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数据库系统原理)

思维导图

数据库系统原理概论

基本概念

  • 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用物理符号记录下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 数据库DB——存储数据的仓库
  •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专门用于建立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
    (1)数据定义功能——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2)数据操纵功能——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等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的并发使用、数据库的正确恢复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创建数据库以及对数据空间的维护、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和性能监听、分析等
    (5)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
    (6)其他功能
  • 数据库系统DBS——引入数据库系统之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1)数据不保存
    (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3)数据面向应用
  • 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
    (1)数据可长期存储和专门管理
    (2)只能实现文件级的共享
    (3)数据物理独立性——相关解释:数据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分离,应用程序只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系统决定数据的物理结构
  • 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1)数据集成
    (2)数据共享性高
    (3)数据冗余小
    (4)数据一致性
    (5)数据独立性高——视图与物理独立
    (6)实施统一管理和控制
    a.数据安全性
    b.数据的完整性
    c.并发控制
    d.故障恢复
    e.减少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
    (7)减少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三级模式——模式、内模式、外模式

1.模式(概念视图/逻辑视图)——外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模式
2.外模式(子模式/用户模式)——数据库用户看到的
3.内模式(存储模式)——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模式/内模式印象

  • 外模式/模式——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转换方式
  • 模式/内模式——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与物理存储之间的对应关系

数据库系统运行与应用

C/S(客户/服务器模式)
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的组成:
(1)数据结构——系统静态特性;数据对象的数据类型、内容、属性以及数据对象之间的联系
(2)数据操作——系统动态特性;操作及有关操作规则
(3)数据约束——数据间语法和语义关联
数据模型分类:
(1)概念层数据模型

  •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例如商品、学生、部门等
  • 属性——实体具有的特性,反映在表上为表的单列单行例如:张三
  • 码或键——可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例如:学号是学生的码或键
  •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例如:性别的域就是男或女
  • 实体型——相同属性实体具备的共同特征或性质例如学生(学号,姓名,性别)
  • 实体集——同型实体型的集合,所有学生为一个实体集
  • 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

(2)逻辑层数据模型

  • 层次模型——如组织机构
  • 网状模型——层次模型拓展,可有多个父结点
  • 关系模型——建立在严格数据概念基础之上、关系模型概念单一、存取路径对用户绝对透明
  • 面向对象模型——面向对象方法与数据库结合所构成的数据模型

(3)物理层数据模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