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并发面试题详解

volatile是如何实现可见性的?

JVM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是一种硬件或软件机制,用于确保内存操作的顺序和可见性。它们被用来防止处理器重排指令、缓存行失效等情况下的数据竞争问题。

在Java中,JVM内存屏障分为以下几种:

Load Barrier:确保加载指令完成之前,先完成之前所有load指令所读取的数据的装载。

Store Barrier:确保存储指令完成之前,先完成所有其它指令的相关处理。

Read Barrier:确保当前线程看到其他线程的变化。

Write Barrier:确保对同一变量的并发写入操作时的正确性。

Full Barrier:相当于 Load Barrier 和 Store Barrier 的合并,它会阻止所有读写操作的重排序。

JVM内存屏障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线程环境中的内存可见性和顺序问题,从而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volatile是如何实现有序性的?

Happens-Before(先行发生)是Java并发编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多线程之间操作执行的顺序关系。当一个操作 Happens-Before 另一个操作时,前者对后者的结果具有可见性。

在Java中,若操作A Happens-Before 操作B,则有以下规则:

程序次序规则:在一个线程内,按照代码顺序,前面的操作 Happens-Before 于后面的操作。

volatile变量规则:对一个volatile域的写入,Happens-Before 于任何读取该域的操作。

传递性规则:如果A Happens-Before B,B Happens-Before C,则A Happens-Before C。

锁定规则:一个 unlock 操作 Happens-Before 于后续的 lock 操作;在一个线程中,所有的 unlock 操作 Happens-Before 于该锁被 next lock 操作成功获取之前的所有 lock 操作。

线程启动规则:Thread对象的 start() 方法 Happens-Before 于该线程的任何操作。

线程终止规则:线程的所有操作 Happens-Before 其他线程检测到该线程已经终止的操作(通过Thread.join()或Thread.isAlive()等方法)。

中断规则:对线程 interrupt() 方法的调用 Happens-Before 于该线程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

这些规则描述了多线程之间操作的执行顺序,从而保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并发编程中,使用 Happens-Before 的概念可以避免很多常见的问题,如数据竞争和死锁等。

说下volatile的应用场景?

在Java中,volatile关键字可以用来保证多线程之间的内存可见性和顺序性。volatile关键字的作用是强制将对其修饰的变量的修改立即刷新到主内存中,同时强制从主内存中读取该变量的最新值,而不是使用线程本地缓存的值。

volatile变量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多线程环境中的共享变量:volatile关键字可以保证多个线程对同一个变量的操作是可见的。例如,在多线程环境下,一个线程修改了一个共享变量的值,另一个线程需要读取这个变量的最新值,就可以通过将该变量声明为volatile来保证多线程之间的内存可见性。

对于一些轻量级的状态标志:当一个变量被声明为volatile时,JVM会尽可能地避免将其缓存在寄存器或者其他硬件中,以保证多线程之间的操作顺序性。因此,在处理一些轻量级的状态标志(如开关)时,可以考虑使用volatile关键字来保证线程的正确执行顺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volatile关键字可以保证多线程之间的内存可见性和操作顺序性,但并不能保证原子性。如果要保证多线程之间的原子操作,建议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者Java Atomic包提供的原子类。

所有的final修饰的字段都是编译期常量吗?

不是所有的final修饰的字段都是编译期常量。

当final变量被声明为static和普通变量时,它们的编译期常量特性是不同的。具体来说:

当final变量被声明为static时,如果它的初始值可以在编译期确定,则它是一个编译期常量;如果它的初始值需要在运行期通过复杂表达式、方法调用等计算才能确定,则它不是一个编译期常量。

当final变量被声明为普通变量时,如果它的初始值可以在编译期确定,则它是一个编译期常量;如果它的初始值需要在运行期通过复杂表达式、对象构造器等计算才能确定,则它不是一个编译期常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final变量的值在初始化后不能再次改变,但final变量并不一定是一个编译期常量,也就是说,它的值不一定可以在编译期确定。因此,在使用final变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它是否可以作为编译期常量来使用,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效率。

如何理解private所修饰的方法是隐式的final?

在Java中,使用private关键字修饰的方法是不能被子类重写的,因为它们只能在当前类内部访问。因此,private方法可以被视为隐式的final方法。

显式的final方法,是指用final关键字修饰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与之相对应的是abstract方法,即抽象方法,它需要在子类中被实现。

而private方法虽然没有显式地使用final关键字修饰,但由于其只能在当前类内部被访问,在继承时不会被覆盖或重写,因此也可以被视为一个不能被重写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Java中使用private关键字修饰方法可以使得该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但是如果在子类中定义了一个具有相同方法签名的public、default或protected的方法,则不会产生编译错误,因为这些方法的访问权限更宽泛。因此,在设计和编写Java类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访问权限和修饰符,以满足程序的需求。

说说final类型的类如何拓展?

final类型的类是不能被继承的,因此无法直接拓展(extend)它们。如果在final类上使用extends关键字,编译器会报错。

final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变的类,具有以下特点:

不能被继承:final类的定义是最终的,只能被使用,无法被子类继承或修改。

属性是常量:final类的属性通常也被声明为final,这意味着它们是常量,只能被赋值一次。

方法大多数是不可重写的:final类中的方法通常被声明为final,这意味着它们不能被子类重写或修改。

由于final类具有不可变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因此通常用于定义诸如工具类、常量类等不需要继承和修改的类。如果需要将final类作为基类来实现拓展,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技术,例如包装模式、委托模式等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final修饰符还可以应用于方法和变量,这些方法和变量可以被继承、修改或者覆盖,但是它们的值和实现不能被修改。在这种情况下,final修饰符表示该方法或变量被设置为常量或不可更改的引用。

final方法可以被重载吗?

final修饰的方法是不能被重写或覆盖的,因此也不能被重载。

在Java中,如果一个方法被final修饰,它就不能在任何子类中被重写或者覆盖。这意味着,final方法的行为和实现都是不可更改的,所以也不存在重载的必要。如果在子类中定义了与final方法名称相同、参数列表相同的方法,编译器将会报错。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类被声明为final,那么该类中所有的方法都隐式地被声明为final,也就是说,在final类中无法定义可重载的方法。但是,final类中的静态方法可以被重载,因为静态方法的调用是基于类而不是基于实例的。

综上,final修饰符不仅适用于类和方法,还可用于变量。它可以用来限制对变量、方法和类的修改。因此,在使用final修饰符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使用。

说说基本类型的final域重排序规则?

在Java内存模型中,指令重排也适用于final域。final域具有的可见性和不可变性保证了它们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安全性,因此,final域的读和写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即禁止重排序的规则。

具体来说,Java内存模型要求,在构造函数内对一个final域的写入操作,与随后把这个被构造对象的引用赋值给一个引用变量,这两个操作之间不能重排序。这个规则确保了其他线程在获取到该对象的引用时,final域已经被初始化完成,可以保证获取到的是正确的值。

而对于final域再次赋值的操作,则不受这个规则的限制。也就是说,在构造函数内,对于一个final域的写入操作必须在任何可能构造函数内部或外部被访问到该域的操作之前执行,但是构造函数中的顺序可以变化。只要满足这个条件,final域的值就是对所有线程可见且不会发生变化的。

需要注意的是,该规则仅适用于基本类型的final域,对于引用类型的final域,必须保证其构造函数内部只执行了一次new操作并且能够正确发布该对象,才能保证线程安全性。

总之,final域的重排序规则保证了final域的可见性和不可变性,是Java多线程编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演示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写final域重排序规则写final域的重排序规则禁止对final域的写重排序到构造函数之外,这个规则的实现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JMM禁止编译器把final域的写重排序到构造函数之外;编译器会在final域写之后,构造函数return之前,插入一个storestore屏障。这个屏障可以禁止处理器把final域的写重排序到构造函数之外。我们再来分析writer方法,虽然只有一行代码,但实际上做了两件事情:构造了一个FinalDemo对象;把这个对象赋值给成员变量finalDem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说说final的原理?

final是Java中的关键字之一,它可以用来修饰变量、方法和类,表示它们在创建后无法被修改或继承。final修饰符主要涉及到两个概念:不可变性和可见性。

不可变性:
final关键字所表示的不可变性,基本上就是指在运行时不能更改变量的值、方法的实现或类的定义。具体来说,在Java中,使用final关键字来定义一个变量时,该变量的值不能被重新分配,并且只能被赋值一次。同样地,使用final关键字修饰的方法和类也都具有不可变性,它们的实现和定义也不能被更改。

可见性:
final关键字表示的可见性,主要指的是对final变量、方法和类所作出的更改对其他线程的可见性。当final变量被赋值后,任何线程都可以读取到这个变量的值,而且这个值是不会改变的。final方法和类也运用了这种可见性,即任何线程都可以访问和使用它们。

原理:
在Java虚拟机中,final关键字通过以下机制来保证它的不可变性和可见性:

在编译阶段,final变量的值被存储在常量池中,而不是在堆中。这个常量池在运行时被加载到内存中,并且所有的线程都可以访问。

在加载类的过程中,final方法和类都会被标记为final,使得它们无法被子类以任何方式修改。这样就保证了代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在Java虚拟机的实现中会对final变量进行特殊处理,即当一个final变量的值被分配后,它不能被更改。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这个操作被指定为volatile写,意味着它是有序的、不可变的,并且对于所有其他线程都可见。

总之,final关键字的原理主要包括了不可变性和可见性两个方面。它们通过对变量、方法和类的定义实现线程安全和数据一致性。

JUC框架包含几个部分?

