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间活动是学生自发或学校、教师组织的在课间所从事的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各种活动。课间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缓解小学生的疲劳,让小学生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满足其学习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活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活动意识的形成。课间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高度重视并提高课间活动质量,才能使学生自觉自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间活动之中。本研究在整理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相关资料基础上,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对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1],发现课间活动中学生参与度不高、课间活动种类单一、课间活动时间不充足等问题,进而提出学校、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课间活动、学校为学生添加课间活动器材增设活动类型、保证学生的有效的活动时间,以提高课间活动质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1.4.1 研究内容 3
1.4.2 研究方法 3
2 相关概念界定 5
2.1 城市 5
2.2 小学生 5
2.3 课间活动 5
3 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及分析 6
3.1 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 6
3.1.1 课间活动中学生总体参与现状 6
3.1.2 课间活动种类现状 6
3.1.3 课间活动时间现状 6
3.2 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7
3.2.1 课间活动中学生参与度不高 7
3.2.2 课间活动种类单一 7
3.2.3 课间活动时间不充足 7
4促进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开展的策略 8
4.1 鼓励学生参加课间活动 8
4.3 保证学生有效的活动时间 8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及开展策略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从民国时期课间活动的萌芽阶段到建国后初具规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直到今天21世纪的丰富多彩、全面普及,课间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小学生课间活动在逐渐走向成熟。新形势下,我国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开展本着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打造中小学特色教育,力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是近年来,社会及家庭更加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健康状况,但由于学生学习的压力,课间活动现状并不理想。由于缺乏对学习与休息本质的正确认识,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大课间活动是无关紧要的,有些班级的大课间活动被老师征用进行学习。如趁着课间背一首古诗,下节上课前考。只有临时通知检查,才佯作认真严格地贯彻实施课间活动。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才是小学校园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从而可以看出,一些学校的应付现象,说明缺乏课间活动开展的正确认识,不仅反映出学校监管活动过程的不足,也意味着小学生的课间变得枯燥乏味,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和重视。所以本研究以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为主要对象,从不同层面提出促进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开展的策略,进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课间活动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开展课间活动,对于小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通过课间以及间操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活动,既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又有利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体验课间活动中的乐趣,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让小学生在参与课间活动中劳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入手,研究当前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且提出开展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质,缓解学习疲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而为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2]。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理论意义:提供加强小学教师课间活动组织意识的理论依据,了解与研究当前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提供小学课间活动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在小学运用观察、访谈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深入探究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够更准确的分析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师提高组织课间活动的效果积攒经验,因此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教育者号召积极重视课间活动、有效管理课间活动,并将其视为第二课堂美国学者沙赫特(R.Schachter)认为,课间活动(Recess)是与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即3R)同等重要的第四个R[3]。所以十分重视小学生课间活动。Cathering,L.Ramstetter 在The Crucial Role of Recess in Schools 中提出:课间从认知任务时间上把一天的学校上课日打破,课间给孩子一个休息、玩耍、想象、移动和社交的时间,休息之后孩子会更认真,认知也能更好地执行。英、美等国文献对于规定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必须到教室外面进行活动,活动可以是学生自主安排也可以有学校专门组织[4]。Blatchford在Social life in school pupils' experience of break time and recess from 7 to 16 years中提出英国把课间称谓游戏时间、课间时间,美国把课间称谓下课休息、课间休息等,也就是说,课间是指课与课之间的休息时间,学生进行室外游戏或进行体育运动,缓解学习压力等,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在国外,组织课间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快乐学习,茁壮成长,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创造力。