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涌入小猿口算:一场解压游戏背后的教育反思

大学生涌入小猿口算:这场营销的闹剧,一味地嘲笑或者谴责大学生,难道我们的教育不该反思吗

图片

最近听闻大学生们纷纷涌入小猿口算App,和小学生进行口算PK,还形成了一种趋势。小学生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大对手”,显得有些措手不及,甚至可以说是遭到了“降维打击”。一开始看到这个现象,我也觉得有些荒唐,甚至有点无厘头——大学生们怎么就跑去和小学生比口算了?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似乎不仅仅是偶然现象,背后似乎有着我们教育体制和社会心理的深层问题。

大学生的压力与存在感的缺失

作为一名曾经大学生,我深知同龄人的压力。进入大学的门槛固然高,但进来以后,面对各种课业、实习、未来的出路,压力是无孔不入的。特别是在那些以分数和成绩为导向的环境里,我们不得不不断争先、不断超越他人以证明自己。这种日复一日的竞争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仿佛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不努力、不争取便会被淘汰。然而,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却越来越少。无论是考高分、做实验,还是参与科研项目,似乎都无法填满我们内心那份真实的“存在感”。

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渴望找到一种放松的途径,甚至只是一个能让自己感到“胜利”的地方。小猿口算App,正好成了这样的出口。小学的口算题目,对我们大学生而言并不费力,一道接一道简单的问题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掌控感。赢下这些“对手”——无论他们是否是小学生——给我们带来了微小而真实的满足。这种满足不一定高大上,但却直接、有效,满足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让我们在这条激烈竞争的道路上,偶尔找到一种喘息的机会。

大学学习设计的缺失与无价值学习

再进一步去看,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课程设计,是否真的为学生的多方面成长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很多时候,大学看似严谨的课程安排,却在悄然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路径。大量枯燥、重复的理论课和学术研究,虽然提升了我们的学术能力,却逐渐消磨了我们的求知欲。日复一日,很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反而变得教条化、无趣化,反而让我们对真正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们越来越缺乏对学习的内在动力,甚至不得不靠一些看似荒诞的“低价值”活动来寻求心理补偿。于是,原本应该探索知识和发现自我的年纪,反而沦为“无聊解压游戏”的消费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理解大学生涌入小猿口算App,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学习,而是他们没有从学业本身找到真正的乐趣和价值,而不得不转向其他“更轻松、无害”的渠道来获得那份原本在课堂上就该找到的满足感。

小镇做题家的悲哀:创新和创造的缺失

这个现象背后,映射出的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缺陷。我们一路走到大学,从小到大埋头于题海战术、拼分数、追成绩,成为了所谓的“小镇做题家”。我们擅长解题、擅长考试,却从未被真正引导去探索如何创造、如何创新。我们在教科书和标准答案的引导下变得思维单一,习惯了按部就班,忽视了独立思考的价值和多元化的成长。

到了大学,我们并未真正跳脱出题海和分数的束缚,依然被考试、绩点、排名等层层框死,无法自由地去探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也许,面对一道道简单的口算题目,我们可以感受到胜利的快感,感到“我是优越的”,但这不过是内心价值感缺失的体现。它暴露出我们在应试教育中迷失了自我,成了没有创新驱动的“解题机器”。而这种现状,才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教育界最应当反思的地方。

教育的目的:培养思维者还是解题者?

小猿口算事件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解题和考试的能力,更是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探索、如何创造,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的清晰。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多元发展、自我探索的地方,而不是让学生重复幼时的学习方式、继续走向题海的牢笼。

作为大学生,我们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赋予创新的空间。我们并不是真的只想通过小学题目来获得成就感,而是希望在高压环境中找到一种轻松的方式来寻回自我价值。正如人们说的,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会解题的人,而在于培养出多少会思考、有创造力的人。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能够给予学生更完整的成长,帮助我们在竞争之外,找到一种充实、真正有意义的存在感。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