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线程编程中,同步机制是保证数据安全和线程协作的核心。C++中常用的同步工具包括互斥锁(Mutex)、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 和信号量(Semaphore),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场景,解决线程间资源竞争和协作问题。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三种机制的原理、C++实现及适用场景。
一、互斥锁(Mutex):独占式资源保护
1. 核心概念
互斥锁(Mutual Exclusion)是最基础的同步原语,其核心功能是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访问共享资源。它通过“加锁-访问-解锁”的流程,强制线程对资源的独占式访问,从而避免数据竞争。
互斥锁的核心逻辑:
- 线程访问共享资源前,必须先获取锁(
lock)。 - 若锁已被其他线程持有,当前线程会阻塞等待,直到锁被释放。
- 线程完成访问后,必须释放锁(
unlock),让其他线程有机会获取。
2. C++标准库实现
C++11 引入了 <mutex> 头文件,提供了多种互斥锁类型,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 类型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std::mutex | 基础互斥锁,不可递归加锁(同一线程重复加锁会导致死锁)。 | 大多数单锁场景,无递归需求。 |
std::recursive_mutex | 允许同一线程多次加锁(需保证解锁次数与加锁次数相同)。 | 递归函数访问共享资源的场景。 |
std::timed_mutex | 支持超时加锁(try_lock_for/try_lock_until),避免永久阻塞。 | 需要设置锁等待超时的场景。 |
std::recursive_timed_mutex | 结合递归锁和超时锁的特性。 | 递归访问且需超时控制的场景。 |
std::shared_mutex | C++17 引入,支持“共享锁”(多线程读)和“独占锁”(单线程写)。 | 读多写少的场景(如缓存、配置数据)。 |
3. 示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mutex>
std::mutex mtx; // 基础互斥锁
int shared_value = 0;
// 安全地递增共享变量
void safe_increment(int times) {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
// 使用 lock_guard 自动管理锁(RAII)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tx);
shared_value++; // 临界区:受锁保护的共享资源访问
}
}
int main() {
std::thread t1(safe_increment, 100000);
std::thread t2(safe_increment, 100000);
t1.join();
t2.join();
std::cout << "共享变量最终值:" << shared_value << std::endl; // 预期 200000
return 0;
}
关键说明:
- 推荐使用
std::lock_guard或std::unique_lock管理锁的生命周期,避免因异常导致的锁泄漏(忘记解锁)。 std::shared_mutex需配合std::shared_lock(读操作,共享锁)和std::unique_lock(写操作,独占锁)使用,优化读多写少场景的性能。
二、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需要保护的代码段
1. 核心概念
临界区并非具体的同步工具,而是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这段代码在多线程环境下必须被独占式执行,否则会导致数据竞争。简单说:临界区是“需要保护的代码”,而互斥锁是“保护代码的工具”。
临界区的核心原则:
- 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线程进入临界区。
- 线程在临界区内的操作必须是原子的(不可分割),确保其他线程看到的是完整结果。
2. 与互斥锁的关系
临界区的保护需要依赖同步工具(如互斥锁)实现。例如,用互斥锁包裹临界区代码,即可保证其独占式执行:
// 临界区: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tx); // 加锁保护
shared_value++; // 共享资源操作
} // 自动解锁,退出临界区
3. 平台特定的“临界区”实现
在 Windows 系统中,有一个名为 CRITICAL_SECTION 的同步对象(常被称为“临界区”),功能类似 std::mutex,但仅能在同一进程内的线程间同步(不支持跨进程),性能略高于互斥锁。
Windows 临界区示例:
#include <windows.h>
CRITICAL_SECTION cs; // Windows 临界区对象
int shared_value = 0;
void win_safe_increment(int times) {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
EnterCriticalSection(&cs); // 进入临界区(加锁)
shared_value++;
LeaveCriticalSection(&cs); // 离开临界区(解锁)
}
}
int main() {
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cs); // 初始化临界区
HANDLE t1 = CreateThread(nullptr, 0, (LPTHREAD_START_ROUTINE)win_safe_increment, (void*)100000, 0, nullptr);
HANDLE t2 = CreateThread(nullptr, 0, (LPTHREAD_START_ROUTINE)win_safe_increment, (void*)100000, 0, nullptr);
