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碰碰的读书分享——《洞见》

本文探讨了佛学中的核心观念——无常、苦和无我,以及它们与现代进化心理学的契合之处。作者指出,人们的快乐源自短暂的满足,而贪爱是苦的根源。通过对自我认知的洞察,我们可以认识到自我是一个幻觉,从而在关键时刻跳出自我,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佛学教导的无我并非让人消除欲望,而是帮助我们理解并超越自我,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和平。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今天与你分享罗伯特赖特的《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最早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在开始写这篇文章并搜索相关资料时,惊喜地找到了这本书的中文版——《洞见》。

我感觉非常幸运可以看到本书。它也着实对我的生活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希望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严格来讲,“佛教世界观”是不存在的。佛教在公元前 500 年前后兴起后不久就发生了分化。佛教的各个分支在某些教义上也存在分歧。

本书不涉及轮回、涅槃、神通等比较玄的东西,关注的是主流佛教分支共有的基本思想。虽然他们可能在不同分支中受重视程度不同,存在形式也有所差异。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体察到自然选择给人思想上的限制。当时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工具,但佛陀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发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学体系。佛陀走得非常非常远,以至于后世的人已经难以理解他。

两千六百年后的我们是幸运的。现代科学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佛陀所发现的相同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

壹  什么是苦

众生皆苦,佛陀正是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才开始修行的。

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即时满足,娱乐至死。

然而事与愿违,人们沉浸在即时满足中无法自拔,内心却百无聊赖,靠短平快的娱乐填补空虚,很多人到老了都没有活明白,一恍惚生命已经过了大半。

获得美食、甜蜜的恋爱、获得声望等等,做这些事情都可以得到大脑的奖励,让我们感到快乐。

这些行为通常是有利于我们生存和繁衍的,至少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这种机制非常重要。

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1、完成上面这些事,大脑给你奖励,你感到满足和愉悦。我们做这些事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针对基因传播的计算,纯粹是为了快乐才去做。

2、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如果我们做一次,就能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快乐,那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自然选择“希望”你把基因传播得越多越好。

3、对于前面这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这很重要,大脑必须永不放弃,永远追求快乐才行。

基因并不关心你过得快不快乐,他只是把多巴胺当作诱饵,让你一次次地去做那些利于传播基因的事情。

对于基因传播来说,这绝对是个好事,自然选择希望我们多产,从他的角度出发的多产。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非常可悲。

我们只能不停地去追寻快乐,就算得到也只能获得短暂的满足与快乐,继而陷入到空虚之中。如此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这是一个无间道。

这就是苦,苦的源头是贪爱,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

贰  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幻觉

我们都生活在类似于《黑客帝国》的Matrix之中,我们感受到的苦、快乐和烦恼也许都只是一种幻觉。

幻觉以微妙、更为普遍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感知和思考,而且看起来合情合理。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才短短几万年,我们的大脑还没来得及更新操作系统,仍旧保留着适用于几万年前的脚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判断这些古老的编码评价是否准确。

如果准确,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感觉是真实的。

如果感觉引导生物走入歧途,则可以说这种感觉是假的,是幻觉。

暴怒、贪恋甜食、焦虑、恐惧等等,这些都是曾经帮助我们的祖先更好生存繁衍的情绪,在当时的环境下,至少在实用角度是真的,但现在更多的是误导。

惩罚对自己不公或不敬的人是深植于人类内心的一种欲望。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环境中,对压迫者表现出极度的愤怒,对你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时候是真的。

在食物如此丰富的今天,贪恋甜食只会带来肥胖和疾病。这时候就是幻觉。

在现代社会,你被动地执行这些远古代码,与几万年前一样,大脑也会给人输出好的感觉,但这种好就是幻觉。因为屈从于他而导致的行为,往往是对生物体不利的。

意识到自己的思绪是本书的第一步,但是了解这些并不等同于拿到了赦免令。

叁  我们并没有恒定的“自我”

千年前的佛教经文将作者修行的内观解释为三法印

第一个是“无常”: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中

第二个是“苦”:前面我们谈过,苦的源头是贪爱,是不满足

第三个是“无我”:不仅快乐、烦恼是幻觉,连“自我”其实都是幻觉。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讲述了小女孩莱利成长的烦恼。和所有人一样,她的生活被大脑里的五位情绪小人所掌控。

