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学习(一)

 大佬の贴子:地震勘探


0. 前言

石油, 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它象征着财富, 并且石油产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与功能. 那么, 如何找到深埋在地底下的油藏呢?
经过上百年的探索, 人们已经创造出各种方法, 其中主要方法有: 

  1. 地质勘探
  2. 地球化学勘探
  3. 地球物理勘探
  4. 钻井勘探

找油效果最好的, 是属于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方法. 当然, 这里的“地震”并不是指有害的天然地震, 而是微小的、无害的“人工地震”.

地震勘探方法是根据地震波传播理论, 利用地下岩石的弹性差异, 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 记录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地震信号, 通过对地震信号进行处理和和解释从而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等地质情况的一种勘探方法. 它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 也得到广泛应用. 

 1. 地震波基本类型

什么是地震波? 由震源激发的弹性振动在地球内部及其表面传播的扰动, 统称为地震波, 也就是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其中, 弹性波即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波按是否在地球介质内部和表面传播可以分为: 体波面波. 顾名思义, 在地球介质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 在地球介质表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 体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面波又可分为瑞利波和勒夫波. 

 体波:

(1)纵波(压缩波, P波)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波, 称为纵波. 

\(V_p = \sqrt \frac {\lambda+2\mu}{\rho}\)

(2)横波(凹凸波, S波)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垂直的波, 称为横波. 

\(V_s = \sqrt \frac {\mu}{\rho}\)

两者差异:

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流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定中传播。

面波:

(1)瑞利面波(R波, 地滚波)

沿着地表面, 瑞利面波传播的过程中, 沿波的传播方向的面平内, 质点呈逆时针椭圆形振动. 

(2)勒夫面波(L波)

 沿着地层分界面, 勒夫波传播过程中, 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但振动只发生在水平方向上, 没有垂直分量. 

瑞利面波类似于横波, 与横波的差别是它的振动振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在石油勘探中, 面波往往被看成是干扰波. 

2 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同样要遵循惠更斯原理和费马原理. 这涉及到两个概念:波前和波线.

波前: 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 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

波线: 波线是一条假想的线, 人为规定波线垂直于波前.

射线指明了波的传播方向, 但不能反应地震波的能量变换. 射线形状取决于地下岩层的性质.

惠更斯原理: 是指球形波面上的每一点 (面源) 都是一个次级球面波的子波源, 子波的波速与频率等于初级波的波速和频率, 此后每一时刻的子波波面的包络就是该时刻总的波动的波面.

费马原理: 光传播的路径是光程取极值的路径. 也就是说, 地震波所走的两点之间的实际路径是传播时间最短的那条.

3 关于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及折射

1.反射

当地震波入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 反射线、入射线与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之内, 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 “三线共面”, “两线分居”, “两角相等”.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时, 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0度, 法线、入射线、反射线合为一线.

 垂直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

\(R = \frac{\rho_2 v_2 - \rho_1 v_1}{\rho_2 v_2 + \rho_1 v_1} = \frac{z_2 - z_1}{z_2 + z_1}\) 

从上式可以看出, 产生反射波的条件需要反射界面上下岩层必须有弹性差异 (波阻抗的差异) .地震反射系数的大小与地层界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异有关

2.透射

当地震波入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 会以一定的角度产生透射. 反射线、透射线与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之内, 入射角的正弦与入射介质中的波速之比等于透射角的正弦与透射介质中的波速之比.

即\(\frac{\sin \theta_1}{v_1} = \frac{\sin \theta_2}{v_2}\)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时, 入射角和透射角都是0度,法线、入射线、透射线合为一线.

垂直入射情况下透射系数

\(T = \frac{2\rho_1 v_1}{\rho_2 v_2 + \rho_1 v_1} = \frac{2z_1}{z_2 + z_1}\) 

3.折射

如果入射角达到某一个临界角的时候, 透射角就会等于90度, 透射波就会沿着界面下浮地层产生滑行波.

根据惠更斯原理, 滑行波在滑行的过程中, 下伏介质中,质点就会产生振动, 形成新的震源, 并在上覆介质中产生新的波, 称为折射波.

\( \frac{\sin \theta_c}{\sin 90^°} =\sin \theta_c = \frac {v_1} {v_2} \) 

产生折射波的条件需要满足下伏介质的速度大于上覆介质的速度. 若不能产生折射波, 那称这道地层为隐伏层.

 离开震源一定的距离, 才能接收到折射波, 这段距离就称为折射波盲区:

 盲区大小与埋藏深度以及临界角大小有关.

4 地震波主要特征参数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它的参数.

振动曲线: 在某一个固定的接收点, 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在地震探勘中, 一个地震道接收到的地震波信息, 就是一条振动曲线; 一点激发多个地震道接收的地震记录相当于多条振动曲线. 

如果振动曲线是正弦曲线, 就可以用周期\(T\), 频率\(f\), 振幅, 相位等参数进行描述.

波剖面: 在同一时刻质点位移随接收点位置变化的曲线.

 如果波剖面也同样是正弦曲线, 就可以用波长, 波数.

波长\(\lambda\):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波数\(k\):空间频率, 指的是单位距离内的波长数.

\(\lambda = vT = \frac{v}{f}\)

\(v = \frac{\lambda}{T} = \lambda f = \frac{f}{k}\)

由于地震波是一个非周期信号, 描述其参数时, 参数前面要加上“视”. 

视速度视波长:

视速度: 指的是沿着侧线方向的速度.

视波长: 指的是沿着侧线方向的波长.

\(\sin \theta = \frac{v \Delta t}{v_a \Delta t} \)

视速度\(v_a\ = \frac{v}{\sin \theta} \)

视波长\(\lambda_a  = \frac{\lambda}{\sin \theta} \)

 描述地震波的频谱特征还有两个重要参数: 主频, 频带宽度.

主频\(f_0\): 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

频带宽度\(\Delta f\): 指的是频谱曲线上, 地震波绝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哪个范围内.

  • 4
    点赞
  • 2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