JUC(Java.util.concurrent)是Java 5之后新增的一个并发编程框架,用于提供更高效、更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并发编程解决方案。它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

并发集合类(Concurrent Collections):包括了ConcurrentHashMap、ConcurrentSkipListMap、ConcurrentSkipListSet、ConcurrentLinkedQueue等并发集合,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保证并发安全,提高程序的并发性能。

原子操作类(Atomic Variables):包括了AtomicBoolean、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等原子变量,提供了原子的修改、更新和比较等操作,避免了使用synchronized或者Lock造成的性能瓶颈。

CountDownLatch:是一个同步工具类,它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一直等待,直到一组其他线程的操作完成后才开始执行自己的操作。

Semaphore:也是一个同步工具类,它维护了一个许可证集合,可以控制同时访问特定资源的线程数目。

CyclicBarrier:是一个同步工具类,它允许一组线程互相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某个公共屏障点,然后继续执行各自的操作。

Exchanger:是一个同步工具类,它提供了两个线程之间交换数据的功能。

Locks:包括了ReentrantLock、ReentrantReadWriteLock等锁机制,可以取代传统的synchronized关键字来提供更细粒度的并发控制。

总之,JUC框架包含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并发编程工具和机制,通过这些工具和机制,可以实现高效、安全的多线程编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主要包含: (注意: 上图是网上找的图,无法表述一些继承关系,同时少了部分类;但是主体上可以看出其分类关系也够了)Lock框架和Tools类(把图中这两个放到一起理解)Collections: 并发集合Atomic: 原子类Executors: 线程池# Lock框架和Tools哪

Lock框架和Tools哪些核心的类?

java中并发编程的两个核心框架是Lock框架和java.util.concurrent包(也称为Tools)。

Lock框架提供了与synchronized关键字类似的功能,但是它允许更灵活地控制线程之间的同步。Lock框架的核心类主要有以下几个:

Lock:表示一个可重入的互斥锁。

Condition:定义了等待/通知机制,可以让线程在获取锁之后,挂起等待某个条件变成真时再执行。

ReentrantLock:实现了Lock接口,可以用来代替synchronized关键字来进行同步。

ReentrantReadWriteLock:支持读写分离的锁,可以提高读操作的并行度。

java.util.concurrent包(Tools)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类和数据结构,用于支持并发编程。这个包中有很多核心类,其中最常用的几个是:

ConcurrentHashMap:线程安全的HashMap实现。

CountDownLatch:倒计时门闩,可以让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完成后再继续执行。

CyclicBarrier:循环屏障,可以让多个线程互相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某一个点后再同时执行。

Semaphore:信号量,可以用来控制对某个资源的并发访问。

BlockingQueue:阻塞队列,可以用来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总之,Lock框架和java.util.concurrent包(Tools)是Java并发编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框架,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编写高效、可靠的多线程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JUC并发集合哪些核心的类?

Java并发工具包(JUC)中提供了一些并发集合类,用于支持高效、线程安全的数据共享。JUC中最常用的并发集合类有以下几个:

ConcurrentHashMap:线程安全的HashMap实现,支持高并发读写操作。

CopyOnWriteArrayList和CopyOnWriteArraySet:两种线程安全的集合类,支持在迭代时对集合进行修改,避免了使用同步块进行加锁解锁的问题。

ConcurrentLinkedQueue和ConcurrentLinkedDeque:两种无界并发队列,支持高并发读写操作。

PriorityBlockingQueue:支持优先级排序的并发队列。

LinkedBlockingQueue和LinkedBlockingDeque:可选有界或无界的阻塞队列,支持高并发读写操作。

除此之外,JUC还提供了一些其他的并发集合类,如ConcurrentSkipListMap、ConcurrentSkipListSet、ConcurrentHashMap.KeySetView等。这些类都是线程安全的,并且支持高并发的读写操作。

使用JUC提供的并发集合类可以大大简化多线程编程中的同步问题。这些类在处理高并发的同时,也保证了线程安全,是编写高效、安全的多线程程序的不二选择。

JUC原子类哪些核心的类?

其基本的特性就是在多线程环境下,当有多个线程同时执行这些类的实例包含的方法时,具有排他性,即当某个线程进入方法,执行其中的指令时,不会被其他线程打断,而别的线程就像自旋锁一样,一直等到该方法执行完成,才由JVM从等待队列中选择一个另一个线程进入,这只是一种逻辑上的理解。实际上是借助硬件的相关指令来实现的,不会阻塞线程(或者说只是在硬件级别上阻塞了)。
原子更新基本类型
AtomicBoolean: 原子更新布尔类型。
AtomicInteger: 原子更新整型。
AtomicLong: 原子更新长整型。
原子更新数组
AtomicIntegerArray: 原子更新整型数组里的元素。
AtomicLongArray: 原子更新长整型数组里的元素。
AtomicReferenceArray: 原子更新引用类型数组里的元素。
原子更新引用类型
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 原子更新整型的字段的更新器。
AtomicLongFieldUpdater: 原子更新长整型字段的更新器。
AtomicStampedFieldUpdater: 原子更新带有版本号的引用类型。
AtomicReferenceFieldUpdater: 上面已经说过此处不在赘述
原子更新字段类
AtomicReference: 原子更新引用类型。
AtomicStampedReference: 原子更新引用类型, 内部使用Pair来存储元素值及其版本号。 AtomicMarkableReferce: 原子更新带有标记位的引用类型。

JUC线程池哪些核心的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Java并发工具包(JUC)中提供了Executor框架,用于管理线程池,实现多线程的并发执行。其中,JUC提供的线程池有以下几个核心的类:

Executor:这是一个顶层接口,定义了线程池的基本行为,包括提交任务、关闭线程池等。

ExecutorService:继承自Executor接口,是线程池的主要接口,扩展了一些线程池的管理方法,如shutdown和submit等。

ThreadPoolExecutor:是ExecutorService接口的默认实现,提供了一个灵活的线程池实现,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空闲线程存活时间、任务队列容量等参数。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继承自ExecutorService接口,提供了周期性或延时执行任务的功能。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是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接口的默认实现,与ThreadPoolExecutor类似,但可以周期性地执行任务,并支持延时执行任务。

使用线程池可以避免线程的频繁创建和销毁,提高多线程应用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线程池的实现对于提高多线程程序的效率和稳定性非常重要,JUC提供的线程池实现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和配置,可以帮助我们编写出高效、可靠的多线程程序。

线程安全的实现方法有哪些?

线程安全是指在多线程环境下,各个线程都能正确、合理地访问和修改共享的数据,不会出现数据竞争、死锁等问题。实现线程安全有以下几种方法:

互斥同步: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Lock接口等锁机制来保证多线程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避免数据竞争和错误状态的产生。

原子操作:使用原子类(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等)等JUC提供的工具类来保证对共享资源的原子操作,并发更新数据时不需要加锁。

代码分离:对于多线程访问的共享变量,可以将其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变量或对象,每个线程只访问自己的变量或对象,在不同线程之间不存在数据共享,也就不会存在线程安全问题。

不可变性:对于只读变量或常量,可以使用final关键字来修饰,确保其不可变性,从而避免并发修改的问题。

线程本地存储:使用ThreadLocal类可以为每个线程提供一个独立的存储空间,不同线程之间不会产生数据交叉,也就不会存在线程安全问题。

并发容器:使用JUC中提供的并发容器(ConcurrentHashMap、ConcurrentLinkedQueue等)来替代同步容器,避免多线程访问同一个容器时出现死锁或数据竞争的问题。

实现线程安全需要综合考虑性能、可靠性、易用性等方面,选择适合的线程安全技术可以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同时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什么是CAS?

CAS(Compare And Set)是一种乐观锁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多线程环境下的原子操作。其基本思想是将变量的当前值与旧值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更新变量的值,否则不做任何处理。CAS操作是无锁的,它使用原子指令来保证线程安全,避免了锁的开销和死锁等问题。

CAS操作包含三个参数:内存地址V、旧的预期值A和新的值B。CAS操作执行时,它将V的值与A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将V的值更新为B,否则不做任何操作。由于CAS操作是原子的,因此在多线程环境下,不会出现数据竞争和错误状态的问题。

JDK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子类,如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AtomicBoolean等,它们都是基于CAS操作来实现的。使用原子类可以有效地避免多线程操作中的线程安全问题,并且在性能上比传统的同步机制更具优势,特别是在高并发、频繁访问共享资源的情况下,原子类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吞吐量。

CAS会有哪些问题?

