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Roam Research 以来,开启了双向链接的狂潮。如今,出现了很多双向链接笔记软件,比如,Obsidian、Logseq,一些其他类别的笔记软件和文档甚至写作软件也逐步加入了双向链接功能。比如,Notion、FlowUs息流、Capacities 等。
双向链接确实好用,是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和网络的利器。与此同时,知识图谱也是双向链接笔记软件的主要功能。
知识图谱使用的迷思
然而,在使用形形色色的各类双链笔记软件之后,发现我实际上很少使用图谱功能。
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吗?还是当前知识图谱的设计还需要进化?
细细想来,主要由于图谱功能对于我个人的知识管理帮助不大。
诚然,我看到了不少人分享各种酷炫好看的知识图谱。究竟到底有多少双链笔记软件用户会使用图谱?他们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图谱?图谱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提升知识管理效率?
对于知识管理使用的迷思,我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知识图谱究竟为了带来了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具体化,那便需要回答知识图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知识图谱功能实现了知识关系的可视化,用户可以快速查看多个知识内容之间关联。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却依然存在不少不尽人意之处。
目前多数知识图谱可能存在的缺点如下:
- 图谱显示了笔记之间存在关联,但是图谱却没有显示笔记之间如何关联以及为何关联。
- 图谱包括全局图谱和局部图谱。其中,全局图谱虽实现了可视化,但是却缺少可读性。随着笔记内容的增加,打开全局图谱可能会面对各种密密麻麻的图谱网络。用户需要不断放大查看局部。这种「漫游」或者「遨游」过程,对于一些人而言是享受,对于另外一些人则可能是灾难。
- 为了同时满足鸟瞰结构和编辑处理内容的需求,有些用户需要在图谱和笔记内容之间反复切换。为了避免其他内容的干扰,最好需要新建一个单独的库。
- 在图谱中相互关联的内容,无法将卡片/文章快速整成可供分享的长文。
概而言之,多数图谱只是提供了相关关系,但是存在缺少箭头方向、缺少关系说明、缺少可读性、内容整合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