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的人文反思

摘要:AI绘画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但是它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创造的形式更广受质疑。AI绘画是通过算法对大量图像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从而生成相应风格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出大众的审美取向,但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艺术表达方式与人类相比仍有差距。从审美角度来说,AI绘画技术是生硬、无逻辑的,缺乏艺术的“灵魂”。文章从介绍AI绘画技术的原理入手,对AI画作的特征与带来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了AI绘画对观众审美造成的影响,最后探讨在新技术到来之际人类创作者将何去何从。

一、引言

2022年是AIGC元年,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由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对于此项技术的各种应用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AI绘画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绘画领域的应用,目前的AI绘画主要包括基于深度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的AI绘画和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的AI绘画[1]。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式,AI绘画具有创新、自由、反常规等特点,其快速、大批量的生成方式与以假乱真的生成形式,使得媒体与网络上一时间出现大量AI绘画作品,在快餐时代的今天,这无疑会对大众的审美趣味与审美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AI绘画技术为何受到偏见

AI绘画技术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算法实现的。AI分析学习大量图像数据,分析作品的风格特征与创作规律,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相比人类创作者,AI更擅长于高效处理海量信息,并可以不断迭代优化其生成结果,因此其产出往往具备人类难以匹敌的细节丰富性,而在模仿人类艺术家的同时,AI有时还能打开艺术创作的新空间,形成一些超出人类想象范畴的新形式。

有些反对AI创作的人会犀利地称AI绘画的过程为“缝合尸块”,仿佛AI成了将无辜的画作进行残忍切割的凶手,而人类在新兴技术的刀刃面前只能任其宰割。在他们的设想中,AI绘画的过程就是从图库中挑选不同的物件和细节,“缝合”起来,稍加润色,因此根本不能被称为创作。然而实际的AI绘画过程远远复杂得多,甚至和人脑进行艺术训练的过程是类似的,即先输入大量图画的数据集,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经验矩阵,了解语义对应的像素分布或者风格特征,从而根据指令输出对应的作品。人们不会斥责临摹了100幅齐白石作品的画家,却由衷地反对AI创作的过程,这可能是由于AI作品的特征造成的。

1.“互主体性”[2]

常规艺术创作的主体通常是单一的,即只有作者一个主体,其他因素只能称为创作的工具与媒介。但AI却不能被简单地看做是工具,其形成绘画的过程不仅有艺术家主体,还包括了数据集素材作者、技术工程师、传播者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由此自然而然便会形成许多伦理问题,其最核心的便是AI创作的著作权问题,即AI生成作品的权利归属问题,目前主流的看法是认为其权利应当属于AI技术的设计者、开发者[3],或AI生成的图片根本不该受版权保护。围绕著作权的另一问题是训练集的来源问题,目前大部分的AI绘画软件都选择使用无版权的图片作为训练集,以规避版权争议,且也已经有不少的画家与摄影师公开声明禁止使用自己的作品作为养料“投喂”给AI。人类创作的抄袭与模仿通常是有处可寻的,然而如果在AI作品中找到了抄袭的影子,却不知该追究哪个主体的责任,这也是AI创作在伦理方面的又一重大诘问。

2.逻辑缺失

若想辨别一幅作品是否是由AI所创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其中人物的发丝或手部,AI作品的手部通常呈扭曲状,或者手指数目不对,而发丝也通常杂乱无序,没有合理的走势。由于创作过程仅仅是一味的风格模仿,AI作品中的字符也只能呈现一种混乱不堪的“类字符”形式,令观众形成一种近似恐怖谷效应的诡异观感。除此之外,AI画作的光影、透视、比例等也通常是不自然的,这一切都是由于AI不具备艺术创作的审美逻辑与现实逻辑,因此AI绘画的内容往往表现出“神秘感、荒诞性融汇后的灰暗和邪恶的视觉形式”[4],如古装人物出现在现代的高楼大厦里,或人脸狗身的跨物种形态等。

人们在刚接触到抽象艺术时,通常感到震惊或者难以欣赏,因为这种颠覆性的形式突破了其审美的常规范式。而近来有研究显示,在看抽象艺术品时人们对于AI的负面偏见减少了[5],这表明人们在欣赏AI画作时可能借鉴了欣赏抽象画的审美经验。然而抽象艺术再怎样反常理也有逻辑可循,AI艺术即便能与其相比,也仍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说AI创作“缺乏灵魂”,即AI只能摹仿创作中浅层的像素排布逻辑,却在形态认知、文化情感、道德伦理三个与艺术美相关的深层逻辑方面缺乏理解[4]。

3.均质化

AI绘画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其训练集的来源主要是网络上同质化严重的图像。受训练数据影响,不同的AI系统生成图片的内容与风格差异不大,多数都为人物、风景等经典题材,风格也大多接近现实主义,缺乏明显的个人画风。由于AI可以批量生产大量图片,这些图片除题材外区别不大,更加剧了其创作的均质化,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工业生产刚刚席卷全球时,人们对于机械制品的怀疑——在批量生产所造成的均质化下,个人审美的特殊性与手工制品的情感与温度何去何从?

