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从入门到精通四:Linux下的压缩、挂载、关机和网络配置命令

视频与文档都来自尚硅谷,点此链接(http://www.atguigu.com/linux_video.shtml#linux_yw)

文章目录


前言

以下的命令大部分都要牢记


一、压缩和解压缩命令,一定记得要写后缀名

在 Linux 中可以识别的常见压缩格式有十几种,比如“.zip”“.gz”“.bz2”“.tar”“.tar.gz”“.tar.bz2”等



1.“.zip”格式,注意:Windows下的.rar、.7Z格式Linux都不识别,Linux只认识windows下的.zip格式

“.zip”是 Windows 中最常用的压缩格式,Linux 也可以正确识别“.zip”格式,这可以方便地和Windows 系统通用压缩文件,但linux中zip不是常用的压缩格式

1.1.“.zip”格式的压缩命令

压缩命令就是 zip,其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zip。
英文原意:package and compress (archive) files。
所在路径:/usr/bin/zip。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压缩文件或目录。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zip [选项] 压缩包名 源文件或源目录
选项:
/ / 压缩包名写前面!!!
-r: 压缩目录
例如:
[root@localhost ~]# zip ana.zip anaconda-ks.cfg

1.2.“.zip”格式的解压缩命令

“.zip”格式的解压缩命令是 unzip,其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unzip。
英文原意:list, test and extract compressed files in a ZIP archive。
所在路径:/usr/bin/unzip。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列表、测试和提取压缩文件中的文件。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unzip [选项] 压缩包名
选项:
-d: 指定解压缩位置
例如:
[root@localhost ~]# unzip -d /tmp/ ana.zip 
#把压缩包解压到指定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gz”格式

不会打包(打包:把多个文件、多个目录变成一个文件包),也就是压缩目录时,他不会压缩这个目录,他会把目录下每个文件压缩

2.1.“.gz”格式的压缩命令

“.gz”格式是 Linux 中最常用的压缩格式,使用 gzip 命令进行压缩,其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gzip。
英文原意:compress or expand files。
所在路径:/bin/gzip。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压缩文件或目录。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gzip [选项] 源文件
/ / 使用.gz的压缩命令时不需要写包名!!
选项:
-c: 将压缩数据输出到标准输出中,可以用于保留源文件
-d: 解压缩
-r: 压缩目录
[root@localhost ~]# gzip -c anaconda-ks.cfg > anaconda-ks.cfg.gz
#使用-c 选项,但是不让压缩数据输出到屏幕上,而是重定向到压缩文件中
#这样可以在压缩文件的同时不删除源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gz”格式的解压缩命令

如果要解压缩“.gz”格式,那么使用“gzip -d 压缩包”和“gunzip 压缩包”命令都可以。我们先看看 gunzip 命令的基本信息。
命令名称:gunzip。
英文原意:compress or expand files。
所在路径:/bin/gunzip。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解压缩文件或目录。

例如:
[root@localhost ~]# gunzip install.log.gz
[root@localhost ~]# gzip -d anaconda-ks.cfg.gz
两个命令都可以解压缩“.gz”格式
/ / 推荐使用gipz -d



3.“.bz2”格式 (不能压缩目录)

3.1 “.bz2”格式的压缩命令

“.bz2”格式是 Linux 的另一种压缩格式,从理论上来讲,“.bz2”格式的算法更先进、压缩比更好;而“.gz”格式相对来讲压缩的时间更快。
“.bz2”格式的压缩命令是 bzip2,我们来看看这个命令的基本信息。
命令名称:bzip2。
英文原意:a block-sorting file compressor。
所在路径:/usr/bin/bzip2。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bz2 格式的压缩命令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bzip2 [选项] 源文件
选项:
-d: 解压缩
-k: 压缩时,保留源文件
-v: 显示压缩的详细信息
例如:
[root@localhost ~]# bzip2 anaconda-ks.cfg
#压缩成.bz2 格式
[root@localhost ~]# bzip2 -k install.log.syslog 
#保留源文件压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bz2”格式的解压缩命令