大脑由不同的玩家组成,不同的玩家有时合作,有时互相争夺控制权,获得大脑主导权的是某种意义上最强的那一个。

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可以认为是有多个次级自我。

模块论给佛陀说的无常,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人没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被不同思维模块左右的。

模块占据大脑意识的方法,是感情。每个模块都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而且这些模块还根本不靠谱,他们给你出的主意常常根本就是坏主意。

书中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行为经济学的经典实验,男人会因为看到有吸引力女性的照片而改变时间贴现率,更倾向于马上拿到钱。因为男人的求偶模块被激活了。

第二个是看完恐怖电影的人们更倾向于去人多的热闹环境,看完浪漫电影的人则更倾向于去浪漫的私密环境。

浪漫电影促使求偶模块掌控控制权,而恐怖电影使自我保护模块掌握控制权

第三个是关于妒忌心和愤怒的案例

人开始扔东西,大喊大叫,你都没有意识到大脑已由新的模块负责管理。

如果因为暴怒伤害了身边的人,事后你还会无比懊悔。

你更像被这种感情侵占和操纵了。

人类通常都被认为是理性的,当你的思维开始随机漫步,好像它在模块之间散步,挑选着,沉迷到某个模块里一段时间,然后离开,走向下一个模块。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会做出不理性、具有偏见甚至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第一个实验影响人决策的仅仅是一张照片,说明模块的激活不仅不需要意识自我的作用,甚至不需要意识自我了解激活过程背后的进化论逻辑。

如果你参加了一次内观冥想静修,渐渐能更好地专注于呼吸,你就很可能逐渐觉得思绪似乎并非在自己的领地中游荡,而是被入侵者劫持了。

“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接收了想法。

不同的模块在竞争,夺取你的注意力,当思绪从一个模块游荡”到另外一个模块时,其实是第二个模块掌控了足够的力量,从第一个模块手中夺走了意识的控制权。

心理学家道格拉斯•肯里克与维拉达斯•格里斯科维斯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他们所著《理性动物》中的理论,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至少七个次级自我

  • 自我保护;

  • 吸引配偶,即前面提到的“求偶模块”;

  • 保住配偶,也就是防止配偶跟别人跑了,这个模块一旦开启,人的注意力就不是在异性上,而是在潜在的同性竞争对手上了;

  • 群体认同感,希望加入组织,获得社交和团队合作;

  • 关爱亲属,保护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兄弟姐妹等有基因关联的人;

  • 社会地位;

  • 避免疾病,我们看到不干净的东西会感到恶心,喜欢舒适的环境。

我对这些模块缺乏控制正好证明了他们并非自我的组成部分,一旦遵从这个逻辑,不再将我无法控制的感觉看作自我的组成部分,就能从感觉中解脱,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控制权。

你被“他们”迷惑,他们不是“你”,这正是佛陀说的“五蕴皆空”和“无我”。

肆     “意识自我”并非总统

癫痫是一种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的疾病,发病时人的身体会严重抽搐。脑科学家发现,有人之所以会癫痫发作,是因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信号不受控制的蹿来蹿去。如果把左右半球之间的连接切断,这样大脑信号就不会乱窜了。

当时为了治疗这种疾病,医生尝试把病人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连接切断,这样病人的左右脑就不能直接联络了。这就给研究大脑的科学家提供了机会。

我们知道,人的右脑控制左眼,而负责语言的区域在左脑。

如果让病人只用左眼看一个字条“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他看到字条后站起来照做。

这时候你问他为什么要走出去。

左脑并没有接收到字条上的信息,他会选择现场编造一个“差不多”的理由,比如我要去拿一瓶可乐,并且对这个现场编造的理由深信不疑。

我们说一个靠谱的人,要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这个时候如果他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出门,那他就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我们相信自己,有助于说服别人相信我们,向他人证明我们是始终如一、理性、有掌控力的行动者。