在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部分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课间活动的开展需求。他们试图改变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单一,组织多种多样的课间活动,这种做法对我国课间活动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课间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本研究以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开展策略等为关键词检索有关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研究,发现国内不同学者的关注视角不同。首先,关于小学生课间活动的重要性的分析。王宁梅在《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浅析》中提出课间活动是国家教委近年来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而制定的一项政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轻松愉快的大课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张帅鹏在《小学课间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中认为,课间活动是学生自觉自发,学校、教师组织的在课间所从事的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各种活动[5],对小学生的身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关于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的分析。沈连梅在《淮北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小学体育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身体锻炼需要,为实现学生在校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的要求,大课间活动成为各个学校广泛利用的手段之一[6],但整体开设效果较差。另有学者探讨了小学课间活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黄春红在《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若干问题及分析研究》中认为[7],存在问题主要有:体育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阻碍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学生大课间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影响力实施效果。刘彩琴在《小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小学生课间活动中存在校园踩踏、追跑打闹、饮食、校园欺凌等诸多安全问题,伤害事故频频发生。总之,因国内小学生课间活动没有引起重视,关于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对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进行分析的[8]。
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十分重视课间活动,注重课间活动种类的多样化,而国内学者则更加注重对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的现状。基于以上研究,应多关注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及开展策略。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以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9],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等。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开展目的、开展形式、开展内容等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角度、教师组织能力、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开展策略,从而促进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多样化。
1.4.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依据对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了解,以及借在小学实习的机会,将从课间活动的目的、形式、参与度等方面观察,针对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做出总结,进而为本文提供实践依据。
访谈法。凭借在小学实习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与多名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关于开展课间活动的目的、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提高学生课间活动的参与度方法等,对此都掌握了大量详实资料。
文献法。本文以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等关键词,主要是通过各种检索平台,在《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相关理论文献,为本研究框架、内容的设计指明方向,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城市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不包括县城及以下的乡镇。
2.2 小学生
指年龄为6~12岁在小学读书的学生,此时学生的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需要不断地分化和增强。这就需要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有充分的休息,且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体育锻炼,以增强小学生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增强小学生骨骼的发育。充足的课间活动能够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促进身体健康,缓解小学生的疲劳,让小学生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满足其学习的需要。
本研究的小学生是指城市小学生,他们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较为发达区域,并且完成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6~12岁学生。此区域的学生往往在教学楼中学习,课间活动范围有限,不能像农村学生那样随意自由。
2.3 课间活动
课间,在我国有多种称谓,其本质都是指课与课之间的间隙,时间一般为十分钟,上午一般都会有一个大课间,时间常常是二十至三十分钟。朱旭良、赵俏卿、张喜飞在《基于生本课间观的学校课间文化的创新研究》中认为:课间的实质是不管在任何时间,只要是下课了,或结束了单位时间的教学之后就都是课间。它不再局限于每天被分割成若干个几分钟,也不再局限于仅以课节为计算单位的间隔时段。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