“.bz2”格式可以使用“bzip2 -d 压缩包”命令来进行解压缩,也可以使用“bunzip2 压缩包”命令来进行解压缩。先看看 bunzip2 命令的基本信息。
命令名称:bunzip2。
英文原意:a block-sorting file compressor。
所在路径:/usr/bin/bunzip2。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bz2 格式的解压缩命令。

[root@localhost ~]# bunzip2 anaconda-ks.cfg.bz2
[root@localhost ~]# bzip2 -d install.log.syslog.bz2
#两个命令都可以解压缩
/ / 建议bzip2 -d



不能打包的原因其实是在Linux中打包和压缩是两个命令



4.“.tar”格式,.tar结尾的文件是个被打包的文件,不是一个压缩文件

打包但不会压缩

4.1.“.tar”格式的打包命令

“.tar”格式的打包和解打包都使用 tar 命令,区别只是选项不同。我们先看看 tar 命令的基本信息。
命令名称:tar。
英文原意:tar。
所在路径:/bin/tar。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打包与解打包命令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tar [选项] [-f 压缩包名] 源文件或目录
选项:
-c: 打包
-f: 指定压缩包的文件名。压缩包的扩展名是用来给管理员识别格式的,所以一定
要正确指定扩展名
-v: 显示打包文件过程
[root@localhost ~]# tar -cvf anaconda-ks.cfg.tar anaconda-ks.cfg
#打包,不会压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tar”格式的解打包命令

[root@localhost ~]# tar [选项] 压缩包
选项:
-x: 解打包
-f: 指定压缩包的文件名
-v: 显示解打包文件过程
-t: 测试,就是不解打包,只是查看包中有哪些文件
-C(大) 目录:指定解打包位置
例如
[root@localhost ~]# tar -xvf anaconda-ks.cfg.tar
#解打包到当前目录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真正常用的压缩格式是.tar.gz和.tar.bz2格式

5.“.tar.gz”和“.tar.bz2”格式,压缩时都不会删除源文件

使用 tar 命令直接打包压缩。命令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tar [选项] 压缩包 源文件或目录
选项:
-z: 压缩和解压缩“.tar.gz”格式
-j: 压缩和解压缩“.tar.bz2”格式
例如:.tar.gz 格式
[root@localhost ~]# tar -zcvf tmp.tar.gz /tmp/
#把/tmp/目录直接打包压缩为“.tar.gz”格式
[root@localhost ~]# tar -zxvf tmp.tar.gz
#解压缩与解打包“.tar.gz”格式
例如:.tar.bz2 格式
[root@localhost ~]# tar -jcvf tmp.tar.bz2 /tmp/
#打包压缩为“.tar.bz2”格式,注意压缩包文件名
[root@localhost ~]# tar -jxvf tmp.tar.bz2
#解压缩与解打包“.tar.bz2”格式

再举几个例子

[root@localhost ~]# mkdir test
[root@localhost ~]# touch test/abc
[root@localhost ~]# touch test/bcd
[root@localhost ~]# touch test/cde
#建立测试目录和测试文件
[root@localhost ~]# tar -zcvf test.tar.gz test/
#压缩
[root@localhost ~]# tar -ztvf test.tar.gz
#只查看,不解压
[root@localhost ~]# tar -zxvf test.tar.gz -C /tmp
#解压缩到指定位置
/ / 注意解压缩到指定位置是怎么写的,-C选项在最后
[root@localhost ~]# tar -zxvf test.tar.gz -C /tmp test/cde
#只解压压缩包中的特定文件,到指定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关机和重启命令

1.sync 数据同步,关机或重启一定要多敲几下sync命令

sync 命令的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sync
英文原意:flush file system buffers。
所在路径:/bin/sync。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刷新文件系统缓冲区。

2.shutdown 命令,推荐使用

shutdown 命令的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shutdown。
英文原意:bring the system down。
所在路径:/sbin/shutdown。
执行权限:超级用户。
功能描述:关机和重启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shutdown [选项] 时间 [警告信息]
选项:
-c: 取消已经执行的 shutdown 命令
-h: 关机
-r: 重启