虽然CAS操作在多线程环境下能够实现高效、无锁、线程安全的原子操作,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ABA问题:当变量的值从A变成了B,又从B变成了A,这时其他线程执行CAS操作并不能发现变量的值已经被修改了两次。为了解决ABA问题,可以使用版本号或时间戳等机制来保证变量的唯一性。

自旋开销:CAS操作在失败时需要重试,即进行自旋操作,如果CAS操作失败的频率过高,就会导致线程反复自旋,占用CPU资源,影响程序的性能。

仅保证单次操作的原子性:CAS操作只能保证单个变量的原子操作,在多个变量之间的操作时,可能会出现数据竞争的问题。

无法保证公平性:CAS操作没有加锁,无法保证线程的公平性,可能会导致某些线程长期无法获取到共享资源。

综上所述,虽然CAS操作拥有高效、无锁、线程安全的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和使用。为了解决CAS操作的问题,JDK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子类,如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AtomicBoolean等,它们在CAS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额外的机制,实现了更高级别的功能,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

AtomicInteger底层实现?

AtomicInteger是JDK提供的一种原子类,主要用于在多线程环境下实现对整数型变量的原子操作。它的底层实现主要基于CAS(Compare And Swap)机制,即通过CPU的CAS指令来保证多线程并发访问时的线程安全性。

AtomicInteger类中的常用方法包括:

get():获取当前整型值。
set(int newValue):设置新的整型值。
getAndSet(int newValue):获取当前整型值,并将整型值设置为新值。
compareAndSet(int expect, int update):如果当前值等于expect,则将整型值设置为update,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incrementAndGet():自增1,并获取自增后的值。
decrementAndGet():自减1,并获取自减后的值。
getAndIncrement():获取当前值,并自增1。
getAndDecrement():获取当前值,并自减1。
在执行CAS操作时,AtomicInteger内部通过UNSAFE.compareAndSwapInt()方法来调用CPU的CAS指令,这个方法的参数包括要修改的变量地址、期望值和新值。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会使用volatile关键字修饰value字段,保证多个线程之间的内存可见性。
CAS操作会自旋等待锁资源,直到获取到锁资源。
CAS操作执行时,会将当前的value值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将value值更新为新值。
如果更新成功,则解锁,CAS操作结束;否则重复步骤2。
AtomicInteger是一种线程安全的原子类,使用它可以避免在多线程环境下对共享整型变量进行加锁操作的开销,提高程序的效率。

请阐述你对Unsafe类的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Unsafe类是JDK中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一个类。它为了在JVM内部实现Java语言自身开发提供了一些低级别、不安全的操作,例如直接修改对象内存、分配内存、比较并交换等操作。由于这些操作可能会产生不确定的行为,因此其访问权限默认是private,并且只有JDK本身才能使用。

Unsafe类的主要作用包括:

内存管理:通过allocateMemory()方法分配内存空间,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读写该内存空间;还可以通过copyMemory()方法直接复制内存数据。

对象实例化:通过allocateInstance()方法实例化对象,而不需要调用构造函数。

CAS操作:通过compareAndSwapInt()、compareAndSwapLong()、compareAndSwapObject()等方法,实现原子性的Compare-and-Swap操作,避免多线程竞争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线程挂起和恢复:通过park()方法挂起当前线程,以及unpark()方法唤醒指定线程。

由于Unsafe类的操作是不安全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使用Java提供的高级封装,如AtomicInteger、Semaphore等工具类。同时,使用Unsafe类也需要保证对底层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正确使用,否则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问题。

说说你对Java原子类的理解?

Java原子类是在多线程环境下进行原子操作的一种封装工具类,它们通过使用CPU提供的CAS(Compare And Swap)指令实现了线程安全的操作。与synchronized关键字等互斥锁机制相比,原子类的机制更加轻量级,性能更好。

Java原子类提供了整型、布尔型、引用类型等数据结构的实现,其中包括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AtomicBoolean等。这些类不仅提供了基本的原子操作方法(如get()、set()、compareAndSet()、incrementAndGet()、decrementAndGet()等),还提供了一些高级操作,如getAndAccumulate()、accumulateAndGet()、updateAndGet()、getAndUpdate()等,可以方便地实现复杂的计算和逻辑操作。

Java原子类的底层实现主要使用了unsafe类,而unsafe类又通过调用JVM提供的本地方法,实现对CPU指令的调用。在多线程并发访问时,原子类内部使用CAS指令来保证线程安全,该指令会先比较当前值是否等于期望值,如果是,则更新为新值,否则返回false。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Java原子类大大简化了多线程编程的复杂性,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同步机制。在某些场景下,仍然需要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ReentrantLock等同步机制,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线程的安全。此外,在使用原子类时也需要注意线程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在复杂场景下的使用,需要仔细考虑并发数据操作问题,避免出现线程安全问题。

AtomicStampedReference是怎么解决ABA的?

ABA问题指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一个值从A变成了B,再从B变回A,那么即使检测到该值已经发生变化,但仍然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此期间可能有其他线程修改了相应的值,而当前线程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AtomicStampedReference是Java中专门用于解决ABA问题的原子类,它在AtomicReference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机制来解决ABA问题,即为引用值添加版本号。具体来说,AtomicStampedReference可以将一个对象引用与一个整数标记(版本号)关联在一起,每次修改时都需要先比较引用值和版本号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进行修改,否则认为修改失败。

例如,假设初始状态下AtomicStampedReference的引用值为A,版本号为1,那么当有线程把A修改为B时,会同时将版本号从1改为2;接着有另一个线程又把B修改回了A,但此时版本号被修改为了3。如果此时又有一个线程试图把A修改为B,那么它会发现版本号与当前自己持有的版本号不匹配,从而放弃修改操作。

AtomicStampedReference的实现依赖于CAS(Compare And Swap)算法,每次修改都需要比较引用和版本号是否匹配,如果匹配才能进行修改操作。

总之,AtomicStampedReference通过添加版本号这种机制,有效地解决了ABA问题。

为什么LockSupport也是核心基础类?

LockSupport是Java中用于线程阻塞和唤醒的工具类,其提供了park()和unpark()方法。park()方法可以使调用该方法的线程进入阻塞状态,而unpark()方法则可以使指定线程恢复运行。LockSupport类的使用方式与Object类中的wait()/notify()方法类似,但LockSupport类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因此,LockSupport也被认为是Java的核心基础类之一。

具体来说,下面是一些LockSupport作为核心基础类的原因:

LockSupport提供了一种比Object类更加灵活的线程阻塞和唤醒机制。相对于Object.wait()方法,LockSupport.park()方法无需在锁对象上进行阻塞,因此可以更灵活地控制线程的阻塞和唤醒。

LockSupport的使用方式比Object类更加简单。LockSupport不需要像Object类那样显示地获取和释放锁,可以直接使用park()和unpark()方法,减少了编码的复杂性。

LockSupport可以避免线程“假唤醒”的问题。在使用Object.wait()方法时,如果一个线程在未收到notify()/notifyAll()信号的情况下从wait()方法中返回,可能会出现“假唤醒”的情况,而LockSupport.park()方法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

总之,LockSupport是Java中用于线程阻塞和唤醒的核心基础类之一,其提供了比Object类更加灵活、简单和可控的机制,并且可以避免线程“假唤醒”的问题。因此,LockSupport在Java多线程编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wait/notify实现同步?

是的,wait()和notify()方法可以用来实现线程间的同步操作,并且是Java中最基础、最常用的线程同步机制之一。通过这两个方法,我们可以实现多个线程之间的通信和互斥,避免竞争条件和数据的不一致性。

具体来说,就是当一个线程需要访问临界资源时,如果该资源正在被其他线程占用,它就会调用wait()方法将自己阻塞,等待其他线程释放资源并发出notify()或notifyAll()通知,以便重新争夺锁。而其他线程在使用完资源后,也需要调用notify()或notifyAll()方法来通知之前阻塞的线程,使其重新进入运行状态。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wait()和notify()方法实现线程同步:

public class SyncDemo {
private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private boolean isReady = false;

public void producer()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ynchronized (lock) {
        // 生产者线程进入临界区,判断资源是否可以使用
        while (isReady) {
            // 如果资源已经被其他线程使用,则调用wait()方法,释放锁并进入等待状态
            lock.wait();
        }
        // 资源未被占用,生产者线程开始生产数据
        System.out.println("Producer produced something.");
        // 生产完成后,改变资源状态,并通知消费者线程
        isReady = true;
        lock.notify();
    }
}

public void consumer()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ynchronized (lock) {
        // 消费者线程进入临界区,判断资源是否可以使用
        while (!isReady) {
            // 如果资源未准备好,则调用wait()方法,释放锁并进入等待状态
            lock.wait();
        }
        // 资源已经准备好,消费者线程开始消费数据
        System.out.println("Consumer consumed something.");
        // 消费完成后,改变资源状态,并通知生产者线程
        isReady = false;
        lock.notify();
    }
}

}
在上述代码中,producer()方法和consumer()方法分别代表了生产者线程和消费者线程,它们在获取和释放资源时通过wait()和notify()方法实现了同步。具体来说,当资源已经被占用时,生产者线程会调用wait()方法进行等待;当资源已经准备好时,消费者线程会调用notify()方法通知生产者线程,同时进入等待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实现线程的同步操作

通过LockSupport的park/unpark实现同步?