由此,本研究认为,课间活动是学生自发或学校、教师组织的在课间所从事的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各种活动,包括大课间活动、小课间活动以及午休活动。大课间活动通常在第二节或第三节下课后进行,包括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活动,共三十分钟;小课间活动则是课间十分钟和上午、下午各一次的二十分钟自由活动;午休活动包括学生吃饭时间,饭后有二十分钟的自主活动。
3 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及分析
3.1 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
3.1.1 课间活动中学生总体参与现状
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大课间活动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10],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休息活动[11],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12]。学生积极参加课间活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缓解疲劳,提高学习效率[13],还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意思和集体主义精神,对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也有帮助[14]。然而,通过笔者在哈尔滨SF小学校观察发现,课间活动中学生总体参与情况较差,其表现是大部分学生无小课间活动。首先,大课间活动以小学生广播体操的形式进行。由于大课间活动是学校固定内容、规定人数,所以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参与情况较好。其次,小课间活动是以学生小范围自由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但在实际执行中,学校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坐在座位上看书,不进行活动。(第一节课间除外,让学生用来吃水果。)还有些教师总占用课间活动时间讲解未讲完的课堂内容,课间自由活动变成了不自由的听课活动。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小课间活动总体情况较差。最后,在午休活动时间方面,学生中午吃完午饭,有二十分钟自由活动时间,但大部分班级用此时间段进行班级扫除,因而,午休活动也很少能正常进行。由此可见,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参与情况较差,除学校硬性规定全员参加的大课间广播体操和吃水果活动外,其余课间活动学生参与效果不尽人意。
3.1.2 课间活动种类现状
小学生的课间活动种类应是丰富多样的。但是,笔者通过十二个班级学生的下课的时间观察后发现,小课间活动和午休活动:男孩大多数以玩篮球为主,女孩大多数是进行聚在一起蹦蹦跳跳的活动。其余的学生则留在班级里。总之,学生小课间活动和午休活动的种类较少,并不能像农村孩子那样,既能玩跳皮筋,又能玩泥巴,还能踢足球等。大课间活动则是做一套国家颁布的广播体操,学生机械的重复动作,渐渐就丧失了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大课间活动的种类更为单调。由此可见,城市小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类型较单一。
3.1.3 课间活动时间现状
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落实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计划。所以课间活动的时间不可缺少。可是,当笔者在哈尔滨SF小学校针对此问题发现,学生的小课间活动常常因为教师的拖堂,导致课堂上没完成的内容成了课间作业。所以,就占用了课间活动的时间。大课间活动由于只做一套广播操,运动量小,使得运动时间很难达到三十分钟。也就是说,大课间活动的时间也不够。至于午休活动,有的老师为了避免活动中有学生受伤,就让学生们在教室看书,取消午休活动。由此可见,小学生真正课间活动的时间远不足一小时。
3.2 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3.2.1 课间活动中学生参与度不高
根据笔者在哈尔滨SF小学校对课间活动中学生总体参与情况的观察研究发现,除学校强制规定学生出席的广播体操和吃水果活动外,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参与情况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参加课间活动完全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干预,并不是出于自愿。其次,个别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宁愿在班级扫地,也不出去浪费时间,对课间活动有负面情绪。总而言之,课间活动中总体参与现状较差,学生课间活动参与度不高。
3.2.2 课间活动种类单一
课间活动种类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能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通过笔者对十二个班级学生的观察,发现城市小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类型较单一。其原因如下:第一,在进行小课间活动时,学校不允许学生带(除篮球外)其他活动器材。第二,城市的环境与农村的环境不同,在农村上学的学生有许多自然条件可以利用,而城市的学生则接触不到。因此,城市的学生相对于农村的学生课间活动种类要更单一。第三,学校的大课间多年来同做一套操,学生会渐渐觉得枯燥,日久生厌,导致学生应付广播操,没有达到的课间活动的效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课间活动种类单一影响了小学生参与课间活动。
3.2.3 课间活动时间不充足
笔者在哈尔滨SF小学校针对课间活动的时间观察发现,小学生真正课间活动的时间不足一小时。其原因分析如下:一,小课间时间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但是学生一般都不会去活动,因为有时候老师会拖堂,或者学生自己也有事要做,就不会出去。二,大课间活动只有一套广播体操,时间简短,其余的时间都浪费在进场退场,所以实际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并不多。三,午休活动的时间大多数老师经常给学生布置任务,或者是学生在班级上午自习。由此可见,诸多原因导致课间活动时间不够,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间活动。
4促进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开展的策略
4.1 鼓励学生参加课间活动
为了使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整体参与性有所提高,就要从各个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首先,学校应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对每个班级参加课间活动情况进行考评,并把此项考评增加到教师的绩效当中,让教师督促学生参加课间活动。在督促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大力宣传,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思想和健康理念。这种宣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添活动氛围。其次,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小组,一起出去玩游戏,共同参加活动,分享彼此的快乐。还可以开以课间活动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说一说课间活动的好处以及如何去参加。而对于不愿意参加课间活动的学生,学校可以以大队辅导员为主,带领值周生检查各班级中是否有不愿参加课间活动的学生,把不愿意参加课间活动的学生做一个记录,找出长期不参加的学生问其原因,然后进行分析。如果有特殊情况,例如生理或身体原因可以不参加,要是有学生因为懒惰不去参加课间活动,就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疏通开导,以达到促进学生参加课间活动的目的。
