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总结于王立群老师百家讲坛。
是不是真有金匮之盟
依然是一个谜团。王老师的节目也没说明。
按照历史记录,有几个矛盾之处。
- 金匮之盟是太宗篡位之后两年,赵普复相之后,太宗和赵普才一起拿出来的。如果真有,为什么当年继位时候不拿出来?
- 如果没有,为什么赵匡胤要委任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在杜太后死后,又把他升为晋王?因为按照五代管理,开封府尹 + 晋王 就是未来接班人。
- 据说,杜太后问赵匡胤,你为什么能做皇帝,赵匡胤说了一堆,杜太后说:不对,你做皇帝,是因为人家孤儿寡母。赵匡胤默然。杜太后说:赵家不能犯错误,不能让孩子做皇帝,得兄终弟及。
- 可能是杜太后口头有安排,但是没有立下字据。
赵光义封禅未遂
全国各种祥瑞出现,百姓两次请愿,百官三次上表,赵光义才假惺惺的说:如果通过封禅可以为百姓祈福,我就去做吧。
这套路,和南北朝时候篡位时候,新皇帝各种假推辞一摸一样。
封禅的好处太大,而赵光义自己劣势太大,他还特别想要封禅。
请愿和上表显然是赵光义安排的。
- 两次请愿,分别都是几千百姓,怎么可能没有组织,就从兖州来到开封?当这里是公共厕所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 百官上表,每次都是两万人,怎么可能没有组织?
4月宣布11月要封禅,结果5月份,皇宫起火(被雷劈了),两个最重要的大殿被烧(瓢泼大雨下了一夜,但就是被劈起火,烧了一夜)。
- 一个是皇帝登基的大殿;
- 一个是皇帝封百官的大殿;
这就是天怒,不是祥瑞,所以只能取消封禅。
赵光义篡改史书
自己主动炮制历史
太宗炮制历史,居然连 孩子时候做游戏,别的小孩服他 这种事情都能编出来,可见确实是没啥可写的。作为一个皇帝应该感到脸红。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赵光义在端拱元年下了一个诏书,在这个诏书中讲述了自己早年间的一些事情,说自己十六岁的时候跟随周世宗征淮南,并且自己“屡与贼交锋,贼应弦而踣者甚众”,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听到自己的勇武事迹后“拊髀大喜”,并且在自己十八岁的时候曾跟随赵匡胤和周世宗一起北伐。这个说法在《宋会要辑稿》中也有记载,按照这个说法,周世宗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淮南和北伐,赵光义都有参与,并且自己的勇武还得到了赵匡胤的欣赏。
然而赵光义的这个自述在时间上就漏洞百出,赵光义是出生在后晋的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应该是后周的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然而这一年发生的是高平之战, 并没有征淮南的事情,而赵匡胤父子征淮南是在显德三年,此时的赵光义应该是十八岁左右。根据《东都事略》记载,赵匡胤父子征淮南后,赵弘殷带回来一批书籍“归以遣太宗”,这说明当时的赵光义根本没有出征。
《新录》
淳化五年,赵光义曾召集群臣说了一番话,他认为尽管太祖赵匡胤的这段历史刚刚过去,但是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有很多的缺失,因此要把这些缺失的东西重新编写。其实这是赵光义对《旧录》的记载不满意,直到大臣们在《新录》中加入了赵光义扣马进谏这个细节,换言之赵光义不满意的是《旧录》中记载的他在“陈桥兵变”中毫无作为。随着《新录》的不断修改,赵光义就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他的形象也就变得无比高大。
《涑水记闻》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了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但对他的描述只有“入白太祖”这一件事,也就是说赵光义在整个“陈桥兵变”中, 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向赵匡胤做了一个汇报,赵光义尽管参与了,但是贡献微乎其微。
《建隆遗事》
《建隆遗事》中记载,赵光义并没有参与这一重要的军事行动,陈桥兵变之时,他留在开封。
王禹偁在写《建隆遗事》时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赵光义经常修改史书,他担心宋太祖赵匡胤对大宋开国的功劳被遗忘,因此将正史中所没有记载的汇集成册。尽管现在《建隆遗事》已经失传了,但里面记载的十一件事却流传下来,学者们结合其他书籍考证,认为这十一件事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由此可见王禹偁所说的赵光义将太祖赵匡胤功劳修改的事情是比较可靠的。
《续资治通鉴长篇》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详细地描述了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并且描述了“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率军回开封时,扣马进谏让士兵回兵营不要抢劫,因此赵光义就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然而李焘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加了“《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这么一个注释,这说明《旧录》的记载是赵匡胤自行约束士兵的,而赵光义及其后代编写的《新录》中记载的是赵光义拦马进谏的,这个注释表明了赵光义在继位之后,对他早年间的历史进行了太多的修改。
太宗,太祖后代
太宗后代,直接做皇帝的,大多无后。
可以看到命运的安排:
赵光义想子孙后代父死子继,但是老天非让你后代兄终弟及。
当你后代枝繁叶茂时候,金人来了给你一锅端。
剩下了一个赵构,其只生了一个儿子,三岁就被杀,只能传位给太祖后人。
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以外,其他的都是赵光义的子孙(含赵光义);而南宋则正好相反,除了开国皇帝是赵光义的子孙赵构以外,其他的都是赵匡胤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