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网络概述
1.概念
两个不在同一地理位置的主机,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协议,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
2、发展史
- 第一阶段(60年代)
标志:ARPANET
关键技术:分组交换
- 第二阶段(70-80年代)
标志:NFSNet
关键技术:TCP/IP
- 第三阶段:(90年代)
标志:浏览器Mosaic
关键技术:web技术
3、网络的四要素
传输介质:同轴线缆,光纤,双绞线,无线电波等
通信协议:设备之间的语言,比如——eigrp,rip,OSPF,is-is,BGP,TCP,ip,ppp等
资源:数据,图片,视频,音频;
终端:手机,笔记本,平板,台式机等
4、网络功能
- 数据通信
- 资源共享
- 增加可靠性
- 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5、网络类型
- WAN广域网
- LAN局域网
6、网络协议与标准
- 协议
- 语法
- 语义
- 同步
- 标准
- 大家一致认同的协议
7、拓扑结构
- 星型拓扑
- 易于实现
- 易于网络扩展
- 易于故障排查
- 中心节点压力大
- 组网成本较高
- 网型拓扑
- 各个节点至少与其他两个节点相连
- 可靠性高、组网成本也高
二、网络模型
1、分层思想
1.1、概述
分层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将复杂的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相互关联的层级,每个层级有不同的功 能和责任。这种分层的方式可以使系统或问题更具结构化和可管理性,简化设计和实施过程,并提高系 统或问题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1.2、核心理念
- 模块化:将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模块或层级,每个层级负责特定的功能,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也 相互关联。这样可以降低复杂度,使系统设计更加清晰和可扩展。
- 抽象性:每个层级都对其他层级提供特定的抽象接口,屏蔽了底层实现的复杂性,使各层级之间的 交互更加简化和统一。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 松耦合:每个层级之间通过抽象接口进行交互,层级之间的耦合度尽可能地降低,使得各个层级可 以独立地进行修改和演变。这样可以使系统更具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可替换性:由于每个层级之间的耦合度较低,所以可以灵活地替换或添加新的功能层级,而不需要 对其他层级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使系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技术。
2、OIS七层模型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3、TCP/IP五层模型
5. 应用层
协议
- HTTP | HTTPS
- 超文本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 80/tcp | 443/tcp
- FTP
- 文件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21/TCP
- TFTP
-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69/UDP
- DNS
- 域名解析协议
- 检测端口号 53/UDP
- SMTP
- 邮件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25/TCP
4. 传输层
协议
- TCP
- 传输控制协议
- UDP
- 用户数据报协议
3. 网络层
协议
- ICMP
- 控制报文协议
- 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 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ping命令)
- IGMP
- Internet组管理协议
- 组播协议
- 运行在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
- ARP
- 地址解析协议
- 根据网络层IP数据包包头中的IP地址信息解析出目标硬件地址(MAC地址)信息,以保证通信 的顺利进行。
- RARP
- 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 RARP发出要反向解析的物理地址并希望返回其对应的IP地址,应答包括由能够提供所需信息 的RARP服务器发出的IP地址。
- IP
- 代表所有协议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3、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3.1、PDU
- 数据段:segment
- 数据包:packet
- 数据帧:frame
- 比特流:bits
3.2、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TCP/IP五层模型每层对应的工作设备:
- 应用层:终端设备
- 传输层:防火墙
- 网络层:路由器
-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
- 物理层:网卡
三、IP地址
1、进制转换
1.1、数制介绍
-
数制:计数的方法,指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
-
数位:指数字符号在一个数中所处的位置
-
基数:指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数位上所能使用的数字符号的个数
-
位权:指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数位所代表的大小,即处在某一位上的“1”所表示的数值的大小
1.2、十进制
十进制数制系统包括 10 个数字:
0、1、2、3、4、5、6、7、8、9
十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十进一
十进制数(Decimal number)表示 (1010)10,1010D (236 )10
2 3 6
百位 十位 个位
1.3、二进制
二进制这个词的意思是基于两个数字 0、1
二进制数的特点是逢二进一
二进制数(Binary number): (1010)2,1010B
假设8位2进制数每位都是1 128 64 32 16 8 4 2 1 (10001011)2
从左至右每一位数的计算为2的n-1次方
每一位数的代表数字 为 128 0 0 0 8 0 2 1
转为十进制 最后计算结果为 所有数相加
1+2+8+128=139
1.4、八进制
八进制数制系统包括 8个数字:
0、1、2、3、4、5、6、7