是的,LockSupport类提供了park()和unpark()方法,这两个方法可以用来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以及阻塞与唤醒操作。LockSupport比wait/notify方式更加灵活和可控,也更加安全,不容易出现“假唤醒”的问题。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LockSupport类的park()和unpark()方法实现线程同步:

public class SyncDemo {
private Thread producerThread;
private Thread consumerThread;

public void producer() {
    while (true) {
        // 生产者线程开始生产数据
        System.out.println("Producer produced something.");
        // 唤醒消费者线程,使其开始消费数据
        LockSupport.unpark(consumerThread);
        // 使生产者线程进入等待状态
        LockSupport.park();
    }
}

public void consumer() {
    while (true) {
        // 使消费者线程进入等待状态
        LockSupport.park();
        // 消费者线程开始消费数据
        System.out.println("Consumer consumed something.");
        // 唤醒生产者线程,使其开始生产数据
        LockSupport.unpark(producerThread);
    }
}

public void start() {
    producerThread = new Thread(this::producer);
    consumerThread = new Thread(this::consumer);
    producerThread.start();
    consumerThread.start();
}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通过LockSupport类的park()和unpark()方法实现了生产者线程和消费者线程之间的同步。具体来说,当生产者线程需要生产数据时,它会调用LockSupport.unpark(consumerThread)方法唤醒消费者线程;当消费者线程需要消费数据时,它会调用LockSupport.park()方法使自己进入等待状态。在消费者线程消费完数据后,它会再次调用LockSupport.unpark(producerThread)方法唤醒生产者线程,使其继续生产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操作,并且不需要使用锁对象,减少了竞争条件和死锁的风险,更加灵活、安全和高效。

Thread.sleep()、Object.wait()、Condition.await()、LockSupport.park()的区别?

这几个方法都可以用于线程的阻塞,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Thread.sleep():让当前线程暂停执行一段时间,使得其他线程有机会运行。在sleep期间,线程不会释放已经持有的锁,因此其他需要这个锁的线程仍然无法执行。当指定时间到达后,线程进入就绪状态,等待CPU调度。

Object.wait():让当前线程释放它所占有的锁,并在对象的监视器上等待,直到其他线程调用相同的对象的 notify() 或 notifyAll() 方法唤醒它。调用wait()方法后,线程进入等待队列中,放弃了锁资源,等待其他线程唤醒自己。当线程被唤醒后,它重新进入就绪状态,等待CPU的调度。

Condition.await():是Java 5中新引入的线程同步工具,它需要借助于Lock接口的实现类来达到同步的效果。当一个线程调用Condition.await()时,它会释放锁并进入等待状态,直到另一个线程调用相同的Condition对象的 signal() 或signalAll() 方法唤醒它,或者被中断。

LockSupport.park():可以让线程阻塞,也可以唤醒线程,相比之下它更加灵活。调用park()方法时,如果表示线程的参数已经处于waiting状态,那么它将立即返回。否则,该线程就会被阻塞,并进入waiting状态,等待其他线程来唤醒自己。与wait()和sleep()不同的是, park()不需要同步块,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总体来说,这些方法都具有阻塞线程的功能,但应用场景略有不同。Thread.sleep()更适合让线程暂停一段时间;Object.wait()和Condition.await()适合多个线程之间协作同步,通过等待和唤醒来保证线程之间的通信;而LockSupport.park()则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线程阻塞方式。

如果在wait()之前执行了notify()会怎样?

如果在调用wait()方法之前,使用notify()方法唤醒等待的线程,那么被唤醒的线程是不会立即从wait()方法中返回的。notify()方法只是通知等待在该对象上的线程可以尝试重新获取锁,并继续执行,但是它并没有释放锁。直到调用notify()方法的线程退出了临界区并且释放了对象的锁资源之后,等待中的线程才有机会去竞争获取锁并继续执行。

如果先调用了notify()方法再调用wait()方法,那么被唤醒的线程将会错过通知,并一直处于等待状态,直到另一个线程再次调用notify()或notifyAll()方法或者被中断才会唤醒。

因此,在使用wait()和notify()时,应该确保notify()在wait()之后才被调用,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

如果在park()之前执行了unpark()会怎样?

如果在调用park()方法之前,先调用了unpark(Thread thread)方法来唤醒指定的线程,那么当该线程调用park()方法时,它将立即返回而不会阻塞。因为unpark()方法会给指定的线程一个许可,使得该线程执行park()方法时能够直接返回。

如果在调用park()方法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一个许可,则该许可仍然有效,而不会积累多个次数。也就是说,无论park()方法被调用多少次,都只需要一次unpark()方法来唤醒该线程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线程最多只有一个许可,如果在调用park()方法之前已经使用了两次unpark()方法,则第二次unpark()方法并不会生效,也就是不会增加线程的许可数量。因此,如果想要唤醒多个被park()阻塞的线程,就需要分别调用unpark()方法来唤醒每个线程。

3.8 JUC工具类

什么是CountDownLatch?

CountDownLatch是Java中的一个并发工具类,它用于多线程场景下控制主线程与其他线程之间的协作。CountDownLatch可以让主线程等待其他线程执行完特定的任务后再继续执行,从而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

CountDownLatch类包含一个计数器和两个主要操作:await()和countDown()。计数器的初始值可以指定,当计数器值为0时表示所有线程已经完成特定的任务,主线程可以继续执行。

在使用CountDownLatch时,通常的流程如下:

创建CountDownLatch对象,指定计数器的初始值。
在主线程中调用await()方法,等待其他线程执行完特定的任务。
在其他线程中执行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调用countDown()方法,将计数器减1。
当计数器值为0时,主线程停止等待,继续执行后续操作。
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untDownLatch;

public class 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CountDownLatch 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2); // 创建CountDownLatch对象,指定计数器的初始值为2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 // 创建线程1
        System.out.println("Thread1 running...");
        latch.countDown(); // 执行完任务后,将计数器减1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 // 创建线程2
        System.out.println("Thread2 running...");
        latch.countDown(); // 执行完任务后,将计数器减1
    });

    thread1.start(); // 启动线程1
    thread2.start(); // 启动线程2

    latch.await(); // 主线程等待,直到计数器值为0

    System.out.println("Main thread running...");

}
}
上述代码中,创建CountDownLatch对象时指定计数器的初始值为2,代表需要等待2个任务执行完后主线程才能继续执行。在线程1和线程2中执行完任务后,调用countDown()方法将计数器减1。主线程调用await()方法等待计数器值变为0。当两个线程都执行完任务后,计数器值变为0,主线程停止等待,继续执行后续操作。

CountDownLatch有哪些主要方法?

CountDownLatch类提供了三个主要的方法:countDown()、await()和getCount()。

countDown()方法:将计数器count减1。该方法可以被并发调用,用于标识一个线程已经完成了特定的任务。如果在计数器count达到0之前没有调用countDown()方法,则所有调用await()方法而被阻塞的线程都将一直等待下去。

await()方法:让当前线程等待直到计数器count变为0。当计数器count的值为0时,所有因调用await()方法而被阻塞的线程都会被唤醒。如果计数器count已经为0,则该方法立即返回。

getCount()方法:获取当前计数器count的值。该方法可以用于判断是否有线程正在等待,或者还有多少个任务未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CountDownLatch没有reset()方法来重置计数器count的值,因此在复用CountDownLatch对象时需要重新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否则会出现意外的结果。

CountDownLatch底层实现原理?

CountDownLatch的底层实现依赖于一个同步器类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也就是通过AQS来实现等待/通知机制。

在CountDownLatch内部,有一个计数器count,它的初始值为构造方法中指定的值。每次调用countDown()方法时,count的值减1。当count的值变为0时,所有因调用await()方法而被阻塞的线程都被唤醒,可以继续执行。具体实现原理如下:

初始化:CountDownLatch的计数器count的初始值由构造方法传入,并保存在共享变量state中。
等待线程阻塞:当一个线程调用await()方法时,会先获取同步器AQS的锁,然后对state进行判断,如果state大于0,则说明有其他线程还没有完成任务,此时该线程会进入AQS的条件队列和等待队列。
完成任务:当一个线程完成了特定的任务后,调用countDown()方法,会对state进行原子操作减1,并释放AQS的锁,同时唤醒AQS的条件队列上的等待线程。
等待线程被唤醒:当count的值变为0时,所有因调用await()方法而被阻塞的线程都会被唤醒,继续执行后续的操作。
CountDownLatch的底层实现依赖于AQS的同步机制,它用到了AQS的ReentrantLock和Condition等API,从而实现了等待/通知机制。当计数器变为0时,使用AQS的Condition唤醒所有线程,使得所有线程都能够正确地并发执行。

CountDownLatch一次可以唤醒几个任务?