3.reboot重启 命令,推荐使用

在现在的系统中,reboot 命令也是安全的,而且不需要加入过多的选项。

[root@localhost ~]# reboot
#重启

4.halt 和 poweroff 都是关机命令,不推荐使用

这两个都是关机命令,直接执行即可。这两个命令不会完整关闭和保存系统的服务,不建议使用

[root@localhost ~]# halt
#关机
[root@localhost ~]# poweroff
#关机

5.init 命令,不推荐使用

init 是修改 Linux 运行级别的命令,也可以用于关机和重启。这个命令并不安全,不建议使用。

[root@localhost ~]# init 0
#关机,也就是调用系统的 0 级别
[root@localhost ~]# init 6
#重启,也就是调用系统的 6 级别




三.常用网络命令

1.配置 IP 地址

1.1 配置 IP 地址

IP 地址是计算机在互联网中唯一的地址编码。每台计算机如果需要接入网络和其他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就必须配置唯一的公网 IP 地址。

配置 IP 地址有两种方法:
1)setup 工具(已讲,请查看此文章)
2)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手工修改配置文件,注意记一下路径在哪

1.2 重启网络服务

[root@localhost ~]#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重启网络服务

1.3 在恢复快照或者复制镜像后有可能需要重置 UUID(唯一识别符)

特别注意这一条,因为在第九章学习文件系统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添加新的硬盘,添加完新的硬盘后重启进入linux时,输入ifconfig可能会看不到网卡,原因就是出现了UUID冲突,解决方法如下
[root@localhost ~]#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删除 MAC 地址行
/ / 不是删除UUID
[root@localhost ~]# rm -rf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删除 MaC 地址和 UUID 绑定文件
[root@localhost ~]# reboot
#重启 Linu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ifconfig 命令,简要地查看ip地址等信息

命令名称:ifconfig。
英文原意:configure a network interface。
所在路径:/sbin/ifconfig。
执行权限:超级用户
功能描述:配置网络接口。
ifconfig 命令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查看 IP 地址的信息,直接输入 ifconfig 命令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ping 命令(看主机中有没有网)

**ping 是常用的网络命令,主要通过 ICMP 协议进行网络探测,测试网络中主机的通信情况。**ping命令的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ping。
英文原意:send ICMP ECHO_REQUEST to network hosts。
所在路径:/bin/ping。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向网络主机发送 ICMP 请求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ping [选项] IP
选项:
-b: 后面加入广播地址,用于对整个网段进行探测
-c 次数: 用于指定 ping 的次数
-s 字节: 指定探测包的大小

例子:探测网段中的可用主机
在 ping 命令中,可以使用“-b”选项,后面加入广播地址,探测整个网段。我们可以使用这个选项知道整个网络中有多少主机是可以和我们通信的,而不用一个一个 IP 地址地进行探测。例如:

[root@localhost ~]# ping -b -c 3 192.168.103.255
WARNING: pinging broadcast address
PING 192.168.103.255 (192.168.103.255)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192.168.103.199: icmp_seq=1 ttl=64 time=1.95 ms
64 bytes from 192.168.103.168: icmp_seq=1 ttl=64 time=1.97 ms (DUP!)
64 bytes from 192.168.103.252: icmp_seq=1 ttl=64 time=2.29 ms (DUP!)
…省略部分内容
/ / #探测 192.168.103.0/24 网段中有多少可以通信的主机
/ / 不加-b选项,直接ping 一个网址也可以
/ /如下:
ping -c 3 www.baidu.com