八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八进一
八进制数(octal number) (1010)8 1010o (13241)8
从左至右每一位数的计算为 8^n-1 基数
512x 64x 8x 1x
每一位数的代表数字为4096x1 512x3 64x2 8x4 1x1
转为十进制 最后计算结果为所有数相加 4096+1536+128+32+1=5793
1.5 、十六进制
十六进制数制系统包括16个数字: 0、1、2、3、4、5、6、7、8、9、A、B、C、D、E、F
代表0、1、2、3、4、5、6、7、8、9、10、11、12、13、14、15
十六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十六进一
十六进制数(Hexadecimal number): (1010)16,1010H (1B2)16
从左至右每一位数的计算为 16^n-1 基数
4096x 256x 16x 1x 每一位数的代表数字 256x1 16x11 1x2 转为十进制 最后计算结果为 所有数相加 256+176+2=464
2、IP地址定义
-
主机唯一的标识,保证主机间正常通信 (同一局域网下)
-
一种网络编码,用来确定网络中一个节点
-
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32bit)组成(ipv4)
-
IPv6地址由128位二进制数构成
3、IP地址组成部分
-
网络部分(NETWORK)
-
确定网络范围
-
主机部分(HOST)
-
确定主机位置
4、IP地址分类
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每一类有不同的划分规则
地址类型 | 地址范围 | 特点 |
---|---|---|
A类 | 0.0.0.0~127.255.255.255 | 第一位必须是0 |
B类 | 128.0.0.0~191.255.255.255 | 前两位必须是10 |
C类 | 192.0.0.0~223.255.255.255 | 前三位必须是110 |
D类 | 不常见忽略 | |
E类 | 不常见忽略 |
A类地址
组成:网络部分 + 主机部分 + 主机部分 + 主机部分
A 类地址范围为 0.0.0.0~127.255.255.255 , A 类地址网络位固定为前 8 位。 网络位为 2^7=128 ,网络位 =2^ 可变网络位, A 类地址首位不能变所以可变网络位为 7 位。 主机位为 2^24=16777216 ,主机位 =2^ 可变主机位, A 类地址 24 位都可变所以可变主机位为 24 位
可用主机位为 2^24-2=16777214 ,可用主机位 =2^ 可变主机位 -2 ,减 2 的原因是由于主机号全位 0定义 为网段地址,主机号全位 0 定义为广播地址不可随便使用。
特点:网络有 126 个,非常少;但是每个网络中包含的地址数量为 2^24 个,可用 IP 地址为 2^24 - 2 个。 使用场景: 大型网络
B类地址
组成:网络部分 + 网络部分 + 主机部分 + 主机部分 B 类地址范围为 128.0.0.0~191.255.255.255 , B 类地址网络位固定前 16 位 网络位为 2^14=16384 ,网络位 =2^ 可变网络位, B 类地址前 2 位不能变所以可变网络位为 14 位。 主机位为 2^16=65536 ,主机位 =2^ 可变主机位, B 类地址 16 位都可变所以可变主机位为 16 位 可用主机位为 2^16-2=65534 ,可用主机位 =2^ 可变主机位 -2 ,减 2 的原因是由于主机号全位 0定义为网 段地址,主机号全位 0 定义为广播地址不可随便使用。 特点:网络数量有 2^14 个,网络中等;每个网络包含的地址数量为 2^16 个,可用 IP 地址为 2^16 - 2 个 使用场景:中型网络
C类地址
组成:网络部分 + 网络部分 + 网络部分 + 主机部分 C 类地址范围为 192.0.0.0~223.255.255.255 , C 类地址网络位固定前 24 位 网络位为 2^21=2097152 ,网络位 =2^ 可变网络位, C 类地址前 3 位不能变所以可变网络位为 21 位。 主机位为 2^8=256 ,主机位 =2^ 可变主机位, C 类地址 8 位都可变所以可变主机位为 8 位 可用主机位为 2^8-2=254 ,可用主机位 =2^ 可变主机位 -2 ,减 2 的原因是由于主机号全位 0定义为网段地址,主机号全位 0 定义为广播地址不可随便使用。
特点:网络数量有 2^21 个,网络最多;每个网络包含的地址数量为 2^8 个,可用 IP 地址为 2^8 - 2 个 使用场景:小型网络
5、地址划分
地址划分按使用范围划分为2类,一类为公网地址,一类为私网地址。
-
公网地址:收取费用,全球可达且IPV4地址已用完。
-
私网地址:不收费,小范围内随便使用。
特殊地址 | 作用 |
---|---|
0.0.0.0 | 可以表示任意IP地址 |
255.255.255.255 | 广播地址,多用于服务寻找 ip |
127.0.0.0~127.255.255.255 | 回环地址、本机地址,指代本机地址,用来测试本机网卡的TCP/IP 协议是否正确安装 |
169.254.0.0~169.254.255.255 | 微软保留地址,无 ip时会分配到这段地址。 |
地址类型 | 私网地址范围 |
---|---|
A | 10.0.0.0~10.255.255.255 |
B | 172.16.0.0~172.31.255.255 |
C | 192.168.0.0~192.168.255.255 |
6、相关概念
6.1、网络地址
-
网络 ID ,网段
-
用来标识一个网络的符号
-
当前网络范围内的最小 IP 地址
-
不能用于网络通信
6.2、广播地址
-
用于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中的所有主机传递到另一个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
当前网络范围内的最大 IP 地址
-
不能用于网络通信
6.3、子网掩码
-
用来确定 IP 的网络地址
-
32 个二进制数
-
对应 IP 地址的网络部分用 1 表示
-
对应 IP 地址的主机部分用 0 表示
-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作逻辑 “ 与 ” 运算得到网络地址
- 0 和任何数相与都等于 0
- 1 和任何数相与都等于任何数本身
-
A 、 B 、 C 三类有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
- A 类: 255.0.0.0 或者 /8
- B 类: 255.255.0.0 或者 /16
- C 类: 255.255.255.0 或者 /24
6.4、子网段
-
网络中一组连续的 IP 地址。
-
通常以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的形式来表示。
-
子网段是网络划分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可以用于划分局域网和子网。
6.5、网关
-
连接不同网络之间的一个网络节点,即两个或多个网络的交汇处
-
负责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网络
-
网关通常是一台路由器,具有路由选择、地址转换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