CountDownLatch在计数器count变为0时,会唤醒所有因调用await()方法而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也就是说,一次可以唤醒所有被阻塞的线程。

如果有多个线程调用了await()方法,它们会在同一个条件队列上等待,一旦计数器count变为0,AQS的Condition会唤醒该条件队列上的所有线程。在此过程中,CountDownLatch内部并不记录哪些线程已经被唤醒,而是直接唤醒所有等待的线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使用中,CountDownLatch的计数器count的初始值应该与需要等待的任务数量相匹配,否则可能导致一些线程永远无法执行或者永远阻塞。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计数器count的初始值以及调用countDown()方法的次数,确保线程能够正确地并发执行。

CountDownLatch和Lock/Condition机制来实现线程的等待和通知?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代码实现,使用了CountDownLatch和Lock/Condition机制来实现线程的等待和通知。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untDownLatch;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Condition;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public class ContainerTest {
private volatile int size = 0;
private final int MAX_SIZE = 10;
private final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rivate final Condition notFull = lock.newCondition();
private final Condition notEmpty = lock.newCondition();
private final CountDownLatch 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1);

public void add() {
    lock.lock();
    try {
        // 等待线程2的通知
        latch.await();

        while (size >= MAX_SIZE) {
            notFull.await();
        }
        size++;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added one element.");
        if (size == 5) {
            // 通知线程2,容器已经有5个元素了
            notEmpty.signal();
        }
        // 通知其他线程容器已经不为空了
        notEmpty.signalAll();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int size() {
    lock.lock();
    try {
        while (size < 5) {
            notEmpty.await();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container size is " + size);
        // 通知线程1,容器size已经被获取了
        notFull.signalAll();
        return siz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1;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ContainerTest container = new ContainerTest();
    Thread t1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 i++) {
            container.add();
        }
    }, "Thread-1");

    Thread t2 = new Thread(() -> {
        container.size();
    }, "Thread-2");

    t2.start();
    Thread.sleep(100); // 确保线程1先启动
    t1.start();

    container.latch.countDown(); // 线程1开始添加元素
}

}
在上述代码中,容器类ContainerTest中提供了add()和size()方法,分别用于添加元素和获取容器大小。add()方法使用while循环判断容器是否已满,在容器未满时调用notFull.await()方法进入等待状态,直到其他线程调用notFull.signal()或notFull.signalAll()方法将其唤醒。当容器大小达到5时,调用notEmpty.signal()方法通知size()方法线程,容器已经有5个元素了。size()方法中使用while循环判断容器是否为空,在容器未满时调用notEmpty.await()方法进入等待状态,直到其他线程调用notEmpty.signal()或notEmpty.signalAll()方法将其唤醒。当容器大小达到5时,输出容器大小并返回结果,同时调用notFull.signalAll()方法通知add()方法线程,容器已经有空间可以添加元素。

在main()方法中,创建了两个线程t1和t2,分别用于添加元素和监控容器大小。由于线程2需要在容器大小达到5时才能输出结果并结束运行,因此我们先启动线程2再启动线程1,同时使用CountDownLatch等待线程1开始运行后再进行操作,从而确保线程2可以正确地获取容器大小。

什么是CyclicBarrier?

CyclicBarrier是Java中的一种同步机制,它可以使得多个线程在某个点上进行等待,直到所有的线程都到达该点才进行下一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线程都可以执行自己的任务,相当于多个线程同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再汇总结果。

CyclicBarrier可以用于一组线程间相互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准备好后再执行某些操作,比如多线程计算任务、排序任务等。与CountDownLatch类似,CyclicBarrier也可以用于线程之间的协作和同步,但它更加弹性,因为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在其内部实现中还包含了一个计数器。

CyclicBarrier有一个构造函数,需要传入一个整数值,表示参与线程的数量,即需要等待的线程数量。每个线程在到达屏障点时会调用await()方法,该方法会使得当前线程进入等待状态,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该点时,屏障才会打开,所有被阻塞的线程继续执行。在屏障点执行完成后,CyclicBarrier会把计数器重置回初始值,并开始新一轮的等待。

CyclicBarrier可以用于多个线程之间的同步,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创建一个CyclicBarrier对象,并将其作为参数传递给多个线程,从而实现多个线程之间的同步。

CountDownLatch和CyclicBarrier对比?

CountDownLatch和CyclicBarrier都是Java多线程中的同步机制,它们都可以用于线程之间的协作和同步,但是有一些不同之处。

功能不同:
CountDownLatch用于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另外一个或多个线程完成操作后再执行,它的计数器不能被重置,只能减少;而CyclicBarrier用于多个线程之间相互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某个点后再执行下面的操作,并且它的计数器可以重复使用,每一次计数器减到0时,会触发一个屏障动作,而且可以通过构造函数传递一个Runnable任务,当屏障动作完成后,该任务被执行。

应用场景不同:
CountDownLatch适用于一个或多个线程需要等待若干个线程完成某个操作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的场景;比如,主线程在等待多个子线程完成某项任务后才能继续运行。而CyclicBarrier适用于多个线程之间需要相互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准备好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的场景,比如,并行计算任务、数据处理任务等。

计数器使用方式不同:
在使用CountDownLatch时,主线程需要调用await()方法等待其他线程完成某个操作,而其他线程在完成该操作后必须调用countDown()方法将计数器减1;在CyclicBarrier中,每个参与线程在到达屏障点时都需要调用await()方法等待其他线程,当所有线程都到达时,屏障才会打开。每次屏障动作完成后,计数器会重置为初始值,并开始新一轮的等待。

综上所述,CountDownLatch和CyclicBarrier两者虽然都是Java多线程中的同步机制,但是它们的适用场景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要进行选择。

什么是Semaphore?

Semaphore是Java中的一个同步工具类,它可以控制同时访问某个资源的线程数量,用来保护共享资源的访问。它和其他的同步工具类(如锁、等待/通知机制等)不同之处在于,Semaphore可以控制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某个共享资源,而其他的同步工具类只能控制单个线程访问某个资源。

Semaphore可以用于多进程或者多线程之间同步操作(尤其是在并发量较高的场景),可以设置信号量的初始值,每次访问资源前需要先请求信号量,如果信号量的数量大于等于1,则当前线程可以继续访问共享资源,并将信号量的数量减1;当信号量的数量为0时,当前线程将会阻塞等待,直到信号量的数量大于等于1后再进行访问。

Semaphore可以控制同时访问某个资源的线程数量,也可以控制同时执行某个操作的线程数量,比如线程池中运行的线程数量。Semaphore还提供了一些常见的方法,如acquire()、release()、tryAcquire()等。

Semaphore通常被用来限制一段代码块或者某个资源的最大同事访问量,比如数据库连接池的控制,线程池的并发控制等。它可以有效的避免系统资源被过度消耗,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Semaphore内部原理?

Semaphore内部原理主要是通过一个计数器和一个等待队列来实现的。

Semaphore中的计数器表示当前可以使用的许可数量,当某个线程需要获取许可时,它会首先尝试将计数器减1。如果计数器的值大于等于0,则允许该线程继续执行,否则线程被阻塞并加入等待队列中。而当一个线程释放了一个许可时,它会将计数器加1,并且唤醒等待队列中的某个线程,使其可以继续执行。

在Semaphore中,等待队列通常是由一个双向链表来实现的,每个节点表示一个等待线程,该节点包含了一些状态信息(如是否被阻塞、需要等待的许可数量等)。当一个线程需要等待时,它会创建一个节点并将其加入等待队列,然后自己被阻塞挂起。当一个许可被释放时,Semaphore会从等待队列中选取一个节点唤醒,并将其从队列中移除。

Semaphore内部实现这样一个计数器和等待队列模型,可以实现多个线程之间的同步操作,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在Semaphore内部还涉及了一些线程安全和可见性的问题,需要使用类似于volatile、CAS等机制来保证操作的原子性和可见性。

Semaphore常用方法有哪些?

Semaphore常用方法主要包括:

acquire(): 请求一个许可。如果当前没有可用的许可,则会被阻塞等待,直到有可用的许可。
release(): 释放一个许可。将许可的数量加1,并唤醒等待队列中的某个线程。
tryAcquire(): 尝试请求一个许可,如果当前没有可用的许可,则会立即返回false,否则返回true。
acquire(int permits): 请求指定数量的许可。如果当前可用的许可数量不足,则会被阻塞等待,直到有足够的许可可用。
release(int permits): 释放指定数量的许可。将许可的数量加上指定数量,并唤醒等待队列中的一组线程。
availablePermits(): 返回当前可用的许可数量。
Semaphore是一种常用的线程同步工具,通过控制许可的数量来限制并发访问共享资源的线程数量,从而避免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共享资源导致的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在使用Semaphore时,需要注意许可的初始化和释放问题,以及等待队列的管理和唤醒策略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场景进行细致的设计和调整。

Semaphore内部原理?