4.netstat 命令,更详细的网络状态查看命令

netstat 是网络状态查看命令,既可以查看到本机开启的端口,也可以查看有哪些客户端连接。
在 CentOS 7.x 中 netstat 命令默认没有安装,如果需要使用,需要安装 net-snmp 和 net-tools 软件包。
netstat 命令的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netstat。
英文原意:Print network connections, routing tables, interface statistics, masquerade connections, and multicast memberships。
所在路径:/bin/netstat。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输出网络连接、路由表、接口统计、伪装连接和组播成员。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netstat [选项] 
选项:
-a: 列出所有网络状态,包括 Socket 程序
-c 秒数: 指定每隔几秒刷新一次网络状态
-n: 使用 IP 地址和端口号显示,不使用域名与服务名
-p: 显示 PID 和程序名
-t: 显示使用 TCP 协议端口的连接状况
-u: 显示使用 UDP 协议端口的连接状况
-l: 仅显示监听状态的连接
-r: 显示路由表
/ / -rn选项可以查看网关,ifconfig看不到。
/ /ifconfig这个命令看不全网络状态,但netstat看的全
/ / 最常用 netstat -tul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子 1:查看本机开启的端口,其实大多数也用不着
这是本机最常用的方式,使用选项“-tuln”。因为使用了“-l”选项,所以只能看到监听状态的连接,而不能看到已经建立连接状态的连接。例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子 2:查看本机有哪些程序开启的端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子 3:查看所有连接

使用选项“-an”可以查看所有连接,包括监听状态的连接(LISTEN)、已经建立连接状态的连接(ESTABLISHED)、Socket 程序连接等。因为连接较多,所以输出的内容有很多。例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write 命令(写信)

write 命令的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write。
英文原意:send a message to another user。
所在路径:/usr/bin/write。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向其他用户发送信息

[root@localhost ~]#write user1 pts/1
/ / pts/1是终端号
hello
I will be in 5 minutes to restart, please save your data
#向在 pts/1(远程终端 1)登录的 user1 用户发送信息,使用“Ctrl+D”快捷键保存发送的数据
/ / 返回到字符界面的虚拟机就可查看到信息

w命令:看系统上有多少人登录(可以查终端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本地字符终端对应终端号:tty/1-6
切换按钮:alt+F1-F6切换

②:图形终端对应终端号:tty7
切换按钮ctrl+alt+F1(按住3秒,需要安装图形界面)

③:远程终端对应的终端号:pts/0-255



6.wall 命令

write 命令用于给指定用户发送信息,而 wall 命令用于给所有登录用户发送信息,包括你自己。执行时,在 wall 命令后加入需要发送的信息即可,例如

[root@localhost ~]# wall "hahhahahh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mail 命令

mail 是 Linux 的邮件客户端命令,可以利用这个命令给其他用户发送邮件。mail 命令的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mail
英文原意:send and receive Internet mail。
所在路径:/bin/mail。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例子 1:发送邮件
如果我们想要给其他用户发送邮件,则可以执行如下命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接收到的邮件都保存在“/var/spool/mail/用户名”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以自己的用户名命名的邮箱。


例子 2:发送文件内容
如果我们想把某个文件的内容发送给指定用户,则可以执行如下命令:

[root@localhost ~]# mail -s "test mail" root < /root/anaconda-ks.cfg
选项:
-s: 指定邮件标题
#把/root/anaconda-ks.cfg 文件的内容发送给 root 用户

我们在写脚本时,有时需要脚本自动发送一些信息给指定用户,把要发送的信息预先写到文件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子 3:查看已经接收的邮件
我们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执行 mail 命令,进入 mail 的交互命令中,可以在这里查看已经接收到的邮件。例如:

[root@localhost ~]# mail
Heirloom Mail version 12.4 7/29/08.Type ?for help.
"/var/spool/mail/root": 1 message 1 new
>N 1 root Mon Dec 5 22:45 68/1777 "test mail"<-之前收到的邮件
>N 2 root Mon Dec 5 23:08 18/602 "hello"
#未阅读 编号 发件人 时间 标题 & <-等待用户输入命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些交互命令是可以简化输入的,比如“headers”命令,就可以直接输入“h”,这是列出邮件标题列表的命令。我们解释一下常用的交互命令。
headers:列出邮件标题列表,直接输入“h”命令即可。
delete:删除指定邮件。比如想要删除第二封邮件,可以输入“d 2”。
save:保存邮件。可以把指定邮件保存成文件,如“s 2 /tmp/test.mail”。
quit:退出,并把已经操作过的邮件进行保存。比如移除已删除邮件、保存已阅读邮件等。
exit:退出,但是不保存任何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系统痕迹命令(只能看不能改,需要牢记)

