Vue组件之间的非父子组件传值方式可以通过事件总线、Vuex或者localStorage等方式来实现。事件总线和Vuex的方式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而localStorage则是通过将数据存储在浏览器的本地存储中,然后在其他组件中读取该数据来实现非父子组件之间的数据传递。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