Semaphore(信号量)是一种用于多线程之间同步和互斥的机制。它可以通过计数器来控制并发访问资源的数量,并实现对资源的共享访问或互斥访问。在 Semaphore 内部实现中,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计数器:Semaphore 中的计数器用于记录可用的资源数量。初始值由用户指定,每次对 Semaphore 调用 P(等待)操作时计数器会减一,而调用 V(释放)操作时计数器则会加一。

队列:Semaphore 会维护一个等待队列,其中保存了因为等待资源而被阻塞的线程。当 Semaphore 的计数器为 0 时,请求资源的线程将会进入等待队列中,直到其它线程释放了相应的资源。

等待和唤醒操作:P(等待)和 V(释放)是 Semaphore 最核心的两个操作。当线程需要请求 Semaphore 的资源时,它会执行 P(等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计数器会减 1。当一个线程释放资源时,它会执行 V(释放)操作,计数器会加一,同时唤醒等待队列中的一个线程。

Semaphore 内部的实现也依赖于具体的语言和系统环境,不同的实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实现方式,Semaphore 都是实现多线程同步和互斥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在并发编程中被广泛使用。

单独使用Semaphore是不会使用到AQS的条件队列?

不同于CyclicBarrier和ReentrantLock,单独使用Semaphore是不会使用到AQS的条件队列的,其实,只有进行await操作才会进入条件队列,其他的都是在同步队列中,只是当前线程会被park。

Semaphore 是一个基于计数器的同步工具,它可以用于控制并发访问资源的数量。Semaphore 内部的实现依赖于底层的同步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是 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也可以是其它的同步工具。

在默认情况下,如果创建一个 Semaphore 对象并直接调用其 acquire() 和 release() 方法,则 Semaphore 不会使用到 AQS 的条件队列。Semaphore 内部的实现可以简单地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或者 ReentrantLock 等线程安全工具来完成对计数器的操作,以达到同步的目的。

当然,如果需要使用 Semaphore 的条件变量,也可以通过调用 acquire() 和 release() 的重载方法,并传入一个参数来实现,这个参数一般用于指定等待的时间,在超时期间,Semaphore 可能会将等待的线程放入条件队列中,以等待资源的释放。在这种情况下,Semaphore 内部则会使用到 AQS 的条件队列。

需要注意的是,Semaphore 是一个非常常用且重要的同步工具,它的实现方式和使用场景非常多样化,不同的实现方式可能会使用到不同的同步机制,因此建议在具体使用时,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及其内部同步机制。

Semaphore初始化有10个令牌,11个线程同时各调用1次acquire方法,会发生什么?

初始化 Semaphore 时,设置了初始的令牌数为 10,但是只有一个线程重复调用 11 次 acquire() 方法,这种情况下,Semaphore 并不能保证全部 11 次操作都能成功获取到令牌。

在第一次调用 acquire() 方法时,Semaphore 内部的计数器值会减 1,从 10 变成 9,并返回 true 表示成功获取到了令牌。接下来,如果继续调用 acquire() 方法,由于此时令牌数已经不够,线程会阻塞在 acquire() 方法处,并加入到 Semaphore 内部的等待队列中。

在后续的 10 次调用 acquire() 方法时,由于令牌数量已经不足,线程每次都会阻塞在 acquire() 方法处并进入等待队列中,并不断尝试获取令牌,直到有其它线程调用了 release() 方法并释放了相应的令牌。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只有一个线程在使用 acquire() 方法,所以 Semaphore 的计数器内部变化并不会受到其它线程的影响。此外,因为只有一个线程被阻塞在等待队列中,所以 Semaphore 也不存在线程饥饿问题。

总之,在使用 Semaphore 进行多线程同步时,应该注意控制好令牌数量和线程的并发访问,避免资源竞争和死锁等问题的发生。

Semaphore初始化有1个令牌,1个线程调用一次acquire方法,然后调用两次release方法,之后另外一个线程调用acquire(2)方法,此线程能够获取到足够的令牌并继续运行吗?

能,原因是release方法会添加令牌,并不会以初始化的大小为准
在初始化 Semaphore 时,设置了初始的令牌数为 1,第一个线程调用一次 acquire() 方法后成功获取到了这个唯一的令牌。接着,又调用了两次 release() 方法,Semaphore 的内部计数器会加 2,从而变成了 3。

现在第二个线程调用 acquire(2) 方法,想要获取 2 个令牌,由于此时 Semaphore 内部的计数器值为 3,在可用的令牌数量范围之内,因此该线程能够成功获取到所需的 2 个令牌,并继续向下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Semaphore 中的令牌数量是可动态变化的,所以在多线程环境中使用时需要注意控制好令牌数量和线程并发访问的关系,避免出现资源竞争和其他问题。此外,在使用 acquire() 方法时,因为是阻塞式的操作,如果没有及时释放锁,可能会导致线程饥饿问题的发生。因此,在实际编程中,应该合理地利用 Semaphore 的特性,并结合其它多线程同步机制进行实现,以保证程序正常运行并达成预期的效果。

Phaser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Phaser 是 Java 中的一个同步工具,主要用来解决多线程协作问题,特别是在多个并发线程需要分阶段执行任务时,提供一种简单的同步机制,以便所有线程都能够按照相同的顺序和阶段执行操作。

Phaser 主要用于以下场景:

分阶段任务的协作:当多个线程需要协作完成一个复杂任务时,可以将整个任务分成多个阶段,并使用 Phaser 提供的 phase 和 arriveAndAwaitAdvance 方法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和协作。

高效的同步机制:与其他同步机制(如锁)相比,Phaser 不需要像锁那样等待互斥访问共享资源,而是通过阶段和操作计数器来实现轻量级的同步。

动态注册:Phaser 允许动态地注册或注销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线程环境中更加灵活和方便。

可重入性:与锁不同,Phaser 具有可重入性,即同一个线程可以多次注册到同一个 Phaser 对象中,从而在多次协作中重复利用已有的资源。

总之,Phaser 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活、可变的多线程同步机制,适用于复杂任务的协作和分阶段执行,并具有可重入性和动态注册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多线程程序的效率和可维护性。

Phaser与CyclicBarrier和CountDownLatch的区别是什么?

Phaser、CyclicBarrier 和 CountDownLatch 都是 Java 中用于线程同步的类,它们有些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

Phaser 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同步工具,可以用于多个线程之间分阶段执行任务时的同步和协作。Phaser 维护了一个 phase 和操作计数器,可以让所有的线程都按照相同的阶段和顺序执行操作。与 CyclicBarrier 和 CountDownLatch 不同的是,Phaser 可以动态地注册或注销参与者,并且具有可重入性和灵活的动态变化性。

CyclicBarrier 也是一个同步工具,主要用于多个线程在某个时候点进行等待,以便在所有线程到齐后再一起继续执行操作。CyclicBarrier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重复使用,即在一个 CyclicBarrier 对象上调用 reset() 方法后可以重新使用它。然而,CyclicBarrier 并没有像 Phaser 那样具有分阶段执行和动态注册的特性。

CountDownLatch 是另一个常用的同步工具,可以让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完成特定的操作。CountDownLatch 维护了一个计数器,每个等待线程调用 await() 方法时会在计数器上阻塞,直到计数器被减为 0 才能继续执行。与 CyclicBarrier 和 Phaser 不同的是,CountDownLatch 不能重复使用,并且计数器一旦减为 0 后就不能被重置。

综上所述,Phaser、CyclicBarrier 和 CountDownLatch 都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问题,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同步工具。

Phaser运行机制是什么样的?