4.2 添加课间活动器材增设活动类型
学校可以通过添加课间活动器材,以增设活动类型。当前大部分学校规定小学生课间活动只可以用篮球,不可以带其他的活动器材,因此较为不合理。为保证学生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学校可以考虑统一增设小学生参加课间活动的器材。例如足球、跳跳球、绳子(包括长绳、短绳、中长绳)、毽子、呼啦圈等[15]。这样一来,不仅使活动的器材类型增多,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实行器材使用轮换制,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活动乐趣。如每个班级提供三种活动器材,供其学生选择。学校还可以让有些器材打破常规,通过一材多用来实现。例如,呼啦圈的使用不仅限于摇,还可以运用呼啦圈做游戏。笔者在实习中带领班级学生进行呼啦圈游戏追赶幸福,要求学生自行分组,排成一队低身钻过四个呼啦圈,看哪组的速度最快。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才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间活动中,才能达到最佳的课间活动效果。
4.3 保证学生有效的活动时间
教师应提高课间活动质量,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得到时间上的保证。第一,老师上下课要准时,不要有拖堂行为,让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在无形之中变少。如果有课上没有讲完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式完成,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加强了小组间合作能力。让学生下课后立刻投入到课间活动中去。第二,在活动中,老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应让学生自己自由的发挥、尽情的玩耍,体验课间活动中的乐趣,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第三,学校在进行时间管理时,应统筹规划好班级到操场活动的时间,维持好学生进场退场的秩序。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在外面活动一小时,以得到时间的保证。
结论
随着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关注,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也将越来越受重视。课间活动作为小学生自由活动的重要时间段,教师要给学生放松和锻炼的时间,寻找提高小学生参加课间活动的方法,找出影响当前小学生课间活动效果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笔者通过对城市小学生的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小学课间活动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经过总结整理,共总结出以下方面:第一,由于学生参加课间活动完全受到学校或老师的干预,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第二,由于学校只允许学生带篮球,供学生选择的活动器材受限,而且本文小学生所处环境为城市,学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较少,使得课间活动种类单一;第三,由于教师拖堂、课间活动进场退场浪费时间,所以课间活动时间不充足,不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根据教育教学、心理学理论,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开展的解决对策:学校应该实施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课间活动;学校为课间活动增设不同类型的活动器材,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课间活动;教师应提高课间活动质量,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间上得以保证。期望能够通过以上方法,对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由于自身能力和研究条件有限,本研究的讨论还存在一些不足,恳请专家和学者给予批评和指正!本人还会继续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关于城市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研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学校、小学教师的不断探究下,逐步加强小学生活动意识,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
致 谢
本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四年来,老师在学习上一直给予我帮助和支持,本文从选题到初稿直至完成无不凝结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老师学识渊博,严谨求实,勤奋创新,他的治学和为人之道使我终生受益。借此机会,向导师表达我由衷的感谢!回顾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要感谢许多老师和朋友,诚挚地感谢管理学院的领导和各教研室的老师,是你们的默默耕耘使我们成长,还有陪伴我四年的同窗好友们,是他们帮我度过了一个个难关,与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无私的爱领着我向前走。论文评审和评议的专家在百忙之中为我评审论文,在此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张帅鹏. 小学课间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6.
[2]高宇凤. 内蒙古乌海市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 沈阳体育学院, 2013.
[3]赵鑫. 国外中小学课间活动管理研究述评[J]. 教学与管理, 2012(34):87-88.
[4]王祥. 国内外中小学课间休息辨析[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1(4).
[5]刘彩琴. 小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8.
[6]沈连梅. 淮北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研究[D]. 淮北师范大学, 2011.
[7]黄春红.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若干问题及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5):98-99.
[8]朱莉莉. 北京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 2014.
[9]杨一梅. 以活动为载体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10]唐秋霞. 吉首市民族中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创编的实证研究[D]. 2016.
[11]叶胜群.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策略探究[J]. 新课程(综合版), 2014(4):104-104.
[12]付建宏, 张艳红. 浅谈中小学校课间操的主要作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8(12):52-52.
[13]赵欣. 兴城市小学体育特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2017.
[14]卢峰. 湖南省城市中学新的课间操运作模式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0.
[15]欧庸海. 浅谈大课间活动器材的一材多用[J]. 新课程(小学),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