系统中有一些重要的痕迹日志文件,如 /var/log/wtmp 、 /var/run/utmp 、 /var/log/btmp 、/var/log/lastlog等日志文件,如果你用 vim 打开这些文件,你会发现这些文件是二进制乱码。这是由于这些日志中保存的是系统的重要登录痕迹,包括某个用户何时登录了系统,何时退出了系统,错误
登录等重要的系统信息。这些信息要是可以通过 vim 打开,就能编辑,这样痕迹信息就不准确,所以这些重要的痕迹日志,只能通过对应的命令来进行查看。



1.w 命令

w 命令是显示系统中正在登陆的用户信息的命令,这个命令查看的痕迹日志是 /var/run/utmp。这个命令的基本信息如下:
命令名称:w
英文原意:Show who is logged on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所在路径:/usr/bin/w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功能描述:显示所有登录的用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who 命令

who 命令和 w 命令类似,用于查看正在登陆的用户,但是显示的内容更加简单,也是查看/var/run/utmp 日志。

[root@localhost ~]# who
root tty1 2018-11-12 23:59
root pts/2 2018-11-12 23:42 (192.168.252.1)
#用户名 登陆终端 登陆时间(来源 I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last 命令

last 命令是查看系统所有登陆过的用户信息的,包括正在登陆的用户和之前登陆的用户。这个命令查看的是/var/log/wtmp 痕迹日志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lastlog 命令

lastlog 命令是查看系统中所有用户最后一次的登陆时间的命令,他查看的日志是/var/log/lastlog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lastb 命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挂载命令

Linux中所有存储设备都必须挂载后使用

挂载:把设备文件名、硬件与挂载点(空目录)连起来的过程

Windows下的C盘、D盘等盘符就是挂载点,而且Windows是自动挂载,Linux下只有硬盘是自动挂载

Linux下只建议硬盘自动挂载,其他的(比如移动存储设备)都不建议自动挂载,可能会导致系统开不了机



1. mount 命令基本格式

linux 所有存储设备都必须挂载使用,包括硬盘
命令名称:mount
命令所在路径:/bin/mount
执行权限:所有用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mount [-l]
#查询系统中已经挂载的设备,-l 会显示卷标名称
/ / 这个 -l选项我们知道就行,不太常用。一般都是直接mount然后回车
[root@localhost ~]# mount –a 
#依据配置文件/etc/fstab 的内容,自动挂载
/ / 记一下这个路径!!
[root@localhost ~]# mount [-t 文件系统] [-L 卷标名] [-o 特殊选项] \
设备文件名 挂载点
#\代表这一行没有写完,换行
选项:
-t 文件系统: 加入文件系统类型来指定挂载的类型,可以 ext3、ext4、iso9660
等文件系统。 Linux下支持的文件系统看上图
/ / linux中一般会默认识别文件系统类型
 -L 卷标名: 挂载指定卷标的分区,而不是安装设备文件名挂载
 / / 这个-L选项现在基本用不着了,不用管它
-o 特殊选项: 可以指定挂载的额外选项,比如读写权限、同步异步等,如果不指定
则默认值生效。具体的特殊选项,见下方

注意:不要自己去修改下方这些默认选项,默认的已经很好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mount命令直接回车,会查询系统中已经有的挂载设备

②:mount -a ,a是auto。它的作用是扫描/etc/fstab这个配置文件(这个配置文件是用来自动挂载的),看看这个文件里的内容有没有写错。但它有很多错误都找不到,所以不要信任他

③:mount查看已经挂载的设备,它是看不到swap分区的,因为swap分区是给内核看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就普通的挂载设备就行了,不要去修改特殊选项!!!!!!!