Phaser 是 Java 并发包中的一个同步工具,可以用来协调多个线程之间分阶段执行任务的同步和协作。Phaser 的运行机制相对比较复杂,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理解:

创建 Phaser 对象时指定参与者数量(或者动态注册参与者):当创建 Phaser 对象时需要指定所有参与者的数量,或者在运行时动态地注册新的参与者。在最初的构建中,Phaser 中有一个初始值表示参与者数量。

参与者执行任务并在 Phaser 中进行同步:每个参与者在线程中执行任务,当它完成了当前阶段的任务后,会调用 Phaser 的 arriveAndAwaitAdvance() 方法通知其他参与者此阶段已完成。这个方法告诉 Phaser 这个参与者已经完成了当前阶段的任务,并等待其他参与者完成。

Phaser 等待所有参与者完成当前阶段:每次调用 arriveAndAwaitAdvance() 方法时,Phaser 都会检查是否所有参与者都已到达该阶段的同步点。如果是,Phaser 将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并重置计数器;否则,该线程将被阻塞,直到所有参与者到达阶段的同步点。

循环执行直到所有阶段完成:Phaser 会在所有参与者都到达此阶段的同步点后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所有阶段都完成了。

可以在任何时候注册或注销参与者:Phaser 还支持动态地注册或注销参与者,这意味着参与者数量可以随时更改。Phaser 通过分层机制来支持动态添加和删除参与者,从而确保正在执行的任务不受影响。

因此,Phaser 的运行机制是一种类似于旅游团体同步行动的方式,每个任务的完成可以看作游客到达某个目的地的过程,而 Phaser 到达下一个阶段则相当于旅游团到达下一个旅游目的地。Phaser 的基本原则是线程同步和协作,可以用于需要多个线程完成多个任务的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haser演示代码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Phaser;

public class Phas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haser phaser = new Phaser(3); // 创建 Phaser 对象,并指定参与者数量为 3

    Thread t1 = new Thread(new Task(phaser, "Task1"));
    Thread t2 = new Thread(new Task(phaser, "Task2"));
    Thread t3 = new Thread(new Task(phaser, "Task3"));

    t1.start();
    t2.start();
    t3.start();

    try {
        t1.join();
        t2.join();
        t3.join();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Main thread Interrupted");
    }
}

private static class Task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final String taskName;
    private final Phaser phaser;

    public Task(Phaser phaser, String taskName) {
        this.phaser = phaser;
        this.taskName = task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askName + " starting...");
        phaser.arriveAndAwaitAdvance(); // 当前线程到达并阻塞,等待其他线程到达同一阶段

        // 模拟任务执行时间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taskName + " interrupted.");
        }

        System.out.println(taskName + " completed phase one.");
        phaser.arriveAndAwaitAdvance(); // 当前线程到达并阻塞,等待其他线程到达同一阶段

        // 模拟任务执行时间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taskName + " interrupted.");
        }

        System.out.println(taskName + " completed phase two.");
        phaser.arriveAndDeregister(); // 当前线程到达并注销,阶段完成后不再需要继续等待
    }
}

}
上述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 Phaser 对象,并将参与者数量设置为 3。然后创建了三个线程并启动它们。每个线程在运行时使用 Phaser 的 arriveAndAwaitAdvance() 方法来通知 Phaser 已经到达当前阶段的同步点,并等待其他线程到达。之后,每个线程会模拟任务执行时间,并完成当前阶段的任务;完成后,它们再次使用 arriveAndAwaitAdvance() 方法来通知 Phaser 已经完成了当前阶段的任务,并等待其他线程完成。最后,当所有线程完成了整个阶段后,它们都会使用 arriveAndDeregister() 方法来注销自己,从而告诉 Phaser 它们不再需要继续等待。程序的最后,使用 join() 方法等待所有线程执行完毕后结束。

什么是竞态条件?

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指的是多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时,由于没有合理地同步这些访问操作,导致程序的执行结果与不同线程执行访问操作的顺序有关,即结果受到不可预知的随机条件影响。

通常情况下,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某个共享资源时,如果它们的访问顺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当两个线程都想将一个计数器加 1,但是它们的操作是分开执行的,那么在不使用同步机制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值。

怎么避免竞态条件?

  1. 同步控制:通过使用锁、信号量、原子变量等同步机制来保证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避免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个共享资源。

  2. 原子性操作:对于一些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操作,可以使用原子性操作或者事务操作来保证操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 限制资源访问:通过限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次数或者降低访问频率来减少竞争条件的出现。

Exchanger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Exchanger 是 Java 并发包中的一个同步工具,用于在两个线程之间交换数据。Exchanger 主要解决两个线程之间需要相互传递数据,并且传递过程需要同步的问题。

在一些多线程场景中,可能会有两个线程需要传递数据,如果直接使用共享变量或者其他同步机制进行数据交换,可能会出现死锁、竞态条件等问题。而 Exchanger 则提供了一种更加可靠的、线程安全的方式,可以保证两个线程同时到达交换点时能够安全地交换数据。Exchanger 通过阻塞两个线程,使它们等待对方到达交换点,并且将它们的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安全传递。

Exchanger 的主要特点包括:

可以阻塞两个线程:当一个线程调用 exchange() 方法时,如果另一个线程也正在等待交换数据,那么两个线程都会被阻塞,直到对方也到达交换点并交换数据。

数据交换是原子性的:Exchanger 保证交换操作的原子性,即在交换完成之前,两个线程都无法看到对方的数据。

可以支持同步和异步模式:Exchanger 可以在同步和异步模式下使用。在同步模式下,需要两个线程同时到达交换点才能进行数据交换;而在异步模式下,可以只有一个线程到达交换点时,它会等待另一个线程到达后再进行数据交换。

因此,Exchanger 是解决两个线程之间数据交换的一个可靠、高效且线程安全的方式,它可以有效地避免了死锁、竞态条件等问题,帮助程序员在多线程环境中更加方便地传递数据。

对比SynchronousQueue,为什么说Exchanger可被视为 SynchronousQueue 的双向形式?

SynchronousQueue 和 Exchanger 都是 Java 并发包中的同步工具,但它们在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上有所不同。

SynchronousQueue 是一种阻塞队列,用于在两个线程之间传递单个元素。它有类似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功能:一个线程在队列中插入元素,但只有另一个线程在队列中等待时才会成功;否则该线程将一直阻塞。因此,SynchronousQueue 仅支持一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看作是一种双向的线程同步工具,但只能传输单个元素。

Exchanger 也是一种双向的线程同步工具,但它提供了一种更加通用的机制,可以在两个线程之间交换数据。Exchanger 可以使得两个线程在等待对方到达交换点并交换数据时同时被阻塞,从而实现了双向数据交换。

因此,Exchanger 可以被视为 SynchronousQueue 的双向形式,但它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而不限于单个元素,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求线程必须成对出现,即每个线程都同时参与交换数据,而不像 SynchronousQueue 只支持单个生产者和单个消费者。同时,Exchanger 也比 SynchronousQueue 更加灵活,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景,例如将大量数据传输给另一个线程、交换一组对象等。

什么是条件变量?

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是一种使用多线程编程中的同步机制,它允许线程在等待某些特定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等待,从而避免了忙等待(busy waiting)的情况。条件变量通常与锁(Lock)一起使用,以实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同步机制。

条件变量通常有两个函数:wait() 和 signal() 或 signalAll()。wait() 函数用于使线程阻塞,直到某个条件发生改变或者被其他线程发送了信号;signal() 或 signalAll() 函数则用于唤醒一个或多个正在等待的线程,使它们重新开始执行。

使用条件变量的一般流程如下:

在访问共享资源之前获取锁。

判断条件是否满足,如果不满足,则调用条件变量的 wait() 函数,等待条件变量所代表的事件发生。

如果条件满足,则处理共享资源。

处理完成后,释放锁,并发出 signal() 或 signalAll() 信号来唤醒等待的线程。

需要注意的是,wait() 函数在接收到信号后,仍然需要重新获取锁才能继续执行,因此在使用条件变量时必须保证线程间的互斥访问。同时,为了避免假唤醒(spurious wakeups)的情况发生,wait() 函数通常被包裹在一个 while 循环中,以确保条件变量所代表的事件确实发生。

总之,条件变量是一种常见的同步机制,用于线程间的协作和通信。通过使用条件变量,可以避免忙等待的情况,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靠性。

Exchanger在不同的JDK版本中实现有什么差别?

在 JDK 8 及之前的版本中,Exchanger 的实现是通过使用 lock 和 Condition 来实现的。在进行交换数据时,每个线程都会尝试获取锁,然后等待另一个线程到达同一个位置,直到两个线程都到达同一个位置并成功地交换数据后,它们会继续执行下去。

从 JDK 9 开始,Exchanger 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采用了更高效的实现方式。JDK 9 中提供了一种基于事件的机制来处理 Exchanger 的数据交换,这种实现方式不再使用锁和条件变量等传统同步机制。在 JDK 9 中,Exchanger 使用共享的 ring buffer(环形缓冲区)来实现线程之间的通信,而不需要使用锁和条件变量等同步机制。

由于 JDK 9 的实现方式更加高效,可以减少线程调度以及锁冲突等开销,因此在性能上要比之前的实现方式有所提升。同时,使用事件驱动方式实现 Exchanger 也更容易扩展和优化,并且允许 Exchanger 在非阻塞模式下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JDK 9 引入了基于事件的 Exchanger 实现,但旧版的实现仍然可以在较新的 JDK 版本中继续使用,因此在使用不同版本的 JDK 时,其实现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Exchanger现实举例
Exchanger 是一种线程同步工具,用于实现两个线程之间的数据交换。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 Exchanger。