三、信息时代四处纷飞的AI绘画传单页

2022年,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画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了数字艺术一等奖,然而后来却被证实这是一幅由人工智能绘画软件“Midjourney”生成的AI画作。在此之前,佳士得曾在2018年以约一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了一幅AI生成的油画《Edmond Belamy的肖像》,当时佳士得对作品的形容是:在艺术与人工智能之间交互的实验,意味着这幅作品的核心价值不在画作本身,而更多在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仅四年过去,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发展就已经到了一种可怖的境地,《太空歌剧院》的获奖无疑击垮了很多人的心理防线。热门游戏《王者荣耀》在2023年初推出的王昭君“乞巧织春”海报一度广受争议,玩家通过头发毫无逻辑的走势、背景混乱的打光等,怀疑这是一幅AI辅助的绘画作品,而游戏工作室至今也没对此做出解释。在艺术的审美价值内涵中,包含着具有人类共识的元素“真、善、美”,而从《王者荣耀》的例子可知,观众已经开始怀疑什么是“真”,AI绘画这种真假难辨的形式对观众的审美实践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在AI生成的写实画作中,人物通常呈现三庭五眼的标准建模脸,皮肤也是光洁细腻毫无瑕疵的。通常观众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不仅仅欣赏作品本身,还关注作者在创作时的状态、环境、背景等等许多因素,而AI的创作却缺失这一部分。正如觉得标准预制菜缺乏“锅气”一样,AI创造出的形式,是一种理想的形式而非真实的形式,缺乏与作者之间架起的沟通桥梁,这种作品是不鲜活的,长期、过度地食用这种“预制菜”,只会使味觉变得麻木,使得观众的审美不再具有捕捉多元化的敏锐力,不再能对人类创作背后辉煌丰富的情绪产生共鸣。

在当今主流的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流媒体平台中,AI绘画作品十分常见,其题材多为赛博朋克等超现实主义绘画、或复古动漫风格头像,这些形式正好迎合了网络大众的审美趣味。AI不仅学习了画作风格特征,更学习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大众审美偏好,然而它只能知道人喜欢什么,却无法理解人为什么喜欢,一味依靠算法所“计算”出的绘画显得生硬且千篇一律,当其大量出现在网络上时,会对观众的审美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快餐化时代的今天,大部分观众来不及辨别真正的美与丑、好与坏,就被四处纷飞的AI传单页引导了审美取向,这些迎合大众审美所创造出的形式,反过来又将大众审美局限在狭小的框架里,这是一种类似于信息茧房的“审美茧房”。AI绘画不仅减弱了人类对于艺术的感知,其快速复制人类的艺术风格,更可能会使人类的创作训练和思维习惯逐渐消失,影响艺术家的个性化风格和创造力,这也是AI绘画技术的又一消极影响。

四、结语

尽管许多观众对于AI绘画呈消极态度,认为其创造的形式不能被称作是真正的艺术,其创作过程更有可能使艺术家失业、使大众审美逐渐趋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技术的确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艺术表达的门槛,并且也创造出了许多超于当前艺术经验的新风格表现。正如在机器生产刚发展时人们对于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反思一样,在技术发生突变奇点的同时,或许艺术机制与艺术规则也需被重新设立。

对于技术的严重依赖或是对于技术的崇拜和任其发展,正在日益成为制约艺术创作本身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6]然而AI画作创意受限和逻辑缺失的事实已经表明,人类自身的情感层面不可能被机器所替代,正因AI画作真假难辨,才能迫使真正的艺术家进行真实情感的表达、参与到现实生活的生成之中,滥竽充数的画作复制者与抄袭者,在这个技术到来的时代终将无处可藏。

参考文献

[1]杨宇鹤. AI绘画的演化、影响与思辨_杨宇鹤[J]. 传媒, 2023, (17): 52-55.

[2]黄浩立. AI时代绘画及其艺术观念的未来一瞥_黄浩立[J]. 上海艺术评论, 2023, (03): 56-58.

[3]AI绘画陷著作权争议__是创作还是抄袭?_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__李欣璐[J].

[4]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问题刍议...协作绘画实践的审美问题反思_于幸泽[J].

[5]Salvatore G. chiarella, Giulia-Torromino, Dionigi-M.-Gagliardi, Dario-Rossi, Fabio-Babiloni, Giulia-Cartocci. Investigating the negative bias towa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ffects of prior assignment of AI-authorship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abstract painting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2.

[6]楚小庆.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观念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_楚小庆[J]. 艺术百家, 2016, 32(01): 130-156, 163.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