同时这也是自然选择的保护机制,防止个体产生认知失调。

心理学有句话叫:潜意识负责做决定,意识负责找理由。

大脑非常擅长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且深信不疑。

“自我”在进化中的首要功能是作为印象管理器官,而不是大众心理学中认为的决策者。

由此看来意识自我并不是总统,更像是总统发言人。

军方已经打完仗了,记者来问为什么要打仗,总统发言人只好找一个好点的理由来解释 —— 真正做出决策的可不是他。

意识自我有能力使自己误以为是自我在发号施令。  

当然,意识到大脑在什么时刻由什么模块控制,有利于我们从发言人变成总统。

伍  无我

向内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哪些算作我内在的部分——这是内在无我体验。

外在的无我体验,在于观察自我的界限,哪些才不算作我的一部分。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统一自我,本身就可以看作互利共生关系的一种产物。我的各种基因都在同一条跨代的船上(我的基因组),因此多种基因之间的协作可以带来收益(从进化论角度来讲就是一代代地生存和繁殖下去)。

我感觉我的脚趾和鼻子是我的一部分,是因为我的脚趾和鼻子的基因做了一个高度非零和游戏 —— 或者更切题的说法是,因为它们与认定它们属于我的一部分的大脑基因之间具有非零和关系。   

缘起——相互高度依赖的体系更接近统一

无我——自我的崩解,会导致自我扩散,使界限变得模糊

苦的源头是贪爱。贪爱不仅指示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感,同时有助于创造和驱动这种感觉。

你对界限的感觉越清晰、越深刻,你的贪爱就越多。

从苦中解放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我不存在,克服贪爱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贪爱的设计是为了使我们保护自己,也就是说,使我们每个人保护包含基因的载体。而这个载体以身体的皮肤为界限。

这样说来,贪爱自然就会强化一些感觉,使人们认定那些界限(自然选择设定的关切区域界限)很重要。

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

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用上帝视角或者说宇宙视角去看世界,那么“无我”和“空”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

摆脱自我意识和情感纠缠,摒弃“自我”的一两个部分,关键在于将观察行为与评价行为分开。我们还会体验到情感,但是不再评价他的好坏。佛陀认为,越少评价(包括你自己头脑中的内容),就能越清晰地看待他们,也就越少被误导。

从无我谈谈自律

自控经常被描述成理性凌驾于感觉之上,柏拉图有一个比方:理性的自我就像马车夫,他控制不羁的感情就像马。

大脑科学认为前额叶就是马车夫的位置——前额叶被认为是大脑的一把手,赋予我们理性、计划和自控的能力。

但是休谟认为,单纯的理性不可能抑制符合意愿的激情,任何东西都无法抑制或阻碍激情的冲动,除了一种对立的冲动。

理性的作用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

两种模块并没有谁更理性之说,只是二者有不同的目标。

在特定的一天,一种模块比另外一种更强而已。比如不吃垃圾食品,是避免肥胖的感情战胜了对美食的感情。

我们以往的想法是自律或者意志力像肌肉一样,需要锻炼,用就会变强。

这种方法在于抑制诱惑,努力把想法从头脑中赶走,毕竟有一种叫做意志力的东西存在,而你要加强训练。

现在看来,只不过是模块间相互竞争。而此前获胜的模块在下一次审判时会有更多的力量,这种方法在于化解。

现代环境下,一个模块提议浏览色情网站,带来了性满足。这个模块下一次的提议就会更有分量。尽管花时间浏览色情网站并不能提高你的生殖前景,甚至有负面作用。

这种情况下,满足感强化的行为和自然选择本意设计要强化的行为已经大不相同。

正如之前所说,理解“我”并不存在这个观点,意识到大脑在什么时刻由什么模块控制,正是掌握主动权的第一步。

——END——

此前一直感觉佛学是高深玄幻的内容,了解后却发现与现代的进化心理学非常契合。

很多人以为佛学是人看破红尘后的庇护所,讲究六根清净,消灭七情六欲,把人禁锢在一个无欲无求的躯壳内。

其实恰恰相反,佛学的本质是让你看到更多选择,对待世界的方式可以更自由、更快乐、更喜悦,让你眼前的路越走越宽。

非常赞同作者对宗教信仰的基本认识——他们的具体内容不在于终极问题,而在这些信仰会使你变成怎样的人,这些信仰如何引导你的行为。

无常、苦,以及无我。要能到达无我,需要经过修行。

不过幸运的是,一般人不必时刻处于无我。通过理解“自我是个幻觉”,关键时刻可以跳出自我,做正确的事情,成为更好的人。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