假设我们有两个线程 A 和 B,它们需要交换数据。在线程 A 中,我们可以这样实现: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changer;

public class ThreadA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Exchanger exchanger;
private String data;

public ThreadA(Exchanger<String> exchanger) {
    this.exchanger = exchanger;
    data = "Hello from ThreadA";
}

public void run() {
    try {
        System.out.println("ThreadA: before exchange, data = " + data);
        data = exchanger.exchange(data);
        System.out.println("ThreadA: after exchange, data = " + data);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 Exchanger 对象,并将其传递给线程 A 的构造函数。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字符串变量 data,用于保存要交换的数据。在 run() 方法中,我们首先打印出当前数据的值,然后调用 exchanger.exchange(data) 函数来等待与线程 B 进行数据交换,该函数会阻塞当前线程直到另一个线程也调用了相同的函数。当另一个线程调用了相同的函数时,两个线程将会交换它们的数据,并返回另一个线程所提供的数据。最后,我们再次打印出交换后的数据值。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线程 B 中这样实现: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changer;

public class ThreadB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Exchanger exchanger;
private String data;

public ThreadB(Exchanger<String> exchanger) {
    this.exchanger = exchanger;
    data = "Hello from ThreadB";
}

public void run() {
    try {
        System.out.println("ThreadB: before exchange, data = " + data);
        data = exchanger.exchange(data);
        System.out.println("ThreadB: after exchange, data = " + data);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这里的实现与线程 A 类似,只不过将字符串变量 data 初始化为 “Hello from ThreadB”。在 run() 方法中,我们同样先打印出当前数据的值,然后调用 exchanger.exchange(data) 函数等待与线程 A 进行数据交换,并最终打印出交换后的数据值。

当我们创建了线程 A 和线程 B 后,只需要启动它们即可实现数据的交换: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changer;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xchanger exchanger = new Exchanger<>();
ThreadA threadA = new ThreadA(exchanger);
ThreadB threadB = new ThreadB(exchanger);

    threadA.start();
    threadB.start();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 Exchanger 对象 exchanger,并将其传递给线程 A 和线程 B 的构造函数。然后,我们分别启动线程 A 和线程 B。当两个线程都运行完成后,我们就成功地实现了数据的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Exchanger 只适用于两个线程之间的数据交换,如果需要多个线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需要使用其他的同步工具。同时,在使用 Exchanger 时需要注意异常处理,避免程序出现异常而无法正常结束。

什么是ThreadLocal? 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ThreadLocal 是一种 Java 中的线程封闭技术,用于实现线程本地变量。它可以使得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的独立变量,在多线程并发执行时保证线程安全性。

通常情况下,公共的数据需要进行同步才能保证线程安全,但是这样会降低程序的性能。而使用 ThreadLocal 可以避免这种情况。ThreadLocal 因为其具有线程本地性,也不需要对它进行额外的同步,从而提高了多线程并发执行时的性能。

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访问并修改自己的变量,而不会影响其他线程的访问。这可以保证每个线程所使用的数据独立于其他线程,从而避免出现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等线程安全问题。

ThreadLocal 的使用非常简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定义一个 ThreadLocal 变量。

在需要使用的线程中获取 ThreadLocal 的值,并对其进行操作。

在线程结束时,清除 ThreadLocal 的值。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演示了如何使用 ThreadLocal:

public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atic ThreadLocal threadLocal = new ThreadLocal<>();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hreadLocal.set((int) (Math.random() * 100));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 threadLocal.get());
    threadLocal.remov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y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myThread, "Thread-1");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myThread, "Thread-2");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静态的 ThreadLocal 变量 threadLocal,并在 run() 方法中对其进行设置、获取和清除操作。随后,我们创建了两个线程 Thread-1 和 Thread-2,并将其传递给同一个 MyThread 实例。当这两个线程运行时,它们将会互相独立地访问 threadLocal 变量,并输出不同的随机数。

使用 ThreadLocal 可以解决多线程并发执行时的线程安全问题,常用于多线程环境下的对象实例缓存、数据库连接管理等场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等问题,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使用并及时清理。

说说你对ThreadLocal的理解?

ThreadLocal 是一种 Java 中的线程封闭技术,用于实现线程本地变量。它可以使得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的独立变量,在多线程并发执行时保证线程安全性。

在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情况下,共享数据是存在竞争条件(Race Condition)问题的。如果使用传统的同步方法,如 synchronized,会降低程序的执行效率;而如果使用锁的方式,则会增加代码复杂度,且容易产生死锁等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 ThreadLocal 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ThreadLocal 可以理解为一个线程级别的变量存储空间。它可以存放当前线程所需要的数据,并且保证这些数据只能被当前线程所访问,而其他线程无法访问到。通过使用 ThreadLocal,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访问并修改自己的变量,而不会影响其他线程的访问。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一个静态的 ThreadLocal 变量来存储需要线程封闭的数据。在每个线程中,使用 ThreadLocal 的 get() 方法获取自己的变量值,并使用 set() 方法设置变量的值。同时,需要在线程结束时,调用 ThreadLocal 的 remove() 方法,清除自己的变量值,避免产生内存泄漏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ThreadLocal 变量只对自己线程有效,并不会影响到其他线程。因此,不能使用 ThreadLocal 来共享数据,否则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同时,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特别注意内存泄漏问题,即需要在每个线程结束时清除 ThreadLocal 变量的值,以避免变量一直存在而导致无法回收的情况。

总的来说,ThreadLocal 技术可以使得多线程程序更加简洁、优雅,并且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和安全性。但是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并及时清理,以避免潜在的问题出现。

ThreadLocal是如何实现线程隔离的?

ThreadLocal 是通过为每个线程提供独立的变量副本来实现线程隔离的。

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访问并修改自己的变量,而不会影响其他线程的访问。这是因为,每个 ThreadLocal 实例都对应着一个 ThreadLocalMap 对象,而 ThreadLocalMap 对象中存储了该线程所需要的数据,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 ThreadLocalMap 实例。

当调用 ThreadLocal 的 set() 方法时,它会将要设置的值以 ThreadLocal 实例为 key 存储到当前线程的 ThreadLocalMap 中;当调用 get() 方法时,它会从 ThreadLocalMap 中根据 ThreadLocal 实例获取对应的值。由于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 ThreadLocalMap,因此不同线程之间的数据不会相互干扰。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特别注意内存泄漏问题,即需要在每个线程结束时清除 ThreadLocal 变量的值,以避免变量一直存在而导致无法回收的情况。

总的来说,ThreadLocal 通过为每个线程提供独立的变量副本,实现了线程隔离。这种机制可以避免多线程并发执行时的线程安全问题,并且可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并及时清理,以避免潜在的问题出现。

为什么ThreadLocal会造成内存泄露? 如何解决

ThreadLocal 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的原因是,当使用 ThreadLocal 的线程结束时,由于 ThreadLocalMap 使用的是弱引用(WeakReference),ThreadLocal 对象本身并不会被自动清理,有可能会一直存在于内存中而无法回收,从而导致内存泄漏。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需要在每个线程结束时手动调用 ThreadLocal 的 remove() 方法,将该线程中使用的所有 ThreadLocal 对象所关联的值清除掉。这样可以避免 ThreadLocal 对象本身一直存在而引起的内存泄漏问题。

具体来说,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可以像下面这样使用 try-finally 块来确保在线程结束时调用 remove() 方法:

ThreadLocal myThreadLocal = new ThreadLocal<>();

try {
// 在当前线程中设置 myObject 对象的值
myThreadLocal.set(myObject);
// 执行操作
} finally {
// 在当前线程中移除 myObject 对象
myThreadLocal.remove();
}
另外,为了更好地管理 ThreadLocal 对象,也可以使用继承自 ThreadLocal 类的子类,并且在子类中覆盖 initialValue() 方法来设置默认的初始值。这样做可以避免在代码中频繁地判断 ThreadLocal 是否为 null。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使用 ThreadLocal 有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问题,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在正常使用时,只要及时清除线程中使用的 ThreadLocal 对象,就不会出现内存泄漏的情况。因此,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还有哪些使用ThreadLocal的应用场景?

除了上述提到的场景,ThreadLocal还有其他一些可以使用的应用场景,包括:

线程上下文传递:在多线程环境下,当需要在线程之间传递一些上下文信息时,可以使用ThreadLocal。比如,在框架中的拦截器或过滤器中,可以将一些请求相关的上下文信息保存在ThreadLocal中,然后在各个处理线程中可以方便地获取这些上下文信息。

隐式参数传递:在一些方法调用链中,需要将一些参数在多个方法中传递,但是这些参数对于每个方法而言又是相同的,可以考虑使用ThreadLocal来保存这些参数。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每个方法中显式地传递这些参数,简化方法签名,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线程安全的日期格式化:在Java中,日期格式化类(如SimpleDateFormat)通常是非线程安全的,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下共享一个实例,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可以使用ThreadLocal来在每个线程中维护一个日期格式化实例,确保线程安全。

全局配置信息:在一些需要使用全局配置信息的场景下,可以使用ThreadLocal来保存这些配置信息,并在各个线程中访问。比如,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系统参数等。

多租户应用:在多租户应用中,不同的租户需要访问自己独立的资源,可以使用ThreadLocal来为每个线程维护当前租户的标识,以便将请求路由到正确的租户资源。

这些是ThreadLocal的一些额外的应用场景,通过使用ThreadLocal,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实现数据隔离和共享,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线程安全性。但是,在使用ThreadLocal时,需要注意合理管理、及时清理ThreadLocal中的数据,避免潜在的内存泄漏问题。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