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三年,仅29岁,破格晋升为985大学教授

来源:软科&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消息,该校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一名“95后”教师叶紫薇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据人大介绍,叶紫薇今年29岁,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叶紫薇2022年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叶紫薇牵挂着中国“三农”问题,怀抱学以致用的理想,从大洋彼岸学成归国,只为把研究做在中国大地上。

图片

在学术研究中,她聚焦农业生物经济方向,尤其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玉米田里寻找经济学密码,将关于生物育种抗虫玉米的研究写进Science。

今年2月底,叶紫薇曾因“文科教师发Science”引发关注。据人大报道,其团队发表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篇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ence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也是管理科学领域发表的为数不多的Science研究长文之一。

图片

不看资历看成果——破格晋升是中国人民大学持续深化人事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缩影。近年来,人大加速构建具有人大特色和示范效应的高等教育人事人才工作体系,打破“五唯”评价,一名教师即使没有论文、课题、奖项、帽子等“五唯”条件,如果他从事的技术推广工作卓有成效或有智库成果,依然能够获评教授。

从“发论文”“数篇数”“追帽子”转向更加注重“干实事”“出实绩”“做贡献”,除了人大,不少高校都在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新蓝图正在绘就。

在职称评审的众多考核要求之中,学术论文一度是高校教师评职称的“硬通货”,但时代变了,论文不再是评职称的“必选项”,没有论文,也可以评上教授。教学专长、科普作品、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都能被认定为高校教师的成果甚至晋升依据。

职称评审改革破除“唯论文”倾向早有先例。2019年,一条“0论文教授”的新闻就在高校晋升“套路”中刮起一阵新风。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从教33年,公认课讲得好,但因为缺少论文,在副教授的岗位上一待就是12年。2019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出台,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没写一篇“达标”论文的蒋华松破先例当选教授,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

2020年是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迎来重要调整的一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同年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副)教授分为两类: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区别于教学科研型,对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考察重点是“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代表性成果”为主要评价依据,其中包括教学研究或教改论文、著作或教科书,论文并非必选项

推荐阅读

欢迎大家加入DLer-大模型技术交流群!

图片

👆 长按识别,邀请您进群!

图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