3:挂载分区
[root@localhost ~]# mkdir /mnt/disk1
#建立挂载点目录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b1 /mnt/disk1
#挂载分区



2. 光盘挂载

为什么要挂载光盘,因为我们下载软件时,那么Linux下的软件如果是它默认自带的rpm包,全部都在光盘里,所以得先挂载光盘(切换为本地yum源)

注意一定要用空目录,如果非空,那么它里面的数据还在,但是会被隐藏(因为入口点被修改了,变成既不能看也不能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光盘挂载的前提依然是指定光盘的设备文件名,不同版本的 Linux,设备文件名并不相同:
CentOS 5.x 以前的系统,光盘设备文件名是/dev/hdc
CentOS 6.x 以后的系统(包括CentOS7),光盘设备文件名是/dev/sr0(第一台光驱:sr0,第二台光驱sr1,依次类推)
不论哪个系统都有软连接/dev/cdrom,与可以作为光盘的设备文件名,但尽量用原文件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mount -t iso9660 /dev/cdrom /mnt/cdrom/
#挂载光盘
// -t是指定文件系统,在linux中访问光盘的文件系统叫:iso9660
// 它是系统默认识别的,可以不写
mount /dev/sr0 /mnt/cdro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去挂载点访问光盘里的数据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完之后一定要卸载:

[root@localhost ~]# umount /dev/sr0
[root@localhost ~]# umount /mnt/cdrom
#因为设备文件名和挂载点已经连接到一起,卸载哪一个都可以
/ / 还是建议用原文件名

注意:卸载的时候需要退出光盘目录,才能正常卸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挂载 U 盘

U 盘会和硬盘共用设备文件名,所以 U 盘的设备文件名不是固定的,需要手工查询,查询命令

[root@localhost ~]# fdisk -l 
#查询硬盘

然后就是挂载了,挂载命令如下

[root@localhost ~]# mount -t vfat /dev/sdb1 /mnt/usb/
/ / 这个sdb1是通过查询得来的,可能不同的电脑是不一样的
#挂载 U 盘。因为是 Windows 分区,所以是 vfat 文件系统格式

如果 U 盘中有中文,会发现中文是乱码。Linux 要想正常显示中文,需要两个条件:
安装了中文编码和中文字体
操作终端需要支持中文显示(纯字符终端,是不支持中文编码的)
而我们当前系统是安装了中文编码和字体,而 xshell 远程终端是 Windows 下的程序,当然是支持中文显示的。那之所以挂载 U 盘还出现乱码,是需要在挂载的时候,手工指定中文编码,例如:

[root@localhost ~]# mount -t vfat -o iocharset=utf8 /dev/sdb1 /mnt/usb/
#挂载 U 盘,指定中文编码格式为 UTF-8
/ / vfat代表fat32文件系统,在windows中fat32文件系统已经濒临淘汰了

如果需要卸载,可以执行以下命令:

[root@localhost ~]# umount /mnt/usb/
/ / 注意一下卸载的格式



4、挂载 NTFS 分区,了解一下NTFS就行,只要记一下驱动位置就好

windows下fat32文件系统已经濒临淘汰了,目前主流为NTFS

但Linux/Unix系统对NTFS支持不佳,有时甚至无法识别,就算能识别也是只读的

1.驱动直接放入系统内核之中(好处是内核可以直接识别,不需要手动下载。缺点是会导致系统变卡)。这种驱动主要是系统启动加载必须的驱动,数量较少。

2.驱动以模块的形式放入硬盘(一般.so结尾的文件是普通系统函数,而.ko结尾的文件是驱动)。大多数驱动都已这种方式保存,保存位置在
/lib/modules/3.10.0-862.el7.x86_64/kernel/中。(Linux中大多数驱动不需要手动下载)这样子内核就不会太大了。

3.驱动可以被 Linux 识别,但是系统认为这种驱动一般不常用,默认不加载。如果需要加载这种驱动,需要重新编译内核(根本没必要重新编译内核,有的是方法解决这个NTFS问题,比如下面这种方式),而 NTFS 文件系统的驱动就属于这种情况。

4.硬件不能被 Linux 内核识别,需要手工安装驱动。当然前提是厂商提供了该硬件针对 Linux的驱动,否则就需要自己开发驱动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块就是驱动驱动就是函数!!

下面这个了解就行,NTFS不是重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