WaitForSingleObject(t1, INFINITE);
WaitForSingleObject(t2, INFINITE);
CloseHandle(t1);
CloseHandle(t2);
DeleteCriticalSection(&cs); // 销毁临界区
printf("共享变量最终值:%d\n", shared_value);
return 0;
}
C++标准与平台差异:
- C++ 标准库中没有“临界区”对象,临界区仅作为“需要保护的代码段”概念存在。
- Windows 的
CRITICAL_SECTION是平台特定实现,与std::mutex相比,优势是进程内同步效率高,劣势是不支持跨进程。
三、信号量(Semaphore):控制并发访问数量
1. 核心概念
信号量是一种更灵活的同步机制,它通过一个计数器控制同时访问资源的线程数量。与互斥锁(仅允许1个线程访问)不同,信号量可允许N个线程同时访问,适用于限制资源的并发访问量(如连接池、线程池)。
信号量的核心操作:
- P操作(Wait):计数器减1。若计数器 >= 0,线程可继续执行;若计数器 < 0,线程阻塞等待。
- V操作(Post):计数器加1。若有线程阻塞,唤醒其中一个继续执行。
2. C++标准库实现
C++20 引入了 <semaphore> 头文件,提供两种信号量类型:
| 类型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std::counting_semaphore<N> | 计数信号量,最大计数为 N(模板参数)。 | 限制 N 个线程同时访问资源(如连接池限制10个连接)。 |
std::binary_semaphore | 二进制信号量(计数只能是 0 或 1),等价于 std::counting_semaphore<1>。 | 类似互斥锁,但可由其他线程释放(互斥锁需持有者释放)。 |
信号量的核心接口:
acquire():执行 P 操作(计数器减1,若为负则阻塞)。try_acquire():尝试 P 操作(成功返回true,失败立即返回false,不阻塞)。release(count = 1):执行 V 操作(计数器加 count,唤醒等待线程)。
3. 示例代码:限制并发访问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semaphore>
#include <vector>
// 限制最多 3 个线程同时访问资源
std::counting_semaphore<3> sem(3); // 初始计数为 3
int resource_usage = 0; // 记录当前资源使用量
void access_resource(int id) {
sem.acquire(); // P操作:获取访问权限(计数-1)
// 临界区: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_usage++;
std::cout << "线程 " << id << " 访问资源,当前使用量:" << resource_usage << std::endl;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lliseconds(100)); // 模拟资源访问
resource_usage--;
sem.release(); // V操作:释放访问权限(计数+1)
}
int main() {
std::vector<std::thread> threads;
// 创建 10 个线程尝试访问资源
for (int i = 0; i < 10; ++i) {
threads.emplace_back(access_resource, i);
}
for (auto& t : threads) {
t.join();
}
return 0;
}
输出说明:
程序运行时,始终只有最多 3 个线程同时访问资源(resource_usage 最大为 3),体现了信号量的并发限制能力。
4. 信号量 vs 互斥锁
| 特性 | 互斥锁(std::mutex) | 信号量(std::counting_semaphore) |
|---|---|---|
| 访问限制 | 仅允许 1 个线程访问 | 允许 N 个线程同时访问(N 可配置) |
| 所有权 | 锁的持有者必须释放锁(线程关联) | 可由任意线程释放(无所有权关联) |
| 典型用途 | 保护独占资源(如全局变量) | 限制并发数量(如连接池、线程池) |
| 特殊场景支持 | 递归锁支持同一线程重复加锁 | 二进制信号量可模拟互斥锁,但更灵活 |
四、三者对比与适用场景总结
| 机制 | 本质 | 核心功能 | 适用场景 | 平台兼容性 |
|---|---|---|---|---|
| 互斥锁 | 同步工具 | 保证资源独占访问(1线程) | 保护共享变量、数据结构等独占资源 | C++标准(跨平台) |
| 临界区 | 代码段(概念) | 需独占执行的代码段(需其他工具保护) | 所有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逻辑 | 通用概念(无平台限制) |
| 信号量 | 同步工具 | 控制资源并发访问数量(N线程) | 限制连接数、线程池大小、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C++20标准(跨平台) |
选择建议:
- 若需保护共享资源不被同时修改(如全局变量、链表),优先使用 互斥锁(
std::mutex或std::shared_mutex)。 - 若需限制同时访问资源的线程数量(如数据库连接池、限流),使用 信号量(
std::counting_semaphore)。 - 临界区是“需要保护的代码段”,而非工具——任何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都应视为临界区,并通过互斥锁或信号量保护。
结语
互斥锁、临界区和信号量是多线程同步的核心机制,它们从不同层面解决资源竞争问题:互斥锁保证独占访问,信号量控制并发数量,临界区则是需要保护的代码逻辑本身。在C++开发中,应优先使用标准库提供的跨平台工具(如 std::mutex、std::counting_semaphore),并通过RAII(如 std::lock_guard)管理资源,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兼顾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性能。
138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